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旱区坡地不同粮草间作模式下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应 被引量:15
1
作者 路海东 贾志宽 +2 位作者 杨宝平 李永平 刘世新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246,共5页
在宁夏南部旱区5°坡地上,于2007年5月-2008年10月连续2年研究6个不同粮草间作(谷子(Setariaitalica (L.) Beauv.)或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间作苜蓿(Medicago sativa L.))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水分... 在宁夏南部旱区5°坡地上,于2007年5月-2008年10月连续2年研究6个不同粮草间作(谷子(Setariaitalica (L.) Beauv.)或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间作苜蓿(Medicago sativa L.))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水分及水土流失特征,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02∶04、04∶08、06∶06A、04∶02、08∶04、06∶06B等6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间作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含量明显增加,粮食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41-2.15 kg/m3,产量增加2.13%-23.88%,地表径流减少18.58%-74.90%,泥沙径流减少30.14%-100%。不同粮草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坡顶以苜蓿条带开头的02∶04间作条带种植模式的综合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坡耕地 土壤水分 水土流失
下载PDF
粮草间作培肥处理对黑土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赵伟 郝帅 +3 位作者 孙泰朋 田宗泽 许毛毛 王宏燕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7-280,共4页
主要探讨粮草间作和培肥条件对黑土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木樨+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是CK的1.23倍,草木樨+半量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是CK的1.07倍;草木樨... 主要探讨粮草间作和培肥条件对黑土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木樨+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是CK的1.23倍,草木樨+半量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是CK的1.07倍;草木樨+化肥处理土壤水溶性碳、土壤微生物量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是CK的1.08、1.13、1.11、1.03倍;草木樨+1/2化肥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是CK的1.07、1.02倍,在土壤水溶性碳、颗粒态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上与CK差异不显著;草木樨+不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颗粒态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是CK的87%、85%、81%、91%、87%。可见,粮草间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从而为固碳减排、增加土壤碳库、寻找最佳种植和培肥土壤方式、减量施肥生产、健康安全食品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黑土 有机碳 培肥
下载PDF
坡耕地粮草间作的培肥保土效果及生态环境经济效益 被引量:13
3
作者 汪立刚 梁永超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0期482-486,共5页
本文概述了我国的坡耕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总结了坡耕地粮草间作的培肥和水土保持的效果与机制,阐述了粮草间作对水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粮草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契机,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蛋白饲料,可获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坡耕地 培肥保土 效益
下载PDF
粮草间作的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3
4
作者 田慧梅 《黑龙江农业科学》 1998年第2期23-25,共3页
为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了五年粮草间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光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底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3.87%,... 为探讨农牧结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途径,进行了五年粮草间作试验。并对其光能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比单作群体内光分布均匀,光照强度中层和底层分别提高66.88%和41.53%。光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23.87%,生物产量提高34.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光能利用率 光照强度 产量
下载PDF
坡耕地水平沟粮草间作效益的研究
5
作者 崔孟琛 宋秀清 《河北农业科学》 1994年第2期19-22,共4页
坡耕地水平沟粮草间作农田,由于修建和种植方法产生的效能,使土地具备了消除水土流失、集聚水分养分、保持水分和自身补给有机质等功能。从而使其较彻底的改变了原来恶劣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高产稳产农田,是弃耕或将要弃耕坡耕地一种优... 坡耕地水平沟粮草间作农田,由于修建和种植方法产生的效能,使土地具备了消除水土流失、集聚水分养分、保持水分和自身补给有机质等功能。从而使其较彻底的改变了原来恶劣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高产稳产农田,是弃耕或将要弃耕坡耕地一种优良的改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集聚水分 保持水分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粮草带状间作防风蚀保土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赵举 郑大玮 +1 位作者 潘志华 程玉臣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F12期5-9,共5页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 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 ̄350mm。由于冬春季地表大部分裸露,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因此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蚀粗化,>1mm的砾石为对照裸地的25%;生物量达3773kg/hm2,是天然草场的5.7倍。同时具有轮作培肥土壤的的作用,是适应当地条件的有效、简单、经济可行的防风蚀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山北麓 农牧交错带 粮草间作 风蚀 耕作措施
