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合RGD肽的聚酯材料表面粘附内皮细胞的抗剪切力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武忠 万昌秀 赵强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4年第1期37-39,共3页
精氨酸 甘氨酸 天门冬氨酸 (RGD)是许多粘附蛋白的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生物材料表面结合RGD肽有助于内皮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迁移和增殖。本研究在体外流动条件下观察结合RGD肽或纤维粘连蛋白的聚酯材料表面粘附内皮细胞的抗剪切能... 精氨酸 甘氨酸 天门冬氨酸 (RGD)是许多粘附蛋白的高度保守氨基酸序列。生物材料表面结合RGD肽有助于内皮细胞在材料上的粘附、迁移和增殖。本研究在体外流动条件下观察结合RGD肽或纤维粘连蛋白的聚酯材料表面粘附内皮细胞的抗剪切能力 ,并通过观察肌动蛋白和踝蛋白的表达初步探讨影响细胞粘附稳定性的机制。结果显示材料表面结合RGD或纤维粘连蛋白可以增加细胞的粘附强度 ,提高抗剪切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GD肽 聚酯材料 粘附内皮细胞 剪切力 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 肌动蛋白 踝蛋白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对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孙瑜 邓漪平 刘青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建立体外内皮细胞瑕单核细胞联合培养模型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穿过内皮之间的间隙进入内皮下。研究在发病早期 ,能够稳定内皮结构和功能 ,抑制其发生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从... 目的 :建立体外内皮细胞瑕单核细胞联合培养模型 ,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并穿过内皮之间的间隙进入内皮下。研究在发病早期 ,能够稳定内皮结构和功能 ,抑制其发生始动因素———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从而抑制斑块形成的因素。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低分子肝素 (LMWH)作用于体外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联合培养模型 ,并以溶血性磷脂酰胆碱 (LPC)作为粘附激动剂 ,利用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粘附情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LMWH与单位面积粘附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 ,随着浓度的升高 ,单核细胞粘附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当LMWH浓度变化在 2 0~ 40IU/mL时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P <0 .0 1) ;加有LPC的LMWH条件培养液中 ,LMWH抑制粘附的作用也是在 2 0~ 40IU/mL时变化趋势最明显。结论 :低分子肝素具有稳定联合培养的内皮细胞处于舒张状态的作用 ,可进一步推断LMWH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免受粘附的单核细胞的损伤作用 ;LMWH并能抑制粘附激动剂———LPC促进的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联合培养 单核细胞粘附内皮细胞 低分子肝素 溶血性磷脂酰胆碱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poE^(-/-)小鼠血小板聚集率及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鹿艺星 孙月蒙 +5 位作者 孙燕 宗毓麟 闫淑鑫 骈雪 高誉珊 李宇航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6期1067-1073,共7页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基因E敲除(ApoE^(-/-))小鼠血小板聚集率和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72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饲养,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柔肝缓急组、健脾化浊组、活血散瘀组和... 目的探讨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对动脉粥样硬化载脂蛋白基因E敲除(ApoE^(-/-))小鼠血小板聚集率和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方法72只ApoE^(-/-)小鼠给予高脂饮食饲养,随机分为模型组、当归芍药散组、柔肝缓急组、健脾化浊组、活血散瘀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每组12只。12只普通C57BL/6J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饲养。各组小鼠持续灌胃干预16周后,剥离小鼠主动脉,使用改良油红O对主动脉进行染色,使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处理软件计算小鼠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比;通过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并给予活血散瘀疗效评价;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油红O染色斑块面积占比、血小板聚集率以及主动脉血管ICAM-1、VCAM-1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均能降低小鼠斑块面积占比、血小板聚集率、主动脉血管ICAM-1、VCAM-1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血散瘀疗效评价显示,当归芍药散组以及活血散瘀组对ApoE^(-/-)小鼠活血散瘀疗效显著(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及其拆方均能不同程度的减少ApoE^(-/-)小鼠斑块面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减少ICAM-1、VCAM-1的表达。其中活血散瘀方剂要素在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调节粘附因子方面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当归芍药散 方剂要素 血小板聚集率 内皮细胞粘附因子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管内皮粘附单核细胞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4
