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在粒度敏感因子提取中的对比 被引量:40
1
作者 陈桥 刘东艳 +4 位作者 陈颖军 申旭红 蒋金杰 李欣 姜晓华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9-325,共7页
沉积物全样粒度参数已很难对受不同物源和不同沉积动力影响的古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来源的多组分分离提取敏感粒级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提取的粒级兼容性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差别值得探讨。本文利用烟台四十里湾3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分... 沉积物全样粒度参数已很难对受不同物源和不同沉积动力影响的古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不同来源的多组分分离提取敏感粒级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提取的粒级兼容性及其所反映的环境意义差别值得探讨。本文利用烟台四十里湾3个柱状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粒级-标准偏差法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及其反映的古环境意义。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粒级一一对应,两种方法所提取的敏感粒级含量在沉积物中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这说明了两种方法均能敏感地反映沉积物相同的沉积动力特征,但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粒级易受端元组分影响,粒级-标准偏差法所提取的敏感因子主要反演主控因子环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标准偏差 主成分因子分析 环境敏感因子 古环境 沉积物 四十里湾
下载PDF
中晚全新世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沉积物的敏感粒级组分及其对季风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承涛 陈敏 +4 位作者 戚洪帅 WICHIEN Intasen APICHAI Kanchanapant 张爱梅 方琦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0-491,共12页
对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三根沉积物柱样(WLE08、WLE10和WLE12)进行了210Pb测年分析、AMS14C测年分析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根柱样的沉积物类型均属于粘土质粉砂,包含部分贝壳及生物碎屑,分选差,呈正偏态,属... 对泰国湾Chanthaburi海岸Welu河口区三根沉积物柱样(WLE08、WLE10和WLE12)进行了210Pb测年分析、AMS14C测年分析和粒度分析。粒度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根柱样的沉积物类型均属于粘土质粉砂,包含部分贝壳及生物碎屑,分选差,呈正偏态,属于中晚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沉积物。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沉积物敏感粒级进行提取,每根柱样各获得两个敏感粒级,分别为S_(A1)和S_(A2)、S_(B1)和S_(B2)以及S_(C1)和S_(C2)。将S_(A2)/S_(A1)、S_(B2)/S_(B1)以及S_(C2)/S_(C1)作为中晚全新世以来亚洲夏季风相对强度变化的替代指标,比值升高可以指示夏季风强度增强,反之则减弱。结合测年结果得出研究区的亚洲夏季风自中晚全新世以来经历了强盛-减弱-增强-减弱-稳定-波动的过程。其中,8.5~6.5 cal.ka BP期间S_(C2)/S_(C1)值较高,表明该时期处于亚洲夏季风强盛期,6.5~3 cal.ka BP期间S_(B2)/S_(B1)值较低且变化较小,表明该时期亚洲夏季风处于较弱的稳定期,而1.5 cal.ka BP以来S_(A2)/S_(A1)值有升高趋势表明亚洲夏季风在这一时期有所增强。此外,在8.2 cal.ka BP期间敏感粒级S_(C2)/S_(C1)值急剧下降,表明夏季风存在一次较大的衰弱期,响应了8.2 cal.ka BP全球范围的气候突变事件,这与阿曼石笋和董歌洞石笋δ^(18)O记录所显示的结果相一致,体现了气候变化具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夏季风 敏感粒级 粒级-标准偏差方法 中晚全新世 泰国湾
下载PDF
环境敏感因子在威海湾沉积环境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郝榕荣 杨怡红 +2 位作者 朱龙海 朱颖涛 袁晓东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 环境敏感因子是沉积环境演化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提取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在海湾内应用成果相对较少。文章根据山东半岛威海湾WH-05岩心(钻探深度18.2 m)高分辨率(2 cm)粒度分析结果,采用基本端元模拟算法(BasEMMA)、粒级—标准偏差法和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V-PCA)提取了环境敏感因子,结合AMS14C数据,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其对季风强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8.4 ka B.P.以来威海湾沉积物类型均为粉砂,粉砂含量为主、黏土含量次之、砂含量较少,以跳跃组分为主,悬浮组分次之。BasEMMA和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的3个敏感粒级范围(2.6~11.0μm、31.3~63.4μm、256.9~500.0μm)总体一致,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长周期变化事件(8.4~6.5 ka B.P.东亚季风强度减弱;6.5 ka B.P.至今东亚季风强度增强);V-PCA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能较好地反映东亚季风短周期变化事件(如明清小冰期、西汉小冰期事件等)。以上三种方法提取的环境敏感因子指示了研究区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湾 环境敏感因子 基本端元模拟算法 粒级标准偏差 粒级旋转主成分分析法
