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小麦粒播器吸种性能研究
1
作者 董树亮 林海波 +1 位作者 邱燕 仪垂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11215-11216,11224,共3页
设计了一种新型小麦粒播排种器,阐述了其结构形式及工作原理。针对排种器排种过程中充种区的复杂情况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充种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具体数值关系。通过试验分析了真空室的真空度对排种器合格率的影响。
关键词 粒播 排种器 数学模型 小麦
下载PDF
花选1号花生种子粒播高倍繁殖技术
2
作者 张志兴 王玉兰 《花生科技》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3-34,共2页
花选1号是高产、优质、抗病的花生新品种。采取粒播高倍繁殖技术,提高了种子繁殖系数,为今后扩大示范与推广提供了丰富种源。
关键词 花生种子 花选1号 粒播高倍繁殖 繁育
下载PDF
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丁豪 高海涛 +1 位作者 毕香君 李升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9-19,共11页
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昌邑试验农场和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洋专业合作社进行,在大田条... 探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光合特性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昌邑试验农场和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洋专业合作社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4种播种方式:冬小麦精播半精播(PS)、冬小麦宽幅精播(WPS)、冬小麦苗带少耕播种(LTS)和冬小麦耙压一体单粒匀播(SUS)。分别于小麦苗期、返青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有效光强辐射以及产量,并分析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种群结构和生理特性之间的差异。试验表明,2年2点SUS平均分蘖成穗率相较于PS、WPS和LTS分别提高了14.94%、29.37%和15.03%;旗叶叶绿素含量于扬花期和灌浆中期分别提高了7.54%、7.06%、5.79%和8.30%、8.15%、5.50%;叶面积指数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3.8%、8.88%和6.32%;旗叶净光合速率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3.15%、11.50%和12.23%;冠层光合有效辐射量于扬花期分别提高了17.10%、18.96%和10.73%;产量方面,SUS相较于其他3种播种方式,2年2点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了5.17%~8.93%、5.33%~9.52%和6.11%~14.86%。综合来看,SUS相较于PS、WPS和LTS可显著提升小麦的分蘖成穗率和旗叶光合特性,并最终通过穗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实现了籽粒产量的增加。冬小麦耙压一体单粒匀播方式(SUS)可显著改善冬小麦的光合能力,增加冠层截获的有效光辐射量,是实现冬小麦高产较合理的播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种方式 耙压一体单 光合特性 产量
下载PDF
单株小麦生理生态控制的等距单粒线播法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佩 何瑞银 +1 位作者 汪小旵 丁启朔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5-306,共12页
【目的】拟探讨等距单粒线播技术用于定量种间距对小麦前、后生育期的影响,以此论证等距单粒线播的技术特征及优势。【方法】选用宁麦13为田间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粒距... 【目的】拟探讨等距单粒线播技术用于定量种间距对小麦前、后生育期的影响,以此论证等距单粒线播的技术特征及优势。【方法】选用宁麦13为田间试验材料,采用免耕等距单粒线播法,分别于2017和2018年进行稻茬小麦的免耕种植试验,设置粒距1.5、3.0和4.5 cm 3个处理(T1.5、T3、T4.5),行距20 cm。分别从群体、单株以及单茎穗3个尺度层次的指标对比,评价种间距在苗期和成熟期的生理生态效应。【结果】等距单粒线播法创建出稳定全生育期密度效应且该效应能够为群体、单株与器官3个尺度层次的表型所表达。较小种间距显著延长稻茬麦50%出苗率的天数。群体的成熟期籽粒总产量随种间距减小而增加,T1.5与T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但T4.5处理显著降低。在群体生物量方面,T4.5处理的总茎秆重、总麦穗重显著低于T1.5和T3处理。而在单株尺度层面,单株穗数、结实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间距增加而显著性增大,但单株千粒重无显著性差异,单株小麦的地上部生物量、麦穗重和茎秆重也随播种间距增加而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密度补偿效应。同时,随种间距减小,单株小麦各指标由正态分布变为L型分布。在小麦的单茎穗层面,单茎穗产量和穗千粒重均无显著性差异,仅穗粒数表现出年度间不稳定。而在器官生物量方面,地上部生物量、叶重、茎秆重和麦穗重不同处理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等距单粒线播小麦在群体、个体和器官3个不同尺度范畴的密度效应能够在小麦的苗期和成熟期得到充分表达,且不同尺度范畴内的产量因子及生物量等表型指标存在复杂的交互关系。因此,相较于传统机械化种植技术,等距单粒线播技术有利于解析群体小麦的生理生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 等距单线 密度效应 产量效应 出苗率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颜面播散粟粒狼疮皮损内结核杆菌DNA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宁 涂平 朱学骏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散栗狼疮 结核杆菌 聚合物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