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2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间断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莹 李晶 刘日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研究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间断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2例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采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 目的研究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间断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102例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采用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间断固定,对照组51例,采用钢丝垂直间断固定。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24%,对照组优良率为64.71%,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ROM、Bostman评分分别为131.51°±6.80°、(28.65±2.20)分,对照组膝关节ROM、Bostman评分分别为115.87°±5.91°、(23.58±2.51)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80%,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45%,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Krachow法缝合联合钢丝垂直间断固定治疗老年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复位良好,固定牢靠,对周围软组织影响小,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 Krachow法 钢丝垂直间断固定 膝关节活动范围 Bostman评分
下载PDF
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2
作者 鱼红进 杨文斌 +1 位作者 闫玉 刘兴国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632-1637,共6页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108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6例、女32例,年龄(54.17±14....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西安高新医院收治的108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男76例、女32例,年龄(54.17±14.62)岁。依据80/20定律随机分为训练集(86例)和验证集(22例)。统计患者术后1个月内谵妄的发病情况,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与非谵妄组,筛查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风险预测模型。采用t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86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中18例患者术后发生谵妄,发生率为20.93%(18/86)。谵妄组患者的年龄、脑卒中史占比、术中低氧血症占比、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1(sTNFR1)水平均高于非谵妄组(均P<0.05)。年龄(OR=3.187,95%CI 1.176~8.633)、脑卒中史(OR=3.684,95%CI 1.359~9.979)、术中低氧血症(OR=4.958,95%CI 1.830~13.431)、血清sTNFR1(OR=4.591,95%CI 1.695~12.435)均是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均P<0.0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训练集86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灵敏度为0.825(95%CI 0.741~0.922),特异度为0.829(95%CI 0.753~0.906),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 0.808~0.91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验证集22例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灵敏度为0.799(95%CI 0.706~0.881),特异度为0.732(95%CI 0.658~0.827),曲线下面积为0.839(95%CI 0.791~0.915)。结论年龄、脑卒中史、术中低氧血症、血清sTNFR1均与四肢创伤开放性并粉碎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谵妄有关,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预测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 开放性骨折 粉碎性骨折 谵妄 危险因素 风险预测模型
下载PDF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应用
3
作者 唐德胜 王晓亚 +2 位作者 刘西斌 康永浩 李振海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3期94-98,共5页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在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30例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行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行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并发症、手术优良率及手术前后疼痛应激介质、肩关节功能指标。结果 观察组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1 d,观察组血清P物质、前列腺素E_(2)低于对照组,β内啡肽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肩关节前屈、后伸、外旋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手术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能显著提高手术优良率,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抑制疼痛因子释放,缓解术后早期疼痛,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粉碎性骨折 锁定钢板 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 肩关节功能 P物质 前列腺素E_(2) 疼痛 并发症
下载PDF
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
4
作者 戚盈杰 郑光磊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9期33-37,共5页
目的:分析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 目的:分析外侧横弧形切口和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9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外侧横弧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观察组给予扩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切口长度均长于对照组,手术失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10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0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0个月观察组复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碎性跟骨骨折行切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中,扩大L形切口手术损伤相对高于外侧横弧形切口,但是并未增加安全性风险,且复位效果与恢复结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粉碎性骨折 外侧横弧形切口 扩大L形切口 内固定手术 术后恢复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对比
5
作者 费继明 王鑫 +2 位作者 苏士奇 徐顺利 郭龙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3862-3864,共3页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7例。对照组选择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研究组...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54例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各27例。对照组选择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研究组选择切开复位外侧“L”形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时间均更短(P<0.05);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康复总有效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0.05)。相比于术前,两组术后的VAS评分明显降低,WHOQOL-100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术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WHOQOL-10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外侧“L”形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能让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患者创伤有效减轻,促进患者术后及早康复,显著提升其生活质量,有效减轻疼痛程度,而且术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中下1/3粉碎性骨折 钢板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分析
