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潘若平 邓慧萍 +2 位作者 胥红 刘晓聪 胡婧逸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4-107,共4页
采用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联用技术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考察该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炭改善膜通量以及防止膜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内活性炭浓度升高,工艺处理效果有极大改善,膜通量明显提高,反应器最佳活性炭... 采用粉末活性炭和超滤膜联用技术对微污染原水进行试验,考察该工艺对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炭改善膜通量以及防止膜污染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反应器内活性炭浓度升高,工艺处理效果有极大改善,膜通量明显提高,反应器最佳活性炭投加量为0.5g·L-1。工艺运行1110min,出水TOC、UV254去除率保持稳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4.8%、48.9%,膜通量降低缓慢,1110min后通量为初始通量的70%。反冲洗对膜通量有所恢复,多次反冲后效果不明显,且反冲后破坏膜表面的滤饼层使出水水质稍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原水 粉末活性炭 溶解性有机物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去除水体中藻类及微囊藻毒素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响 寻昊 +2 位作者 赵梦 周丽 邓慧萍 《净水技术》 CAS 2017年第2期62-68,共7页
研究粉末活性炭(PAC)、超滤膜(UF)及二者组合工艺对微囊藻毒素(MC-RR)及藻细胞的去除效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MC-RR吸附容量为0.23μg/g,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拟,吸附效果随PAC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单独超滤膜运行初期对M... 研究粉末活性炭(PAC)、超滤膜(UF)及二者组合工艺对微囊藻毒素(MC-RR)及藻细胞的去除效果,发现粉末活性炭对MC-RR吸附容量为0.23μg/g,其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拟,吸附效果随PAC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单独超滤膜运行初期对MC-RR去除效果仅为8.5%,且随着藻细胞在超滤膜上聚集,去除率有所下降。BPAC-UF组合工艺运行初期MC-RR去除率达到85%,运行20 d后去除率稳定在70%。对组合工艺中微生物进行高通量测序显示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分别占比为80.8%和11.6%,在种水平上最主要的三类为粘细菌、屈挠杆菌和甲基营养菌,其占比分别为34.3%、8.4%和1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组合工艺 铜绿囊藻 囊藻毒素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处理微污染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51
3
作者 董秉直 陈艳 +1 位作者 高乃云 范瑾初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77-780,共4页
采用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处理.试验主要研究该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炭改善膜通量以及防止膜污染的效果.投加粉末活性炭能有效地提高膜通量,通过反冲洗,膜通量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说明粉末炭能防止膜污染.由于粉... 采用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工艺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处理.试验主要研究该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粉末炭改善膜通量以及防止膜污染的效果.投加粉末活性炭能有效地提高膜通量,通过反冲洗,膜通量能得到很好的恢复,说明粉末炭能防止膜污染.由于粉末炭去除小分子量的有机物效果良好,因此,该工艺能有效地去除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原水 粉末活性炭 反冲洗 有机物去除
下载PDF
一体式粉末活性炭-微滤组合工艺的除污染效能 被引量:4
4
作者 严晓菊 于水利 +2 位作者 付胜涛 赵方波 安延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7-91,共5页
研究了一体式粉末活性炭-微滤(PAC-MF)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农药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量化了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中PAC、微生物和MF分别对去除污染物的贡献.结果表明,PAC-MF组合工艺对TOC、UV254、以及THMFP和HAAF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56... 研究了一体式粉末活性炭-微滤(PAC-MF)组合工艺对有机物、农药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量化了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中PAC、微生物和MF分别对去除污染物的贡献.结果表明,PAC-MF组合工艺对TOC、UV254、以及THMFP和HAAF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56%、96.75%、77.64%、83%,对敌敌畏的平均去除率为95.1%,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8%.粉末活性炭-微滤工艺中,活性炭能够使膜的有机负荷降至膜直接过滤工艺的28.32%,膜表面的炭层对污染物有去除作用;活性炭在一次性高浓度的投加方式下,可以提高活性炭对氨氮的吸附作用,使对氨氮的去除率达4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 有机物 农药 氨氮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春荣 陈金龙 马可可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4-737,共4页