作者 黄海英 李伟 周广耀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8-520,共3页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离体胸主动脉内皮粘附单核细胞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不同剂量 (1,5 ,2 0mg·kg- 1)的辛伐他汀每日1次给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皮下注射共 2wk或 6wk ,届时剪取小鼠胸主动脉 ,用于单核细胞粘附试验...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离体胸主动脉内皮粘附单核细胞的抑制效应。方法 :用不同剂量 (1,5 ,2 0mg·kg- 1)的辛伐他汀每日1次给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皮下注射共 2wk或 6wk ,届时剪取小鼠胸主动脉 ,用于单核细胞粘附试验。结果 :(1)只有 2 0mg·kg- 1× 6wk组小鼠血浆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 ,从 6 .6± 0 .7mmol·L- 1降为 4 .6± 0 .7mmol·L- 1,(P <0 .0 5 ) ;(2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对单核细胞的粘附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 ,辛伐他汀 2 0mg·kg- 12个组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胸主动脉内皮粘附单核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粘附率 (4.1± 2 .5 ) %vs (1.9± 0 .1) % (和 )或(1.4± 0 .3) %均 (P <0 .0 5 )。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胸主动脉内皮对单核细胞粘附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伐他汀 高胆固醇血症 小鼠 血管内皮粘附单核细胞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清开灵对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任钧国 邱全瑛 +2 位作者 郝玉 娄金丽 何秀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5期16-17,28,共3页
目的:研究清开灵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清开灵作用HUVEC 2、12h后,用虎红染色法检测人外用血中性粒细胞(PMN)、淋巴细胞与HUVEC粘附的情况;并用Ce... 目的:研究清开灵对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作用。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实验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清开灵作用HUVEC 2、12h后,用虎红染色法检测人外用血中性粒细胞(PMN)、淋巴细胞与HUVEC粘附的情况;并用Cell-ELISA检测HUVEC表面粘附分子E-selectin的表达。结果:TNF作用HUVEC 2、12h后,能明显增强PMN、淋巴细胞与HUVEC的粘附,不同浓度的清开灵能降低PMN、淋巴细胞与HUVEC的粘附;TNF作用HUVEC 2h后,能促进HUVEC表面E-selectin的表达,清开灵能抑制E-selectin的表达,TNF作用HUVEC 12h后,不能促进HUVEC表面E-selectin的表达,不同浓度的清开灵对E-selectin的表达没有作用。结论:清开灵能降低白细胞与HUVEC的粘附,抑制E-selectin的表达是其抗白细胞粘附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 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实验模型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下载PDF
茶黄素对Ox-LDL诱导单核内皮细胞粘附作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吕虎 华萍 +2 位作者 余继红 蒋显猷 冷和平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4-306,共3页
采用硫酸铜诱导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细胞粘附实验,细胞ELISA方法测定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 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VCAM -1)表达水平,研究了茶黄素(TFs)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单核细胞粘附的影... 采用硫酸铜诱导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细胞粘附实验,细胞ELISA方法测定内皮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 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VCAM -1)表达水平,研究了茶黄素(TFs)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 LDL)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单核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显示,茶黄素(TFs)能显著抑制由Ox- LDL诱导的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效应以及细胞间粘附因子(ICAM -1)和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因子(VCAM- 1)的表达,并呈现浓度剂量正相关性。提示,TFs抑制ICAM -1和VCAM -1的表达是其抑制单核内皮细胞粘附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LDL诱导 细胞粘附作用 茶黄素 影响的研究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单核-内皮细胞粘附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细胞粘附因子 ELISA方法 抗动脉粥样硬化 单核细胞粘附 VCAM-1 ICAM-1 作用机制 硫酸铜 抑制 相关性
下载PDF
右旋糖酐40、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勋 陈槐卿 +1 位作者 王玲 林毅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9-242,共4页
