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0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菌剂及诱抗剂对烟草根茎类病害防效及产质量的影响
1
作者 赵兴能 胡棕棂 +4 位作者 孙婷婷 李鹏飞 胡加云 彭梦洁 闫鼎 《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940-947,共8页
目的:为了筛选减少烤烟生产中青枯病和黑胫病危害的生物拮抗菌剂,方法:以市售生物菌剂和新研发的腺毛二萜提取物为材料,开展盆栽实验研究其对烤烟青枯病、黑胫病防效及对烤烟农艺性状影响,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烤烟经济性状、化学成分... 目的:为了筛选减少烤烟生产中青枯病和黑胫病危害的生物拮抗菌剂,方法:以市售生物菌剂和新研发的腺毛二萜提取物为材料,开展盆栽实验研究其对烤烟青枯病、黑胫病防效及对烤烟农艺性状影响,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其对烤烟经济性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结果显示,稼碧乐生物菌剂对青枯病、黑胫病有较强的直接抑制作用;菌为农生物菌剂、稼碧乐生物菌剂、阵地-5亿/mL多粘类芽孢杆菌KN-03液体和烟草腺毛二萜提取物10%微乳剂对烤烟青枯病和黑胫病的发生均有防效,3种菌剂和诱抗剂均表现出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稼碧乐生物菌剂和烟草腺毛二萜提取物10%微乳剂对增加烤烟经济性状有较明显的正向作用,施用处理所产烟叶的化学成分指标较优。结论:在云南省文山州烤烟生产种,稼碧乐生物菌剂和烟草腺毛二萜提取物10%微乳剂是防效较优的2种防治烤烟青枯病、黑胫病的生物药剂。Purpose: In order to screen biological antagonistic agents that reduce the harm of tobacco wilt and black shank disease in tobacco production, Method: Using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iological agents and glandular hair diterpenoid extracts as materials, pot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ir control effects on tobacco wilt and black shank disease, as well as their impact on the agricultural traits of tobacco. Field experiment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economic traits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obacco.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Jiabile biological microbial agent has a strong direct inhibitory effect on bacterial wilt and black shank disease;the three bacterial agents, namely Nongjiao and Jiabile biological agents, Bacillus subtilis KN-03 liquid at a concentration of -500 million/mL, and 10% microemulsion of tobacco glandular hair diterpenoid extract, we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occurrence of tobacco wilt and black shank disease. All three bacterial agents and inducers showed efficacy. Promote growth and development;Jiabile bio microbial agent and 10% microemulsion of tobacco glandular diterpenoid extract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traits of tobacco leave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ndicators of the tobacco leaves produced by the application treatment are better. Conclusion: In the production of tobacco in Wenshan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Jiabile bio microbial agent and 10% microemulsion of tobacco glandular diterpenoid extract are the two most effective pesticides for controlling tobacco wilt and black shank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诱抗剂 烟草根茎类病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mpa1的早衰特性研究
2
作者 夏丹阳 徐超 +2 位作者 文晓阳 康国章 王黎明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 本研究以小麦品系KD527及其经EMS诱变创制出的类病斑型早衰突变体lmpa1和两者的杂交F1、F2群体为材料,分析其类病斑发生动态、农艺及产量性状,并进行相关光合指标测定与组织化学染色鉴定,以期分析lmpa1发生类病斑早衰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KD527能正常完成生长成熟过程,而lmpa1在生长前期表现正常,挑旗后叶片受光诱导而发生类病斑反应,出现黄褐色类病斑,且随生育期延长,类病斑逐渐蔓延至叶鞘、茎秆和穗部,引发整株早衰直至干枯死亡,导致其产量降低;类病斑发生期间,lmpa1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低于KD527(P<0.01),胞间CO_(2)浓度显著高于KD527(P<0.01);总叶绿素量含量明显低于KD527,且二者之间的差异随类病斑发生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类病斑发生初期,lmpa1的叶片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较KD527高,随着类病斑扩散,其CAT、SOD、POD活性急剧下降,H2O2含量急剧增加;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表明类病斑发生部位出现细胞死亡.本结论为类病斑早衰基因Lmpa1调控小麦早衰发生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型早衰 突变体lmpa1 生理生化 光诱导
下载PDF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中的不言脉疾病及类病思维
3
