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野栽分离群体定位水稻粒型相关QTL 被引量:4
1
作者 梁云涛 潘英华 徐志健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161-2167,共7页
【目的】挖掘水稻粒型相关QTL位点可为水稻的粒型遗传机制研究和优质化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普通野生稻高代自交系材料ZY03为父本,栽培稻品种日本晴为母本,通过常规杂交获得包含160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并开展粒长、粒... 【目的】挖掘水稻粒型相关QTL位点可为水稻的粒型遗传机制研究和优质化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广西普通野生稻高代自交系材料ZY03为父本,栽培稻品种日本晴为母本,通过常规杂交获得包含160个单株的F_2分离群体,并开展粒长、粒宽及粒长宽比等粒型性状的调查。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84个SSR标记对F_2群体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应用MAPMAKER EXP 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构建分子标记连锁图。应用QTLmapping3.0软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以LOD=2.5为阈值检测控制粒长、粒宽和粒长宽比等性状的QTL。【结果】在F_2群体中,目标性状呈现连续变异,有明显的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共检测到与粒型相关的QTL 3个,其中1个粒长QTL位于第5染色体RM405~RM548区间内,被命名为qGL5.1,表型贡献率为10.68%,加性效应为0.02;在第1染色体RM5501~RM486区间内检测到1个控制粒宽的QTL,被命名为qGW1.1,表型贡献率为10.56%,加性效应为0.34;在第5号染色体RM405~RM548区间检测到1个控制粒长宽比的QTL,被命名为qLWR5.1,表型贡献率为14.77%,加性效应为0.12。上述所有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于亲本ZY03。其中,粒长QTL qGL5.1与粒长宽比QTL qLWR5.1位于同一标记区间内。【结论】从野栽分离群体挖掘到3个野生稻的粒型QTL位点,定位结果可用于下一步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长宽比 QTL
下载PDF
《稻谷》标准中互混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
2
作者 倪美仙 周旭 蒋晓杰 《粮油仓储科技通讯》 2014年第4期48-49,54,共3页
甬粳2号A×K2001经过籼粳杂交后的新品种甬优15号与杂交籼稻谷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之间的籼粳类型互混,按GB1350-2009《稻谷》标准判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出糙率、整精米率的... 甬粳2号A×K2001经过籼粳杂交后的新品种甬优15号与杂交籼稻谷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之间的籼粳类型互混,按GB1350-2009《稻谷》标准判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通过对粒型、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出糙率、整精米率的比较分析,各项指标趋同。由于稻谷的主要用途是加工后食用,因此对关键指标粒型(长宽比)和直链淀粉进行分析探讨,当杂交稻谷的粒型(长宽比)之差值达到0.8,粒型有明显不同,检出异品种粒达90%以上,可以用来控制加工过程的互混现象。通过对74批次籼稻谷和91批次粳稻谷直链淀粉(干基)含量的分析,含量在12%-22%的籼稻谷达到96%,粳稻谷达到95%。因此根据食用品质与直链淀粉含量的密切相关性设定区间值,作为评定食用品质高低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分类 互混 型(长宽比) 直链淀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