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多孔金属孔结构粗化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任荣荣 蒋兵 李正民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6-9,14,共5页
纳米多孔金属具有特殊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尤其是其特殊的结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纳米多孔金属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能,因此研究纳米多孔金属孔结构的粗化方法非常有意义。综述了纳米多孔金属孔结构的... 纳米多孔金属具有特殊的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能,尤其是其特殊的结构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纳米多孔金属的结构决定了其性能,因此研究纳米多孔金属孔结构的粗化方法非常有意义。综述了纳米多孔金属孔结构的粗化方法,包括制备过程中的粗化、热退火粗化、酸溶液处理粗化、碱溶液处理粗化、盐溶液处理粗化及其他粗化方法。最后对纳米多孔金属的粗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多孔金属 孔结构 粗化方法
下载PDF
基于恒应变方法的碳纳米管/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粗粒化力场开发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华雷 杨斌 +1 位作者 李云龙 王世杰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91-798,共8页
研究设计了聚酰亚胺(PI)和碳纳米管(CNT)的粗粒化映射方案,基于应变能守恒的恒应变方法获取了CNT/PI复合材料的粗粒化力场参数。利用粗粒化力场参数模拟CNT与PI分子链的拉伸刚度、CNT与PI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CNT/PI复合材料的杨氏模... 研究设计了聚酰亚胺(PI)和碳纳米管(CNT)的粗粒化映射方案,基于应变能守恒的恒应变方法获取了CNT/PI复合材料的粗粒化力场参数。利用粗粒化力场参数模拟CNT与PI分子链的拉伸刚度、CNT与PI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CNT/PI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通过比较全原子与粗粒化模拟结果的匹配程度验证了粗粒化力场参数的准确性。探讨了范德华势函数的平衡距离(r0)和势阱参数(D0)对粗粒化模型的密度、CNT与PI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以及纳米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恒应变方法及利用其获得的粗粒化力场参数可以准确还原出纳米复合材料的相关物理性能。r0增加,模型密度减小,D0增加,CNT与PI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与纳米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应变法 纳米复合材料 方法 力场参数
下载PDF
油藏地质模型粗化的方法及其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曹鹏 戴传瑞 +2 位作者 王平 闫晓芳 刘江丽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22-27,共6页
模型粗化是从精细地质建模到油藏数值模拟的一个桥梁,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适度减少精细模型的网格数量来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运算速度。模型粗化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保留原精细模型所承载的信息,尤其是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信息。为此,必须合... 模型粗化是从精细地质建模到油藏数值模拟的一个桥梁,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适度减少精细模型的网格数量来提高油藏数值模拟的运算速度。模型粗化的基本要求是尽可能保留原精细模型所承载的信息,尤其是储层的非均质特征信息。为此,必须合理选择粗化方法。依据国内外有关文献,综合介绍了模型尺寸粗化、属性粗化及粗化误差分析的方法,侧重分析了属性粗化方法及算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地质 储层地质模型 模型 粗化方法 误差分析 渗透率
下载PDF
Fe-Cr二元合金微观组织演化的质量密度场耦合动力学Monte-Carlo模拟研究
4
作者 史芳杰 李南 +7 位作者 郭峻铭 陈柏屹 李飒腾 刘浩良 郭建业 李乾武 李烨飞 肖冰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51-168,共18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将动力学Monte-Carlo粒子模拟与基于归一化Gauss函数基组的质量密度场空间粗粒化模型耦合的杂化模拟算法.采用该杂化模拟算法,系统对比研究了4种Cr原子含量分别为12.8%,20.0%,30.0%和40.0%的Fe-Cr合金中Cr相在温度... 本文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将动力学Monte-Carlo粒子模拟与基于归一化Gauss函数基组的质量密度场空间粗粒化模型耦合的杂化模拟算法.采用该杂化模拟算法,系统对比研究了4种Cr原子含量分别为12.8%,20.0%,30.0%和40.0%的Fe-Cr合金中Cr相在温度为673 K下的时效析出动力学机制,及其时效不同阶段微观组织形貌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Fe-Cr(12.8%)合金富Cr相时效组织形貌呈现孤立颗粒状空间分布形态,时效机制属于形核-长大(NG)机制;对于Fe-Cr(30.0%)和Fe-Cr(40.0%),富Cr相时效形貌在形核-生长及熟化阶段均呈现为三维蠕虫状空间分布特征,时效机制属于条幅分解(SD)机制;对于Fe-Cr(20.0%)合金,其富Cr相组织演化特征介于NG和SD机制之间.研究进一步发现Cr原子短程序参量可用来分析富Cr相形核-生长阶段Fe-Cr合金原子尺度结构的演变,但对于时效熟化阶段微观结构组织变化不敏感.基于空间粗粒化后Fe-Cr合金微观组织形貌,进一步分析了4种Cr原子含量下Fe-Cr合金相变动力学参数如富Cr相体积分数、平均粒径及相颗粒数密度随时效时间演变.本文建立的质量密度场耦合动力学Monte-Carlo模拟方法,为开发多尺度算法模拟合金时效动力学机制及微观组织形貌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CR 合金 CR 沉积 动力学 Monte-Carlo 模拟 方法
下载PDF
基于粗粒化方法的类超级碳纳米管自由振动研究
5
作者 凌宇 王立峰 《固体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4-333,共10页
超级碳纳米管是在碳纳米管结构基础上,将每一根碳-碳键替换为碳纳米管而形成的新型结构.类超级碳纳米管是超级碳纳米管对应的宏观结构,在保持外观结构的基础上将尺度放大到宏观尺度.论文建立了类超级碳纳米管的粗粒化模型.基于粗粒化方... 超级碳纳米管是在碳纳米管结构基础上,将每一根碳-碳键替换为碳纳米管而形成的新型结构.类超级碳纳米管是超级碳纳米管对应的宏观结构,在保持外观结构的基础上将尺度放大到宏观尺度.论文建立了类超级碳纳米管的粗粒化模型.基于粗粒化方法,研究了类超级碳纳米管的自由振动.分析了内外管半径以及长度对类超级碳纳米管振动行为的影响.与原结构有限元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粗粒化方法能有效的计算类超级碳纳米管的振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超级碳纳米管 有限元 振动 方法