采用流室显微观察系统,定量研究右旋糖酐40(DX40)和右旋糖酐70(DX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动态粘附特性的影响。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得到反映切应力与细胞间动态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及粘附特征常数a,b值。a值反映红... 采用流室显微观察系统,定量研究右旋糖酐40(DX40)和右旋糖酐70(DX70)对红细胞与内皮细胞动态粘附特性的影响。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得到反映切应力与细胞间动态粘附数关系的经验公式及粘附特征常数a,b值。a值反映红细胞的初始粘附数,b值反映随切应力增大,粘附数减小的速率。DX70实验组的a值大于DX40组的,而b值的情况相反。故结果显示切应力越大,粘附的红细胞越少;DX40使红细胞的粘附明显减少;DX70使红细胞粘附显著增加。由此提示不同长度的细胞桥接分子对红细胞的粘附影响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 内皮细胞粘附 右旋糖酐 粘附
下载PDF
P物质对嗜酸性粒细胞和内皮细胞间粘附的调节 被引量:5
8
作者 吴昌归 毛宝龄 孙滨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319-322,共4页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嗜酸性粒细胞(Eos)粘附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收集51Cr标记的白细胞分析法观察人Eos对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作用.在实验中以不同浓度SP和SP+血小板... 目的:探讨P物质(SP)对嗜酸性粒细胞(Eos)粘附功能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收集51Cr标记的白细胞分析法观察人Eos对培养的人脐带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作用.在实验中以不同浓度SP和SP+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分别预处理Eos,观察其对经IL-1β活化的HUVEC粘附性变化.以GR71251(NK-1受体阻断剂)和抗CD11b作为干预因素,观察它们对SP+PAF作用的影响.此外,我们还以SP预刺激HUVEC,观察其对经SP+PAF活化人Eos的粘附性变化.结果:单纯SP不能增加Eos对经IL-1β活化的HU-VEC的粘附性,却能显著增加PAF的促粘效应,这一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且被GR71251和抗CD11b所阻断,阻断率分别为29.2%和59.2%.SP预处理HUVEC后,HUVEC对SP+PAF活化的Eos的粘附性增强,也呈剂量依赖性,GR71251对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SP能促进PAF对人Eos的粘附性,NK-1受体和CD11b可能参与这一过程;SP还能激活HUVEC,使其对Eos的粘附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性粒细胞 P物质 内皮细胞粘附
下载PDF
几种寡糖对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影响及抗休克作用探讨 被引量:1
9
作者 赵智辉 褚健 +2 位作者 陈元 高魏 楚燕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125-1125,共1页
关键词 烧伤 休克 寡糖 细胞-内皮细胞粘附 大鼠
下载PDF
子痫前期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K469E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C373G的基因多态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何艳红 王志坚 +4 位作者 靳瑾 朱晓雯 陈玉英 陈淑滢 曹艳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52-555,559,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及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基因C373G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子痫前期患者及健康孕妇中的分布频率,分析上述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方法和DNA序列测序法对110名子痫前期患者及110名健康足月孕妇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进行检测,同时比较两组人群中的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ICAM-1基因K469E位点及PECAM-1基因C373G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具有群体代表性。ICAM-1基因K469E位点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均无显著差异(P>0.05)。PECAM-1基因C373G位点CC基因型和CG基因型在两组人群分布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CG基因型携带者患子痫前期的风险是CC基因型的1.959倍(OR=1.959,95%CI:1.090-3.520,P=0.024),且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该相关性独立于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BMI。C等位基因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CAM-1基因C373G位点CG基因型携带者可能与子痫前期患者较高的遗传易感性相关,而ICAM-1基因K469E多态性则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基因多态性 细胞粘附分子 子痫前期 Hardy-Weinberg平衡 患者 Logistic回归分析 PECAM-1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康舟军 梅冰 杨瑞和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770-772,共3页
目的 研究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Lamson’s法造成兔失血性休克 (血压为 6kPa ,1kPa =7.5mmHg) ,1.5h后再经颈静脉回输所失血液 ,分别于失血前 (对照组 )、失血 1.5h(休克组 )、再灌注 3h... 目的 研究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增强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Lamson’s法造成兔失血性休克 (血压为 6kPa ,1kPa =7.5mmHg) ,1.5h后再经颈静脉回输所失血液 ,分别于失血前 (对照组 )、失血 1.5h(休克组 )、再灌注 3h后 (再灌注组 )抽血分离中性粒细胞 (PMN) ,并测定其粘附分子CD18。结果 对照组PMNCD18的表达为 ( 1.62± 0 .2 6)× 10 -3A·min-1·μg蛋白 -1,休克组的表达为 ( 1.76± 0 .3 4)×10 -3A·min-1·μg蛋白 -1,再灌注组的表达为 ( 3 .2 4± 0 .2 8)× 10 -3A·min-1·μg蛋白 -1。再灌注组PMNCD18的表达与休克组及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缺血 -再灌注过程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粘附分子 缺血-再灌注过程 细胞 内皮细胞粘附 机制
下载PDF
