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九世纪《圣经》粤语译本的研究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梁慧敏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5-129,共5页
十九世纪中叶清廷开放五口通商,大批西教士相继来华,其中不少以粤省为起点。为了方便传递教义,西教士往往就地学习粤方言,并着手编写和出版基督新教的经典《圣经》。由1862年首先出现单篇《马太福音》到1894年新旧约全译本的出版,共历... 十九世纪中叶清廷开放五口通商,大批西教士相继来华,其中不少以粤省为起点。为了方便传递教义,西教士往往就地学习粤方言,并着手编写和出版基督新教的经典《圣经》。由1862年首先出现单篇《马太福音》到1894年新旧约全译本的出版,共历时三十多年,期间《圣经》单篇的出版并没有停止过。这些早期的《圣经》粤语译本,对于粤语的历史比较研究、粤语本字考释以及粤语书而语的历史形成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研究宗教史和翻译也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九世纪 圣经 粤语译本 研究价值
下载PDF
译者的选择——《茶馆》粤语译本的翻译策略
2
作者 王博 马园艺 《中国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82-92,共11页
本文对翻译《茶馆》粤语译本的几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茶馆》这部由老舍创作的经典戏剧作品表现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而北京文化同广东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可能会为剧本翻译及上演增加难度。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将剧本译成粤... 本文对翻译《茶馆》粤语译本的几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茶馆》这部由老舍创作的经典戏剧作品表现了北京特有的文化,而北京文化同广东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可能会为剧本翻译及上演增加难度。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将剧本译成粤语时可采取的四种策略进行了总结。同时,我们将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视为连续体的两端,将四种翻译策略置于连续体之上,并使用众多广为人知的翻译理论对其进行了评析。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在考虑演出效果的前提下,从意义潜势中做出选择。而在进行研究时,从词汇语法层面对源文本与相应的目标文本进行详尽的分析则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 翻译策略 粤语译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