原文传递
氟树脂及其在铸铁表面的涂装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军 刘艳 《现代涂料与涂装》 CAS 2004年第1期13-14,17,共3页
论述了氟树脂不粘性涂料的特点与应用,介绍了氟树脂不粘性涂料在铸铁表面的涂装工艺。
关键词 氟树脂 铸铁工业 涂装工艺 不粘性涂料 结晶性高分子聚合物 喷涂 处理 粗化方法
下载PDF
复杂物系的介观结构和DPD模拟 被引量:9
7
作者 冯剑 刘洪来 胡英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2期105-110,共6页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是研究复杂物系介观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了DPD模拟方法,然后介绍了实际物系与DPD模型映射的2种方法,即Groot和Warren方法以及Pagonabarraga和Frenkel方法。最后对DPD模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 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是研究复杂物系介观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首先简要介绍了DPD模拟方法,然后介绍了实际物系与DPD模型映射的2种方法,即Groot和Warren方法以及Pagonabarraga和Frenkel方法。最后对DPD模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进展作了回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观结构 DPD模拟 耗散粒子动力学 表面活性剂 聚合物 方法
下载PDF
高分子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郭洪霞 《高分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4-163,共10页
模拟与理论、实验相互补充,彼此验证,使我们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理解相关实验现象中的微观物理机制。结合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模拟已发展成为独特的高分子科学研究手段,在高分子材料优化设计和性能与结构间的性能关系研究中起... 模拟与理论、实验相互补充,彼此验证,使我们在原子和分子尺度上理解相关实验现象中的微观物理机制。结合高性能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模拟已发展成为独特的高分子科学研究手段,在高分子材料优化设计和性能与结构间的性能关系研究中起重要作用。高分子具有不同层次的结构,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不仅取决于化学结构和分子性质,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分子聚集状态,即相态结构。因此借助计算模拟深入认识材料在不同尺度(微观到宏观)结构与性能依赖关系,是未来材料实现虚拟设计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的模拟计算要实现"终极目标"—聚合物多尺度连贯研究,需要完善不同尺度下模拟计算方法,建立不同尺度间的贯通,特别是建立衔接从微观到介观的结构及热力学自洽的系统粗粒化方法迫在眉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 多尺度模拟 分子动力学模拟 系统方法
原文传递
不连续、薄互层煤层气地质建模技术--以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宣涛 王文升 +2 位作者 刘灵童 李建荣 秦鹏 《中国煤炭地质》 2021年第6期31-36,68,共7页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具有纵向煤层层数多、横向连续性差、厚度薄、煤阶低、渗透率高、含气饱和度高等特点,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精确定量表征这种不连续的薄互煤层挑战难度大。利用地震、测井、地质解释成果,充分挖掘煤系地层特点...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具有纵向煤层层数多、横向连续性差、厚度薄、煤阶低、渗透率高、含气饱和度高等特点,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精确定量表征这种不连续的薄互煤层挑战难度大。利用地震、测井、地质解释成果,充分挖掘煤系地层特点与三维建模技术的相关性。首先利用地震构造解释与分层数据,采用“井震结合”方式建立地层构造格架;其次利用井间煤层对比统计煤层延展长度,作为模型变差函数的变程大小主要依据,采用煤层厚度分布图作为模型平面趋势约束,运用岩相垂向概率分布作为模型垂向上的趋势约束,通过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薄互煤层的岩相模型;基于岩心标定下测井解释的含气量与埋深、密度的相关关系建立含气量模型;利用中途测试解释的渗透率建立渗透率模型;利用等温吸附曲线与压力梯度曲线,建立埋深与最大吸附含气量相关关系,从而建立含气饱和度模型。运用薄互煤层厚度累加的等效网格粗化方法,有效解决了薄互煤层精确三维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运算速度耦合难的问题。实践表明:该套薄互煤层气地质建模技术能够较准确表征煤层发育地质特征,为后续产能模拟、方案设计提供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 不连续的薄互煤层 含气饱和度模型 网格粗化方法
下载PDF
A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further purification of crude DNA extracted from forest soils
10
作者 韩国民 宋福强 +3 位作者 倪武 何沙娥 张智俊 田兴军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46-250,I0008,共6页
To obtain pure DNA directly from some complex forest soils are still very difficulty at present,though many methods even commercial kits have been attempted.This paper reports a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furt... To obtain pure DNA directly from some complex forest soils are still very difficulty at present,though many methods even commercial kits have been attempted.This paper reports an economic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further purifying crude DNA extracted from forest soils with two steps.First,the crude DNA was dissolved using the extraction buffer,which removed the debris by chloroform-isoamyl