基于超滤膜对有机物去除率低和超滤膜污染严重的现状,构建了传统工艺+超滤以及传统工艺+粉末活性炭(PAC)+超滤两组工艺,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UV_(254)、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检测,对比了两组工艺对微污染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效能。结果表... 基于超滤膜对有机物去除率低和超滤膜污染严重的现状,构建了传统工艺+超滤以及传统工艺+粉末活性炭(PAC)+超滤两组工艺,并对处理前后水样的浊度、UV_(254)、高锰酸盐指数进行检测,对比了两组工艺对微污染水中的污染物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两组工艺对于浊度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出水浊度不受原水水质的影响,传统工艺+超滤组合工艺对于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不理想;传统工艺+PAC+超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有着良好的去除效果,出水的浊度、UV_(254)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为90.9%,84.6%和77.0%;超滤膜表面污染物主要为腐殖酸类物质和蛋白质类物质,经过化学清洗,基本上能恢复TMP,PAC的存在能有效减缓超滤膜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 粉末活性炭 污染
下载PDF
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工艺去除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 被引量:6
6
作者 董文艺 范洁 张金松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74-79,共6页
湖泊及水库含藻水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处理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因此,除藻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膜处理技术在给水中的应用是水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正逐渐成为21世纪水处理技术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本文以继承和吸收成熟... 湖泊及水库含藻水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处理技术复杂,难度较大。因此,除藻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显得越来越紧迫。膜处理技术在给水中的应用是水处理技术的重大突破,正逐渐成为21世纪水处理技术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本文以继承和吸收成熟技术,并将其工程化,以便及时解决具体问题为原则,根据国内外最新水质标准要求,提出了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的除藻新上艺,并对除藻工艺方案确定原则、研究内容和目标,以及除藻工艺方案设计进行了说细分析说明。本文认为微滤膜技术在我国供水行业推广已经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大规模工程应用。应用微滤膜与活性炭联用工艺解决富营养化水源水中藻类问题在技术上是成熟的,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富营养化水 藻类 湖泊 水库 污水治理 含藻水处理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预沉积强化超滤膜处理微污染水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魏朝成 于彩虹 徐磊 《矿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58-466,共9页
针对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效果不佳、膜污染严重的现状,本研究以粉末活性炭(PAC)为负载材料,在100 kDa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表面形成动态膜,分析超滤膜对微污染水中DOM的截留能力和作用机制,并运用接触角测量仪(CA)、傅里叶... 针对超滤膜对溶解性有机物(DOM)去除效果不佳、膜污染严重的现状,本研究以粉末活性炭(PAC)为负载材料,在100 kDa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表面形成动态膜,分析超滤膜对微污染水中DOM的截留能力和作用机制,并运用接触角测量仪(CA)、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过滤前后膜表面的亲疏水性、物质组成及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C能显著提升超滤系统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对溶解性有机碳(DOC)、UV254和蛋白质类物质的去除率分别为91.5%、94.4%和91.1%;与PVDF新膜片相比,动态超滤膜表面亲水性更好;PAC形成的疏松滤饼层,可以有效避免DOM与超滤膜的直接接触,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 粉末活性炭 通量 污染
下载PDF
UF膜与混凝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原水 被引量:32
8
作者 董秉直 曹达文 +2 位作者 范瑾初 李景华 徐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7-40,共4页
采用混凝、粉末活性炭和UF膜分离的联用技术对黄浦江原水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 .混凝处理主要去除大分子量的有机物 ,粉末活性炭主要去除低分子量的有机物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能有效地去除三... 采用混凝、粉末活性炭和UF膜分离的联用技术对黄浦江原水进行试验 ,结果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可有效地去除溶解性有机物 .混凝处理主要去除大分子量的有机物 ,粉末活性炭主要去除低分子量的有机物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能有效地去除三氯甲烷生成潜能 (THMFP) ,对于低分子量的THMFP ,混凝去除效果很差 ,而粉末活性炭去除很好 .试验还表明 ,混凝、粉末活性炭还可大大降低膜的滤饼层阻力 ,当混凝剂投加量为 4mg/L时 ,膜的滤饼层阻力最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 混凝 粉末活性炭 溶解性有机物 饼层阻力 联用 污染原水处理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超滤膜联用去除水体藻类 被引量:2
