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类渗流导电的超薄栅氧化层软击穿后的电流模拟
1
作者 王彦刚 许铭真 +1 位作者 谭长华 段小蓉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5-740,共6页
研究了超薄栅氧化层(≤3.0nm)软击穿(softbreakdown,SBD)后的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类渗流导电的SBD后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的解析公式———类渗流导电公式.该公式能够在较大的电压范围(-4~+3V)模拟氧化层SBD后的栅电流和... 研究了超薄栅氧化层(≤3.0nm)软击穿(softbreakdown,SBD)后的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特性.提出了一个基于类渗流导电的SBD后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的解析公式———类渗流导电公式.该公式能够在较大的电压范围(-4~+3V)模拟氧化层SBD后的栅电流和衬底电流的电流电压特性,为超薄栅氧化层可靠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简便的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击穿 超薄栅氧化层 类渗流导电 电流模拟
下载PDF
模拟退火算法中分形和相变现象 被引量:1
2
作者 张贵清 喻孜 +1 位作者 白宇 杨秋英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对模拟退火算法寻找极值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图像对比直观说明算法涉及的主要参数对寻优结果的影响,如初始温度、步长、退火速率等.适当控制模拟退火算法参量,画出步长、初值及最终所得到极值点的关系图像,在极大值吸引... 对模拟退火算法寻找极值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图像对比直观说明算法涉及的主要参数对寻优结果的影响,如初始温度、步长、退火速率等.适当控制模拟退火算法参量,画出步长、初值及最终所得到极值点的关系图像,在极大值吸引域附近对图像进一步放大,发现了和原图相似的图形和分形结构,分形维数为2维,将这一现象归原因于吸引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对图形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初值的增加,最小值的寻优概率变化呈现很好的相变曲线和类渗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退火 分形 类渗流 相变现象
下载PDF
双交联体系互穿聚合物网络对石墨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高密度聚乙烯复合材料抗静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戴舒天 陶国良 +1 位作者 夏艳平 陶圣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2-87,共6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体材料,石墨烯为导电填料,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DBPH)、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剂,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在2种交联剂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为基体材料,石墨烯为导电填料,2,5-二甲基-2,5-双(叔丁基过氧基)己烷(DBPH)、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为交联剂,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在2种交联剂的协同作用下制备了具有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结构的石墨烯/EVA/HDPE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所用2种交联剂的协同作用能使复合材料的交联度达到54.3%。扫描电镜图中可以观察到EVA和HDPE形成的IPN结构可以促使石墨烯在复合材料基体中形成较完善的网络结构。实验结果还表明网络结构能在复合材料达到抗静电性能标准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石墨烯在EVA/HDPE基体中的添加量。当复合材料的交联度为40%~50%时,会出现类渗流阈现象,石墨烯的质量分数为2%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28.1 MPa,体积电阻率达到10~8Ω·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聚乙烯 石墨烯 交联剂 协同作用 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 抗静电性能 类渗流
下载PDF
嵌有离子选择性膜的微通道内增强电渗流及除盐效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伟 龚玲艳 +1 位作者 朱育丹 李子瑞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离子选择性纳米多孔膜材料在分子分离、海水淡化、生物分子富集、电池等诸多科学工程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嵌有阳离子选择性膜的带电微通道内增强电渗流以及系统的除盐效应.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 mmol L^(-1)的... 离子选择性纳米多孔膜材料在分子分离、海水淡化、生物分子富集、电池等诸多科学工程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本文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嵌有阳离子选择性膜的带电微通道内增强电渗流以及系统的除盐效应.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 mmol L^(-1)的KCl溶液在40 V cm^(-1)的外电场驱动下流过长60μm、宽10μm的微通道时,如果在通道中心离子选择膜性上加25 mV的跨膜电压,除盐效率约为29%;而当跨膜电压为250 mV时,除盐效率则高达89%.流体运动方面,在低跨膜电压下,通道内流体运动由传统电渗流主导,压力流主要用于平衡通道上游与下游电渗流速度的差别.然而在高跨膜电压下,膜表面附近生成很强的非线性涡流,进而形成泵效应;通道内流体运动则是压力流为主导,通道上下游均呈现带滑移边界的压力流特征.对照等参数的无膜通道,嵌膜系统在跨膜电压为400 mV时可以实现15倍以上的流速.本文所揭示物理机制可为新型微泵以及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及优化提供重要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离子浓差极化 第二渗流 海水淡化
原文传递
离子浓差极化效应及其在微纳流控分子富集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子瑞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51-1166,共16页
离子选择性输运导致的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ICP)现象与微纳流控技术的结合为生物分子检测、离子分离和海水淡化等许多领域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传统ICP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本文首先对ICP现... 离子选择性输运导致的离子浓差极化(ion 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ICP)现象与微纳流控技术的结合为生物分子检测、离子分离和海水淡化等许多领域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也为传统ICP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本文首先对ICP现象做简要介绍,对理论和仿真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重点介绍第二类电渗流的产生机理及其对超限定电流的决定作用.然后,对微纳通道系统,特别是哑铃型和H型微纳通道系统中的ICP现象进行解释,对基于ICP效应的带电分子富集、海水脱盐、整流等应用系统进行概述,着重介绍带电分子富集方面最新的仿真研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浓差极化 第二渗流 超限定电流 分子富集 微纳流控系统
原文传递
Multi-Type Directed Scale-Free Percolation
6
作者 SHANG Yi-Lun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01-716,共16页
In this paper,we study a long-range percolation model on the lattice Z d with multi-type vertices and directed edges.Each vertex x ∈ Z d is independently assigned a non-negative weight Wx and a type ψx,where(Wx) x∈... In this paper,we study a long-range percolation model on the lattice Z d with multi-type vertices and directed edges.Each vertex x ∈ Z d is independently assigned a non-negative weight Wx and a type ψx,where(Wx) x∈Z d are i.i.d.random variables,and(ψx) x∈Z d are also i.i.d.Conditionally on weights and types,and given λ,α > 0,the edges are independent and the probability that there is a directed edge from x to y is given by pxy = 1 exp(λφψ x ψ y WxWy /| x-y | α),where φij 's are entries from a type matrix Φ.We show that,when the tail of the distribution of Wx is regularly varying with exponent τ-1,the tails of the out/in-degree distributions are both regularly varying with exponent γ = α(τ-1) /d.We formulat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there exist critical values λ WCC c ∈(0,∞) and λ SCC c ∈(0,∞) such that an infinite weak component and an infinite strong component emerge,respectively,when λ exceeds them.A phase transition is established for the shortest path lengths of directed and undirected edges in the infinite component at the point γ = 2,where the out/in-degrees switch from having finite to infinite variances.The random graph model studied here features some structures of multi-type vertices and directed edges which appear naturally in many real-world networks,such as the SNS networks and computer communication networ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ng-range percolation random graph phase transition directed percolation regularly varying chemical distan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