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u2Se类液态热电材料扩散阻挡层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仲夫 顾明 +5 位作者 仇鹏飞 邵笑 任都迪 史迅 柏胜强 陈立东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2-1359,共8页
首先选用Mo作为Cu2Se的扩散阻挡层材料,通过一步法热压烧结制备了Cu2Se/Mo/Cu2Se三明治结构样品,发现Cu2Se/Mo异质界面具有极低的界面接触电阻率。但是,Cu2Se/Mo界面结合强度较差,不利于器件的长时间稳定工作。随后,通过在Mo层中引入活... 首先选用Mo作为Cu2Se的扩散阻挡层材料,通过一步法热压烧结制备了Cu2Se/Mo/Cu2Se三明治结构样品,发现Cu2Se/Mo异质界面具有极低的界面接触电阻率。但是,Cu2Se/Mo界面结合强度较差,不利于器件的长时间稳定工作。随后,通过在Mo层中引入活性元素Mn,利用Mn在Cu2Se中易于扩散的特点,在保持极低界面接触电阻率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异质界面的结合强度。高温长时间老化后,Cu2Se/Mo-Mn界面仍然保持良好的界面结合和低的界面接触电阻率。表明Mo-Mn金属混合相是与Cu2Se材料相匹配的扩散阻挡层,可用以开发具有良好服役性能的Cu2Se基热电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液态热电材料 阻挡层 接触电阻率 抗拉伸强度
原文传递
柴油机燃用液态醚类燃料的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郭和军 王煊军 刘祥萱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3,共4页
研究了液态醚类物质用作柴油机燃料的理化性能和对排放的影响。液态醚类燃料具有很高的十六烷值 ,其它燃料性能与柴油较为接近 ,能够显著降低废气中CO和HC ,尤其是大幅度减少碳烟及PM排放 ,与现代常规柴油机燃料系统相匹配 。
关键词 柴油机 液态燃料 理化性能 排放
下载PDF
定量自动装车技术在液态类物料鹤管装车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蒋庆渊 《当代化工》 CAS 2007年第1期53-55,59,共4页
介绍了定量自动装车技术在液态类物料鹤管装车系统中应用的设计思想;对液态类物料鹤管定量自动装车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技术参数、性能特点作了详细的论述。简单阐明了自动控制技术在液态类物料鹤管装车系统中应用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定量自动装车仪 液态物料 装车系统
下载PDF
超滑氟硅涂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仕东 周树学 《涂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2-88,共7页
超滑氟硅涂层是一种新型的表面功能涂层,因其表面具有类似液体和分子光滑的特性而表现出良好的疏液、自愈合、防结冰、防指纹、防生物污损等性能,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超滑液体浸润涂层(或表面)和类液态高分子刷涂层2类超滑涂... 超滑氟硅涂层是一种新型的表面功能涂层,因其表面具有类似液体和分子光滑的特性而表现出良好的疏液、自愈合、防结冰、防指纹、防生物污损等性能,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超滑液体浸润涂层(或表面)和类液态高分子刷涂层2类超滑涂层的制备原理和性能特点。其中,前者通过超滑液体浸润多孔基底或溶胀于涂层基体之中获得,该涂层(或表面)润滑性强、自修复效果好,但易受侵蚀;后者通过氟硅高分子刷化学键合于基材表面或整个涂层基体之中制得,超滑性能相对较弱,但机械稳定性较好。进一步,重点介绍了2类超滑涂层的性能提升策略及已取得的进展。最后,指出了超滑涂层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滑涂层 液体浸润多孔表面 类液态高分子刷 耐磨 自洁
下载PDF
γ-辐射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影响研究
5
作者 梁爽 田波 +5 位作者 孙元杰 李金凤 姚钢 蒋继成 张建伟 李拓 《应用科技》 CAS 2023年第4期38-43,共6页
为研究辐照剂量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γ-辐射剂量下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数黏度[η^(*)]在辐照剂量30 kGy时,低频区域出现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并且低频的[η^(*)]高于未辐照样品;... 为研究辐照剂量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γ-辐射剂量下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复数黏度[η^(*)]在辐照剂量30 kGy时,低频区域出现明显的剪切稀化现象,并且低频的[η^(*)]高于未辐照样品;储能模量G′在辐照剂量30 kGy时,低频区域G′最大;低频区域损耗角正切tanδ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减小,体系弹性增加,呈现类液态向类固态属性转变;通过相角δ-复数模量[G^(*)]、Han′s、Cole-Cole、[η^(*)]-[G^(*)]这4种模型证明了材料由类液态向类固态转变;时间扫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G′降低;温度扫描未辐照和30 kGy辐照样品的G′随着温度增加而降低,而50和70 kGy辐照样品的G′随着温度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剂量γ-辐射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流变性能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变性能 Γ-辐射 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材料 聚集态结构 辐照剂量 剪切稀化 类液态 固态
下载PDF
摩擦堆焊过程接触熔化物理模型与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雪梅 张彦华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5-49,共5页
