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类正义理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葛宇宁 白刚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8,共8页
马克思实现了正义哲学的变革,其正义理论是一种类正义理论。它把人视为一种类存在物,主张用类思维来理解人和建构社会正义。这种正义理论具有超越性、人类性、关系性、生态性等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义理论的建构和实践上,都以... 马克思实现了正义哲学的变革,其正义理论是一种类正义理论。它把人视为一种类存在物,主张用类思维来理解人和建构社会正义。这种正义理论具有超越性、人类性、关系性、生态性等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正义理论的建构和实践上,都以马克思正义理论为价值之根,具有丰厚的类正义底蕴,是马克思类正义理论的当代发展和时代化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为推进人类正义提供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它要求普遍坚持人类优先的发展理念、推进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建立全球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机制、驯服资本的贪欲并坚持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 马克思正义 类正义 命运共同体 全球正义
下载PDF
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的三重根据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斌 《湖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30,共5页
环境正义体现的是"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下的人类关系,环境正义的伦理倾向与类正义相契合。类正义是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正义模型,它以全面、整体、发展的视角思考正义问题,以人、自然、社会的本质统一的人的存... 环境正义体现的是"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下的人类关系,环境正义的伦理倾向与类正义相契合。类正义是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正义模型,它以全面、整体、发展的视角思考正义问题,以人、自然、社会的本质统一的人的存在方式为根本依据确立正义规则。类正义可以从思想史、人性、现实三方面予以分析,而这就为环境正义作为类正义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可能性、价值应然性和实践必要性三重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正义 类正义 全球治理
下载PDF
美剧中的另类正义与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关系
3
作者 汤幼鸿 符冰 《新闻研究导刊》 2014年第12期111-112,共2页
美国影视剧中的另类正义指的是在作品中,由于制度正义的缺失或无力,从而依靠个人或者其他力量实现人类公平正义的故事类型。这类作品之所以存在,与美国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美国影视文化的反思特征。而对于美... 美国影视剧中的另类正义指的是在作品中,由于制度正义的缺失或无力,从而依靠个人或者其他力量实现人类公平正义的故事类型。这类作品之所以存在,与美国的社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有很大关系,同时也体现了美国影视文化的反思特征。而对于美国社会来说,则起到了减轻社会压力和缓解社会矛盾,满足人们对绝对公平正义的理想追求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正义 道德反思 道德价值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的类本质与类正义的统一——三者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4
作者 李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90-97,共8页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美德,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正义。正义就是适度,不正义就是不适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他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意识的觉醒是实现类本质的前提和关键;人的类本质对应的是一种类正义,类正义... 正义是社会的首要美德,古今中外的人都追求正义。正义就是适度,不正义就是不适度。马克思认为人本质上是类存在物,他将人的类本质看作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类意识的觉醒是实现类本质的前提和关键;人的类本质对应的是一种类正义,类正义表达人的类本质;类正义的实现应该以人的视角看待人,将正义还给人本身。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类本质、类正义都是内在一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也就是对人的类本质、类正义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命运共同体” 类正义 本质 实现路径
下载PDF
美国影视作品中的另类正义
5
作者 汤幼鸿 符冰 《新闻传播》 2014年第10期64-65,共2页
另类正义是相对制度正义而言的,是指影视剧中主人公凭借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个人力量,追求个人或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正义在美国影视剧中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类对于绝对公平与正义的本能渴望,以及现实生活中制度和法律... 另类正义是相对制度正义而言的,是指影视剧中主人公凭借法律和制度之外的个人力量,追求个人或者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正义在美国影视剧中比较突出。其中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人类对于绝对公平与正义的本能渴望,以及现实生活中制度和法律正义的无力,包括影视剧创作者在这一类型作品中对情节的设计与把握,都是导致另类正义主题影视剧兴盛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正义 制度正义 美剧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正义对局部正义的扬弃——马克思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九红 李星 《理论界》 2019年第2期10-17,共8页
人类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种存在和类存在。当今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人类发展已经由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人类所追寻的正义类型也应该由人类正义取代局部正义。人类正义... 人类正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价值追求。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是一种双重存在——种存在和类存在。当今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人类发展已经由个体本位转向类本位,人类所追寻的正义类型也应该由人类正义取代局部正义。人类正义与人类"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相对应,它追求人类整体的繁荣与发展。马克思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整体利益,追求人类自由、尊严和幸福,因此,可以将其看作对人类正义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正义都以全人类的幸福为其最终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命运共同体” 存在 类正义 幸福 学视角
原文传递
气候正义:何以可能,何种原则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苏春 徐峰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0-135,共6页
气候正义概念的提出可以看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伦理回应。从气候变化引致的正义情境来看,气候正义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价值诉求,亦可论证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性的价值规范和道义准则。然而,不论是坚持气候资源与责任公平分配... 气候正义概念的提出可以看成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治伦理回应。从气候变化引致的正义情境来看,气候正义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价值诉求,亦可论证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根本性的价值规范和道义准则。然而,不论是坚持气候资源与责任公平分配的分配正义抑或坚持溯及既往的矫正正义,还是强调世代公平的代际正义抑或强调种际之间和谐相处的种际正义,都只能在单一维度上得以阐释和解读,而无法涵纳时空向度上的所有正义关系。而将气候"类正义"作为气候正义可能的最高伦理形态,它所具有的包容性与系统性,所涵纳的方法论与价值观,可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的有益的政治伦理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伦理 气候正义 类正义