6
作者 楼洁 李丹升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7期1374-1376,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麻...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参考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麻醉用药剂量、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1 d的认知功能水平。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用药剂量小于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完成时间均更短,而镇痛维持时间则更长(P<0.05);两组术后1 d的简易精神状态评估量表(MMES)及蒙特利尔认识评估量表(MoCA)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能够改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麻醉效果,减少麻醉用药剂量,缩短阻滞起效及麻醉完成时间,并可延长镇痛维持时间,减轻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麻醉效果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卢忠存 彭伟华 +1 位作者 梁腾 周晓波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7期0009-0012,共4页
探究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共计60例,均纳入于我院2023.07-2024.07期间,诊治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患者,分组情况方面,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样本划分为移植组(n=30... 探究老年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中,应用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联合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的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共计60例,均纳入于我院2023.07-2024.07期间,诊治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患者,分组情况方面,按照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将样本划分为移植组(n=30,锁定钢板+异体腓骨移植)、单纯组(n=30,单纯锁定钢板),对比其在围手术期、随访、经济指标以及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 手术时间方面,两组对比情况基本一致,在统计学方面,无意义(P>0.05),其他指标,移植组均优于单纯组(P<0.05);随访评估指标方面,移植组均优于单纯组(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移植组低于单纯组(P<0.05);经济指标方面,移植组均低于单纯组(P<0.05)。结论 老年骨折中,将同种异体腓骨移植进行灵活应用,同时辅以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的价值较为理想,可以让患者一般指标、随访评估指标方面获得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情况,减轻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肱骨近端骨折 同种异体腓骨移植 锁定加压钢板固定
下载PDF
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8
作者 孟亚强 岳晓东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30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负重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采用New KSS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目的探讨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30例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记录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负重行走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膝关节活动度,采用New KSS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术后均无感染、肢体短缩或旋转、关节半脱位等情况发生。术后X线片显示:28例骨折对位对线良好,关节面平整,达到解剖复位;2例轻度膝内翻。患者术后1~2周开始拄拐患肢不负重功能锻炼,术后4~6个月逐渐弃拐负重行走。除1例因过早负重术后12个月骨折延期愈合外,其余患者术后4~6个月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可弃拐行走,断端无疼痛感,X线片显示骨折端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或折断;膝关节屈曲105°~120°,伸直0°~10°;采用New KSS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优14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26/30。结论单一切口双钢板治疗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可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坚强固定效果,患者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远端骨折 双钢板 单一切口
下载PDF
支架外固定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Meta分析
9
作者 林晴 刘峘 +3 位作者 成永忠 姜俊杰 李永耀 李光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4602-4611,共10页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 目的: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作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各有利弊。系统评价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桡骨远端骨折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研制提供论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纳入2013年10月至2023年10月发表的关于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结果:(1)纳入8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4篇,英文文献4篇、总样本量648例,外固定支架组328例,钢板内固定组320例;(2)术后3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背伸、掌屈、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术后12个月,钢板内固定组的握力、掌倾角、掌屈、旋前和旋后范围优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在术后感染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组,其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现有8项证据表明,在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选择上,外固定支架与切开钢板内固定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其他因素钢板内固定更胜一筹,但是对于一些高度严重的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骨质较差、严重污染的开放性骨折以及软组织肿胀而无法进行切开手术的特殊患者,外固定支架才是首选。此次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外需重视远期疗效、其他次要指标的观察,补充优化当前研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桡骨远端骨折 外固定支架 内固定 临床疗效 安全性 荟萃分析
下载PDF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干粉碎性(Winquist-Hansen Ⅲ级)骨折有限元分析
10
作者 董逸北 杨君健 +3 位作者 郭建平 张立岩 白长双 杨知伦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47-652,共6页
