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绿光发射的单胶束SiO_(2)纳米粒子的构筑及其Fe^(3+)的荧光传感性能研究
1
作者 刘泽慧 刘乃青 +8 位作者 岳军 董肇勇 王旭 陆书来 杨雨富 王海泉 徐金峰 祁彦龙 盖方圆 《化工科技》 CAS 2024年第3期26-30,共5页
以非离子嵌段共聚物P123为软模板,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前驱体,利用异硫氰基荧光素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反应,生成功能化发射绿光的硅烷偶联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尺寸超小的(10~12 nm)荧光素修饰的单胶束纳米粒子。通过TE... 以非离子嵌段共聚物P123为软模板,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前驱体,利用异硫氰基荧光素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反应,生成功能化发射绿光的硅烷偶联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尺寸超小的(10~12 nm)荧光素修饰的单胶束纳米粒子。通过TEM,FTIR和UV光谱分别表征了粒子的形貌和表面荧光素基团接枝情况。利用DLS和Zeta电位测试表征了粒子的单分散性和表面电性。采用稳态荧光光谱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纳米粒子的荧光发光带约为500 nm,用荧光素修饰的单胶束纳米粒子对水溶液中的Fe^(3+)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水溶液中c(Fe^(3+))=1×10^(-5)mol/L时,绿光发射的单胶束荧光纳米粒子的发光强度淬灭为原有强度的10.1%。因此,该粒子不仅具有良好的发光稳定性、水溶性,还具有优异的Fe^(3+)检测能力,在水溶液中Fe^(3+)的检测与识别方面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束SiO_(2)荧光纳米粒子 核-壳结构 水体系 可控合成 共沉淀
下载PDF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反胶束法合成及自组装 被引量:5
2
作者 邢双喜 褚莹 隋晓萌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315-1319,共5页
分别在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钠 (AOT)、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OP)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 (CTAB) 3种表面活性剂构建的反胶束体系中合成了聚苯胺纳米粒子 ;利用紫外 可见、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透射电镜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形... 分别在 2 乙基己基琥珀酸钠 (AOT)、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 (OP)及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 (CTAB) 3种表面活性剂构建的反胶束体系中合成了聚苯胺纳米粒子 ;利用紫外 可见、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及透射电镜等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和形态观察 ;讨论了反胶束水池大小、苯胺单体浓度及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对聚苯胺纳米粒子尺寸和形态的影响 ;首次探讨了反胶束体系中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 ,聚苯胺纳米粒子的尺寸随着反胶束水池的增大而增大 ,并能在较高单体浓度下进行自组装 ,聚苯胺纳米粒子从球形组装为米粒状 ;单体浓度从 0 0 5mol/L增大到 0 2mol/L时 ,以及表面活性剂带有电荷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纳米粒子 胶束 自组装
下载PDF
聚氨酯/聚丙烯酸酯复合乳液胶束的粒径及形态 被引量:5
3
作者 柴淑玲 李国平 +1 位作者 徐厚才 谭惠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65-68,共4页
以水性聚氨酯PU为种子,加入丙烯酸酯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动态激光光散射的测试结果表明,PU分散液和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大小,与聚氨酯制备过程中的亲水性扩链剂的用量有密切关系。当扩链剂用量为... 以水性聚氨酯PU为种子,加入丙烯酸酯单体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合成了聚氨酯/聚丙烯酸酯(PUA)复合乳液。动态激光光散射的测试结果表明,PU分散液和PUA复合乳液的粒径大小,与聚氨酯制备过程中的亲水性扩链剂的用量有密切关系。当扩链剂用量为7.5%时,PU/PA配比对PUA复合乳液粒子的粒径大小及分布影响不大,但是PUA复合乳液的平均粒径比纯PU乳液的粒子粒径显著增大,说明形成了核壳结构。并用透射电镜进行了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聚丙烯酸酯 动态光散射 粒子胶束 核壳结构 杂化乳液
下载PDF
SIMULATION OF MICROSTRUCTURE AND RHEOGICAL PROPERTIES OF SURFACTANT SOLUTION
4
作者 熊贤鹏 刘卫华 +2 位作者 昂海松 高秀峰 魏进家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07年第3期232-238,共7页
The Brownian dynamics (BD) simulation of a dilute surfactant solution is conducted in a steady shear flow. The rodlike micelle is assumed as a rigid rod composed of lined-up beads. A novel intercluster potential mod... The Brownian dynamics (BD) simulation of a dilute surfactant solution is conducted in a steady shear flow. The rodlike micelle is assumed as a rigid rod composed of lined-up beads. A novel intercluster potential model is introduced for describ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elles. In the model, the Lennard-Jones and the soft-sphere potentials are used as inter-bead potentials for end-end and interior-interior beads, respectively. The micelles are combined at their ends to form a network structure at lower shear rates and are disconnected to become more and more parallel to the shear flow direction with increasing shear rate. The change of micellar