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抑制大鼠脑卒中后的谷氨酸毒性和IL-1β反应
1
作者 韩军良 夏峰 +2 位作者 张光运 赵刚 Kollmar Rainer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1769-1771,1775,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脑卒中大鼠脑梗死区域内谷氨酸、IL-1β和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拴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备急性脑卒中模型,90 min后再灌注。线栓封堵大脑中动脉后,静脉一次性注射rhG-CSF(60...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急性脑卒中大鼠脑梗死区域内谷氨酸、IL-1β和IL-6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拴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制备急性脑卒中模型,90 min后再灌注。线栓封堵大脑中动脉后,静脉一次性注射rhG-CSF(60 mg·kg^(-1),治疗组,n=10)或0.3mL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n=8)。采用微透析法,检测纹状体内谷氨酸浓度;ELISA法分别检测脑组织和血清的IL-1β和IL-6含量。结果:脑卒中发生后0.5~3 h,治疗组梗死侧纹状体内谷氨酸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梗死侧(P<0.01);脑卒中后6 h,治疗组梗死侧脑组织内IL-1β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1.38±5.54)vs(21.15±9.57)ng·g^(-1),P<0.01];治疗组血浆内的IL-1β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74.26±26.47)vs(122.88±29.10)ng·mL^(-1),P<0.01]。脑卒中6h后,两组大鼠的血浆和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IL-6。结论:rhG-CSF能明显抑制脑卒中后的谷氨酸毒性和IL-1β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 脑卒中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细胞介素
下载PDF
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小鼠黑色素瘤B16F1细胞 被引量:2
2
作者 刘金辉 Glenn Larsen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5期10-12,共3页
目的 :探讨基因转移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的鼠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GM CSF)基因在B16F1细胞的表达动态及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 :脂质体和质粒DNA复合后 ,转染 10 6B16F1细胞 ,连续 5d换细胞培养液 ,并检测其中的mGM CSF含... 目的 :探讨基因转移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的鼠粒细胞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GM CSF)基因在B16F1细胞的表达动态及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方法 :脂质体和质粒DNA复合后 ,转染 10 6B16F1细胞 ,连续 5d换细胞培养液 ,并检测其中的mGM CSF含量。采用 [3 HTdR]渗入法 ,测定DA1G细胞和转染后第一天收获的以 1:10对倍稀释到 1:6 40的上清液及 [3 HTdR]混合培养后 ,渗入到DA1G细胞的 [3 HTdR]量 (cpm) ,以分析表达产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转染B16F1细胞的mGM CSF基因得到有效表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表达由第 1天的 135ng/ml下降到第 5天的 42 .2ng/ml。渗入到DA1G细胞的 [3 HTdR]量 (cpm)随上清液的稀释而逐步下降 ,由 1:10稀释度的9371下降到 1:6 40时的 32 5 1。和DMEM混合培养的DA1G细胞的 [3 HTdR]渗入量 (cpm)仅为 472。结论 :脂质体作为基因转移载体可有效地介导mGM CSF基因转染B16F1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B16f1细胞 脂质体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基因转移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不同刺激因子对小鼠脾细胞产生CSFs的诱生作用
3
作者 叶世鸣 吴炯 +2 位作者 程霓 朱剑琴 朱德煦 《自然杂志》 1991年第4期312-312,共1页
目前对集落刺激因子(CSF_s)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人们发现CSF_s除在造血过程中刺激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作用于成熟的血细胞,如粒细胞、巨噬细胞等。
关键词 造血过程 刺激因子 csfs 小鼠脾细胞 造血干细胞 巨噬细胞 免疫调节因子 调控关系 粒细胞 刺激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对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邓蕾 田培军 朱卫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789-79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G—CSF应用时间分为A组(化疗后48h应用组,20例)、B组EANC值(1.0~1.4)×10^9/L时应用组,20例、C组ANC值(0.5~0.9)×10^9/L时应用组,20例和D组(ANC值〈0.5×10^9/L时应用组,20例,比较4组患者ANC值达到≥1.5×10^9/L的时间、G—CSF应用时间及口腔溃疡发生率。结果:A组ANC值达到≥1.5×10^9/L时间、G—CSF应用时间均短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短于C组及D组,C组则短于D组;A组总的1:7腔溃疡发生率低于B组、C组及D组,B组则低于C组及D组,C组则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应及早应用G—CSF,化疗后48h的应用效果相对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应用时机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血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嗜酸粒细胞联合检测对哮喘气道炎症的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王鸿程 唐凤鸣 +1 位作者 李万成 李艳萍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95-95,145,共2页
关键词 气道炎症 嗜酸粒细胞 支气管哮喘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联合检测 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趋化 黏附 EOS
