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3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向东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粘附分子包括粘合素超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及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它参与机体许多重要的病理和生理过程.粘附分子介导的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迁移和分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 粘附分子包括粘合素超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及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它参与机体许多重要的病理和生理过程.粘附分子介导的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迁移和分化,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中有重要作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可促进粘附分子的表达,抗氧化剂可抑制其表达。提示抗氧化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既与其抗脂质过氧化有关,也与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型 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朱彦琪 孙宝贵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618-620,共3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可溶形式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均高于正常 ,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而可溶性...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是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可溶形式 ,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有明显的变化。在动脉硬化的各个阶段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均高于正常 ,提示慢性炎症的持续存在 ;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仅在病变初始形成 ,或是出现血管痉挛、斑块不稳定等炎症急剧变化时迅速而明显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综述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细胞间粘附分子1和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卢曙芳 沈建国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771-774,共4页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 目的观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在2型糖尿病患者(伴或不伴动脉粥样硬化)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用免疫散射比浊法、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2型糖尿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较2型糖尿病患者不伴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显著性。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呈正相关。结论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对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特殊的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不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细胞问粘附分子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酶联免疫吸附法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2型糖尿病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何玉辉 刘惠亮 《疑难病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55-157,共3页
关键词 炎症 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下载PDF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学龄 赵军 +1 位作者 刘琦 丁秀敏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2年第11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sICAM-1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64例CKD患者为CKD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高频B超...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sICAM-1与各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64例CKD患者为CKD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高频B超检测将CKD组分为A组(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B组(不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2个亚组,记录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TM);并记录患者的其他生化及免疫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 CKD组患者sI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32.48±175.42)ng/ml、(286.47±90.11)ng/ml,P<0.01。颈动脉IMT值明显升高,同时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甲状旁腺素(PTH)、甘油三酯(TG)也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Hct)、钙(Ca)、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GFR)明显降低。与不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相比,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组sICAM-1、颈动脉IMT、尿酸(UA)、血磷(P)、总胆固醇(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P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示,CKD患者sICAM-1与颈动脉IMT(r=0.728,P<0.01)、hs-CRP(r=0.689,P<0.01)显著正相关。结论 CKD患者血清sICAM-1明显升高,血清sICAM-1与颈动脉IMT和hs-CRP正相关,并可能与CKD患者是否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间粘附分子-1
下载PDF
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合并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岳增辉 常小荣 +2 位作者 严洁 沈菁 曹湘平 《针刺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HLP)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5只兔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血脂康)组,每组15只。采用免疫反应性损伤法建立兔HLP合并AS模型。穴... 目的:从细胞和分子水平观察隔药饼灸对兔高脂血症(HLP)合并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理。方法:将75只兔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直接灸组、隔药饼灸组、药物(血脂康)组,每组15只。采用免疫反应性损伤法建立兔HLP合并AS模型。穴位选取“巨阙”“天枢”“心俞”“肝俞”等,每穴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周。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主动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基因表达。结果:隔药饼灸组、直接灸组及药物组均使兔HLP合并AS主动脉VCAM-1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0·01)。结论:隔药饼灸对兔HLP合并AS的主动脉血管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饼灸 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基因表达
下载PDF
二苯乙烯苷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王玉琴 沈燕 +2 位作者 王春华 李锋 张伟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9-335,共7页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TSG)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饲+维生素D37MU·kg-1ip1次制备大鼠AS模型。造模12周后治疗性ig给予TSG30,60和120mg·kg-1·d-1。给药6周后,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血清丙二醛(MDA)含量,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主动脉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主动脉ICAM-1和VCAM-1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S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明显降低,MDA水平明显提高,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TSG给药6周能明显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对主动脉ICAM-1,VCAM-1及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TSG对大鼠实验性AS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和调节细胞因子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乙烯苷 动脉粥样硬化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下载PDF
吸烟鼠脑血管内皮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8
8