下载PDF
粒度端元模型在新疆黄土粉尘来源与古气候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27
4
作者 程良清 宋友桂 +1 位作者 李越 张治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48-1156,共9页
基于新疆伊犁盆地肖尔布拉克黄土剖面粒度数据,以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法为主,粒级标准偏差法为辅探寻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粒级组分及其对粉尘来源示踪和古气候重建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粒度端元组分EM1(众数粒径:21.22μm)代表大气粉尘... 基于新疆伊犁盆地肖尔布拉克黄土剖面粒度数据,以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法为主,粒级标准偏差法为辅探寻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粒级组分及其对粉尘来源示踪和古气候重建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粒度端元组分EM1(众数粒径:21.22μm)代表大气粉尘中较为稳定的背景值,其含量的变化与高空西风环流强度有关。EM2(75.29μm)主要代表了近源河流沉积物的悬移搬运组分,可视为较敏感的古气候指标。EM3(47.5μm)也代表了近距离的悬移搬运组分,可能主要由较粗颗粒对地表的碰撞磨蚀作用而产生。EM2记录了深海氧同位素2阶段(MIS2)以来的北大西洋气候波动事件,如Heinrich事件、YD事件等。贝叶斯粒度端元模型能够区分不同的沉积动力过程,在新疆黄土古气候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端元模型 粒级标准偏差 新疆黄土 粉尘来源 气候事件
下载PDF
共和盆地开额泥炭剖面粒度敏感组分提取与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刘冰 靳鹤龄 +3 位作者 孙忠 苏志珠 赵爽 张彩霞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5-134,共10页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全新世KE(开额)泥炭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63~252μm(63~112和112~252μm)的粒度敏感组分可以作为区域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并据此重建了全新世共和盆地冬季风演化历...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共和盆地全新世KE(开额)泥炭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发现63~252μm(63~112和112~252μm)的粒度敏感组分可以作为区域冬季风强度变化的替代性指标,并据此重建了全新世共和盆地冬季风演化历史。结果表明:10.0~8.5cal.kaBP冬季风逐渐减弱,8.5~7.1cal.kaBP冬季风明显增强,7.1~3.8cal.kaBP冬季风强度最低,3.8~0.5cal.kaBP冬季风波动式增强,0.5cal.kaBP以来冬季风强度迅速降低;对比研究发现,区域冬季风演变历史与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季风区及季风边缘区不同研究载体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同时,发现区域全新世7次明显的冬季风增强时期与极地冰心和北大西洋深海沉积记录的寒冷事件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可能说明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在动力机制上有着内在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敏感组分 粒级-标准偏差方法 KE泥炭剖面 全新世 共和盆地
下载PDF
利用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析滩坝砂体水动力学机制的初步探讨——以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滩坝砂体沉积为例 被引量:29
6
作者 操应长 王健 刘惠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4-284,共11页