目的探讨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单纯髓内钉、双锁定钢板及髓内钉联合钢丝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Winquist-HansenⅢ级)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选择最佳的内固定方式,从而有效刺激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方... 目的探讨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单纯髓内钉、双锁定钢板及髓内钉联合钢丝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Winquist-HansenⅢ级)的生物力学性能,以选择最佳的内固定方式,从而有效刺激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方法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股骨干粉碎性骨折(Winquist-Hansen Ⅲ级)模型施加700 N轴向载荷,比较4种不同内固定方式下的股骨整体应力及位移。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的股骨整体应力低于单纯髓内钉及髓内钉联合钢丝,高于双锁定钢板;在施加700 N轴向载荷下,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方式的股骨整体位移为0~1.13 mm,单纯髓内钉位移为0~2.31 mm,双锁定钢板位移为0~0.67 mm,髓内钉联合钢丝位移为0~2.02 mm。结论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应力更适中,双锁定钢板稳定性最好,髓内钉联合锁定钢板能产生更合适应力刺激骨痂生长,进而促进骨折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有限元分析 内固定 骨折愈合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固定方式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骨愈合中的生物力学差异 被引量:1
11
作者 颜华东 张中 +5 位作者 赵刚 李杰 宋华 孙建华 刘志 王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14-3821,共8页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②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均高于外置接骨板;术后3个月后外置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左右,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0%左右;③2种固定方式骨痂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外置接骨板组骨痂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中,骨痂最大应力大致分布一致,均位于胫骨外侧部分;④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方式的胫骨最大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1500 N载荷下外置接骨板组胫骨最大应力区域平均应力为285 MPa,而逆行髓内钉组为26 MPa;⑤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模型中固定装置的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均明显高于逆行髓内钉组;术后3个月以后,2种固定装置的应力下降幅度明显变缓;⑥提示在骨折愈合早期,胫骨逆行髓内钉组中骨折端应变小、胫骨最大应力适中,允许早期负重;外置接骨板组骨折端存在应变过大、胫骨最大应力过大,需在保护下部分负重、不能完全负重;在骨折愈合中后期,胫骨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组均可完全负重,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胫骨逆行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骨痂 骨折愈合 逆行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带线锚钉结合可吸收螺钉在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梁永新 单金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1期64-67,共4页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结合可吸收螺钉在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结合可吸收螺钉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80 min,出血量20~60 ml;术中...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结合可吸收螺钉在髌骨粉碎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结合可吸收螺钉治疗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0~80 min,出血量20~60 ml;术中均无血管、神经损伤。术后5~7 d出院,并获得随访平均3~6个月。27例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其中1例切口裂开,通过门诊换药二期愈合,复查无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畸形愈合,无锚钉断裂、脱出发生。术后1个月B?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优10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92.6%。术后3个月B?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优21例,良5例,差1例,优良率96.3%。结论 带线锚钉内固定结合可吸收螺钉在粉碎性髌骨骨折中应用可有效恢复髌骨关节解剖结构,改善髌骨关节功能,为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益的补充,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粉碎性骨折 带线锚钉 可吸收螺钉
下载PDF
Effect of fracture fluid flowback on shale microfractures using CT scanning 被引量:2
13
作者 Jiale He Zhihong Zhao +6 位作者 Yiran Geng Yuping Chen Jianchun Guo Cong Lu Shouyi Wang Xueliang Han Jun Zhang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426-436,共11页
The field data of shale fractur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flowback performance of fracturing flui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where the flowback rate of shale fracturing fluid is lower than that o... The field data of shale fracturing demonstrate that the flowback performance of fracturing fluid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where the flowback rate of shale fracturing fluid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reservoirs.At the early stage of flowback,there is no single-phase flow of the liquid phase in shale,but rather a gas-water two-phase flow,such that the single-phase flow model for tight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s not applicable.In this study,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are extrac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omputed tomography(CT)scanning,and a spatial model of microfractures is established.Then,the influence of rough microfracture surfaces on the flow is corrected using the modified cubic law,which was modified by introducing the average deviation of the microfracture height as a roughness factor to consider the influence of microfracture surface roughness.The flow in the fracture network is simulated using the modified cubic law and th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The results obtained demonstrate that most of the fracturing fluid is retained in the shale microfractures,which explains the low fracturing fluid flowback rate in shale hydraulic fractu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Flowback of fracturing fluid MICROfracturE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LBM)
下载PDF
Complication rates after direct anterior vs posterior approach for hip hemiarthroplasty in elderly individual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被引量:3
14
作者 Tatiana Charles Nicolas Bloemers +1 位作者 Bilal Kapanci Marc Jayankura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4年第1期22-29,共8页