活性羰基化合物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梁敏 侯凡凡 张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59-261,共3页
为探讨活性羰基化合物蓄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 脱氧葡糖醛酮和甲基乙二醛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3 脱氧葡糖醛酮和甲基乙二醛均可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对... 为探讨活性羰基化合物蓄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 脱氧葡糖醛酮和甲基乙二醛对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3 脱氧葡糖醛酮和甲基乙二醛均可上调人血管内皮细胞对ICAM 1和VCAM 1的表达 ,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 ;羰基化合物清除剂 (氨基胍 )对上述羰基化合物产生的上调效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提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羰基化合物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慢性肾功能衰竭 糖悄病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白细胞——内皮细胞粘附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云爽 陈槐卿 《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 CAS 1999年第2期72-77,共6页
缺血性中风为多发病和常见病。现在关于中风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遗传、生化、生理、解剖、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物理因素均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报道,细胞因子和白细胞参与中风的起始及进展过程。在... 缺血性中风为多发病和常见病。现在关于中风的发病机制已成为研究的热门课题,遗传、生化、生理、解剖、组织结构以及生物物理因素均在中风的发病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最新研究报道,细胞因子和白细胞参与中风的起始及进展过程。在中风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存在的条件下,白细胞激活及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白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与缺血性中风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 内皮细胞粘附 中风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与血瘀证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胡小勤 陈利国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49-250,共2页
关键词 血瘀证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相关性探讨 血管活性因子 微循环障碍 血流动力学 血液流变学 病理变化 分子 中国
下载PDF
急性胰腺炎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吴殿超 高宏凯 周总光 《华西医学》 CAS 2005年第1期16-17,共2页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PECAM - 1)在急性胰腺炎外周血和胰腺微循环的表达。方法 :采用RT -PCR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PECAM -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外周循环 ,PECAM - 1mRNA的表... 目的 :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PECAM - 1)在急性胰腺炎外周血和胰腺微循环的表达。方法 :采用RT -PCR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PECAM - 1)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外周循环 ,PECAM - 1mRNA的表达自AEP 4h开始逐渐上调直至AEP 8h,而在胰腺微循环 ,PECAM - 1mRNA的表达自AEP 2h开始下调 ,并且在AEP 6h下调至最低 ,在AEP 8h有轻度增加 ,但仍低于AEP 4h。在AEP 8h ,外周循环和胰腺微循环PECAM - 1mPNA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 - 1(PECAM - 1)蛋白的表达情况和mRNA表达相似。结论 :在急性胰腺炎外周血和胰腺微循环PECAM - 1呈逆向性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全锦花 张新超 +3 位作者 蔡剑平 何青 许锋 戴大鹏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20-124,共5页
目的为观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1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1∶1匹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正常冠状动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 目的为观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方法11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病例组,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1∶1匹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完全正常冠状动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法分析基因型,部分样本基因型经基因测序核实。结果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的125Leu和563Ser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中显著升高(病例组∶对照组分别为51.7%∶39.7%和54.3%∶42.3%,均P<0.05);基因型125Leu/Leu+125Leu/Val和563Ser/Ser+563Ser/Asn病例组较对照组高(P<0.05),回归分析后发现Leu125Leu+Leu125Val基因型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相关(P<0.05);两个等位基因有紧密连锁(D’=0.896);冠状动脉病变数目与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P>0.05);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因分布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第3外显子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过程中不稳定班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 基因多态性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的研究与疾病 被引量:6
