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绒苗语中古苗语鼻音韵类的反映形式
1
作者 班庆梅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13,共9页
古苗语鼻音韵类在现代苗语各方言中的反映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鸭绒苗语中古鼻音韵类的演变主要受到声母制约,有的还会受到声调的制约,调类的阴阳分化、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都会使韵母演变和分化。对比其他苗语方言,古... 古苗语鼻音韵类在现代苗语各方言中的反映形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和特性。鸭绒苗语中古鼻音韵类的演变主要受到声母制约,有的还会受到声调的制约,调类的阴阳分化、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不同都会使韵母演变和分化。对比其他苗语方言,古鼻音韵类在鸭绒苗语中的反映形式趋向于鼻韵尾脱落,会导致一些韵类发生合并,看起来韵母简化了,但因声母和声调的制约韵母又会发生分化,所以苗语韵母对应关系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绒苗语 古苗语音韵 演变 反映形式
下载PDF
贵州毕节麻窝口洞与智人伴生的长鼻类化石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元 赵凌霞 +3 位作者 杜抱朴 张立召 王新金 蔡回阳 《人类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4-425,共12页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 最近在贵州毕节麻窝口洞发现了3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伴生的哺乳动物群。其中,古人类牙齿经初步研究可归入解剖学上的现代人,而与古人类相伴的大、小哺乳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共计8目20科43属53种。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大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长鼻类化石,共2属2种: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和亚洲象(Elephas maximus)。麻窝口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早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华南剑齿象(Stegodon huananensis),具有从典型的中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向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过渡的特征。依动物群的性质和地貌地层的特征,毕节麻窝口洞的智人及伴生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早期,这与堆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的初步结果(距今约11.2-17.8万年)基本吻合。麻窝口洞东方剑齿象与亚洲象的组合明显具有东洋界亚热带动物群的特点,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这些长鼻类与智人等生存于近水的森林和灌丛中,并镶嵌了一些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人 麻窝口洞 贵州毕节 更新世
下载PDF
华南更新世化石长鼻类的食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3
作者 王元 《化石》 2016年第4期75-76,共2页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副研究员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生张瀚文、英国莱斯特大学Mark Purnell教授的研究团队合作,
关键词 更新世 食性 化石 华南 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 MARK
下载PDF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属于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
4
作者 李春晓 陈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6,共14页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 间型三棱齿象(Trilophodon connexus Hopwood,1935)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个代表种。然而,由于其下颌联合部与下门齿的形态未知,这一归入存疑。重新研究了来自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哈拉玛盖组的一件此前归为陕西嵌齿象相似种(Gomphotherium cf.G.shensiensis)的下颌。该下颌联合部伸长,呈深槽状,下门齿缺失,因此确定可归入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进一步将间型三棱齿象的正型标本与其相比较,两者颊齿的关键特征完全一致,包括:高度丘型化,m3伸长,具有四脊,上下颊齿第二脊“人字型”(chevron)很弱,第二脊中附锥与前中心小尖不愈合,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弱或缺失。因此,间型三棱齿象事实上是一种豕棱齿象类而非嵌齿象。综上所述,暂将其改定为间型“豕棱齿象”(“Choerolophodon”connexus(Hopwood,1935))。同时,以上特征与北美的索普颌门齿象(Gnathabelodon thorpei)比较接近。此外,在颌门齿象属和间型“豕棱齿象”中,颊齿第二脊呈“人字型”,釉质褶皱、齿谷中小锥及白垩质发育强这些典型的豕棱齿象属(Choerolophodon)的特征较弱甚至缺失,但m3齿脊数变多,这表明颌门齿象属可能起源于东亚的间型“豕棱齿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嵌齿象 颌门齿象 豕棱齿象
下载PDF
中医耳科鼻科病名术语英译标准的对比分析
5
作者 胡珊 程蝶 韩露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15-119,共5页