摩擦堆焊过程中,能量沉积引起耗材端部表层材料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粘性类液层,类液层连续过渡与母材结合形成堆焊层。利用接触熔化理论建立了摩擦堆焊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类液层厚度在耗材端部中心出现奇异性... 摩擦堆焊过程中,能量沉积引起耗材端部表层材料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粘性类液层,类液层连续过渡与母材结合形成堆焊层。利用接触熔化理论建立了摩擦堆焊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类液层厚度在耗材端部中心出现奇异性,随半径的增加类液层厚度逐渐减小。试验观察到的耗材端部凹陷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接触熔化理论在摩擦堆焊热分析中的可行性。研究成果为摩擦堆焊机理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焊 摩擦堆焊 接触熔化 类液态薄层
下载PDF
搅拌摩擦焊过程接触熔化物理模型与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雪梅 张彦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8期1688-1691,共4页
利用接触熔化理论建立了搅拌摩擦焊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探讨了搅拌摩擦焊焊缝的形成机制。指出搅拌摩擦焊过程中,能量沉积引起搅拌头前方摩擦界面处被焊材料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粘性类液层。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稳定厚度的类... 利用接触熔化理论建立了搅拌摩擦焊的物理模型,并进行了分析计算,探讨了搅拌摩擦焊焊缝的形成机制。指出搅拌摩擦焊过程中,能量沉积引起搅拌头前方摩擦界面处被焊材料的微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粘性类液层。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稳定厚度的类液层是实现焊接的必要条件。类液态金属在搅拌头的旋转作用下向后高速喷射,最终在搅拌头后方沉积形成弧形层状焊缝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 接触熔化 类液态薄层 物理模型
下载PDF
Quantitative Variations of Five Anthraglucosides in Rhubarb
8
作者 郑俊华 黄琴 +2 位作者 张治国 高双新 楼之岑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1992年第1期85-87,共3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1—5年不同生长年限、植株不同发育阶段、植株不同部分中番泻式A(sennoside A,SA),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O-β-D-glucoside,R8G),大黄酸甙(rheinoside)A(RA),C(RC),D(RD)等五种蒽甙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1—5年不同生长年限、植株不同发育阶段、植株不同部分中番泻式A(sennoside A,SA),大黄酸-8-葡萄糖甙(rhein-8-O-β-D-glucoside,R8G),大黄酸甙(rheinoside)A(RA),C(RC),D(RD)等五种蒽甙类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1)大黄随生长年限的延长,五种蒽甙类成分的总含量呈递增趋势,但第二年以后增加缓慢;(2)不同发育阶段中五种蒽甙的总量以果熟期为最高;(3)大黄的根系中五种蒽甙的总含量依下列顺序递减:主根茎→细根→主根及支根→支根茎;茎部只含少量大黄酸甙 D,叶不含任何蒽甙类成分。本研究有利于确定大黄合理的采收年限和季节,以及大黄资源的合理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um palmatum Anthraglucosides VARIATION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下载PDF
Effects of Aerosols on Fogs Observed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9
作者 ZHANG Jia-Wei XUE Hui-Wen +2 位作者 DENG Zhao-Ze ZHAO Chun-Sheng ZHANG Qing-Ho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3年第2期79-83,共5页
Fog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great impact of fog on traffic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 Fog simulation and predict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China because of the great impact of fog on traffic and other human activities. More studies are needed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life cycles of fogs. This work uses data from two fog cases observed in Wuqing, Tianjin, in 2009. The data include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fog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fog liquid water content, and meteorological propert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ing aerosols can increase the number concentration of fog droplets and decrease fog droplet siz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first aerosol indirect effect found in clouds. It is also shown that increased aerosols can lead to lower visibility in fogs. This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first aerosol indirect effec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fo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G microphysical properties aerosol indi-rect effect VISIBIL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