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志勇 薛爽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4期325-330,共6页
目前,弓上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心脏是被公认的脑栓塞的主要来源,但仍有资料显示近1/3的脑栓塞栓子来源不明,提示着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栓塞来源。随着各种影像学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经食道超声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发现主... 目前,弓上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心脏是被公认的脑栓塞的主要来源,但仍有资料显示近1/3的脑栓塞栓子来源不明,提示着可能存在其他潜在的栓塞来源。随着各种影像学手段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尤其是经食道超声的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发现主动脉弓粥样硬化斑块(aorticarch atheroma,AAA)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密切。本文旨在结合文献从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二者相关性及诊治方面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与卒中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斑块 缺血性卒中 主动脉弓硬化 粥样硬化性斑块 经食道超声 脑栓塞 颅外动脉 栓子来源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3
2
作者 蒋旭九 饶平 谌传琴 《中原医刊》 2007年第9期49-49,共1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以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粥样硬化性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 脑梗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
3
作者 蒋旭九 饶平 谌传琴 《中原医刊》 2007年第14期37-37,共1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态学类型的关系。方法对226例脑梗死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超声检测颈动脉。分型:硬斑、软斑、混合斑。结果204例病人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并且斑块以低回声软斑为主,所以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并可分型,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粥样硬化性斑块 颈动脉超声检查 脑梗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刘翠霞 张振杰 许立云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0期2380-2382,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1],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病变特征,随着病情的逐...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动脉壁变厚并失去弹性的几种疾病的统称,是动脉硬化中最常见而重要的类型[1],动脉某些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同时伴有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是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病变特征,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2]。血流不畅导致斑块长时间缺氧最终导致内部组织坏死,经过各种变化最终变为粥样,即为粥样硬化[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硬化 彩色多普勒超声 老年高血压 粥样硬化性斑块 糖尿病 应用 患者 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中膜厚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相关性的超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志斌 《中国医学工程》 2013年第11期35-35,37,共2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中膜厚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进行查体的100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240例高血压患者相对比。结果高血压组斑块面积...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中膜厚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南通市通州区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进行查体的100例血压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240例高血压患者相对比。结果高血压组斑块面积、IMT厚度、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中度、重度高血压之间斑块面积和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水平越高,斑块面积和IMT厚度越大。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康人,并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内动脉 高血压 粥样硬化性斑块
下载PDF
肠道菌群、氧化三甲胺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策 王继征 +1 位作者 袁晋青 宋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11-914,共4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是一类慢性动脉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1]。其中,心肌梗死和卒中是我国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原因,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显著增加死亡风险[2...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疾病是一类慢性动脉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1]。其中,心肌梗死和卒中是我国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原因,下肢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疾病,显著增加死亡风险[2]。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病变的发生涉及多种机制,其中共同的疾病过程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基础上,血小板激活、聚集并形成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 肠道菌群 三甲胺 外周动脉疾病 粥样硬化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氧化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断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文君 刘俊艳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1-714,共4页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有关.其中,动脉-动脉...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为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理基础[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血液动力学低灌注、动脉-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累及穿支动脉开口有关.其中,动脉-动脉栓塞的病理基础主要取决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以富含脂质坏死核心、薄的或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为特征[2].体积微小未导致动脉明显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亦可为不稳定斑块.而传统血管成像技术如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脑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存在敏感度、特异度相对较低等特点,且不能显示动脉壁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结构特征,难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不利于卒中风险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性疾病 颅内动脉硬化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动脉硬化斑块 磁共振脑血管造影 粥样硬化性斑块 动脉-动脉栓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原文传递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军 刘伟伟 程海超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期26-28,31,共4页
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MRI平扫图像对斑块进... 目的: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测算厚壁斑块、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评估新生血管,为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怀疑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1例患者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MRI平扫图像对斑块进行分类,其中厚壁斑块15个,薄壁斑块9个,破裂斑块11个。根据DCE-MRI图像后处理获得各型斑块容积传输常数(Ktrans)。结果:厚壁斑块与薄壁、破裂斑块Ktrans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薄壁斑块与破裂斑块Ktrans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rans值反映了不同类型斑块新生血管及炎性浸润的不同,可作为早期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一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 斑块 硬化性 定量测量 新生血管 斑块稳定性
下载PDF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永广 孙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12期1906-1908,共3页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由其开口异常及畸形走行,可引发急性猝死,为了能够及时合理的行临床干预,本文简要介绍了冠状动脉异位起源分类、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临床的相关性、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及多层CT对其诊断价值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 冠状动脉 起源异常 粥样硬化性斑块 猝死
下载PDF
颅内血管壁成像的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松 夏爽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7年第5期570-576,共7页