microstructures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shear rate results in shear thi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uted shear viscosities and first normal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s. The effects of surfactant solution concentration on the micellar structures and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re also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ar viscosities and the first normal stress difference coefficients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the viscosity of the surfactant sol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TANT MICROSTRUCTURE rodlike micelle Brownian dynamics simulation rh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聚合物共混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胶束状粒子的制备(英文)
5
作者 赵汉英 周济苍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83-485,488,共4页
研究了磺化聚苯乙烯(SPS)/聚4乙烯基吡啶(P4VP)在选择性溶剂甲醇中的自组装行为.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等手段考察P4VP/甲醇初始浓度以及Cu2+ 的加入对溶液中粒子形成尺寸的影响。
关键词 胶束粒子 选择性溶剂 聚合物共混物 SPS P4VP
原文传递
UPDHES电泳涂层材料的制备及其防腐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杨 孟龙 +3 位作者 朱叶 魏玮 罗静 刘晓亚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1-167,共7页
目的研究电泳沉积条件及光交联对沉积胶束制备涂层形貌、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可光交联双亲性丙烯酸酯共聚物(UPDHES),通过全反射红外、氢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然后,将可光交联双亲性丙烯酸酯共聚... 目的研究电泳沉积条件及光交联对沉积胶束制备涂层形貌、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可光交联双亲性丙烯酸酯共聚物(UPDHES),通过全反射红外、氢核磁共振(1H-NMR)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然后,将可光交联双亲性丙烯酸酯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形成胶束纳米粒子溶液,利用纳米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胶束粒子的粒径和形貌进行表征。最后,以上述胶束溶液为沉积液,控制不同沉积条件,通过电泳沉积在316L不锈钢表面制备光交联涂层,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电泳沉积条件及光交联对涂层形貌及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不同条件制备的涂层在1 mol/L HCl中的耐腐蚀性能。结果当沉积电压为5 V、沉积时间为3min时,电泳沉积制备的涂层表面光滑,具有较好的致密性和均一性,此时涂层的自腐蚀电位为-0.36 V,远高于不锈钢(-0.43 V),耐腐蚀性能最优。光交联后,涂层的附着力由2级增加至1级,自腐蚀电位增加至-0.34 V,耐腐蚀性进一步提高。结论电泳沉积胶束制备光交联涂层过程中,沉积时间、沉积电压均存在一最优值,此时制备的涂层结构完整,耐腐蚀性能最好。光交联可进一步提高涂层的耐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亲聚合物 光交联 胶束粒子 电泳沉积 涂层 腐蚀
下载PDF
γ-PGA-g-β-CD自组装及其医用纳米涂层材料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杨 沈佳丽 +3 位作者 董罕星 曲冬安 孙家娣 刘晓亚 《功能高分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79-385,共7页
以生物大分子γ-聚谷氨酸(γ-PGA)、β-环糊精(β-CD)为反应单元,通过酯化反应,制备接枝共聚物(γ-PGA-g-β-CD),用氢核磁共振(1 H-NMR)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接着将γ-PGAg-β-CD在选择性溶剂中进行自组装,形成自组装胶束纳米粒子,利... 以生物大分子γ-聚谷氨酸(γ-PGA)、β-环糊精(β-CD)为反应单元,通过酯化反应,制备接枝共聚物(γ-PGA-g-β-CD),用氢核磁共振(1 H-NMR)对共聚物进行结构表征。接着将γ-PGAg-β-CD在选择性溶剂中进行自组装,形成自组装胶束纳米粒子,利用纳米粒度分析仪及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胶束粒子的粒径和形貌进行表征。最后以γ-PGA-g-β-CD自组装胶束粒子溶液为电解液,结合恒电位电沉积技术,在镁合金表面制备γ-PGA-g-β-CD生物纳米涂层材料,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电化学工作站分别对涂层的化学组分、表面形貌以及电化学腐蚀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显示:β-CD的接枝率为28%,γ-PGA-g-β-CD自组装胶束粒子的流体动力学直径为(168±5.3)nm,所制备的γ-PGA-g-β-CD生物涂层可降低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组装 胶束粒子 镁合金 电沉积 生物纳米涂层
下载PDF
磺化油SS的表面活性 被引量:4
8
作者 梁浩 丁爱琴 +4 位作者 刘森 高慧 王伟峰 卢俊杰 周华龙 《西部皮革》 2010年第9期21-25,共5页
实验表征了磺化油SS的基本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Krafft温度、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及其pH、Na+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初步检测了对动植物油脂的乳化活性。结果表明磺化油SS在硬水中的稳定性较好,磺化油SS的临界... 实验表征了磺化油SS的基本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Krafft温度、对钙离子的敏感性,及其pH、Na+对表面张力的影响;初步检测了对动植物油脂的乳化活性。结果表明磺化油SS在硬水中的稳定性较好,磺化油SS的临界胶束浓度和表面张力受pH影响小,磺化油SS具有良好的耐电解质和乳化能力。在20℃测得磺化油SS的临界胶束浓度为0.1364~0.1494g/mL,Krafft温度21.6℃。磺化油SS的表面活性比较高,对磺化油SS的实际应用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油 表面活性 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粒子浓度(CMC)
下载PDF
应用于3D包装的涂布技术
9
作者 M.Tpper M.Wilke +3 位作者 J.Rder T.Fischer Ch.Lopper 吕彩虹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 CAS 2014年第3期78-81,共4页