下载PDF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0
6
作者 杨永华 陈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9期3435-3438,共4页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m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近几十年来医学研究的一热门细胞因子。1977年它由Burgess等在鼠的肺条件培养液中首次发现。因能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m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M—CSF)是近几十年来医学研究的一热门细胞因子。1977年它由Burgess等在鼠的肺条件培养液中首次发现。因能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形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故而得名。1985年,人类GM.CSF基因(human GM—CSF.hGM.CSF)被首次克隆表达.此后重组人GM—CSF(recombinant human GM—CSF,rhGM—CSF)渐应用于临床。GM.CSF有多种功能,可刺激造血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及促进其向外周转移,又可诱导多种细胞如巨噬细胞、角质细胞等的分化、增殖.并活化、增强其功能。rhGM.CSF已成功应用于多个临床领域,如改善放化疗、严重感染等原因导致的骨髓抑制.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促进创面愈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促进创面愈合 rhGM 细胞增殖 条件培养液 csf HUMAN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治疗浅Ⅱ度烫伤的药效学考察 被引量:7
7
作者 黄敏燕 林苗 +1 位作者 朱倩 陈霞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3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考察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与磺胺嘧啶锌霜剂对大鼠浅Ⅱ度烫伤的药效学差异。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磺胺嘧啶锌霜剂组、外用rhGM-CSF凝胶组,每组10只。采用将大鼠脱毛区置于85℃恒温水浴中15 ... 目的:考察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hGM-CSF)凝胶与磺胺嘧啶锌霜剂对大鼠浅Ⅱ度烫伤的药效学差异。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磺胺嘧啶锌霜剂组、外用rhGM-CSF凝胶组,每组10只。采用将大鼠脱毛区置于85℃恒温水浴中15 s的方法制成10%体表面积浅Ⅱ度烫伤模型,观察用药前后的心率、痛阈以及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等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磺胺嘧啶锌霜剂相比,外用rhGM-CSF凝胶对大鼠心脏影响较小;创面愈合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为(17±1.08)天;在烫伤用药后第20天痊愈率为100%。结论:外用rhGM-CSF凝胶对大鼠浅Ⅱ度烫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rhGM—csf 磺胺嘧啶锌 浅Ⅱ度烫伤 心率 痛阈
下载PDF
携带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腺病毒载体对B16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航 王建伟 +4 位作者 张海英 王琳 钱程 陈立 陈远耀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9-761,共3页
目的 :观察携带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腺病毒载体 ( Ad CMVGM- CSF)对B1 6黑色素瘤的致瘤性及抑制作用。方法 :将 B1 6黑色素瘤细胞与 Ad CMVGM- CSF在 37℃、5 %CO2 培养箱中孵育 ( RPMI- 1 640培养基 ) 2 h后注射到 C5 7BL... 目的 :观察携带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腺病毒载体 ( Ad CMVGM- CSF)对B1 6黑色素瘤的致瘤性及抑制作用。方法 :将 B1 6黑色素瘤细胞与 Ad CMVGM- CSF在 37℃、5 %CO2 培养箱中孵育 ( RPMI- 1 640培养基 ) 2 h后注射到 C5 7BL/ 6小鼠右侧背部皮下 ( MOI=5 0 0 ) ,观察 Ad CMVGM- CSF对 B1 6黑色素瘤致瘤性的抑制作用 ;观察瘤内一次注射及二次注射对 B1 6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结果 :Ad CMVGM- CSF能有效地抑制 B1 6黑色素瘤细胞的致瘤性 ,抑瘤率达 60 %;瘤内一次注射 Ad CMVGM- CSF可延缓肿瘤的生长 ,二次瘤内注射 Ad CMVGM- CSF能够强化抗肿瘤效果。结论 :Ad CMVG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 遗传载体 AdCMVGM—csf 黑色素瘤 基因疗法 小鼠 近交C57BL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肝硬化大鼠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朱磊 赵钢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肝硬化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生化学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加重肝损伤的动员CD34+细胞的方法。[方法]5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硬化...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四氯化碳(CCL4)肝硬化大鼠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以及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生化学的影响,寻求一种安全有效、不加重肝损伤的动员CD34+细胞的方法。[方法]50%CCL4橄榄油溶液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rhG-CSF动员组大鼠皮下注射rhG-CSF10μg.kg-1.d-1,共计5d,对照组给予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CD34+细胞的比例,同时检测ALT、AST、T-BIL和ALB,观察G-CSF对肝硬化大鼠肝脏的影响。[结果]肝硬化大鼠rhG-CSF动员后外周血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CD34+/MNC)比例(4.08±1.38)%是生理盐水对照组(0.43±0.21)%的9.5倍;而生化学检测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CSF动员能促进更多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源性的肝干细胞在外周血中表达,而且不加重肝硬化大鼠的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细胞 CD34细胞动员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氧糖剥夺后培养神经元的影响