作者 柳忠兰 孙大勇 +2 位作者 冯昱 拱忠影 耿建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92-394,共3页
为观察吸烟对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的影响 ,建立大鼠吸烟动物模型 ,将 75只大鼠随机分为长期大量组、长期小量组、短期大量组、戒烟组和对照组 ,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结合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脑血... 为观察吸烟对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的影响 ,建立大鼠吸烟动物模型 ,将 75只大鼠随机分为长期大量组、长期小量组、短期大量组、戒烟组和对照组 ,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结合显微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的表达 ;电镜观察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发现 ,吸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增加 (P <0 .0 5 ) ,与吸烟量和时程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显著。戒烟鼠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下调 (P >0 .0 5 ) ,内皮细胞超微结构病理改变明显恢复。结果提示 ,吸烟致脑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 1表达上调可能是吸烟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学 吸烟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影响 原位杂交 吸烟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细胞间粘附分子1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秦玲 张淑琴 张家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0-302,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和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胆固醇饲料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饲养16周。实验前后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 目的探讨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和阿托伐他汀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方法24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常规饲料组、胆固醇饲料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饲养16周。实验前后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免疫组化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测定主动脉壁VCAM-1阳性表达百分比和mRNA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TC和LDL水平(P<0.01)。胆固醇饲料组和阿托伐他汀组病变局部VCAM-1的阳性染色百分比和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但阿托伐他汀组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改变较胆固醇饲料组明显减轻,VCAM-1阳性染色百分比及mRNA的表达量较胆固醇饲料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伴有血管细胞粘附分子的高度表达。阿托伐他汀不但有调脂作用,而且具有抑制粘附分子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阿托伐他汀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下载PDF
Irbesartan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艺红 黄永麟 +1 位作者 张瑞英 荆珊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401-404,共4页
利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 2 5只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8只 ,高胆固醇组 8只和Irbesartan组 9只。给予 1%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 利用高脂饮食诱发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将纯种雄性日本大耳白兔 2 5只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8只 ,高胆固醇组 8只和Irbesartan组 9只。给予 1%胆固醇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检测如下指标 :①测定血脂、血浆脂蛋白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 ;②测量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 中膜厚度比 ;③RT PCR、NorthernBlot检测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表达水平。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相比 ,Irbesartan组和高胆固醇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升高 ;Irbesartan组主动脉内膜最大厚度及内膜 中膜厚度比较高胆固醇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Irbesartan明显降低主动脉组织中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在转录水平的表达 (P <0 .0 5 )。结果提示 ,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拮抗剂Irbesartan通过抑制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的表达而延缓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柿叶总黄酮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白卫娜 陈英珠 +3 位作者 闫静辉 严玉平 时玮 谢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柿叶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酮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胸腹主动脉近心端连续冷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 目的探讨柿叶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酮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胸腹主动脉近心端连续冷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检测观察血脂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粘附分子在病变部位的表达分布。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平滑,无AS病变,模型组大部分斑块面积较大,突入管腔致管腔明显狭窄,黄酮组大部分病变较轻,无明显管腔狭窄;血脂检测表明,模型组和黄酮组之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主动脉无阳性染色颗粒表达,模型组斑块的肩部、纤维帽部有较多阳性染色颗粒表达,而黄酮组阳性染色颗粒较少,主要表达于血管内膜,且模型组显著低于黄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柿叶总黄酮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Selectin、ICAM-1、VCAM-1等粘附分子表达,从而减缓AS病变,但并不依赖于其对血脂的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总黄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ApoE- -小鼠 粘附分子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张新超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79-184,共6页
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细胞粘附分子在介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E-选择素和P选择素在人动... 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并迁入内皮摄取脂质转化为泡沫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事件。细胞粘附分子在介导单核细胞-内皮细胞粘附方面起重要作用。细胞间粘附分子-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E-选择素和P选择素在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已获证明,并且发现这些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与病变组织中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有关。脂蛋白可诱导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但低密度脂蛋白、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各自的作用尚无一致报道。细胞因子等相关因素可通过不同的转录因子与途径调节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其中NFκB的作用有较深入研究。高胆固醇血症、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中可检出增高的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其意义尚待研究。阻止单核细胞向内皮细胞迁移和相互作用有可能预防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脂蛋白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内皮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廖端芳 陈剑雄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内皮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层的功能屏障和中介。在过氧化脂质、病毒感染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性发生改变,其表面粘附分子呈异常表达,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并向内皮下层迁移。通过检测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是血液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迁移到内皮下层的功能屏障和中介。在过氧化脂质、病毒感染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作用下,内皮细胞粘附性发生改变,其表面粘附分子呈异常表达,诱导单核细胞粘附并向内皮下层迁移。通过检测内皮细胞的粘附性、抑制粘附分子表达或封闭粘附分子可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与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荣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1998年第6期349-353,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AS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男性。但这些危险因素参与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危险因素的多样性与AS病理改变的相似性提... 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AS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男性。但这些危险因素参与AS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危险因素的多样性与AS病理改变的相似性提示AS发生机制中存在一条共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时低密度脂蛋白对单个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蒋红梅 刘若英 《贵州医药》 CAS 2001年第9期782-783,共2页