BACKGROUND Dislocation rate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reportedly vary from 1%to 17%.This serious compl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Approaches to this surgery are still debated,with ... BACKGROUND Dislocation rates after hemiarthroplasty reportedly vary from 1%to 17%.This serious compli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ates.Approaches to this surgery are still debated,with no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superiority of any single approach.AIM To compare earl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direct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pproaches(PL)for hip hemiarthroplasty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s.METHODS This is a comparative,retrospective,single-center cohort study conducted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Between March 2008 and December 2018,273 patients(a total of 280 hips)underwent bipolar hemiarthroplasties(n=280)for displaced femoral neck fractures using either the PL(n=171)or the minimally invasiv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n=109).The choice of approach was related to the surgeons’practices;the implant types were similar and unrelated to the approach.Dislocation rates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reviewed after a minimum followup of 6 mo.RESULTS Both treatment groups had similarly aged patients(mean age:82 years),sex ratios,patient body mass indexes,and patient comorbidities.Surgical data(surgery delay time,operative time,and blood loss volume)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The 30 d mortality rate was higher in the PL group(9.9%)than in the DAA group(3.7%),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2).Among the one-month survivors,a significantly higher rate of dislocation was observed in the PL group(14/154;9.1%)than in the DAA group(0/105;0%)(P=0.002).Of the 14 patients with dislocation,8 underwent revision surgery for recurrent instability(posterior group),and one of them had 2 additional procedures due to a deep infection.The rate of other complications(e.g.,perioperative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periprosthetic fractures and infection-related complications)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groups.CONCLUS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AA to bipolar hemiarthroplasty for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is associated with a lower dislocation rate(<1%)than the 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MIARTHROPLASTY Femoral neck fracture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Posterior approach DISLOCATION MORTALITY
下载PDF
纤维带与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1,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Lisfranc损伤
15
作者 黄浩波 梁馨元 +2 位作者 叶国忠 谢庆祥 苏博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03-1809,共7页
背景:Lisfranc韧带是维持足部横弓与纵弓的重要结构,Lisfranc损伤为一种严重的中足损伤。Lisfranc韧带损伤是复杂的,其治疗以及首选的固定方法有争议。目的:比较钢板联合Suturetape与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1,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Li... 背景:Lisfranc韧带是维持足部横弓与纵弓的重要结构,Lisfranc损伤为一种严重的中足损伤。Lisfranc韧带损伤是复杂的,其治疗以及首选的固定方法有争议。目的:比较钢板联合Suturetape与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治疗第1,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Lisfranc损伤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莞市中医院骨七科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因第1,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Lisfranc损伤患者48例,其中25例采用钢板联合Suture tape固定(观察组),23例采用钢板联合无头加压螺钉固定(对照组)。术前参照影像学资料,根据Myerson分类系统进行分型;术后随访根据骨折愈合时间、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标准评估足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0±5.42)个月;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观察组较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稍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3,6,12个月随访,观察组较对照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⑤术后6,12个月,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随访足功能AOFAS评分较螺钉组明显改善(P<0.05),且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⑥术后观察组出现1例创伤性关节炎,对照组出现1例切口感染、1例螺钉断裂及2例创伤性关节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考虑与样本量偏少有关;⑦提示对于第1,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Lisfranc损伤,实施钢板联合Suture tape内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效果可靠,可改善患者足关节功能,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远期医源性创伤性关节炎风险低的优势,较无头加压钉更有利于足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 2跖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LISFRANC损伤 钢板 无头加压螺钉 Suturetape 内固定
下载PDF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成 张正阳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364-367,共4页
目的 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病人97例,其中42例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钢板组),55例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手术(桥接组),随访至少12... 目的 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和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病人97例,其中42例实施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钢板组),55例实施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手术(桥接组),随访至少12个月。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资料、随访资料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钢板组和桥接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5.37±19.31)分钟和(77.83±15.32)分钟,术中出血分别为(425.37±47.56)ml和(398.72±43.29)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23.42±19.87)ml和(106.39±14.20)ml,住院时间分别为(19.31±4.26)天和(16.2 4±3.79)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桥接组和钢板组的髋关节ROM分别为(132.31±15.47)°和(125.35±17.11)°、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139.68±16.69)°和(131.49±18.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42±0.87)个月和(6.28±1.07)个月,Harris评分分别为(83.49±9.31)分和(77.57±6.39)分,HSS评分分别为(85.35±6.90)分和(80.32±7.7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比于锁定加压钢板,桥接组合式内固定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创伤更小,骨折愈合更快,术后功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干粉碎性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 锁定加压钢板 疗效对比