10
作者 陈会丛 侯金才 +5 位作者 李澎涛 潘彦舒 华茜 洪庆涛 杜欢 王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7期1205-1207,共3页
目的:观察G-CSF对体外模拟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脑缺血损伤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应用体外培养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模型模拟脑缺血损伤,氧糖剥夺4 h,制作模型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活... 目的:观察G-CSF对体外模拟脑缺血损伤神经元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脑缺血损伤提供理论的依据。方法:应用体外培养原代大脑皮质神经元氧糖剥夺模型模拟脑缺血损伤,氧糖剥夺4 h,制作模型过程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CSF进行干预,通过观察细胞活性、死亡率、细胞色素C释放量判断G-CSF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G-CSF可明显降低氧糖剥夺神经元的死亡率,提高其生存活性,明显降低神经元由线粒体向胞浆内释放细胞色素C,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G-CSF对氧糖剥夺所致的神经元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神经元 氧糖剥夺(OGD)
下载PD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辅佐强化疗治疗Burkitt淋巴瘤1例
11
作者 钟盛林 朱蓓 +1 位作者 王太森 金敏 《西南国防医药》 CAS 1995年第S1期81-81,共1页
患儿,男,2.5岁,因左枕部包块6月入院。包块无红肿。2月前某院CT诊断“颅骨骨折,左枕部硬膜外血肿”,行开颅术,术中见8×4×3cm肿块,切除后病理诊断:Burkitt淋巴瘤。1月前左枕部又出现包块,迅速增至鹅蛋大小。体检:无皮肤损害、... 患儿,男,2.5岁,因左枕部包块6月入院。包块无红肿。2月前某院CT诊断“颅骨骨折,左枕部硬膜外血肿”,行开颅术,术中见8×4×3cm肿块,切除后病理诊断:Burkitt淋巴瘤。1月前左枕部又出现包块,迅速增至鹅蛋大小。体检:无皮肤损害、皮下结节。无浅表淋巴结肿大。左枕部包6×5×3cm,无红肿及触痛。颅神经无异常、肺心无异常。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1cm。实验室检查:血、粪、尿常规及肝肾功、免疫球蛋白、胸部X线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 淋巴瘤 粒细胞减少 BURKITT rhG—csf 化疗治疗 单核细胞 左枕部 重组人 免疫球蛋白
下载PDF
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误诊为白血病1例形态学分析
12
作者 杨立东 黄玉平 +1 位作者 张永旭 许延丽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第1期165-167,共3页
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多的被发现,但是它的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应用该类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患者的适应证来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及安全性,并做好临床与其他医技等检... 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正越来越多的被发现,但是它的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应用该类药物一定要严格按照患者的适应证来进行,在使用过程中要及时观察,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药物反应及安全性,并做好临床与其他医技等检查科室的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类白血病反应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M2b) 安全性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新进展
13
作者 陈倍楚 许志恩 《右江医学》 2007年第2期201-203,共3页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脑梗死 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PDF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的黑色素瘤细胞作瘤苗的研究
14
作者 刘金辉 Glenn Larsen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22-25,51,共5页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的B16F1细胞作为瘤苗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阳离子脂质体复合mGMCSF DNA转染B16F1细胞,ELISA法检测mGMCSF在B16F1中的表达。[3HTdR]掺入法分析B16F1分泌的mGM...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采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的B16F1细胞作为瘤苗的抗肿瘤效果。方法阳离子脂质体复合mGMCSF DNA转染B16F1细胞,ELISA法检测mGMCSF在B16F1中的表达。[3HTdR]掺入法分析B16F1分泌的mGMCSF生物活性。γ射线照射灭活基因修饰的B16F1细胞皮下免疫小鼠,ELISA分析小鼠血清中的mGMCSF水平。7 d后免疫鼠皮下攻击未修饰的B16F1细胞以检测瘤苗在小鼠体内的抗肿瘤效果5。1Cr释放实验检测免疫鼠抗B16F1的特异CTL反应。结果阳离子脂质体介导mGMCSF基因转染B16F1细胞后,未经阳性克隆筛选,mGMCSF得到特异且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表达。但表达逐步下降由第1天的(135.5±21.1)μg/L下降到第5d的(47.8±5.3)μg/L。随γ射线照射剂量的增加,mGMCSF的表达逐步降低,但仍具有生物学活性。γ射线照射的5×105基因修饰B16F1接种小鼠后,鼠血清中的mGMCSF水平在4 h时为(198.4±23.1)ng/L,攻击的B16F1细胞在接种瘤苗的小鼠体内的生长完全被抑制,51Cr释放实验结果显示该瘤苗在小鼠体内诱导了特异的CTL反应。结论本研究表明阳离子脂质体作为基因载体介导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的黑色素瘤B16F1细胞,作为瘤苗在小鼠体内可有效地激发抗肿瘤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阳离子脂质体 肿瘤疫苗 B16f1细胞 基因转移
下载PD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萍 罗庆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用基因重组方式获得了大量高纯度的造血细胞生长因子,尤其是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出现,在一些难治性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现将G—CSF的药理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主要结果综述如下。