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分析和古地貌、古水流研究,在研... 东营凹陷西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广泛发育了滨浅湖滩坝砂体沉积。在钻井岩心观察描述及其相关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滩坝砂体的环境敏感粒度进行计算,结合粒度概率图分析和古地貌、古水流研究,在研究区内确定出了四种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分别代表悬浮搬运、沿岸流、波浪和风暴浪。其中,波浪和沿岸流是控制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主要水动力类型。通过对波浪和沿岸流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占整个粒度总体的百分比的计算表明,波浪对滩坝砂体的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由凹陷边部向内部逐渐减弱;而沿岸流对滩坝砂体形成和发育的影响程度在凹陷外部较小,而主要表现在滨浅湖区的内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坝 粒级标准偏差 环境敏感粒度组分 水动力 东营凹陷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末次冰盛期以来陆源碎屑粒度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雪松 陈忠 +3 位作者 许安涛 田雨杭 曹立 张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70,共13页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但目前对末次冰盛期以来底流的敏感指标、演变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深水区16ZBS11岩心开展陆源碎屑粒度测试和年龄测定,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因子,... 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演变受多种因素控制,但目前对末次冰盛期以来底流的敏感指标、演变过程及其控制因素还缺乏深入认识。本文选取南海东北部深水区16ZBS11岩心开展陆源碎屑粒度测试和年龄测定,通过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环境敏感因子,并计算底流强度及搬运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陆源碎屑主要由粉砂和粘土组成,砂组分仅在部分层位出现。南海东北部深海沉积环境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第Ⅰ阶段为22.39~16.02ka BP,第Ⅱ阶段为16.02~9.58ka BP,第Ⅲ阶段为9.58ka BP至今,各阶段粘土和粉砂组分均呈反相演变过程。海平面变化是深海沉积和海洋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末次冰盛期以来南海东北部深海盆底流强度和搬运能力逐渐减弱并呈同步变化,16ka BP、11.5ka BP后南海分别与印度洋、台湾海峡连通,影响了南海北部的海洋过程。特别是9.58ka BP以来南海北部海洋混合方式和强度的改变,深刻影响着深海陆源碎屑的输运及沉积演化。本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南海北部底流活动演变和南海深海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碎屑 深海盆 粒级-标准偏差 底流强度 南海东北部
下载PDF
辽南黄土晚更新世粒度敏感组分的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威 杨蝉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83-92,共10页
选取大连市金州区北部华农村一处高度为14.5 m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密度采样获得714个样品并进行粒度测试,运用粒径-标准偏差法和端元模型法提取粒度敏感组分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深海氧同位素MIS气候阶段进行对比,重建了晚更新世... 选取大连市金州区北部华农村一处高度为14.5 m的黄土剖面为研究对象,进行高密度采样获得714个样品并进行粒度测试,运用粒径-标准偏差法和端元模型法提取粒度敏感组分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深海氧同位素MIS气候阶段进行对比,重建了晚更新世以来辽南地区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①端元组分EM1、EM2、EM3、EM4分别代表低空环流短距离的沉积物、西伯利亚控制下的尘暴组分、冰期出露的黄渤海陆架平原以及周围河流沉积物,充分说明了辽南黄土沉积物源的复杂性.②气候阶段Ⅰ(12.26~14.45 m)、阶段Ⅱ(6.55~12.26 m)、阶段Ⅲ(2.3~6.58 m)、阶段Ⅳ(0~2.3 m)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气候阶段MIS5、MIS4、MIS3、MIS2,经历了较长的温暖湿润期、较短的寒冷干燥期、相对较弱的暖期和明显的干冷时期4个气候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级-标准偏差 粒度端元模型 气候过程 辽南黄土
下载PDF
庐山JL剖面粒度敏感组分的提取与环境意义初探 被引量:5
9
作者 赵西西 王天阳 +3 位作者 朱丽东 叶玮 李凤全 谷喜吉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5-118,124,F0003,共6页
粒度环境敏感组分能够更准确地指示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该文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JL剖面的敏感组分,分析了粒度敏感组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JL剖面有3个粒度敏感组分(组分1平均粒径波动范围为0.... 粒度环境敏感组分能够更准确地指示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该文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JL剖面的敏感组分,分析了粒度敏感组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JL剖面有3个粒度敏感组分(组分1平均粒径波动范围为0.7~1.04μm,平均值为0.94μm;组分2平均粒径的波动范围为5.15~5.50μm,平均值为5.34μm;组分3平均粒径的波动范围为22.16~32.84μm,平均值为25.83μm),其中组分3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最敏感,能够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敏感粒度组分的含量在网纹红土中最低,棕黄色黄土层中含量最高,古土壤层的含量介于网纹红土层和棕黄色土层之间。3)JL剖面敏感粒度组分含量的纵向变化表现为高低值相间的多个旋回。初步认为,庐山地区第四纪以来冬季风呈明显增强的趋势,并存在冬夏季风强弱交替的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土 敏感组分 粒级标准偏差
