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败血症四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陈海 杨小敏 王才春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8-209,共2页
关键词 类鼻疽伯克霍德菌败血症 鉴定 药敏 鼻疽
原文传递
糖尿病足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64例临床特征、药敏特点和治疗分析
2
作者 陈宗存 符沙沙 +2 位作者 陈金逸 赖舒畅 符茂雄 《安徽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256-259,共4页
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DF)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感染的临床特征、药敏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DF合并BP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微生物抗菌药物敏感性及治疗手段。结果 64... 目的 总结糖尿病足(DF)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感染的临床特征、药敏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DF合并BP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微生物抗菌药物敏感性及治疗手段。结果 64例DF合并BP感染病人中,60例有发热症状、34例有白细胞升高、均有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升高、14例合并肝或脾脓肿、30例出现肝功能不全、20例出现肾功能不全、18例合并感染性休克。64株BP对大多数常见的抗生素敏感性较差,但均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复方磺胺甲唑敏感。所有病人均使用胰岛素积极控制血糖,大多数静脉应用碳青霉素烯类抗菌素约6周,出院后继续使用复方磺胺甲唑治疗。最终22例治愈,30例好转,8例未愈,4例死亡。死亡病例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 DF合并BP主要表现为发热、CRP和PCT明显升高、合并肝或脾脓肿和肝肾功能不全,易出现感染性休克。对高度怀疑BP感染病人应多次进行培养,并及早静脉应用碳青霉素烯类抗菌素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鼻疽伯克霍尔德 药物敏感性 病原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全会标 高勇义 +2 位作者 陈道雄 陈开宁 傅世华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10期1750-1752,共3页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疗策略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常表...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诊疗策略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急性暴发性败血症和常伴组织器官脓肿形成及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病情凶险,误诊率和死亡率高且可选用的有效抗生素较少,易复发,治疗周期长。结论早期诊断,尽早足量应用敏感抗生素,有脓肿者宜配合外科治疗,以及使用胰岛素积极控制好血糖和加强支持疗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2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何远学 贾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56-958,共3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多合并有糖尿病,误诊率高,病情凶...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特点,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和转归。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化,多合并有糖尿病,误诊率高,病情凶险,且可选用的有效抗生素较少,疗程长。结论加强认识,早期诊断,尽早使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25例误诊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何远学 贾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0-111,共2页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误诊分析 表现多样化 鼻疽 首诊误诊 误诊原因 热带病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的Hcp1蛋白转位介导多核巨细胞形成
6
作者 吴潘 饶承龙 +7 位作者 南栋琪 陈建高 张子元 刘文正 王民洋 闫晶敏 李倩 毛旭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721-1728,共8页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 目的探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ory protein 1,Hcp1)在感染宿主细胞引起多核巨细胞(multinucleated giant cells,MNGC)形成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同源重组和质粒回补技术构建类鼻疽菌hcp1基因缺失株(BPC006Δhcp1)和缺失回补株(BPC006Δhcp1::hcp1);分别用类鼻疽菌BPC006野生株、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感染RAW264.7细胞,通过激光共聚焦分析Hcp1蛋白的定位情况;在293T细胞中转染Hcp1真核表达载体后进行细胞质膜分离进一步验证定位情况;在细胞感染模型上,通过吉姆萨染色检测抗Hcp1多克隆抗体封闭对MNGC形成的影响,探究Hcp1在类鼻疽菌感染导致的MNGC形成中的作用和生物学意义。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PC006Δhcp1不表达Hcp1蛋白,而BPC006Δhcp1::hcp1能恢复Hcp1蛋白的表达,成功构建类鼻疽菌BPC006Δhcp1和BPC006Δhcp1::hcp1。细胞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和质膜分离实验都表明Hcp1可以定位在宿主细胞膜上,且相较于对照组抗Hcp1多克隆抗体能抑制类鼻疽菌感染所诱导的MNGC形成(P<0.01)。结论类鼻疽菌感染RAW264.7细胞时Hcp1可转位至细胞膜,并在MNGC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Hcp1 多核巨细胞 基因缺失与回补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7
作者 潘文 李豫 +1 位作者 雷宇 黄天文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0年第12期109-110,共2页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该菌所致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称为类鼻疽病(Meliodosis,MD),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有散发病例报道[1]。BP败血症常...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BP)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该菌所致的地方性人兽共患病称为类鼻疽病(Meliodosis,MD),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均有散发病例报道[1]。BP败血症常发生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者,糖尿病患者是MD的易感人群,糖尿病合并BP败血症病情凶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患者 糖尿病 药学监护 亚热带地区 免疫防御功能 革兰氏阴性 人兽共患病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并肺脓肿一例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建斌 黄奕江 《现代医学》 2008年第4期294-296,共3页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肺脓肿
