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杀菌剂对苹果霉心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慧 桑维钧 +3 位作者 倪云跃 吴昕北 李磊 张国利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09-1311,共3页
为筛选防治苹果霉心病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苹果霉心病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苹果霉心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涂干剂EC抑菌效果最好,其E... 为筛选防治苹果霉心病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苹果霉心病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苹果霉心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不同,涂干剂EC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3.715μg/mL;78%波尔.锰锌WP、70%丙森锌WP及10%苯醚甲环唑WG的抑菌效果差别不大,EC50在19.011~87.700μg/mL之间;80%代森锰锌WGEC50为7.161μg/mL,抑菌效果也较好;75%百菌清WP的抑菌效果较差,EC50为3 169.567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霉心病 粉红单端孢菌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套袋梨果黑点病病原菌分离及其抑菌药物室内筛选 被引量:4
2
作者 朱亚伟 吴炳奇 张建英 《河北林业科技》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近年来,套袋梨果的果面时有出现黑色或灰黑色小黑点的现象发生,据调查,各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不同年份之间有一定差别,多雨年份发病较重,为摸清病害的致病原因,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2008年从套袋梨园内采回斑点病自然病果,... 近年来,套袋梨果的果面时有出现黑色或灰黑色小黑点的现象发生,据调查,各梨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且不同年份之间有一定差别,多雨年份发病较重,为摸清病害的致病原因,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发展,2008年从套袋梨园内采回斑点病自然病果,对该病进行了病菌分离及鉴定,并从市场上选购不同种类的杀菌剂13种,进行室内抑菌活性筛选,抑菌剂的室内筛选采用抑菌活性(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袋梨果 黑点病 粉红单端孢菌
下载PDF
金刺梨叶部病害发生规律调查及病原鉴定
3
作者 张兴跃 刘天雷 +1 位作者 从春蕾 兰晓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147-151,共5页
[目的]明确金刺梨叶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病原菌种类。[方法]于2021年6、7、10月对安顺市普定山地金刺梨产业示范园金刺梨2种主要叶片病害黑斑病和白粉病进行调查,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科赫法则检测叶片黑斑病病原菌。[结果]6、7月金刺... [目的]明确金刺梨叶部病害的发生规律和主要病原菌种类。[方法]于2021年6、7、10月对安顺市普定山地金刺梨产业示范园金刺梨2种主要叶片病害黑斑病和白粉病进行调查,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科赫法则检测叶片黑斑病病原菌。[结果]6、7月金刺梨叶片的黑斑病和白粉病病株率分别为68.00%、68.00%和40.00%、62.00%,而10月黑斑病病株率则高达94.00%,白粉病病株率为0,病情指数分别为0.022 8±0.014 3、0.041 0±0.039 4、0.166 4±0.094 7和0.068 0±0.136 0、0.077 0±0.111 5、0.000 2±0.000 4。通过分离得到叶片黑斑病病原菌共2株,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为紫荆间座壳菌(Diaporthe cercidis.)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金刺梨2种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率和病情指数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其中10月黑斑病病害的发生最为严重,白粉病未见发病。[结论]报道了金刺梨叶片黑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为其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刺梨 叶部病害 紫荆间座壳 粉红单端孢菌 发生规律 病原分离
下载PDF
板栗红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娜娜 李双民 +7 位作者 温晓蕾 冯丽娜 王俊凤 杨文杰 霍佳欢 兰淑慧 孙伟明 齐慧霞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152,共8页
为明确板栗红粉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湿度、培养基、碳氮源、光照及pH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生... 为明确板栗红粉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湿度、培养基、碳氮源、光照及pH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生长初期为白色,后期菌丝中央橘粉色、边缘浅白色、具同心轮纹,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梨形、表面光滑,有横膈膜0~1个,不具有纵膈膜,隔膜处缢缩。该病原菌ITS序列与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MN882763)的序列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板栗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阿拉伯树胶粉,氮源为蛋白胨,pH 8,温度为25℃,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产孢最适碳源为α-乳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温度为25℃,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粉红单端孢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真菌NBERC49006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除草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兆圆 方伟 +3 位作者 张志刚 张亚妮 万中义 王开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772-1776,1822,共6页