下载PDF
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 被引量:9
8
作者 葛宇宁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3-27,共5页
人们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多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缺乏准确认知。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正义论,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而不是事实描述;其次,它是一... 人们在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理解上出现了很多分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缺乏准确认知。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伦理特质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是一种规范正义论,主要着眼于对现实社会的价值评价而不是事实描述;其次,它是一种社会正义论,超越了传统正义理论的法权结构框架,对社会本身进行价值指认;再次,它是一种类正义论,认可人是类存在物,采取类哲学思维对正义进行规定;最后,它是一种历史辩证正义论,认为正义是一个逐渐展开和实现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正义理论 伦理特质 规范正义 社会正义 类正义 历史辩证正义
下载PDF
论人工智能时代法律正义的正当分配
9
作者 于江磊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第1期44-53,共10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面临人工智能歧视、主体自由失落和人文精神衰退等现代性困境。为此,必须从法律实用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主动性,重视前瞻性"未来法"的建设。传统的"个体正义"在这一时代面临挑战,人的"...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面临人工智能歧视、主体自由失落和人文精神衰退等现代性困境。为此,必须从法律实用主义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主动性,重视前瞻性"未来法"的建设。传统的"个体正义"在这一时代面临挑战,人的"类本质"和人工智能的"类特性"催生出"类正义",助力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实现法律正义的正当分配迫切需要重拾正义的平等、互惠和理性等内在本质,保持开放包容心态,尊重正义观的多样性,以破解现代性难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未来法 类正义
下载PDF
Respect for Human Beings and Education as a Possibility of Overcoming the Situation of Injustice
10
作者 Ogun Urek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4年第2期119-123,共5页
Kuquradi (1994), in a paper entitle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makes a determination in terms of the situation of injustice by comparing individual situations. In her opinion, when we consider the injustice in ind... Kuquradi (1994), in a paper entitled "The concept of Justice," makes a determination in terms of the situation of injustice by comparing individual situations. In her opinion, when we consider the injustice in individual situations, we consider two different things and compare them through a third (middle) term. In other words, we consider: (1) some things that a person possesses at a certain moment, (2) the things that another person possesses at a certain moment, and (3) we compare human beings as a species, in respect of the actualisation of the human potentialities at this historical moment. From the Ku^uradi's point of view,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idea of justice, that is, giving an answer that can be established by knowledge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is justice?" is the inevitable condition for surpassing this situation (1994). But, here we may claim that the situation of injustice can be surpassed by the feeling of respect for human being in the Kantian sense without the conceptualizing the idea of justice as a precondition. If certain persons who actualize the human potentialities in a higher degree than others at the same historical moment and act with a will determined by the law of moral, shall inevitably be respected by other persons who have not yet actualized such potentialities in themselves. It seems that the appearance of this feeling is possible only through a moral education in the Kantian sense, through which persons who have actualized human potentialities in a higher degree will possess a will determined by the moral la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PECT SENSE JUSTICE INJUSTICE FREEDOM
下载PDF
Justice as the Virtue of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被引量:3
11
作者 Qingping Liu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年第2期179-192,共14页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 such common words as "good," "right," and "righ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at "justice" as a value-term basically means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or "respecti... Through a semantic analysis of such common words as "good," "right," and "rights," this article tries to argue that "justice" as a value-term basically means "no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 human" or "respecting the deserved rights of the human" in the meta-ethical sense. In real life, then, the becoming of universal justice as an authentic moral virtue depends first and foremost upon the concrete and dynamic cultivation of such a universalistic ethical attitude: regarding neither merely oneself nor some persons specially related to oneself, but everyone as the "human," and valuing all of them morally important and dignified so as not to do morally unacceptable harm to them, but to respect their deserved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d Right Rights Justice Virtu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