文章选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名篇》(GB/T 15657-2021)中38个耳鼻病类中文术语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较为权威的三大机构(即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所发行的最新版中医汉英术语标准,将中... 文章选取《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疾病名篇》(GB/T 15657-2021)中38个耳鼻病类中文术语为研究对象,基于全球较为权威的三大机构(即世界卫生组织、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世界中医药学联合会)所发行的最新版中医汉英术语标准,将中医耳科、鼻科病名分为三类,一类:英译文一致,共11个;二类:英译文部分一致,共20个;三类:英译文不一致,共7个。现对比三大标准中耳科、鼻科病名术语的英译策略、原则、方法,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形成的原因,重点考察二类、三类译文的差异,以期为今后中医病名术语标准化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术语 病名 英译标准 对比分析
下载PDF
科学家揭开最奇异的“汤匙嘴”长鼻类——北美颌铲象的演化疑团
6
作者 李春晓 《化石》 2019年第3期74-76,共3页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 1935年,北美长鼻类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巴尔博(E. H. Barbour)与化石收藏家施特恩贝格(G. F. Sternberg)合作发表了一种奇怪的长鼻类化石——索普氏颌铲象(Gnathabelodon thorpei,以下简称颌铲象),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轰动。当时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权威奥斯本(H. F. Osborn),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不惜重墨,在其即将付梓的鸿篇巨著《长鼻类:世界乳齿象及真象其发现、演化、迁移、灭绝之专著》文末增辟补记,记载这一重要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铲齿象 嵌齿象
下载PDF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
7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2期102-102,共1页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在苍溪县城北西10km处的跃进桥至尸骨塘一带先后发现6具大型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剑齿象化石。化石点位于沟谷中,其产出地层为河流相白色软泥及砂砾层。该化石点极具进一步发掘和... 四川苍溪县首次发现长鼻类哺乳动物化石近年来,在苍溪县城北西10km处的跃进桥至尸骨塘一带先后发现6具大型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为剑齿象化石。化石点位于沟谷中,其产出地层为河流相白色软泥及砂砾层。该化石点极具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价值。尸骨塘及其南东一带第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发现 苍溪县 哺乳动物化石 四川 嘉陵江 第四纪地层 第三系地层 川北地区 第三纪
下载PDF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类动物群的演替及其与古气候的关系 被引量:10
8
作者 董为 徐钦琦 +1 位作者 金昌柱 李毅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70,共13页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 东北地区第四纪大型食草动物共有7科、22属、33种,其中绝灭的有14种。它们的生态习性大多为森林型和草原型,部分为疏林型,少数为沼泽型、苔原型或混合型。这些动物少数种类的体型较小或很大,而大多数种类的体型都较大。在更新世期间,这些动物似经历了一个体型、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面逐渐增大,最后体型较大的类型又被体型较小的类型所替代的演化历程。同时,东北地区还经历了三次喜冷动物南迁与两次喜温动物北上交替扩散的事件,其中第二次交替扩散事件留下的记录较多。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北半球冬半年平均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以及由其造成的冷暖气候的交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 奇蹄 偶蹄 古气候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乳齿象类的命名与中文译法及分类学问题讨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世骐 李春晓 张晓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5-332,共38页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intermedi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齿象 词源学 命名 中文译名
下载PDF
湖南三个民族鼻部遗传特征的基因频率 被引量:1
10
作者 皮建辉 雷鸣枝 +2 位作者 吴亿中 邓莉 余勇辉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年第12期18-19,共2页
对湖南3个民族鼻部三项遗传特征的出现率及基因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表明,3个民族鼻梁类型、鼻孔形状和鼻类形态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依次为侗族:0.1885、0.6422、0.0452;苗族:0.1647、0.2788、0.0761;汉族:0.1093、0.4203、0.1537。u检验表明... 对湖南3个民族鼻部三项遗传特征的出现率及基因频率进行调查分析表明,3个民族鼻梁类型、鼻孔形状和鼻类形态的显性基因频率分别依次为侗族:0.1885、0.6422、0.0452;苗族:0.1647、0.2788、0.0761;汉族:0.1093、0.4203、0.1537。u检验表明,鼻部三项遗传特征显性基因频率在3个民族间彼此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提示人类鼻部的遗传特征在不同民族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形状 形态 基因频率
下载PDF
鼻通散治疗鼻渊730例疗效观察
11
作者 廉援朝 胡瑞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4年第9期865-865,共1页