下载PDF
海南省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岛特征和毒力因子分析
9
作者 符晓莹 李欢 +5 位作者 李沙 王立程 王崇圳 黎元莉 陈海 朱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9-368,390,共11页
目的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岛(genomic island,GI)特征和毒力因子差异,为类鼻疽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B.pseudomallei临床分离株,PCR检测和测序分析毒力相关GI,在Islandviewr 4... 目的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岛(genomic island,GI)特征和毒力因子差异,为类鼻疽病的诊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B.pseudomallei临床分离株,PCR检测和测序分析毒力相关GI,在Islandviewr 4平台上提交全基因组序列注释格式文件,整合SIGI-HMM与IslandPath-DIMOB两种算法预测GI,通过序列比对分析GI独特性和毒力因子差异。结果共收集到52株B.pseudomallei临床分离株,结果显示,52个基因组按进化距离分为3个分枝,其中82.69%(43/52)菌株集中在分枝1。52个B.pseudomallei基因组共识别出828个GI,按序列相似性聚类为157个GI cluster。GI在基因组中占比达2.05%~6.38%。GI cluster1和2存在全部菌株中,但84个(53.50%)GI cluster只聚类到单个基因组。10个GI cluster很可能是特有的,其中5个来源同属细菌,2个来源其他属,3个来源不确定。25个GI cluster与毒力相关,B.pseudomallei BP76和BP169含有其中8个,是所有菌株中毒力相关GI最多的。52株B.pseudomallei的毒力基因除了fhaB1、fhaB2、BPSL1661、cheY1、wzM、tssH-5/clpV、tssA-5、boaA和boaB存在差异,其余都表现一致。与泰国和澳大利亚B.pseudomallei临床菌株比较,boaA、boaB、cheY1和chbp在两个国家的菌株中都表现出差异,同时fhaB1、fhaB3和bimA在澳大利亚菌株中表现出差异。结论海南地区B.pseudomallei GI具有保守性和独特性,通过特有GI和毒力因子研究,可以发现菌株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 gene transfer,HGT)的来源和分子水平的毒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基因组 基因岛 毒力因子 水平基因转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1例报道 被引量:1
10
作者 韦强 于沛涛 罗艳红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66-66,69,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持续发热2W入院。患者入院前2W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高热,体温最高达42℃,合并2处脓肿,无头痛、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等伴随症状。外院查血WBC7.8×10^9/L,中性粒细...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持续发热2W入院。患者入院前2W无明显诱因下出现畏寒、高热,体温最高达42℃,合并2处脓肿,无头痛、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等伴随症状。外院查血WBC7.8×10^9/L,中性粒细胞0.58,胸部X线透视未见异常,予泰诺等解热镇痛药及左氧氟沙星、派拉西林/他唑巴坦等不规则抗感染治疗7d,疗效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下载PDF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致尿路感染合并败血症1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晋 鲁卫平 +8 位作者 黎敏 臧婉 周道红 王艺 幸运 李进 马珊珊 唐霜 张峰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640-642,共3页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可引起地方性传染疾病--类鼻疽病,其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由皮肤伤口接触、吸入或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水或尘土而受感染.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部,常造成肺炎、肺部空洞,也可能侵犯肝、脾、肾、皮肤等器官,本病平均潜... 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可引起地方性传染疾病--类鼻疽病,其主要的传染途径是由皮肤伤口接触、吸入或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水或尘土而受感染.主要侵犯的器官是肺部,常造成肺炎、肺部空洞,也可能侵犯肝、脾、肾、皮肤等器官,本病平均潜伏期为9~21d,也有长达数月或数年者[1].该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与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引起的感染表现极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败血症 尿路感染
下载PDF
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药物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谭云芳 黄增光 +2 位作者 吴多荣 崔健 卓超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01-407,共7页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3月在海南地区患者中分离的101株非重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test法对目前国际上常用于治疗类鼻疽的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P)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以2008年1月—2013年3月在海南地区患者中分离的101株非重复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E-test法对目前国际上常用于治疗类鼻疽的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本实验收集的101株类鼻疽菌中主要是以败血症为主,共有60人(59.4%),其次是肺部感染22人(21.8%),伤口及皮肤软组织感染有17人(16.8%),尿路感染2人(2.0%),受试者总死亡率为17.8%(18/101),其中72.2%(13/18)的死亡患者见于败血症患者。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本次分离的所有类鼻疽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显示良好的敏感性,敏感率分别为100%、100%、94.4%、92.1%和90.1%。对四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噁唑的敏感率分别为85.1%和84.2%。结论本研究和其他地区的报道都证实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目前国际上常用于治疗该疾病的抗生素呈现良好的敏感性,其中以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性最好,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药敏试验 抗生素
下载PDF