下载PDF
赣中玉华山泥炭地沉积来源的粒度端元法分析与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重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广春 李亮 +3 位作者 马春梅 弋双文 赵琳 崔安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3,共9页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 利用江西玉华山沼泽泥炭地YSH-2钻孔的沉积物进行AMS14C测年,建立年代框架,结合该孔粒度参数、粒级组分、粒级-标准偏差、端元分析法分析,探寻响应气候变化的粒级组分,重建2000 aBP以来气候环境。结果表明,玉华山泥炭地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细粉砂(4~16μm)为主,中粗粉砂(16~64μm)次之;运用端元分析法得出3个端元,其中端元组分EM1代表水动力搬运来的较细组分,指示气候的干湿状况,EM2是反映土壤的成壤改造作用的组分,EM3是突发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组分。通过偏差法得出的敏感组分10.473~16.535μm,结合上述3个端元的变化规律,得出近2000 a的干湿变化:(1)0—300 AD阶段,降水逐渐增多,气候由干转湿;(2)300—500 AD气候由湿润转入干旱,但整体较干;(3)500—650 AD气候波动与突发性洪涝灾害都较少,是稳定且持续的湿润期;(4)650—900 AD,气候波动较大,变化频繁,总体偏干;(5)900—1400 AD是较为湿润的时期,其中有100年的频繁波动期;(6)1400—1800 AD为小冰期,此区域的气候变化分为湿-干-湿的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粒度 标准-粒级偏差 端元分析法 干湿变化
下载PDF
基于端元法的银川盆地MIS6—MIS5气候变化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可可 杨振京 +3 位作者 宁凯 韩强强 毕志伟 赵楠楠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11-1322,共12页
银川盆地位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带的交界带,地层沉积物记录着气候环境的演变信息。通过对银川盆地LS01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定年、粒度分析以及端元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6—MIS5时期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端元分析得到4个有具体环境指... 银川盆地位于东亚季风与西风带的交界带,地层沉积物记录着气候环境的演变信息。通过对银川盆地LS01钻孔沉积物进行光释光定年、粒度分析以及端元分析重建了该地区MIS6—MIS5时期的气候演变序列。结果表明,端元分析得到4个有具体环境指示意义的端元Em1—Em4:Em1代表了水动力较弱的弱流水或湖沼相沉积;Em2代表了水动力较强的河流沉积;Em3和Em4可指代区域构造抬升事件。气候演变分为6个阶段:150~137 ka(MIS6),银川盆地气候冷干,出现两次构造抬升事件;137~110 ka(MIS5),气候整体较为暖湿,期间有3次暖事件a1(137~129 ka)、a2(124~120 ka)和a3(118~111 ka);110~107 ka(MIS5),气候转向冷干;107~102 ka(MIS5),气候由冷转暖,出现冷事件b1(106~104 ka),整体偏暖湿;102~87 ka(MIS5),气候较冷干;87~75 ka(MIS5),出现冷事件b2(87~84 ka),但整体偏暖湿。该区域MIS6—MIS5阶段气候变化主要受夏季太阳辐射和岁差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端元分析 粒级-标准偏差 银川盆地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不同植物灌丛沙丘表面沉积物粒度变化及其固沙能力 被引量:22
12
作者 高永 丁延龙 +4 位作者 汪季 蒙仲举 孙晓瑞 张超 魏亚娟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35-142,共8页
研究沙区不同类型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地表风沙运动过程,为快速比较不同植物种固沙能力和沙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采用激光衍射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内部5种荒漠植物灌丛沙丘... 研究沙区不同类型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精确描述地表风沙运动过程,为快速比较不同植物种固沙能力和沙区植被恢复提供参考。采用激光衍射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内部5种荒漠植物灌丛沙丘地表沉积物粒度差异进行测定,以粒级-标准偏差法对风沙环境敏感组分进行提取,根据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对植物固沙能力进行评价,并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拟合了敏感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对植株形态指标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沙鞭、沙蓬、芦苇样地表层沙物质分布同裸沙丘均为单峰型,白刺和油蒿为双峰型。植被分布区沙丘表层沉积物中沙、细沙减少,极细沙和粉粒增加,沉积物颗粒分选性变差,频率曲线趋于正偏,峰度值降低。