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的多粒子组态截断
1
作者 吴崇试 曾谨言 +1 位作者 廖伯琴 林辛未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8期689-692,共4页
核理论中任何实际的微观计算,由于态空间维数过大,都必须采用某种截断。通常的各种微观计算(壳模型计算,BCS方法,HFB方法等)中,习惯采用“单粒子能级(singleparticle level,SPL)截断”。另一种方案是“多粒子组态(many-particle configu... 核理论中任何实际的微观计算,由于态空间维数过大,都必须采用某种截断。通常的各种微观计算(壳模型计算,BCS方法,HFB方法等)中,习惯采用“单粒子能级(singleparticle level,SPL)截断”。另一种方案是“多粒子组态(many-particle configuration,MPC)截断”。后者最初是为处理含对力的哈密顿量的本征值问题而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转壳模型 粒子组态 截断
原文传递
多准粒子组态的手征转动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亓斌 贾慧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3-161,共9页
原子核的手征转动现象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介绍两种用于分析多准粒子组态手征转动的模型,即粒子转子模型和倾斜轴推转模型.对于粒子转子模型,主要介绍基矢的构造和模型的求解:通过选取价核子单粒子态及角动量量子数的限制条... 原子核的手征转动现象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将介绍两种用于分析多准粒子组态手征转动的模型,即粒子转子模型和倾斜轴推转模型.对于粒子转子模型,主要介绍基矢的构造和模型的求解:通过选取价核子单粒子态及角动量量子数的限制条件来构造严格满足D2对称性的强耦合基矢;当考虑多个价核子时,模型的空间维数巨大,通过Lancozos对角化方法来求解大规模哈密顿量矩阵.对于倾斜轴推转模型,分别介绍了基于对力加四极相互作用和基于壳修正方法的两种版本:由转动参考系下的两体Routhian量出发给出推转的Hartree-Fock-Bogoliubov方程;在内禀的主轴系中分析了三维倾斜轴转动的自洽解,此时角速度矢量与角动量期待值矢量平行.通过总结和进一步发展两种理论模型,将为澄清原子核手征转动研究中的种种争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征转动 粒子转子模型 倾斜轴推转模型 多准粒子组态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2)Re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3
作者 张玉虎 王华磊 +13 位作者 周小红 柳敏良 M.Oshima Y.Toh M.Koizimi A.Osa A.Kimura Y.Hatsukawa T.Morikawa M.Nakamura M.Sugawara H.Kusakari T.Komatsubara K.Furuno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0-323,共4页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 利用149Sm(27Al,4nγ)172Re反应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 νi13/2,πh9/2 νi13/2和 π1/2-[541] 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旋态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核结构 旋称劈裂 粒子组态 能级纲图 首次 实验研究 抑制
下载PDF
基于非对称粒子空穴组态的手征双重带
4
作者 张双全 彭婧 孟杰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利用三轴形变的粒子转子模型对基于非对称粒子空穴组态πg-19 2 νh11 2 和πh-111 2 νi13 2 等的手征双重带进行了研究 .详细分析了转动能谱、角动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关系、以及约化跃迁几率B(E2 )和B(M1)等性质 .发现基于非对称... 利用三轴形变的粒子转子模型对基于非对称粒子空穴组态πg-19 2 νh11 2 和πh-111 2 νi13 2 等的手征双重带进行了研究 .详细分析了转动能谱、角动量随转动频率的变化关系、以及约化跃迁几率B(E2 )和B(M1)等性质 .发现基于非对称组态的三轴形变原子核也有类似对称组态的手征双重带现象 .但它们所对应的最佳三轴形变值从γ =30°变为γ~ 2 7° .随着组态中价核子角动量的增加 ,出现手征双重带的自旋随之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征双重带 粒子组态 能谱 约化跃迁几率 原子核物理学 转动频率 粒子-转子模型
原文传递
双奇核^(182)Au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及旋称反转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虎 许甫荣 +17 位作者 何建军 刘忠 周小红 甘再国 M.Oshima T.Hayakawa Y.Toh T.Shizuma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H.Kusakari M.Sugawara K.Furuno T.Komatsubara T.Une 温书贤 王治民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利用^(152)Sm(^(35)Cl,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_(9/2)(×)Vi(13/2)和πi_(13/2)(×)Vi_(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 利用^(152)Sm(^(35)Cl,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_(9/2)(×)Vi(13/2)和πi_(13/2)(×)Vi_(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用推转壳模型对^(182)Au的转动带能级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182)Au核中两个转动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旋态 能级结构 能级纲图 粒子组态 金182 原子核 实验研究 双奇核 ^182Au 转动带 旋称反转 推转壳模型
原文传递
投影壳模型研究丰中子奇奇核^(102,104)Nb的转动能谱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永胜 于少英 +3 位作者 沈彩万 胡文弢 冯有良 王金宝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5-237,共3页
运用投影壳模型研究了正常形变丰中子核同位素102,104 Nb的低能级能谱,并指定了它的准粒子组态,理论计算所得到的能谱曲线与实验给出的能谱曲线非常一致,说明了投影壳模型对研究重核低能级谱非常有效。
关键词 投影壳模型 转动谱 粒子组态
原文传递
^(127)I核的新能级纲图(英文)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虎 马英君 +6 位作者 Y.Sasaki K.Yamada H.Ohshima S.Yokose M.Ishizuka T.Komatsubara K.Furuno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4-107,共4页