湛江地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特征与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黄云平 聂晓辉 +3 位作者 黄妙儿 李艳 陈华英 郭晓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研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常见其他伯克霍尔德菌间病原学特点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检验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并将其与常见医院感染皮氏伯克霍尔德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 目的研究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常见其他伯克霍尔德菌间病原学特点及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检验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并将其与常见医院感染皮氏伯克霍尔德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两端浓染,银白色菌落形态特征。在湛江,此菌感染以遂溪、廉江、吴川为主要疫区,好发于秋季,接触疫水、农民、免疫功能低下、年龄≥50岁为易感因素。其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头孢哌酮/舒巴坦、米诺环素、哌拉西林及其酶抑制复合制剂、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敏感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非抗假单胞菌属类药敏感性较差或耐药。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属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传染病,水患易导致该菌流行;细菌具有染色、菌落形态特征,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伯克菌属共同特征,易产生耐药,建议联合用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克霍尔德 鼻疽伯克霍尔德 洋葱伯克霍尔德 皮氏伯克霍尔德 鼻疽 湛江
下载PDF
特异引物PCR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小敏 方瑶 +3 位作者 顾江 陈海 王海光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27-1431,共5页
目的以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基因,建立特异引物PCR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并优化。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准菌株K96243的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序列,通过Primer Premier 5软件搜索特异的引物,以该菌为模板,优化特异引物PCR的退... 目的以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基因,建立特异引物PCR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方法并优化。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标准菌株K96243的16S rRNA编码序列为靶序列,通过Primer Premier 5软件搜索特异的引物,以该菌为模板,优化特异引物PCR的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和反应循环数等条件。得到最优PCR反应条件后,将该方法用于检测临床分离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菌株和常见细菌感染病原体(大肠杆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幽门螺旋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和乙型链球菌),评价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结果共设计3对引物,分别扩增16S rRNA编码序列283~672、760~1 061、771~1 193片段,优化后PCR反应条件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40 s,54.5℃退火20 s,72℃延伸40 s,24个循环,最后延伸1 min;特异性分析发现此方法能将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与其他常见感染病原菌进行有效地鉴别诊断。结论成功建立并优化一种快速鉴定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能有效的从单个菌落中和基因组水平鉴定临床分离的8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16SRRNA基因 特异引物PCR
下载PDF
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多抗血清的制备及评价 被引量:6
15
作者 方瑶 顾江 +2 位作者 王海光 于波 毛旭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92-294,296,共4页
目的制备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amllei,其抗原简写为BP)多抗血清,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破碎、甲醛灭活、热灭活3种方式处理细菌抗原接种新西兰兔和BALB/C小鼠,检测不同抗原免疫动物... 目的制备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amllei,其抗原简写为BP)多抗血清,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抗原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超声破碎、甲醛灭活、热灭活3种方式处理细菌抗原接种新西兰兔和BALB/C小鼠,检测不同抗原免疫动物抗血清的ELISA效价及凝集试验效价。结果 (1)ELISA方案最佳条件:二抗稀释度为1/8000,抗原包被浓度为4μg/mL或8μg/mL;凝集反应最佳条件:细菌浓度为6×109CFU/mL、凝集温度为37℃、观察时刻为4h。(2)超声破碎抗原(U-BP)免疫新西兰兔和小鼠的抗血清ELISA效价高达1/64000,最高血清凝集效价分别为1/32和1/64,甲醛灭活抗原(F-BP)抗血清ELISA效价高达1/16000,凝集效价为1/128和1/64;热灭活抗原(H-BP)抗血清ELISA效价达1/8000,凝集效价为1/16和1/64。(3)F-BP和H-B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U-BP在小鼠中的免疫原性较弱(P<0.05)。结论建立了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多克隆抗体的检测方法,制备了高效价的抗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多抗血清;甲醛灭活和热灭活细菌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为下一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杆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和疫苗研发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鼻疽 灭活方式 多抗血清
下载PDF
类鼻疽菌素是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广强 王倩 +3 位作者 朱金华 叶荷平 袁志明 万红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81-1286,共6页
目的研究类鼻疽菌素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突变类鼻疽菌素的主要合成酶基因mes C,检测野生菌和突变菌产生类鼻疽菌素能力的差异以及突变前后该菌... 目的研究类鼻疽菌素在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lkholderia pseudomallei,B.pseudomallei)致病性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的方法突变类鼻疽菌素的主要合成酶基因mes C,检测野生菌和突变菌产生类鼻疽菌素能力的差异以及突变前后该菌对微生物(2株真菌:青霉菌、黑曲霉菌;2株细菌:粪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线虫、小鼠的毒力差异。结果突变菌的菌落形态发生了明显变化,失去了产生菌膜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对微生物的抑制活性和对线虫、小鼠的致病性。结论类鼻疽菌素可能是B.pseudomallei的主要毒力因子之一,在其致病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mes C基因 毒力因子 鼻疽