作者 王晟兴 刘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0期1083-1086,共4页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第一部分中有大量不言脉的疾病,它们按照风、痹、蹷等共通症状为主要分类手段。该部分独立于言脉疾病之外,但又以经脉为隐藏参照核心,和言脉疾病一样承担着诠释“病久则变化”的功能。言脉与不言脉疾病的... 天回医简《脉书·下经》的第一部分中有大量不言脉的疾病,它们按照风、痹、蹷等共通症状为主要分类手段。该部分独立于言脉疾病之外,但又以经脉为隐藏参照核心,和言脉疾病一样承担着诠释“病久则变化”的功能。言脉与不言脉疾病的分类系统具有“表里”的对应关系:言脉疾病是“表”病的疾病分类系统,与镵石针艾治疗手段相匹配;不言脉疾病是“里”病的疾病分类系统,与毒药(汤液)治疗手段相匹配。同时,二者在疾病的诊疗中又都依靠色脉诊的信息,同属于脉诊系统。所谓类病思维,即是分析古人以类划分疾病的方式来判断其思维模式。《脉书·下经》中的疾病分类方式及其匹配的治疗方法源于先秦秦汉时期医学以症为纲式的辨治方式,又在辨治方法的系统化需求下孕育了辨证治疗模式的萌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下经》 不言脉 表里 类病思维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基因克隆及其抗病机制
4
作者 易琴琴 《世界生态学》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大部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都表现出过敏性的坏死病变,并对各种病原体的抗性增强,是研究植物免疫机制的理想材料,探究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及其抗病机理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阐...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模式植物,大部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都表现出过敏性的坏死病变,并对各种病原体的抗性增强,是研究植物免疫机制的理想材料,探究水稻类病斑突变体及其抗病机理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阐述了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概念、类病斑基因的克隆与功能以及类病斑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以期为水稻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
下载PDF
林亚明教授运用大秦艽汤治疗血痹类病临证经验
5
作者 张亚蓬 杨爱明 +1 位作者 李晓慧 林亚明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129-132,共4页
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用于风邪初中经络所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之证。林亚明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化裁,认为该方表里兼治,祛邪并养阴,兼有益气补血、活血祛瘀之功。对于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肤麻木... 大秦艽汤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具有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之功,用于风邪初中经络所致气血痹阻、筋脉失养之证。林亚明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化裁,认为该方表里兼治,祛邪并养阴,兼有益气补血、活血祛瘀之功。对于临床表现为肢体肌肤麻木不仁、疼痛的血痹类病,疗效显著;尤其是针对手痹、消渴病痹证、痿病痹证的治疗,疗效甚佳,值得研究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秦艽汤 血痹类病 经验 林亚明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含益母草处方“异病同治”月经类病、产后类病和胎孕类病的机制 被引量:7
6
作者 徐婕 于虹敏 +4 位作者 陈丽琴 何丽君 王涛 王颖峥 王英豪 《中医药通报》 2023年第2期31-35,共5页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含益母草处方的用药规律,得出核心处方和主治中医疾病,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核心处方“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医传承平台(V3.0)挖掘含益母草处方的相关证候、中医疾病、核心处方。应用TCMSP及Swiss targ...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含益母草处方的用药规律,得出核心处方和主治中医疾病,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核心处方“异病同治”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医传承平台(V3.0)挖掘含益母草处方的相关证候、中医疾病、核心处方。应用TCMSP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核心处方药物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和Drugbank数据库搜集含益母草处方主治的中医疾病(排名前3位)相关疾病靶点,将疾病靶点与药物靶点取交集,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运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含益母草处方主治中医疾病前3位依次是月经类病、胎孕类病、产后类病;筛选后得到核心处方(益母草、川芎、当归、桃仁、甘草),其药物作用靶点881个;月经类病、胎孕类病和产后类病的疾病靶点分别为840、1070、702个,疾病和药物交集靶点45个。GO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560条,细胞组分41条,分子功能54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72条通路,主要为甾类激素生物合成、VEGF信号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等,主要与调节激素,调控血管生成和炎症反应等相关。结论:核心处方(益母草、川芎、当归、桃仁、甘草)治疗月经类病、胎孕类病和产后类病具有多靶点效应,涉及多条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可能通过调节雌激素水平,抗炎反应和调控血管等发挥“异病同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母草 中医传承平台 网络药理学 月经类病 胎孕类病 产后类病 同治
下载PDF
头颈CTA+MIP+VR/CPR技术在脑血管狭窄类病诊断中的价值及检出率分析
7