利用1 2 4 Sn( 7Li,4n) 1 2 7I反应研究了1 2 7I核的在束γ谱 ,建立了包括 2 5个新能级和 52条新γ射线构成的新能级纲图 .将基于πh1 1 2 粒子态 ( 1 1 2 - )的负宇称能级推高到 ( 3 5 2 - ) ,在较重的1 2 7I核中得到了退耦合能级结... 利用1 2 4 Sn( 7Li,4n) 1 2 7I反应研究了1 2 7I核的在束γ谱 ,建立了包括 2 5个新能级和 52条新γ射线构成的新能级纲图 .将基于πh1 1 2 粒子态 ( 1 1 2 - )的负宇称能级推高到 ( 3 5 2 - ) ,在较重的1 2 7I核中得到了退耦合能级结构 .由于在两个正宇称带ΔI=2能级系列中观测到了强的带间跃迁 ,建议此带的主要成分为g7 2质子的组态 .另外还观测到了两个正宇称ΔI=2和ΔI=1能级系列 ,它们可能基于πd5 2 的单准粒子带和一个 3准粒子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 ^127I核 能级纲图 粒子组态 Γ射线 粒子 原子核 碘127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
8
作者 张昕 张玉虎 +15 位作者 周小红 郭文涛 郭松 郭应祥 M.Oshima Y.Toh M.Koizimi A.Osa A.Kimura Y.Hatsukawa T.Morikawa M.Nakamura M.Sugawara H.Kusakari T.Komatsubara K.Furuno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7,共6页
对149Sm(27Al,4n)172Re反应产生的172Re在束γ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新发现了可归属于172Re的3个转动带,由此建立了由6个转动带构成的172Re高自旋态能级纲图。依据相邻核的带结构知识和推转壳模型分析方法,对新发现的3个转动带的准... 对149Sm(27Al,4n)172Re反应产生的172Re在束γ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新分析,新发现了可归属于172Re的3个转动带,由此建立了由6个转动带构成的172Re高自旋态能级纲图。依据相邻核的带结构知识和推转壳模型分析方法,对新发现的3个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进行了指定,讨论了它们的转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带 二准粒子组态 粒子顺排 双奇核^172Re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0)Re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9
作者 王华磊 张玉虎 +13 位作者 周小红 郭应祥 雷祥国 柳敏良 骆鹏 谢成营 宋立涛 于海萍 郑勇 郭文涛 刘忠 竺礼华 温书贤 吴晓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99-705,共7页
在 16 6MeV的束流能量下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 2 Nd(3 2 S ,1p3nγ) 170 Re布居了170 Re的高自旋激发态 .用 12套带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X -γ和γ -γ符合测量 .基于对实验测量结果及周围邻近核已知信息... 在 16 6MeV的束流能量下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 2 Nd(3 2 S ,1p3nγ) 170 Re布居了170 Re的高自旋激发态 .用 12套带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X -γ和γ -γ符合测量 .基于对实验测量结果及周围邻近核已知信息的综合分析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0 Re的转动带能级纲图 .根据实验提取出的准粒子顺排、旋称劈裂等结构特征和Re双奇核同位素带结构系统学知识的比较分析 ,指出该带的准粒子组态是πh11 2 υi13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在束Γ谱学 原子核物理 粒子组态
原文传递
^(126)Cs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10
作者 王守宇 马英君 +18 位作者 T. Komatsubara 刘运祚 张玉虎 梁国栋 K. Furuno T. Hayakawa J. Mukai Y. Iwata T. Morikawa G. B. Hagcmann G. Sletten J. Nyberg D. Jerrestam H.J. Jensen J.Espino J. Gascon N. Gjrnp B.Cederwall P.O. Tjm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91-494,共4页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 116Cd(14 N ,4n) 12 6Cs布居了 12 6Cs的高自旋态 .观测到了 10 0多条新的γ跃迁和相应的能级 ,建立了双奇核 12 6Cs由 9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尝试性地指定了大部分能级的自旋和宇称以及各转动带的Nilsson单粒子组... 利用融合蒸发反应 116Cd(14 N ,4n) 12 6Cs布居了 12 6Cs的高自旋态 .观测到了 10 0多条新的γ跃迁和相应的能级 ,建立了双奇核 12 6Cs由 9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尝试性地指定了大部分能级的自旋和宇称以及各转动带的Nilsson单粒子组态 .极大地丰富了已有的实验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铯原子 高自旋态 能级纲图 转动带 Nilsson单粒子组态 Γ跃迁
原文传递
形变双奇核^(184)Au中的强耦合带
11
作者 李仕成 张玉虎 +11 位作者 周小红 柳敏良 雷祥国 郭松 高丙水 ANGELIS G MARGINEAN N GADEA A NAPOLI D R AXIOTIS M RUSU C MARTINEZ T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5-141,共7页
利用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59Tb(29Si,4n)184Au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用GASP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实验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新发现了一条可归属于184Au核的强耦合转动带.基于对转动带有效K值的分析以及从实验数据中... 利用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59Tb(29Si,4n)184Au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84Au的高自旋态,用GASP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实验测量.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深入分析,新发现了一条可归属于184Au核的强耦合转动带.基于对转动带有效K值的分析以及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B(E2)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建议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和能级的自旋宇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变双奇核184Au 高自旋态 转动带 粒子组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