整体而言,颗粒组成由细到粗依次为:白刺>油蒿>芦苇>沙蓬>沙鞭>裸沙丘。乌兰布和沙漠地表沉积物存在1.45~76和76~456μm 2个环境敏感粒度组分,中值分别为57.3和193.6μm,分别命名为细组分和粗组分,细组分对应风沙流中的悬移质,粗组分为跃移质。环境敏感组分在各植物覆盖下差异显著,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为:白刺>油蒿>沙蓬>芦苇>沙鞭>裸沙丘,粗组分体积百分含量变化相反,植株对风动力的阻滞能力相应降低。多元线性回归显示,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与株高、冠幅、分枝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疏透度呈负相关关系,表层沉积物中细组分体积百分含量越高的植物灌丛,影响其体积百分含量多少的因素越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沉积 粒度 灌丛沙丘 固沙能力 粒级-标准偏差 敏感粒度组分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哈尔滨黄土粒度端元对比分析及其气候意义
13
作者 宋莹 迟云平 +5 位作者 谢远云 康春国 魏振宇 吴鹏 孙磊 刘若男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825-1840,共16页
哈尔滨黄土作为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粒度端元分析被广泛用于黄土沉积物的研究中,能够有效反演粉尘传输机制与古气候变化。已有的研究中,对哈尔滨地区不同粒级组分所指示的搬运动... 哈尔滨黄土作为东亚风尘沉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粒度端元分析被广泛用于黄土沉积物的研究中,能够有效反演粉尘传输机制与古气候变化。已有的研究中,对哈尔滨地区不同粒级组分所指示的搬运动力及环境意义研究较少。论文在综合对比Analysize、BasEMMA与BEMMA三种端元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粒级—标准偏差法,评估不同粒度端元分析方法在哈尔滨黄土—古土壤中的适用性,明确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Analysize方法在哈尔滨黄土—古土壤粒度端元提取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而BasEMMA与BEMMA方法效果相对较差。哈尔滨黄土提取出3个有效粒级组分,即EM1(7.81μm)为大气背景粉尘;EM2(27.2μm)为较远源粉尘的贡献,代表夏季风信号;EM3(54.41μm)为近源输入,指示冬季风强度。综合深海氧同位素、北太平洋风尘质量累计率、与65°N太阳辐射量,发现哈尔滨地区250 ka之前,冬季风占主导,且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高纬强迫下冰量驱动是导致该时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250 ka之后,该区气候呈现逐渐变暖湿的宏观趋势,且黄土粒度端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北半球高纬夏季接受太阳辐射增强,使东亚冬季风减弱,西北方向物源区粉尘贡献减少以及松嫩沙地范围收缩,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黄土 粒度 端元分析 粒级标准偏差 气候演化
原文传递
基于粒度数据重建的近2000a新疆博斯腾湖区域风沙活动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刚平 黄小忠 +2 位作者 王宗礼 张军 谢海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6-95,共10页
干旱区风沙活动对全球环境和区域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位于亚洲内陆的塔里木盆地是全球风沙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风沙活动记录比较缺少。博斯腾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东南角湖区三面为沙... 干旱区风沙活动对全球环境和区域人类活动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响。位于亚洲内陆的塔里木盆地是全球风沙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然而该区域历史时期高分辨率的风沙活动记录比较缺少。博斯腾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东南角湖区三面为沙丘包围,远离河流影响,可获得该区域的风沙活动记录。以博斯腾湖东南角钻取的长2.07 m沉积岩芯(BH08B)为研究对象,基于AMS ^(14)C年代学框架,利用粒级-标准偏差模型和端元分析模型,提取钻孔沉积物中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粒度组分。结果表明:粒径变化的敏感组分2(>19.35μm)和端元分析的风成沙端元EM2+EM3含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均能指示研究区近2 000 a的风沙活动历史。重建结果表明:280—410AD和1320—1800 AD两个时段风沙活动最强,410—1320 AD风沙活动最弱,而70—280 AD和1800 AD以来两个时段整体表现为较弱、低频率风沙活动。对比其他指示温度和湿度变化的古气候指标显示:风沙活动主要出现在冷期(如魏晋南北朝冷期和小冰期),气候变冷,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增加,春季高压解体时风力增强,致使风沙活动频繁;干旱区风沙活动主要受温度控制,与干湿变化相关性不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在280—410 AD的强风沙活动可能导致了楼兰古城的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 博斯腾湖 粒级-标准偏差 端元分析 风沙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