鼻通散治疗鼻渊730例疗效观察长庆石油勘探局油建处医院廉援朝长庆石油勘探局职工总医院胡瑞珍长期以来,笔者在临床从事治疗工作,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中各类鼻病的发病率以及与鼻炎有关的疾病发生率均较高。大约占内科门诊病人发病... 鼻通散治疗鼻渊730例疗效观察长庆石油勘探局油建处医院廉援朝长庆石油勘探局职工总医院胡瑞珍长期以来,笔者在临床从事治疗工作,门诊常见病、多发病中各类鼻病的发病率以及与鼻炎有关的疾病发生率均较高。大约占内科门诊病人发病率的12%左右。从1977年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庆石油勘探局 疾病发生率 舌苔薄黄 类鼻 窦炎 湿热之邪 清涕 援朝
下载PDF
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晓东 汪淑英 +1 位作者 李晓静 冯芝堂 《中国伤残医学》 2009年第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0例鼻腔鼻窦术后患者口服裸花紫珠片观察止血效果。结果: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总有效率94%。结论: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作用显著,且用药方便,起效较... 目的:探讨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的疗效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00例鼻腔鼻窦术后患者口服裸花紫珠片观察止血效果。结果: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总有效率94%。结论:裸花紫珠片在鼻腔鼻窦术后止血作用显著,且用药方便,起效较快,费用低,无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祼花紫珠片 术后 止血
下载PDF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32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贾海顺 史超 《中原医刊》 2008年第8期63-63,共1页
目的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均见干酪样坏死物,鼻窦黏膜不同程度水肿、息肉样变。术后自觉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4年,2... 目的总结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3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术中均见干酪样坏死物,鼻窦黏膜不同程度水肿、息肉样变。术后自觉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4年,2例复发,经再次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反复冲洗术腔后治愈。结论本病具有比较明显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性 非侵袭性 内镜手术
下载PDF
双三角瓣修复隆鼻术后鼻尖溃破缺损2例
14
作者 程代薇 王达利 +1 位作者 程绍健 邱志刚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1995年第4期205-205,共1页
双三角瓣修复隆鼻术后鼻尖溃破缺损2例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563003)程代薇,王达利,程绍健,邱志刚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因假体位置移动或放置部位不当而致鼻尖部受顶压,溃破的现象时有发生,处理亦较难,既往多用取出假... 双三角瓣修复隆鼻术后鼻尖溃破缺损2例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整形科(563003)程代薇,王达利,程绍健,邱志刚硅橡胶假体隆鼻术后因假体位置移动或放置部位不当而致鼻尖部受顶压,溃破的现象时有发生,处理亦较难,既往多用取出假体的方法。为能在修复鼻尖病变的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破缺损 双三角瓣 修复术
全文增补中
远古象型类演化的追溯者——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世骐研究员
15
作者 田静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第4期190-191,共2页
据了解,在长鼻类的主千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象仅发育... 据了解,在长鼻类的主千类群象型类中,发育有一对巨大的上门齿(象牙)成为这一类群的鲜明特征。这一结构通常作为个体采食的工具以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武器。没有象牙的长鼻类通常只存在于渐新世之前分化出的原始类群中,如恐象仅发育一对钩状的下门齿而上门齿完全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古象 原始 门齿 渐新世 象牙 发育
下载PDF
奇妙的象鼻子
16
作者 张守忠 《大自然探索》 2007年第4期31-35,共5页
灵巧、敏感、强壮和适于抓握,这些都是象鼻子最突出的特点。与大象身体的其他部位相比,象鼻子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独立的东西,而恰恰是它,帮助大象和它们的祖先——长鼻类动物敢于进入新的空间并迅速适应各种不同的栖息环境。
关键词 栖息环境 大象 动物 祖先
下载PDF
科技新闻
17
《中国科技信息》 2024年第9期8-8,共1页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揭示早期象类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独特演变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与邓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李春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骥等,探讨了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以及其与象鼻的共... 中国科研团队联合揭示早期象类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独特演变过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与邓涛,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后李春晓、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骥等,探讨了长鼻类下颌的多样性和演化历程以及其与象鼻的共同演变,揭示了早期象类的取食方式和有关器官的独特演变过程。近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表明,早在1700—1500万年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早期象类中的明星物种即具有铲子状下颌的铲齿象(Platybelodon),已发展出用鼻子卷住植物配合下颌切断植物的进食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古人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 大学博士后 科研团队 演化历程 华中科技大学