9
作者 郭金涛 李伟英 +2 位作者 许京晶 谢良杰 桂学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8-83,共6页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藻类污染问题,分别选用粉末活性炭(PAC)、超滤(UF)及其组合工艺对富藻水体藻类物质(铜绿微囊藻)去除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工艺即使在高投加量情况下(PAC投加量为120 mg/L)对藻类物质去除效果不... 针对日益严重的水体藻类污染问题,分别选用粉末活性炭(PAC)、超滤(UF)及其组合工艺对富藻水体藻类物质(铜绿微囊藻)去除特性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的粉末活性炭工艺即使在高投加量情况下(PAC投加量为120 mg/L)对藻类物质去除效果不佳;单独的超滤膜工艺虽然对藻类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到95%),但是膜污染较为严重;粉末活性炭与超滤联用工艺在PAC投加量为15 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不低于99.99%.该工艺运行稳定,且可有效减缓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污染 粉末活性炭 联用工艺 去除率
下载PDF
生物粉末活性炭微过滤法对废水回收的利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春生 高艳玲 吕炳南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710-714,共5页
基于对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微过滤(MF)系统在废水回收和回用中作为非传统工艺的研究作了评估.系统在活性炭质量浓度为20g/L,水温25℃,跨膜压力为55kPa的条件下运行.发现有机去除主要在膜组件发生,这是由粉末活性炭在膜组件发生的累积引... 基于对生物粉末活性炭(BPAC)微过滤(MF)系统在废水回收和回用中作为非传统工艺的研究作了评估.系统在活性炭质量浓度为20g/L,水温25℃,跨膜压力为55kPa的条件下运行.发现有机去除主要在膜组件发生,这是由粉末活性炭在膜组件发生的累积引起.平均有机去除率为83%,致使出水TOC质量浓度在1~2mg/L.在水温为15℃下该工艺的运行效果没有变差,此时有机去出率为89 6%.认为较低水温时的高有机去除率主要是因为通过提升跨膜压力至82kPa使膜的渗流速度保持在同一大小,微生物的自身分解减少.BPAC-MF系统对细菌的去除明显.从研究状况下的物料平衡来看,99 9997%的进水大肠杆菌Qβ从系统中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回收 去除率 粉末活性炭 质量浓度 回用 出水 有机 组件 MF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源水中试研究
11
作者 欧阳清华 刘华波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6-68,共3页
采用中试考察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膜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生物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式、处理效能和膜污染控制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源微生物可以实现膜生物反应器的快速启动;CODMn、NH3-N、浊度在不同工况的长期运行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采用中试考察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膜处理微污染源水的生物反应器的快速启动方式、处理效能和膜污染控制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源微生物可以实现膜生物反应器的快速启动;CODMn、NH3-N、浊度在不同工况的长期运行能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水质要求;运行方式2能较好的控制膜污染、适合村、镇自来水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原水 浸没式生物反应器 污染 粉末活性炭
下载PDF
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周莎莎 李圭白 吕谋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63-67,共5页
通过浸没式超滤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对低温低浊水的净水效能以及对膜污染的缓解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时,能够降低膜表面的负荷,对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具有一... 通过浸没式超滤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对低温低浊水的净水效能以及对膜污染的缓解作用,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处理低温低浊水时,能够降低膜表面的负荷,对可逆污染和不可逆污染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10mg/L时,粉末活性炭和超滤组合工艺出水的浊度低于0.06NTU,对CODMn,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0.9%,25%,比单纯的超滤工艺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活性炭和超组合工艺 低温低浊水 污染 浊度 有机污染物
下载PDF
微污染原水的膨润土/粉末活性炭和MBR组合工艺处理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艳雯 梅胜 +3 位作者 李冬梅 袁林 刘贝 李绍秀 《净水技术》 CAS 2015年第5期76-81,86,共7页
