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eulafoy病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5
1
作者 戴颖 胡良凯 张建民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年第4期265-267,共3页
Dieulafoy病(Dieulafoy lesion)是Gallard在1884首先描述的,称之为“胃黏膜粟粒样动脉瘤”。在1898年,Dieulafoy特征性的将其命名为“浅表性溃疡”^[1,2],这种异常也被称为Dieulafoy溃疡、曲张动脉瘤、胃动脉瘤、胃动脉硬化、横径... Dieulafoy病(Dieulafoy lesion)是Gallard在1884首先描述的,称之为“胃黏膜粟粒样动脉瘤”。在1898年,Dieulafoy特征性的将其命名为“浅表性溃疡”^[1,2],这种异常也被称为Dieulafoy溃疡、曲张动脉瘤、胃动脉瘤、胃动脉硬化、横径动脉和黏膜下动脉畸形。有报道本病的发病率为0.3%~6.7%^[3]。所有年龄都可发病,但60岁以上男性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DIEULAFOY溃疡 粟粒样动脉瘤 治疗 诊断 浅表性溃疡 动脉瘤 动脉硬化
下载PDF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1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董曼丽 张金章 《云南医药》 CAS 2001年第3期215-216,共2页
关键词 脑出血 高血压 粟粒样动脉瘤 AMCH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外科:Dieulafoy病的诊断与治疗
3
作者 唐鲁兵 《山东卫生》 2005年第4期54-55,共2页
Dieulafoy病又称为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约占1-2%。临床上以出血部位隐匿、突发急性大出血为特征,出血呈间歇性。Dieulafoy病最早由Gallard于1884年报道2例,称之为胃黏膜下粟粒样动脉瘤... Dieulafoy病又称为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是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见原因之一,约占1-2%。临床上以出血部位隐匿、突发急性大出血为特征,出血呈间歇性。Dieulafoy病最早由Gallard于1884年报道2例,称之为胃黏膜下粟粒样动脉瘤。法国医生Dieulafoy于1896~1898年先后报道7例突发性大出血病人,尸解后发现胃黏膜浅表溃疡下有异常口径的动脉破裂,遂称之为胃浅小溃疡、Dieulafoy溃疡、黏膜下动脉畸形等,直到1988年统一命名为Dieulafoy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EULAFOY病 诊断与治疗 胃黏膜下恒径动脉破裂出血 DIEULAFOY溃疡 上消化道大出血 外科 粟粒样动脉瘤 医疗技术水平 急性大出血 1988年 少见原因 出血部位 出血病人 动脉畸形 统一命名 间歇性 突发性 后发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