下载PDF
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遗址的亚洲象化石:兼论华南第四纪长鼻类演化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元 秦大公 金昌柱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53-859,共7页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的长鼻类化石——较原始的江南象(Elephas kiangnanensis)与... 最近在广西崇左木榄山智人洞发现了距今约11万年的早期现代人下颌骨及大量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这是迄今在东亚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本文系统记述了该动物群中的长鼻类化石——较原始的江南象(Elephas kiangnanensis)与初现位的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智人洞的长鼻类缺失我国南方更新世的典型种类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和剑齿象(Stegodon);智人洞的动物群性质截然不同于华南早更新世的巨猿-中华乳齿象动物群(Gigantopithecus-Sinomastodon fauna)和中更新世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Ailuropoda-Stegodon fauna),是晚更新世亚洲象动物群(Asian elephant fauna)的早期代表。智人洞动物群中缺失大熊猫、剑齿象和竹鼠等华南常见的森林型动物,很可能反映了江南象向亚洲象的一个过渡事件,该事件与早期现代人的起源很可能有一定的耦合关系;此外,动物群中林灌和草地型动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又反映当时可能是森林退缩、林灌和草地扩大的生态环境,对应于相对干旱的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崇左 木榄山智人洞 亚洲象 晚更新世早期 演化
原文传递
甘肃天水武山县南峪村的维曼嵌齿象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英文)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世骐 刘善品 +3 位作者 颉光普 刘佳 彭廷江 侯素宽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84,共14页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 报道了甘肃天水地区武山县四门镇南峪村地点发现的一件残破的未成年维曼嵌齿象(Gomphotherium wimani)下颌,标本保存有完整的p3,dp4,m1齿列。颊齿齿冠显示出嵌齿象属(Gomphotherium)的一些进步特征,例如齿脊前后压缩,齿谷宽阔,副齿柱后中心小尖凸显,中附锥和中心小尖趋于分裂,有弱的白垩质发育,符合维曼嵌齿象的鉴定特征。维曼嵌齿象此前发现于甘肃的中中新统,而南峪村地点的含化石地层可与周围其他地点的中中新统对比,因此,南峪村地点维曼嵌齿象层位的地质时代为中中新世。同时,结合孢粉学研究的结果,可能说明中中新世时期,天水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宜低齿冠的哺乳类如嵌齿象等动物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天水 中中新世 维曼嵌齿象 生物地层
下载PDF
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再研究:关于粗壮型轭齿象(Zygolophodon)的讨论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世骐 张晓晓 李春晓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4-158,共25页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 中国北方中中新世的乳齿象类戈壁锯齿象(Serridentinus gobiensis Osborn&Granger,1932)和同心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tongxinensis Chen,1978)后来被改为戈壁轭齿象(Zygolophodon gobiensis)。然而,由于它们的臼齿形态介于典型的丘型齿(嵌齿象类)和轭型齿(玛姆象类)之间,它们的系统演化位置一直存在争议。将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的颊齿和下颌与欧亚大陆及北美的类群进行了广泛比较,比较对象包括欧亚的苏黎士轭齿象(Z.turicensis)、亚似貘嵌齿象(Gomphotherium subtapiroideum)、塔氏嵌齿象(G.tassyi),及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Mio.merriami)和进步嵌齿象(G.productum)。结果表明,戈壁锯齿象和同心中新乳齿象与北美的麦氏中新乳齿象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臼齿比苏黎士轭齿象略显丘型化(例如,釉质层较厚,主齿柱新月嵴较粗,齿谷侧视釉质柱高度达到齿谷一半,以及副齿柱横向较窄以致于整体轮廓较窄),并且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大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而在苏黎士轭齿象和进步嵌齿象中,下门齿截面的背腹径小于内外径,使得下门齿截面呈平躺的椭圆形。因此,有必要恢复中新乳齿象属(Miomastodon Osborn,1922),它包括那些曾被归为轭齿象属,但牙齿相对丘型化的那一类(即所谓“粗壮型苏黎士轭齿象类群”),并且下门齿截面呈竖立的椭圆形可以作为中新乳齿象属各种的共衍征。此外,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臼齿也呈现介于丘型齿和轭型齿的形态,但两者的下颌比中新乳齿象更伸长,下门齿截面呈梨形。中新乳齿象以及亚似貘嵌齿象和塔氏嵌齿象的存在模糊了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界线,表明嵌齿象科和玛姆象科的演化历史是深度相关的,并非截然分开。这一点已在胶原蛋白序列分析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玛姆象(Mammut)和现生象的工作中所揭示,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中新世 嵌齿象科 玛姆象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