关键词 集落刺激因子 G—csf 药理学 粒细胞 造血祖细胞 临床应用 自身骨髓移植 化疗后 非肠道营养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下载PDF
聚乙二醇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反应过程的优化
16
作者 杨瑞娥 贠强 +3 位作者 陈婷 谭天伟 马光辉 苏志国 《过程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89,共4页
采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考察了各因素对蛋白质平均修饰度及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修饰产物的稳定保存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四因素四水平正交法和单因素实验结合,优化修饰条件为:PEG与G-CS... 采用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考察了各因素对蛋白质平均修饰度及体外生物活性的影响,并对修饰产物的稳定保存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四因素四水平正交法和单因素实验结合,优化修饰条件为:PEG与G-CSF摩尔比为25:1,pH7.6的硼酸盐缓冲环境,反应时间40min,反应温度22℃.在此条件下,PEG-G-CSF的平均修饰度为50%,活性可保留40%左右.研究还发现,不同的添加剂影响PEG-G-CSF的保存稳定性,人血清白蛋白和甘露醇是两种效果最好的保护剂,在它们的存在下,PEG-G-CSF溶液在4℃放置一个月后活性保留92%,三个月后保留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 化学修饰 生物活性
下载PDF
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杨龙江 孟凡义 +7 位作者 徐兵 刘晓力 郑维扬 张钰 黄芬 徐丹 孙竞 刘启发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54-1055,共2页
目的研究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16例成人难治性AML患者分为2组.改良组10例接受氟达拉宾50 mg/d,VD×5 d和Ara-C 200mg/d,VD×5或7 d;经典组6例氟达拉宾用法同改良组,Ara-C 500或1000 mg/d,VD&... 目的研究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方法16例成人难治性AML患者分为2组.改良组10例接受氟达拉宾50 mg/d,VD×5 d和Ara-C 200mg/d,VD×5或7 d;经典组6例氟达拉宾用法同改良组,Ara-C 500或1000 mg/d,VD×5 d并在化疗前4~6 h皮下注射G-CSF 300μg/d.所有患者化疗后WBC 1.0×109/L以下时加用G-CSF 300μg/d,至WBC 3.0×109以上.结果16例难治性AML的完全缓鲜率(CR)为50%.改良组CR率高于经典组(70%vs17%,P<0.05).改良组感染发生率低于经典组(50%vs83%).结论改良FLAG方案治疗难治性AML在CR率和降低感染并发症方面可能比经典FLAG方案优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g方案 治疗 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氟达拉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阿糖胞苷
下载PDF
血海穴注射CSF治疗放、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90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学芹 解晨 +2 位作者 孙迎红 韩俊庆 王信喆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细胞减少症 csf 化疗 疗放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造血系统损伤 细胞减少 正常细胞
下载PDF
辐射后NFS-60细胞G-CSF受体特性的研究
19
作者 从玉文 陈家佩 +4 位作者 邵源 王金惠 苑晓玲 赵振虎 柳晓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75-280,共6页
为深化造血细胞辐射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 ,应用受体放射分析法观察不同剂量照射的NFS - 6 0细胞照射后不同时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受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NFS - 6 0细胞照射后 30minG -CSF受体的Kd值和Bmax值随着照射剂量... 为深化造血细胞辐射损伤分子机制的认识 ,应用受体放射分析法观察不同剂量照射的NFS - 6 0细胞照射后不同时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受体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NFS - 6 0细胞照射后 30minG -CSF受体的Kd值和Bmax值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大而增加 ,其中Kd值增加更为显著 ;照射后 2 4h ,1Gy照射细胞的Kd值及Bmax值已有恢复 ,3、5Gy照射细胞的Kd值未见下降 ,其Bmax值反而较照射后 30min增加更为显著。提示照射后G -CSF受体Kd值的增加可能是造血细胞辐射损伤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G—csf 受体 造血细胞 NfS—60细胞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下载PDF
EPO联合G-CSF治疗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初步观察
20
作者 刘晓明 杨宝生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402-1404,共3页
目的:观察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血液科化疗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的住院患者25例给予EPO联合G-CSF治疗作为治疗组,另21例仅给予G-CSF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 目的:观察血液恶性疾病化疗后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本院血液科化疗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的住院患者25例给予EPO联合G-CSF治疗作为治疗组,另21例仅给予G-CSF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经3周治疗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均明显上升,对照组白细胞明显上升,治疗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血小板变化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后,全血细胞上升明显,可有效提高Hb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而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全血细胞减少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