作者 刘卓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0期69-71,74,共4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类病诊断中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与血管曲面重建(CPR)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脑血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TA检查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CPR,... 目的:探讨脑血管狭窄类病诊断中头颈CT血管造影(CTA)与血管曲面重建(CPR)技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0月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疑似脑血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CTA检查及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CPR,以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各个方案的检出情况和诊断效能。结果:综合诊断结果阳性64例,阴性36例;头颈CTA+MIP+VR准确检出阳性52例,阴性32例;头颈CTA+MIP+CPR检查准确检出阳性62例,阴性35例。头颈CTA+MIP+CPR检查灵敏度和准确率为96.88%和95.00%,高于CTA+MIP+VR检查的81.25%和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颈CTA+MIP+CPR检查对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狭窄、大脑后动脉狭窄、基底动脉狭窄和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检出准确率高于CTA+MIP+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确诊患者中轻度狭窄21例、中度狭窄28例、重度狭窄11例、闭塞4例;头颈CTA+MIP+CPR检查对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为93.75%(60/64),高于头颈CTA+MIP+VR检查的75.00%(4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血管狭窄类病诊断中应用头颈CTA与血管曲面重建技术可明确狭窄程度、疾病类型,为医师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CTA 血管曲面重建技术 脑血管狭窄类病 诊断
下载PDF
柑桔木质陷孔病类病毒贵州分离物的分子鉴定
8
作者 王雪峰 唐科志 +3 位作者 李中安 周彦 兰建强 周常勇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1-184,共4页
从采自贵州感染了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stunt viroid,HSVd)的柑桔植株中抽提总核酸,通过一对鉴别引物,经RT-PCR扩增初步筛选出柑桔木质陷孔病类病毒(Citrus cachexia viroid,CCaVd)。扩增该类病毒的全长核苷酸片段,通过克隆和测序,结果... 从采自贵州感染了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stunt viroid,HSVd)的柑桔植株中抽提总核酸,通过一对鉴别引物,经RT-PCR扩增初步筛选出柑桔木质陷孔病类病毒(Citrus cachexia viroid,CCaVd)。扩增该类病毒的全长核苷酸片段,通过克隆和测序,结果发现,该片段全长298 bp,与GenBank中报道的木质陷孔病类病毒分离物同源性达到96%以上。这是中国发生的木质陷孔病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木质陷孔类病 啤酒花矮化类病 RT—PCR 分子生物学特征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4的鉴定与基因精细定位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宝玉 刘军化 +5 位作者 杜丹 闫萌 郑丽媛 吴雪 桑贤春 张长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2-342,共11页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 利用化学诱变剂EMS处理籼型水稻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筛选到1个遗传稳定的类病斑突变体spl34。该突变体于分蘖后期在下部叶片的叶鞘上开始出现褐色的类病斑,随后沿着中脉扩散至整个叶片,成熟期扩散至整个植株。相比于野生型,该突变体的株高显著变矮,穗长显著变短,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极显著降低。遮光试验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突变体类病斑的形成受光诱导,在类病斑形成部位发生大量过氧化氢沉积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在紫外光照射下突变体产生的荧光较野生型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spl34的H_2O_2和O_2^-含量较高,而CAT、POD和T-SOD等保护酶的活性显著降低;稻瘟病抗性无明显差异或略显降低。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spl34的表型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于第4染色体的LR49和LR52两个分子标记之间,物理距离为200 kb。测序分析发现该区间内的候选基因LOC_Os04g56480的第3449位碱基发生突变(G3449T),导致色氨酸替换为半胱氨酸。qRT-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内表达量降低,而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则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spl34 基因 精细定位
下载PDF
一个水稻类病条纹斑突变体的鉴定和遗传定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健阳 陈孙禄 +2 位作者 张建辉 董彦君 滕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0-156,共7页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 粳稻品种嘉花1号经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后获得一个水稻类病斑突变体MR07,暂命名为lms1。该突变体的病斑在全生育期均表现,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生理和组织化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在高温条件下(30℃)培养时只表现为白色条斑,低温条件下(20℃)培养时表现出细胞自主性死亡的坏死病斑。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以lms1突变体与籼稻9311、培矮64S杂交的两个F2分离群体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标记和Indel标记将该基因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位于标记InDel1和MM0112-4之间,其物理距离为400 k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生理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王建军 朱旭东 +3 位作者 王林友 张利华 薛庆中 何祖华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31-338,共8页