摘译虽然目前3D集成电路(3D IC)制造技术正在如火如茶的发展,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领域在技术和材料选择、设计、测试及其他关键研究上仍然具有挑战性。3D IC市场正逐渐发展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先通孔,中间通孔(使用Cu或者W TSVs制造的),后... 摘译虽然目前3D集成电路(3D IC)制造技术正在如火如茶的发展,但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领域在技术和材料选择、设计、测试及其他关键研究上仍然具有挑战性。3D IC市场正逐渐发展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先通孔,中间通孔(使用Cu或者W TSVs制造的),后通孔(使用Cu制造,主要用于包装工业)。现在被称为2.5D的中介层式结构属于最后一类。硅体中介层可能是一个有效的中间解决方案,而且有望应用于规模生产。在以上方法中,薄膜聚合物和光致抗蚀剂都是必须的材料。对于某些3D方法来说,在聚合物沉积过程中,形貌是真正的挑战,如具有锥形侧壁的图像传感器的3D包装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剂 通孔 聚合物层 图像传感器 包装工业 包装工艺 涂布机 干膜 渗镀 胶束粒子
下载PDF
^(111)In-CCPM-RGD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双模态分子显像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朱华 李囡 +2 位作者 林新峰 洪业 杨志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27-432,共6页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近红外核交联聚合胶束纳米粒子(NIRF-CCPM)为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多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与该纳米粒子偶联,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11In进行标记,放射性标记过程中,标记率96%,放化纯度大于99%.111I... 本研究以具有优良生物学性能的近红外核交联聚合胶束纳米粒子(NIRF-CCPM)为载体,将具有肿瘤靶向性的多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与该纳米粒子偶联,并通过放射性核素111In进行标记,放射性标记过程中,标记率96%,放化纯度大于99%.111In-CCPM-RGD分子探针表现出良好的放射标记/光学性质.体外稳定性研究表明,25℃条件下其在5%小牛血清缓冲液中静置72 h,依然保持有90%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核医学/光学显像两种影像手段评价了该双模态分子探针在U87肿瘤模型裸鼠体内的代谢情况:在静脉注射11.1 MBq 111In-CCPM-RGD纳米粒子24 h、72 h进行SPECT/CT的显像,其在肿瘤部位表现出特异性的浓集.同时,其在NIRF的显像中表明相应肿瘤区域出现特异性富集.111In-CCPM-RGD纳米粒子的设计、合成及初步生物学评价说明其同时兼具光学和核医学显像功能,是性能优良的新型双模态纳米分子探针,能够帮助提高肿瘤的诊断效能,为建立光学/核医学用于肿瘤靶向双模式成像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核交联聚合胶束纳米粒子 肿瘤靶向 双模态显像 铟-111
原文传递
Au+-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solution: A novel precursor for seed-mediated growth of gold nanoparticles in aqueous solution 被引量:6
11
作者 Chaoyu Li Fengru Fan +3 位作者 Bingsheng Yin Liang Chen Tapan Ganguly Zhongqun Tian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9-37,共9页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 metallic precursor, which p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un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nanocrystals, is a high priority in the synthesis of metal--especially Au--nano...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 metallic precursor, which p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units in the growth process of nanocrystals, is a high priority in the synthesis of metal--especially Au--nanoparticles. In the present work, Au seeds (prepared by the reduction of Au3+ solution with NaBI~ in the presence of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have been used to initiate the growth of Au nanoparticles from two different Au precursors. When an aqueous Au+ solution prepared in the presence of CTAB micelles was treated with ascorbic aci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gold seeds, a high yield (up to 92%) of gold nanoparticles was obtained. By varying the volume of the seed solution with a fixed amount of Au+, w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sulting Au nanoparticles from cubes to octahedra. When an aqueous Au3+ solution was prepared in the presence of CTAB micelles and treated with ascorbic acid in the presence of the gold seeds, smaller yields of Au nan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A preliminary growth mechanism has been proposed based on the changes induced by varying the amount of ascorbic acid and the ratio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Au* to the number of see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 cetyltrimethylam monium bromide (CTAB) solution PRECURSOR seed mediated growth gold nanoparticl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