以膨润土、粉末活性炭(PAC)为吸附剂,考察了其对微污染物(NH3-N、UV254)的去除效果。通过改变膨润土/PAC的投加量,考察了其与MBR的组合工艺对氨氮与UV254的去除效果及微生物活性、膜比通量和出水中有机物残留颗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膨润土、粉末活性炭(PAC)为吸附剂,考察了其对微污染物(NH3-N、UV254)的去除效果。通过改变膨润土/PAC的投加量,考察了其与MBR的组合工艺对氨氮与UV254的去除效果及微生物活性、膜比通量和出水中有机物残留颗粒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膨润土对UV254的吸附能力弱,平均去除率仅为20.02%,而PAC对UV254的去除率可达89.68%。膨润土-MBR能有效去除NH3-N,平均去除率达92.8%,但对UV254的去除率仅为51.13%;PAC与MBR联用能有效去除NH3-N、UV254,去除率分别为94.5%、89.55%。出水中有机物残留颗粒物不仅数量少,颗粒粒径分布范围也变窄,大粒径颗粒绝大多数得到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原水 氨氮 UV254 粉末活性炭 膨润土 生物反应器 去除性能
下载PDF
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预处理微污染长江水工艺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新貌 陈晓东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94-196,共3页
采用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预处理的微污染原水,将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平均投加量分别从0.49 mg/L和4.6 mg/L提高至0.61 mg/L和5.2 mg/L后,各水厂出厂水浊度降低11.4%~26.1%,出厂水CODMn去除率提高6.8%~12.4%,臭味也明显有所... 采用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联用工艺预处理的微污染原水,将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平均投加量分别从0.49 mg/L和4.6 mg/L提高至0.61 mg/L和5.2 mg/L后,各水厂出厂水浊度降低11.4%~26.1%,出厂水CODMn去除率提高6.8%~12.4%,臭味也明显有所改善。同时混凝剂和氯气用量分别下降8.5%~38.5%、12.7%~28.4%。对生产数据的分析认为,适当提高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有利于改善出厂水水质并能降低混凝剂和氯气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锰酸钾 粉末活性炭 污染长江水 预处理工艺
下载PDF
絮凝-粉末活性炭-滤膜联用处理城镇合流制溢流污水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可文 刘建华 +3 位作者 邓元亮 陈玺 周力 苏晓堂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7-131,137,共6页
合流污水引起的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为适应极端水体处理要求,采用絮凝-粉末活性炭-滤膜联用处理城镇合流制污水,考察该工艺对SS、COD、色度、NH_(3)-N、TN、TP等处理效果及出水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絮凝... 合流污水引起的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对污水厂各处理单元产生冲击,为适应极端水体处理要求,采用絮凝-粉末活性炭-滤膜联用处理城镇合流制污水,考察该工艺对SS、COD、色度、NH_(3)-N、TN、TP等处理效果及出水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絮凝-粉末活性炭-滤膜组合工艺系统对污水中SS、COD、NH_(3)-N、TN、TP有较强的处理能力,SS、色度、COD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97.59%、70.5%、81.82%;NH_(3)-N、TN平均去除率90%以上;TP平均去除率85%以上,出水各项指标均优于GB 3838-2002地表Ⅳ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地表III类水标准。此外,该系统对进水端污染物浓度出现较大波动变化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和适应性,可在进水水质恶劣的情况下达标运行,处理范围广。该系统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为0.906元/t,对于处理城镇合流制溢流污水经济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粉末活性炭- 合流制污水 抗冲击性 适应性
下载PDF
混凝-微滤膜净水工艺的膜污染特征及其清洗 被引量:32
16
作者 莫罹 黄霞 +1 位作者 吴金玲 张力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8-262,共5页
通过对膜表面形貌的观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通透性恢复效果的评价以及化学洗脱液的成份分析,对混凝-微滤膜工艺中的膜污染特征和膜污染的清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膜的外表面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 通过对膜表面形貌的观察、不同清洗方法对膜通透性恢复效果的评价以及化学洗脱液的成份分析,对混凝-微滤膜工艺中的膜污染特征和膜污染的清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膜的外表面是微生物污染、有机污染和无机污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内表面以微生物污染为主.碱洗能去除大部分的微生物和有机污染物,对膜内、外表面的清洗效果显著;而酸洗对膜表面的无机垢体清除效果较为显著.膜面溶解性有机污染物以小分子量为主,无机污染元素主要是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 净水 工艺 污染 特征 清洗 废水处理
下载PDF
混凝-微滤膜组合净水工艺中膜过滤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7
作者 莫罹 黄霞 吴金玲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5-49,共5页