17
作者 杨颖 罗晖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27-631,共5页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粘附分子中的一种,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关键因子,对其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PECAM-1与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如动脉粥样硬...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细胞粘附分子中的一种,是参与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关键因子,对其基因及蛋白质结构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PECAM-1与临床多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也与多种炎症因子相互作用而调节炎症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PECAM-1基因存在多种基因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如Leu125Val和Ser563Asn的改变会影响疾病的发生率。对PECAM-1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增进对相关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ECAM-1) 疾病
下载PDF
SZ-102影响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晓岚 何杨 +2 位作者 沈文红 赵益明 阮长耿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观察单克隆抗体SZ-102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L60细胞及ECV304的结合反应性;用虎红染色法检测SZ-102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SZ-102... 目的观察单克隆抗体SZ-102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L60细胞及ECV304的结合反应性;用虎红染色法检测SZ-102对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结果SZ-102与静息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L60细胞及ECV304有结合反应,它能促进中性粒细胞与脂多糖活化的内皮细胞粘附。结论SZ-102所识别的抗原在细胞粘附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Z-102 中性粒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单克隆抗体
下载PDF
N-乙酰半胱氨酸对体外循环血清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祥君 肖颖彬 +2 位作者 王学锋 钟前进 陈林 《创伤外科杂志》 2002年第2期105-106,共2页
目的 观察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体外循环血清诱导的中性粒细胞 培养血管内皮细胞(PMN EC)粘附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采用PMN EC粘附模型 ,以体外循环血清致伤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及NAC处理 ,计数PMN EC粘附率。结果 体外循环前血清孵... 目的 观察N 乙酰半胱氨酸 (NAC)对体外循环血清诱导的中性粒细胞 培养血管内皮细胞(PMN EC)粘附的影响。方法 本实验采用PMN EC粘附模型 ,以体外循环血清致伤培养血管内皮细胞 ,及NAC处理 ,计数PMN EC粘附率。结果 体外循环前血清孵育内皮细胞 ,PMN EC粘附率为 (8.9± 1 .9) % ,体外循环血清孵育内皮细胞 ,PMN EC粘附率上升为 (32 .4± 4 .3) % ,体外循环血清加入 0 .0 1、0 .1、1、1 0mmol/LNAC时 ,PMN EC粘附率分别降低至 (30 .5± 4 .7) %、(2 9.3± 2 .6) %、(2 1 .6± 3 .7) %、(1 3± 1 .8) %。结论 体外循环血清增加了培养血管内皮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粘附 体外循环 N-乙酰半胱氨酸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变化及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黄雌友 姚伟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53-155,共3页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的变化,并以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作为内皮功能损伤的指标,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有无血管并发症分为无血管病变组(n=19)、微血管病变组(n=20)和大血管病变组(n=23),选择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和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并测定糖脂代谢指标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在无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和大血管病变组的水平逐步升高(P<0.01);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水平在大血管病变组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无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血浆假性血友病因子、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0.45、0.52和0.62,P<0.01)。结论细胞间粘附分子1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发生的预测及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细胞粘附分子1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之间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 2型糖尿病 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