为明确除草活性真菌NBERC_49006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对菌株大量发酵,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LC-MS及NMR鉴定为trichothecin(1)、8-deoxy-tr... 为明确除草活性真菌NBERC_49006中的活性物质基础,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通过对菌株大量发酵,采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柱色谱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得到7个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LC-MS及NMR鉴定为trichothecin(1)、8-deoxy-trichothecin(2)、engleromycenolic acid a(3)、engleromycenolic acid b(4)、rosololactone(5)、rosenonolactone(6)、2α-hydroxy-cis-communic acid(7)。其中,化合物3、4和7首次从该菌种中得到,而且化合物7是首次从微生物中得到。除草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1和2对拟南芥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LC 50值分别为9.30和28.98μg/mL。该研究可为真菌源除草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良好的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单端孢菌 次级代谢产物 trichothecin 8-deoxy-trichothecin 除草活性
下载PDF
Trichothecium roseum蛋白激发子诱导杏果抗黑斑病的作用机理 被引量:7
6
作者 余晓燕 毕阳 +4 位作者 李永才 燕璐 沈科萍 胡林刚 唐亚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4-259,共6页
研究非亲和菌株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体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抗黑斑病的诱导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兰州大接杏’为试材,通过处理后不同时间损伤接种杏果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研究T.roseum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黑... 研究非亲和菌株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菌体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抗黑斑病的诱导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以‘兰州大接杏’为试材,通过处理后不同时间损伤接种杏果黑斑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研究T.roseum蛋白激发子对杏果实黑斑病抗病性的诱导及其时效性,同时进一步研究最佳处理质量浓度对杏果实组织活性氧及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T.roseum蛋白激发子处理可显著抑制损伤接种杏果病斑的扩展(P<0.05),其中14.4μg/m L蛋白激发子的控制效果最好,且诱导处理72 h时杏果产生最大抗性。T.roseum蛋白激发子处理后杏果组织O2-·的生成速率和H2O2含量分别在48 h和72 h出现明显的峰值,同时处理的果实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均有所增强。T.roseum菌体蛋白激发子处理能显著增强杏果组织的抗性,其可能是通过激发活性氧爆发和提高杏果实抗病性相关酶的活性来实现的。可见T.roseum蛋白激发子可以作为一种有潜力的诱抗剂应用于采后病害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红单端孢菌 蛋白激发子 杏果实 活性氧 诱导抗病性 黑斑病
下载PDF
海南龙眼红粉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7
7
作者 杨济徽 李鹏 +3 位作者 张龙 曾宇 杨叶 范咏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93-999,共7页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 【目的】确定海南省近年发生的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红粉病病果样本,通过对病原菌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病原菌的rDNA 28S和rDNA ITS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结果】经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培养后回接健康龙眼果实,出现的病害症状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再次分离得到同样病菌,确定其为致病菌;对病原菌进行传统形态学观察,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态为粉红单端孢菌属真菌,将待测菌株rDNA-ITS和rDNA-28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发现其致病菌与Trichothecium roseum的相似性达到99%。【结论】确定海南省龙眼主产区新病害龙眼红粉病的病原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粉红单端孢菌 形态学 分子鉴定
下载PDF
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
8
作者 吴业俊 杨济徽 +4 位作者 范咏梅 李鹏 张龙 李涛 曾宇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0-94,共5页
龙眼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引起,是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果实生长期新发生病害,该病害在海南发生较普遍。本文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方程检测和Taylor幂法则对龙眼红粉病空间分... 龙眼红粉病是由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Link et Fr.引起,是海南省龙眼主产区龙眼果实生长期新发生病害,该病害在海南发生较普遍。本文利用6种空间分布型聚集度指标、Iwao M*-m回归方程检测和Taylor幂法则对龙眼红粉病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集原因。结果表明,龙眼红粉病发病期病株垂直分布下,有7个田块属聚集分布,田块8属均匀分布;水平方向上,病株上部、中部、下部,均为聚集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粉红单端孢菌 空间分布 聚集分布
下载PDF
永年黄瓜红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利平 张建英 杜自海 《当代蔬菜》 2004年第3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黄瓜 红粉病 症状 粉红单端孢菌 发病条件 防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