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目的论视角下葛浩文夫妇粗俗语翻译探析——以《玉米》及其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晓倩 权继振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18-120,123,共4页
毕飞宇在《玉米》中频繁使用粗俗语,以刻画人物形象及揭示乡村女性卑微的地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比较分析《玉米》及其英译本中的粗俗语,发现葛浩文夫妇在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的前提下,力求实现两大目的:一方面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毕飞宇在《玉米》中频繁使用粗俗语,以刻画人物形象及揭示乡村女性卑微的地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比较分析《玉米》及其英译本中的粗俗语,发现葛浩文夫妇在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的前提下,力求实现两大目的:一方面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传达原文的核心信息,从而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传播小说所蕴含的文革时期乡村异质文化,前者为主要目的。因而他们的粗俗语翻译策略为:若目的语存在与原文对等的表达,进行直译,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风格,但若原文的粗俗语在目的语中存在空缺,虽然深层信息会被意译以保障译文的可读性,但牺牲了语言风格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独特性,不利于译文读者对中国异质乡村文化的感知与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粗俗语翻译 《玉米》
下载PDF
《红楼梦》中粗俗语英译的杂合研究——基于语料库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薛蓉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77-84,共8页
翻译过程因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必然产生杂合,使译文同时承载两种语言和文化特质。粗俗语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必然会翻译杂合化。研究以"《红楼梦》粗俗语翻译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按照汉英翻译时出现的文化空缺程度将粗俗... 翻译过程因文化差异性和异质性必然产生杂合,使译文同时承载两种语言和文化特质。粗俗语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必然会翻译杂合化。研究以"《红楼梦》粗俗语翻译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基础,按照汉英翻译时出现的文化空缺程度将粗俗语分为零空缺、部分空缺和完全空缺三类,从杂合翻译理论视角定性、定量对比分析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两英译本对《红楼梦》中高频粗俗语再现情况,并探讨两译本翻译策略和杂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粗俗语翻译 料库 杂合 文化空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