采用混凝 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间歇抽吸的运行方式连续运行 ,考察了膜组件的抽吸时间 ,抽 /停时间比和曝气量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采用膜通透性J/ p作为膜过滤性能的评价指标 .结果表明 ,在各操作条件下 ,膜通透性J/ p由于... 采用混凝 微滤膜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间歇抽吸的运行方式连续运行 ,考察了膜组件的抽吸时间 ,抽 /停时间比和曝气量对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采用膜通透性J/ p作为膜过滤性能的评价指标 .结果表明 ,在各操作条件下 ,膜通透性J/ p由于膜污染的发生均先快速降低 ,随后随时间缓慢下降 .但J/ p的初期下降速度和缓慢下降阶段的相对稳定值因操作条件的不同而不同 .抽吸时间对膜通透性影响较大 ,其次为抽 /停时间比 .在一定的条件下 ,抽吸时间缩短 1 / 2 ,产水率可提高 2倍 ;抽 /停时间比缩短 ,产水率可提高 5 0 % .当抽吸时间和抽 /停时间比分别为 1 5min和 3 8时 ,J/ p值较高 .曝气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膜通透性 .本试验中 ,曝气量由 2m3/h增加至 4m3/h时 ,膜通透性可提高约 1 5 % ,但当曝气量增加到 6m3/h时 ,膜通透性并无显著改善 .膜面污染物分析表明 ,在本研究使用的原水条件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组合工艺 污染水源水 性能 操作条件
下载PDF
陶瓷纤维复合微滤膜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薛友祥 李拯 +1 位作者 王耀明 吴建锋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0-13,共4页
主要描述了陶瓷纤维复合微滤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其中主要包括陶瓷纤维的选择、可控长径比的陶瓷纤维制备及分散工艺、陶瓷纤维膜支撑体的制备、膜组分配方及各组分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陶瓷纤维膜的真空抽滤成型工艺及各工艺参... 主要描述了陶瓷纤维复合微滤膜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其中主要包括陶瓷纤维的选择、可控长径比的陶瓷纤维制备及分散工艺、陶瓷纤维膜支撑体的制备、膜组分配方及各组分配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陶瓷纤维膜的真空抽滤成型工艺及各工艺参数对膜材料性能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纤维 复合 制备工艺 性能表征 工艺参数
下载PDF
混凝沉淀-生物粉末炭/超滤组合工艺处理含嗅味微污染水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星 刘玲 +3 位作者 杨艳玲 梁爽 王伟强 李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3-537,544,共6页
针对富营养化湖库水普遍存在的藻类、有机物污染及嗅味问题,以实验室模拟的含嗅味微污染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混凝沉淀-生物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超滤(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有机物和嗅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膜污染的影响,探讨一种... 针对富营养化湖库水普遍存在的藻类、有机物污染及嗅味问题,以实验室模拟的含嗅味微污染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混凝沉淀-生物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超滤(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有机物和嗅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膜污染的影响,探讨一种有效的含嗅味微污染水处理技术.结果表明,混凝沉淀-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达95.5%;组合工艺可强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对UV254、DOC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0%,30.4%和51.0%;对二甲基异冰片(2-MIB)和土臭素(GS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为74.8%和75.1%,出水平均浓度均在嗅阈值以下;整个实验期间,跨膜压差仅增长了3.80kPa,膜污染得到很好的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沉淀 生物粉末活性炭 含嗅味污染水 压差
下载PDF
纳滤去除微污染水中Pb^(2+)、Cd^(2+)的影响因素
20
作者 王帅 员建 +1 位作者 张抗抗 苑宏英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18-124,共7页
随着污废水排放的增加,饮用水水源水体中重金属离子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铅、镉等危害较大的重金属离子.此类重金属具有毒效长、不可降解等特点,由于重金属离子的特有性质,采用传统处理方法难以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本文采用自行设... 随着污废水排放的增加,饮用水水源水体中重金属离子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铅、镉等危害较大的重金属离子.此类重金属具有毒效长、不可降解等特点,由于重金属离子的特有性质,采用传统处理方法难以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纳滤小试装置,选用正交试验测试VNF-4040K与ESNA1-4040两支纳滤膜对微污染水中Pb^(2+)、Cd^(2+)的去除效果,并采用幂函数多项式拟合试验数据表征试验指标与各因素的函数关系,考察了进水浓度、电导率、p H值、膜通量及回收率对纳滤去除重金属离子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得出:VNF-4040 K与ESNA1-4040 2支纳滤膜对Pb^(2+)、Cd^(2+)的去除均受到操作条件的影响,进水浓度的变化对去除率影响较大,在浓度倍数为1倍时达到最高,分别为94.76%,84.49%,97.64%,95.69%;膜通量与2支纳滤膜对重金属离子(Pb^(2+)、Cd^(2+))截留呈正相关;而电导率、回收率与去除率呈负相关,碱性条件有利于纳滤膜对重金属离子(Pb^(2+)、Cd^(2+))的去除;ESNA1-4040膜对Pb^(2+)与Cd^(2+)的去除率均优于VNF-4040K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水 工艺 重金属 正交实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