下载PDF
一种快速定量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方法建立及评价 被引量:6
17
作者 傅琼瑶 陈春羽 +5 位作者 邬娇 邬强 覃西 钱士匀 易国辉 夏乾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734-1738,共5页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并评价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DNA标准品,优化荧光定量PCR体系,同时进行方...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并评价一种快速、准确、特异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定量检测方法。方法以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Ⅲ型分泌系统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DNA标准品,优化荧光定量PCR体系,同时进行方法学评价,并与以16S rRNA基因为靶序列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建立了检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其线性范围为1×101~1×1010拷贝/μL;其灵敏度为10拷贝/μL;批内变异系数(CV)为1.43%~4.6%;对用24份模拟血液标本和67份稻田土壤标本分别采用本法和对照方法进行检测,本菌配制的模拟标本采用两种方法检测均为阳性,且能准确定量,阳性率为100%,而含有其他常见感染细菌的标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土壤标本中有12份标本采用本法和与细菌培养法均为阳性,但是对照方法未能检测出其中两份低浓度的土壤标本。结论建立的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可作为环境中该菌检测和疫区类鼻疽病诊断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实时荧光定量PCR 定量
下载PDF
海南1例感染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溯源调查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沙 陈海 +5 位作者 李欢 李伟 夏连续 黎礼达 郑霄 朱雄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73-676,共4页
目的对海南1例类鼻疽患者进行感染溯源调查,为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住所周边环境中的泥土、水等样品并进行类鼻疽病原菌分离。通过细菌学试验、16SrDNA测序、特异诊断PCR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一步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 目的对海南1例类鼻疽患者进行感染溯源调查,为类鼻疽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住所周边环境中的泥土、水等样品并进行类鼻疽病原菌分离。通过细菌学试验、16SrDNA测序、特异诊断PCR等方法对疑似菌株进一步鉴定。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多位点可变数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_4)等技术比较并确定环境分离菌株与临床菌株的同源性。结果采集的58份环境样品中,自患者及邻居家水井水中共分离出3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简称类鼻疽伯克菌)。PFGE、MLST、MLVA等分子分型结果证实,1株自患者家井水中分离的类鼻疽伯克菌与患者临床分离株同源。结论患者及其邻居家水井均被类鼻疽伯克菌污染,水井水很可能是该患者感染类鼻疽病的感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 鼻疽伯克霍尔德 分子溯源
下载PDF
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与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蔡笃运 贾杰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362-2363,共2页
目的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耐药性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结果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均有畏... 目的分析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耐药性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104例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者的临床表现、细菌的耐药性及其治疗。结果患者多见于男性,以农民发病最多,临床表现均有畏寒或寒战、发热。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唑啉耐药率为100%,阿米卡星95.2%,氨苄西林/舒巴坦79.8%,环丙沙星77.8%,左氧氟沙星70.2%,复方新诺明64.4%,头孢曲松70.2%,头孢他定2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8.3%,未发现对亚胺培南耐药。结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临床表现无特殊性,误诊率高,确诊依靠细菌学检测。亚胺培南对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敏感,应作为治疗类鼻疽首选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药物 耐药性
下载PDF
3种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康琳 高姗 +5 位作者 周阳 辛文文 杨浩 方瑶 毛旭虎 王景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05-1209,共5页
目的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 目的用3种检测方法对同源性较高的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比较该3种检测方法的鉴定效果。方法分别利用基于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5株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5株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进行鉴定,综合判断鉴定结果,并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生化鉴定结果比较,寻找更适合于该两种菌的鉴定方法。结果在10株受试菌株中,2株排除是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的可能,剩余8株之中,MALDI-TOF-MS方法正确鉴定了6株,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正确鉴定了8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正确鉴定4株。结论 MALDI-TOF-MS的蛋白指纹图谱方法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和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具有很好的鉴定能力,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不适合用于该2种菌的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疽伯克霍尔德 鼻疽伯克霍尔德 MALDI-TOF-MS FQ-PCR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