alcohol,and then reprecipitated the DNA by isopropanol;second,the recovered DNA was further purified with silica spin column.Results show that 82-91% of the humic acids was removed by step one.The remaining humic acids could be completely effaced through the second step.The recovered DNA following this protocol was quite pure and ready for sensitive conventional PCR reactions.This is an economic,efficient,and timesaving method.Moreover,crude DNA extracted by other methods can be also further purified with this new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ude DNA forest soils PURIFICATION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microstructural stability of IN939 superalloy with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routes during long-time aging 被引量:7
11
作者 M.R.JAHANGIRI H.ARABI S.M.A.BOUTORAB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717-1729,共13页
Microstructural stability of IN939 superalloy with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routes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long-term ag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by light optical microscope(O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Microstructural stability of IN939 superalloy with tw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routes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long-term ag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by light optical microscope(OM)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equipped with an EDS system.The results show mat the coarsening behavior of γ' particles is primarily impacted by the initial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and the effect of the prior manufacturing route(casting or hot forming) is found to be insignificant,if any,on the γ' particles coarsening kinetics.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790-827 ℃,IN939 cast/wrought-HT2 alloys have more microstructural stability,while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of 827-910 ℃,the initial heat treatment marked as HT1 provides more stable microstructure for the cast or wrought IN939 superallo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ckel-based superalloy IN939 superalloy long-term coarsening manufacturing route heat treatment γ particles carbides
下载PDF
三温能量方程离散线性系统的两层迭代算法收敛因子估计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悦 黄思路 徐小文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30,共9页
基于代数多重网格(AMG)方法的理论框架,详细分析基于物理量粗化的两层迭代方法(PCTL)算法的具体收敛性质,刻画算法收敛因子的合理上界,为PCTL算法提供理论保证。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PCTL算法收敛速度的代数特征,如对角占优性和耦合强度,... 基于代数多重网格(AMG)方法的理论框架,详细分析基于物理量粗化的两层迭代方法(PCTL)算法的具体收敛性质,刻画算法收敛因子的合理上界,为PCTL算法提供理论保证。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PCTL算法收敛速度的代数特征,如对角占优性和耦合强度,为PCTL算法的应用和算法调优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温能量方程组 基于物理量的两层迭代方法 代数多重网格方法 收敛性质 影响因子
原文传递
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络合机制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晔帆 张迎春 +2 位作者 刘显东 张弛 陆现彩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2-603,共12页
沥青质在固体表面的络合机制是解决剩余油开采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了给聚集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附着、聚集的特征。通过计算表面吸附过程中沥青质的自由... 沥青质在固体表面的络合机制是解决剩余油开采难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为了给聚集抑制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系统研究了沥青质在高定向热解石墨表面附着、聚集的特征。通过计算表面吸附过程中沥青质的自由能变化,基于Yen-Mullins模型的定量判据,结合沥青质平均相互作用分子数和分子密度分布,定量分析了沥青质在固-液界面体系与溶液体系中聚集作用的差异。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表明,固体表面会降低沥青质的聚集程度,加快聚集过程中的阶段分化,具体包括4个阶段的界面过程:①沥青质覆盖固体表面并逐渐铺满一层;②固体表面上形成纳米聚集体;③固体表面上纳米聚集体与溶液中的纳米聚集体通过边缘堆叠、T形堆叠形成簇状物;④固体表面的聚集体与溶液中的聚集体通过脂肪侧链接触形成絮凝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聚集 沥青质沉积 多层吸附模型 络合机制 方法 平均力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