颅内血管壁成像(VWI)是一种能够显示血管腔内病变的新型MR成像技术,其在脑血管病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序列应用于VWI的采集。平扫及对比增强VWI影像能够准确地对颅内粥样斑块进行定位并评估其活动性,评估中枢神... 颅内血管壁成像(VWI)是一种能够显示血管腔内病变的新型MR成像技术,其在脑血管病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已有多种序列应用于VWI的采集。平扫及对比增强VWI影像能够准确地对颅内粥样斑块进行定位并评估其活动性,评估中枢神经系统性动脉炎的活动性,还可以诊断可逆性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Moyamoya病、动脉夹层及颅内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良好的帮助。回顾整理2012年美国放射协会VWI学习组达成的VWI临床实践的专家共识,对VWI的技术基础及临床应用做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壁成像 空间分辨率 粥样硬化性斑块 中枢神经系统性动脉炎 MOYAMOYA病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颅内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明娟 刘四斌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7期1114-1116,共3页
高分辨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显示血管腔内疾病的新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未狭窄管腔病变,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血管壁成像平扫及对比增强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可逆性血管... 高分辨核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显示血管腔内疾病的新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未狭窄管腔病变,对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测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血管壁成像平扫及对比增强联合应用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可逆性血管收缩综合征、动脉瘤、动脉夹层等疾病提供更多影像诊断信息,弥补传统管腔显像技术只判断管腔狭窄程度的不足。笔者对血管壁成像技术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核磁共振管壁成像 颅内血管疾病 粥样硬化性斑块 中枢神经系统动脉炎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不同剂量肝素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焱 黄华元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23期2842-2844,共3页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近十年来血管外科常见手术,手术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多。该手术主要适用于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和部分有临床症状且狭窄>50%的患者[1]。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由于颈动脉内膜形成的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动脉管...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近十年来血管外科常见手术,手术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也较多。该手术主要适用于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和部分有临床症状且狭窄>50%的患者[1]。颈动脉狭窄的原因是由于颈动脉内膜形成的粥样硬化性斑块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常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抗凝效果 颈动脉狭窄 粥样硬化性斑块 肝素 剂量 手术风险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同型半胱胺酸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玲 呼兴华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19年第3期42-45,共4页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并伴有颈部动脉斑块患者病例的收集,分析其与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相关性研究。方法以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空白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相关危... 目的通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并伴有颈部动脉斑块患者病例的收集,分析其与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相关性研究。方法以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空白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作为阳性对照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对两组同型半胱胺酸水平的差异进行统计分析以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混合斑及硬斑患者同型半胱胺酸水平的差异。结果经Logisitc非条件回归分析可见,年龄、文化程度、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总胆固醇、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危险因素。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35.8±8.9)μmol/L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10.3±3.2)μmol/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软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31.3±10.3)μmol/L以及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混合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26.6±5.3)μmol/L明显高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合并硬斑患者血浆同型半胱胺酸水平(16.6±3.3)μmol/L(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同型半胱胺酸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高同型半胱胺酸血症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合并斑块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胺酸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颈部粥样硬化性斑块
下载PDF
高脂血病人饮食的四少和四多
14
作者 陈树棠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第4期64-65,共2页
医生告诉我们,血脂检测值偏高,尤其其中的胆固醇偏高,甚至超过正常值范围很多,便是高脂血症病人。通俗地讲,就是血液中的油脂类物质含量超过了正常标准。而且,医学研究也早已经证实,高脂血症及其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确... 医生告诉我们,血脂检测值偏高,尤其其中的胆固醇偏高,甚至超过正常值范围很多,便是高脂血症病人。通俗地讲,就是血液中的油脂类物质含量超过了正常标准。而且,医学研究也早已经证实,高脂血症及其诱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确是进一步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病 粥样硬化性斑块 饮食 高脂血症 正常值范围 正常标准 物质含量 医学研究
下载PDF
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和S100B蛋白早期变化对于急性脑梗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鉴别价值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红丽 宋秋英 叶小军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2期109-111,共3页
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即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脑血管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斑块破裂导致的栓子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流中断或... 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即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最常见脑血管病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或血栓形成,以及斑块破裂导致的栓子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的血流中断或供血不足是ACI和TIA的最常见原因。由于TIA多为血流短暂中断或供血不足,神经组织没有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因而也没有遗留神经症状体征和影像学变化。脂质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发展乃至稳定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塞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S100B蛋白 鉴别价值 CEREBRAL 粥样硬化性斑块 早期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华扬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CSCD 2015年第4期1-4,共4页
近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早在1986年,Pignoli等开始通过超声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测量。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超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对斑块声像图特征的研究,血管超声作... 近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早在1986年,Pignoli等开始通过超声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测量。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超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对斑块声像图特征的研究,血管超声作为无创性评估的重要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治。随着颈部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外科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成为治疗颈部动脉狭窄病变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颈动脉超声研究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评估方法学及临床意义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临床研究 应用 粥样硬化性斑块 心脑血管事件 动脉硬化性疾病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内支架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