下载PDF
Evaluating the stability and volumetric flowback rate of proppant packs in hydraulic fractures using the lattice Boltzmann-discrete element coupling method 被引量:1
17
作者 Duo Wang Sanbai Li +2 位作者 Rui Wang Binhui Li Zhejun Pan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2052-2063,共12页
The stability and mobility of proppant packs in hydraulic fractures during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lattice Boltzmann-discrete element coupling method(LB-DEM).This study starts with a... The stability and mobility of proppant packs in hydraulic fractures during hydrocarbon production are numeric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lattice Boltzmann-discrete element coupling method(LB-DEM).This study starts with a preliminary proppant settling test,from which a solid volume fraction of 0.575 is calibrated for the proppant pack in the fracture.In the established workflow to investigate proppant flowback,a displacement is applied to the fracture surfaces to compact the generated proppant pack as well as further mimicking proppant embedment under closure stress.When a pressure gradient is applied to drive the fluid-particle flow,a critical aperture-to-diameter ratio of 4 is observed,above which the proppant pack would collapse.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volumetric proppant flowback rate increases quadratically with the fracture aperture,while a linear variation between the particle flux and the pressure gradient is exhibited for a fixed fracture aperture.The research outcome contributes towards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proppant flowback in hydraulic fractures,which also supports an optimised proppant size selection for hydraulic fracturing ope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Proppant flowback Closure stress Particulate flow
下载PDF
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
18
作者 刘成洲 王鹏 +2 位作者 张海波 任聪慧 贾宝欣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2期38-41,共4页
目的观察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外伤致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碎骨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 目的观察基于Ⅰ型胶原蛋白和羟基磷灰石的新型仿生人工骨膜修复材料在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8月临朐县人民医院因外伤致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碎骨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是否同意术中使用人工骨膜修复材料进行分组研究,未使用者纳入对照组(n=54),使用骨膜修复材料者纳入观察组(n=66)。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复查X线,进行为期1年的持续随访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结果1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长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伴游离骨块中的患者应用人工骨膜修复材可促进骨折的修复愈合,减少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骨膜修复材料 四肢长骨粉碎性骨折 游离骨块 骨折延迟愈合
下载PDF
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价值分析
19
作者 吴海云 赵忠华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3期164-167,175,共5页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75例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B组(25例)、C组(20例)。A组行... 目的分析四肢创伤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特点以及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江阴市第四人民医院2021年11月—2023年11月收治的75例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30例)、B组(25例)、C组(20例)。A组行交锁髓内钉手术,B组行钢板内固定,C组行支架外固定,对比3组患者关节活动优良率、骨折愈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肢体功能评分。结果A组关节活动度优良率、骨折愈合率高于B组和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和C组骨折愈合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3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肢体功能评分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交锁髓内钉不管在关节活动度还是骨折愈合质量方面均优于其他术式,能大幅提升四肢功能,与四肢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治疗需求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骨折 并发症 临床特点 关节活动度 四肢创伤 手术治疗 开放性
下载PDF
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20
作者 邵亚男 盛奇智 +1 位作者 周伟 汪雨欣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粉碎性髌骨骨折应用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21例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的髌骨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67~82岁(平均73.1岁)... 目的 探讨老年粉碎性髌骨骨折应用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017年9月至2022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21例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的髌骨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2例;年龄67~82岁(平均73.1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例,摔跌伤11例,其他2例;骨折均为Rockwood IV型;伤后3~7 d(中位数5 d)进行手术。手术以克氏针临时复位固定骨块,再根据骨折块的位置塑形跟骨钢板,最后以锁定螺钉固定。随访观察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21例患者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7个月),未出现伤口感染、髌骨不愈合、跟骨内固定钢板螺钉失效及膝关节僵痛等。髌骨骨折线消失时间8~14周(平均10.4周)。术后1年伤膝屈曲达125°~135°(平均130.6°),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为25~30分(平均27.6分);功能评价优良率为100%。结论 应用跟骨锁定钢板治疗老年粉碎性髌骨骨折操作简易、固定稳固、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碎性髌骨骨折 老年 跟骨锁定钢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