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水稻籼粳交后代抗倒伏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
梁莹莹
钱子燕
肖长春
李相宜
谢展文
王泓超
凌波
张玉婷
程祖锌
林荔辉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水稻籼粳交DH群体幼苗中胚轴长度的QTLs定位和上位性分析 |
曹立勇
朱军
颜启传
何立斌
魏兴华
程式华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30
|
|
3
|
水稻籼粳交DH群体花器性状的遗传分析 |
喻婷
张玲
胡中立
宋文贞
刘少佳
章志宏
朱英国
|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
2003 |
26
|
|
4
|
水稻籼粳交恢复系茎秆抗倒性的配合力分析 |
许旭明
张受刚
韦新宇
柯蓓
梁康迳
|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14
|
|
5
|
利用籼粳交RIL群体对水稻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的QTL分析 |
王棋
范淑秀
郭江华
陈兆赫
梁银培
刘振宇
殷业超
王嘉宇
|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19 |
12
|
|
6
|
水稻籼粳交亲籼型不育系的杂种优势利用 |
吴建梅
林荔辉
吴为人
周元昌
陈志伟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7
|
水稻耐热、高配合力籼粳交恢复系泸恢17的创制与应用 |
况浩池
曾正明
刘国民
文绍山
罗俊涛
陈光珍
杨扬
|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
2007 |
5
|
|
8
|
水稻籼粳交育种研究综述 |
李宏
周少川
黄道强
卢德城
赖穗春
王志东
周德贵
王重荣
李辉
|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9
|
水稻籼粳交衍生不育系的籼粳属性鉴定及配组F_1优势初探 |
陈深广
曹立勇
斯华敏
程式华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0
|
水稻籼粳交育种策略的优化及育种实践 |
李宏
周少川
黄道强
赖穗春
王志东
周德贵
王重荣
方小龙
|
《广东农业科学》
CAS
|
2015 |
4
|
|
11
|
籼粳交水稻花药培养条件的优化 |
张选明
魏芳勤
张星
沙志鸿
赵胜利
张秀英
王艳龙
|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7 |
3
|
|
12
|
应用花培技术培育水稻籼粳交两系不育材料 |
姚国新
黄文超
但志武
|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13
|
籼粳交杂种不同灌浆期稻米缬氨酸含量的发育遗传 |
张小明
石春海
叶胜海
吴建国
鲍根良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14
|
籼粳交恢复系T914的选育及利用 |
刘守平
张增勤
陈业坚
何方印
张镇凤
朱顺林
林采舜
|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15
|
水稻籼粳交偏籼后代材料花药培养研究 |
张楷正
向朝
王世全
李平
|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16
|
籼粳交后代中的穗型指数与亚种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关系 |
徐海
朱春杰
郭艳华
徐铨
毛艇
陈凯
王嘉宇
杨莉
郑家奎
徐正进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7
|
两个籼粳交杂种F_2几个重要性状的分布 |
张再君
梁承邺
|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18
|
籼粳交后代米粒垩白度的遗传分析 |
晏月明
王绪信
邵启明
刘保国
任昌福
肖月华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
1993 |
5
|
|
19
|
稻瘟病抗性品种云引籼粳交花药培养体系的建立 |
魏毅东
解晓平
谢鸿光
王克武
曲梦宇
蒋家焕
郑燕梅
谢华安
张建福
|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0 |
2
|
|
20
|
水稻籼粳交杂种优势的研究 Ⅱ.主要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
姜健
李金泉
徐正进
张龙步
金成海
|
《吉林农业科学》
CSCD
|
200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