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初唐武后朝宫廷女诗人格律诗定型之贡献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明好 《邢台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02-104,共3页
以武则天和上官昭容为代表的唐武后朝宫廷女诗人,以其特殊身份,致力于律体诗创作,为格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应予以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 武后朝宫廷女性诗 对混合 粘式律
下载PDF
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读何伟棠新著《永明体到近体》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青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5期138-139,共2页
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读何伟棠新著《永明体到近体》徐青中国律诗是一种闻名中外的音形尽美的诗体,由于它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使诗歌在音调上获得抑扬之美,在音韵呼应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句结构形式上取得了整齐之美,... 律诗是怎样发展成熟起来的?─—读何伟棠新著《永明体到近体》徐青中国律诗是一种闻名中外的音形尽美的诗体,由于它讲究平仄、押韵和对仗,使诗歌在音调上获得抑扬之美,在音韵呼应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句结构形式上取得了整齐之美,因此深受全球华人文化圈内各界人士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明体 发展成 近体 五言诗 出现率 学术价值 新著 粘式律 特点
下载PDF
南北朝诗律述要
3
作者 徐青 《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8-21,共14页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格律诗从探索到形成的时期,历来没有人全面、具体地分析过那个时期的诗律情况,只能笼统其词地说明其中已讲究了格律,有些诗已暗合了唐律。为摸清其诗律状况,本文以南北朝诗为材料,从声、韵两个角度进行了穷尽性的...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格律诗从探索到形成的时期,历来没有人全面、具体地分析过那个时期的诗律情况,只能笼统其词地说明其中已讲究了格律,有些诗已暗合了唐律。为摸清其诗律状况,本文以南北朝诗为材料,从声、韵两个角度进行了穷尽性的格律分析,然后分类归纳出各类格律结构的特点和类型,全面地描绘出了南北朝诗歌的格律体系。从而说明唐诗格律是在继承了南北朝诗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按律延长了五言诗的节拍,形成了七言体的律诗。从格律结构上说,七律和五律完全是同质的关系,有了南北朝的五律,唐代发展出七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粘式律 混合 仄韵 转韵
下载PDF
Applications of the Kinetic Formulation for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 with a Zero-Flux Type Boundary Condition
4
作者 Zhigang WANG Yachun LI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351-366,共16页
The authors are concerned with a zero-flux type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Firstly,a kinetic formulation of entropy solutions is established.Secondly,by using the kinetic formulation a... The authors are concerned with a zero-flux type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 for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Firstly,a kinetic formulation of entropy solutions is established.Secondly,by using the kinetic formulation and kinetic techniques,the uniqueness of entropy solutions is obtained.Finally,the parabolic approximation is studied and an error estimate of order η 1/3 between the entropy solution and the viscous approximate solutions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kinetic techniques,where η is the size of artificial visco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 Entropy solutions Kinetic formulation Uniaueness Error estim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