目的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对单个核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碱磷酶-抗碱磷酶桥联酶染色法检测30例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1a、CD11b和CD18,与血LDL水平作相关分析,并... 目的为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对单个核细胞上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碱磷酶-抗碱磷酶桥联酶染色法检测30例冠心病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CD11a、CD11b和CD18,与血LDL水平作相关分析,并观察高浓度LDL血清对单个核细胞表面该3种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时LDL及CD11a、CD11b、CD18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分别<0.05,<0.01,<0.001和<0.001);LDL水平与CD11a、CD18显著相关,(P分别<0.01和<0.05);高浓度LDL.血清处理后单个核细胞表达CD11a、CD111b及CD18均显著增高。结论提示高水平LDL似可上调单个核细胞表面与内皮细胞粘附有关的某些粘附分子表达而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 单个核细胞 细胞粘附分子
下载PDF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崔忠慧 李志强 吴琦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69-70,共2页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进展性的血管炎症病变。目前AS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由于各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是AS形成的重要步骤。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存在于内皮细胞膜上,...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进展性的血管炎症病变。目前AS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由于各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引起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多种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释放是AS形成的重要步骤。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存在于内皮细胞膜上,受致炎因子刺激增加,在体内参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本文根据目前VCAM-1在AS发生、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主要阐述了VCAM-1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动脉粥样斑块中的表达,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粘附分子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细胞间粘附分子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华东 陈曼娥 《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 1997年第4期152-154,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密切相关。单核细胞产生自由基等,使低密度脂蛋白氯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粘附分子与配体在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中起重要作用。IL—1、TNF等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细胞间...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单核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密切相关。单核细胞产生自由基等,使低密度脂蛋白氯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细胞间粘附分子与配体在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中起重要作用。IL—1、TNF等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细胞间粘附分子来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核因子kB在转录水平调节细胞间粘附分子的表达,也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粘附分子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小檗碱对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织核因子кB、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国厚 王建 刘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889-892,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 目的探讨小檗碱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小檗碱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饮食,模型组和小檗碱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周后行右侧颈动脉内膜空气干燥术,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以制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檗碱组在给予高脂饲料喂养的同时每日灌服小檗碱。第5周麻醉处死,取右侧颈动脉组织行HE染色观察颈动脉病理改变,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核因子кB的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核因子кBp6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颈动脉血管内膜明显增生,内膜下和中膜可见大量泡沫细胞堆积,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小檗碱组的内膜轻度增厚,内膜下有少量泡沫细胞形成。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阳性细胞数高于正常对照组(19.58±2.60比2.00±0.93,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37.50±2.45,P<0.01)。小檗碱组核因子кBp65mRNA(0.42±0.05)、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mRNA(0.61±0.1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0.57±0.1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8±0.04、0.20±0.04和0.33±0.05,P<0.01),但明显低于模型组(分别为0.66±0.16、0.81±0.11和0.76±0.03,P<0.01)。核因子кB的活性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mRNA表达量明显相关(r=0.926,P<0.01;r=0.958,P<0.01)。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核因子кB活性以及降低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而预防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动脉粥样硬化 小檗碱 核因子κB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单核细胞 趋化蛋白1
下载PDF
他汀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新近研究证明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炎症活动起根本作用 ,大量细胞粘附分子参与了这一炎症过程。他汀类药独立于降脂之外的抗炎作用也被逐渐认识 ,本文就他汀类药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细胞粘附分子影响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他汀类药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细胞粘附分子 综述 选择素
下载PDF
细胞粘附分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蒋红梅 刘若英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0年第1期60-61,共2页
机体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相互作用是由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s,CAMs)所介导。细胞粘附分子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其数量、亲和力和扩散率的改变可调节细胞与... 机体内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相互作用是由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细胞粘附分子(celladhesion molecules,CAMs)所介导。细胞粘附分子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其数量、亲和力和扩散率的改变可调节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作用,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意义。本文着重对它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