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获得了10个籼稻和8个粳稻类病斑(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lrd27-44)突变体。从突变体性状受环境影响敏感程度可以分为环境钝感型和环境敏感型。从发育进程可以分为全生育期类病斑型,营养生长阶段起始类病斑型和... 从全基因组水平上筛选获得了10个籼稻和8个粳稻类病斑(lesion resembling disease,lrd27-44)突变体。从突变体性状受环境影响敏感程度可以分为环境钝感型和环境敏感型。从发育进程可以分为全生育期类病斑型,营养生长阶段起始类病斑型和生殖生长阶段起始类病斑型。病斑的光诱导表明病斑由受光信号激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引起,而不受损伤诱导。对其中4个突变体lrd32,lrd39,lrd40和lrd42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类病斑性状由1或2对隐性基因控制。两个突变体lrd37和lrd40表现出对白叶枯病菌的广谱抗病性,有关基因定位克隆正在进行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生理 遗传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m4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9
12
作者 邱结华 马宁 +5 位作者 蒋汉伟 圣忠华 邵高能 唐绍清 魏祥进 胡培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67-376,共10页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 在EMS诱变的日本晴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该突变体类病斑出现于分蘖始期,而后慢慢扩散至叶鞘、茎秆,最后至整个植株,属于扩散型类病斑突变体。相比野生型,突变体的lmm4的株高明显降低,有效穗数减少,穗长缩短,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降低。遮光处理实验表明,突变体lmm4类病斑的产生受自然光诱导。突变体lmm4的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明显低于野生型。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类病斑部位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结构发育异常。台盼蓝染色实验表明突变体类病斑部有大量的死亡细胞。二氨基联苯胺染色实验表明类病斑部位有过氧化氢沉积。稻瘟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lmm4对C7和G1等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抗性明显增强。实时PCR分析证明在突变体lmm4中防卫反应相关基因POC1、PAL、PBZ1、PR1的表达量显著提高。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表型符合单隐性核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lmm4定位在第5染色体着丝粒附近Ind-4和Ind-6之间大约235kb的区域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斑突变体 稻瘟抗性 基因定位 水稻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spl31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3
作者 代高猛 朱小燕 +4 位作者 李云峰 凌英华 赵芳明 杨正林 何光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3-1230,共8页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 利用EMS诱变水稻籼型恢复系缙恢10号,从其后代中鉴定出一个类病斑突变体spl31,该突变体三叶期以前表型正常,四叶期后叶片陆续出现黄色斑点,随着植株的生长,面积逐渐扩大成边缘黄褐色的病斑,至成熟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导致叶片坏死。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突变体细胞的叶绿体基粒片层堆叠不规则。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突变体细胞被染成深蓝色,呈离散状分布,说明spl31病斑是自发形成的。光合数据显示spl31基因突变对病斑叶片正常部位细胞的光系统II影响较小。农艺性状分析发现突变体千粒重下降、结实率降低。遗传分析表明,spl31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被定位于水稻第12染色体着丝粒附近,引物ID104和ID11之间,物理距离为383kb,并与标记ID105共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 类病斑突变 程序性细胞死亡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浙粳22类病斑突变体spl(t)特征及其基因定位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萍萍 叶胜海 +5 位作者 赵宁春 陆艳婷 刘合芹 杨玲 金庆生 张小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共6页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 在浙粳22辐照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个对环境不敏感的全生育期表达的类病斑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spl(t)控制。利用SSR标记对类病斑突变体spl(t)与珍汕97B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基因定位,把spl(t)基因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端的着丝粒附近,位于SSR标记RM7195与RM27929之间的0.8cM区间内。锥虫蓝染色检测结果表明spl(t)类病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这种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由H2O2氧迸发而致。突变体经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鉴定,表明该突变体的抗病性与野生型品种浙粳22相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斑突变体 遗传定位
下载PDF
一个水稻T-DNA插入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健 赵增琳 +1 位作者 张世宏 潘洪玉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3-137,145,共6页
从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AZT91,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条状褐斑,最后死亡。对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潮霉素抗性检测,证明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突变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PCR和TAIL-... 从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一个类病斑突变体AZT91,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出现条状褐斑,最后死亡。对突变体及其后代分离群体进行潮霉素抗性检测,证明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突变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PCR和TAIL-PCR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的观点。利用TAIL-PCR扩增了左边界侧翼序列,通过分析,初步推测该突变体可能是由于T-DNA插入后激活了单加氧酶基因的过量表达,破坏正常代谢途径,导致突变体死亡。该材料可用于水稻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 突变体 T-DNA插入 侧翼序列 单加氧酶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及早衰突变体lms1的鉴定及基因初步定位 被引量:5
16
作者 林艳 陈在杰 +5 位作者 田大刚 杨广阔 杨绍华 刘华清 陈松彪 王锋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期29-34,共6页
通过筛选籼稻恢复系明恢86的组培变异后代,获得1个类病斑及早衰突变体lms1(lesion mimic and senescence 1)。lms1植株生长至拔节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随后斑点逐渐扩展至大部分叶片和茎组织;生长至抽穗期后呈现早衰,穗、茎... 通过筛选籼稻恢复系明恢86的组培变异后代,获得1个类病斑及早衰突变体lms1(lesion mimic and senescence 1)。lms1植株生长至拔节期开始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随后斑点逐渐扩展至大部分叶片和茎组织;生长至抽穗期后呈现早衰,穗、茎、叶明显干枯,并快速衰亡。RT-PCR分析表明,在呈现类病斑性状叶片组织的lsm1中,病程相关基因PBZ1、PAL1表达明显高于其在野生型叶片组织中的水平。遗传分析表明,lms1的突变性状受单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9311与lms1配置的F2及F3群体进行基因定位,将lms1基因定位在水稻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类病 早衰 基因定位
下载PDF
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的信号途径与抗病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小白 王雪艳 +1 位作者 舒小丽 吴殿星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31-638,共8页
本文综述了与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相关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包括水杨酸途径、乙烯茉莉酸途径、活性氧的调节、程序性细胞凋亡,特别是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的联系。类病斑一直作为一种抗性初始选择策略加以利用,这些发生机理的深入阐述,可望... 本文综述了与植物类病斑突变体相关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包括水杨酸途径、乙烯茉莉酸途径、活性氧的调节、程序性细胞凋亡,特别是过敏反应与植物抗病性的联系。类病斑一直作为一种抗性初始选择策略加以利用,这些发生机理的深入阐述,可望为定向选择出具有育种直接利用的抗病材料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 程序性细胞死亡 过敏反应 信号转导
下载PDF
我国植物支原体类病害的种类 被引量:12
18
作者 蒯元璋 张仲凯 陈海如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53-160,共8页
概述植物支原体类病的研究上阶段性重大成就 。
关键词 植原体 螺原体 细菌体 植物支原体类病
下载PDF
水稻类病斑突变体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郝中娜 张红志 陶荣祥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8-332,共5页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 粳稻秀水11经γ射线辐照诱变后获得19个类病斑突变体(xsl1~19),均属全生育期类病斑型,突变体长至分蘖期后类病斑不再变大,不导致叶片枯死,不影响植株抽穗、结实。苗期昼最高气温高于32℃后,除xsl19外其他突变体类病斑均消褪,昼最高气温降到32℃以下类病斑又逐渐显现,植株到5叶期后类病斑不再受高温抑制。分蘖期所有突变体株高在47.56~63.54cm之间,对照株高为83.75cm,但突变体的矮化现象只出现在分蘖期前,最终不影响株高;突变体与对照抽穗时间相近,突变体穗长在9.43~15.19cm之间,对照穗长为16.41cm;突变体每穗总粒数约为88.17~165.33粒,xsl19是49.50粒,对照是76.17粒。上述结果表明,除xsl19外的突变体均表现为穗短和每穗总粒数增多。类病斑突变体对稻瘟病菌表现为感病,与抗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病 水稻 突变体
下载PDF
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的定位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佳秀 耿皆飞 +3 位作者 李倩倩 刘录祥 谢彦周 王成社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78-1586,共9页
为进一步对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BSA(multipl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为进一步对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克隆和功能研究,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MBSA(multiple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小麦90K基因芯片结合BSA三种不同的基因定位策略对该突变基因进行定位。结果表明,lm3基因位于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与其两侧标记SWES2和Xbarc13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1cM和3.8cM,为一个新的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类病斑突变 基因定位 lm3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