下载PDF
宁夏南部旱区坡地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路海东 贾志宽 +2 位作者 杨宝平 李永平 刘世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941-5948,共8页
在宁夏南部旱区15°坡耕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7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谷子和糜子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形态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4∶4、4... 在宁夏南部旱区15°坡耕地上,于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7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谷子和糜子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形态指标、水分利用效率及水土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粮食单作相比,4∶4、4∶6、6∶4、6∶6、6∶8、8∶6和8∶8等7个粮(谷子或糜子)草(苜蓿)条带间作种植模式的作物生育后期单株叶面积和单株质量明显增加,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99-1.57kg/m3,产量增加3.02%-15.72%,地表径流减少6.86%-58.42%,泥沙流失量减少56.09%-100%。不同粮草带比间作种植模式比较,带距越窄,粮食增产效果和整体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越佳。尤其是4∶4、4∶6和6∶43种带比间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坡耕地 产量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我国坡耕地粮草带状间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洪梅 程延彬 周志军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年第6期153-156,共4页
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粮草间作在坡耕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我国坡耕地不同生态区域的粮草间作主要栽培模式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对坡耕地粮草间... 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及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粮草间作在坡耕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我国坡耕地不同生态区域的粮草间作主要栽培模式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对坡耕地粮草间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粮草间作 问题 展望
下载PDF
粮草间作 养地养畜
9
作者 王索柱 叶莉 +1 位作者 董卫民 张宏英 《当代畜牧》 2002年第10期32-32,共1页
关键词 综合效益 土壤肥力 玉米 草木樨 粮草间作
原文传递
粮草间作 种植户增收多
10
作者 梁斌 刘世全 《当代畜牧》 2013年第11期62-62,共1页
10月2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九团九连农田里,种植者正在查看即将收获的紫花苜蓿。今年,该团在农业产业结构试验粮草间作增产技术。
关键词 粮草间作 种植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紫花苜蓿 增产技术 结构试验 农业产业 种植者
原文传递
黑龙江省林区坡耕地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种植模式比较
11
作者 王洪梅 《中国林副特产》 2018年第3期23-25,共3页
在黑龙江省林区7°坡耕地上,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4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规律,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4... 在黑龙江省林区7°坡耕地上,于2016年5月至2017年10月连续2a研究了4种不同粮草带状间作(玉米和大豆间作苜蓿)模式与粮食单作(对照处理)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作物产量和单位面积纯收益变化规律,以探讨最佳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4种粮草间作模式单位面积纯收益均高于对照,其中以2垄苜蓿4垄粮食间作种植模式的综合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间作 坡耕地 土壤养分含量 作物产量
下载PDF
粮草带状间作对宁南山区缓坡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12
作者 雷晓婷 祁焕军 +4 位作者 雷金银 周丽娜 何进勤 纪立东 徐瑾瑜 《东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38-43,共6页
为提高宁南山区缓坡耕地保土蓄水能力及生产力水平,研究了玉米-红豆草粮草带状间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产量等的影响。试验共设8 m全种玉米(H_(1))、8 m全种红豆草(H_(2))、2 m玉米+6 m红豆草(H_(3),H_(3-C)+H_(3-S))、4 m玉米... 为提高宁南山区缓坡耕地保土蓄水能力及生产力水平,研究了玉米-红豆草粮草带状间作对坡耕地土壤水分、养分及作物产量等的影响。试验共设8 m全种玉米(H_(1))、8 m全种红豆草(H_(2))、2 m玉米+6 m红豆草(H_(3),H_(3-C)+H_(3-S))、4 m玉米+4 m红豆草(H_(4),H_(4-C)+H_(4-S))、6 m玉米+2 m红豆草(H_(5),H_(5-C)+H_(5-S))5个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红豆草间作带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水分平衡利用关系,0~20 cm、20~40 cm、60~80 cm土层,H_(4-C)和H_(4-S)不同作物带土壤含水量差值最低分别为0.4%、0.16%和0.36%。H_(4)为土壤水分最佳平衡点;红豆草种植处理表层0~20 cm土壤砂粒含量降低,各处理对底层20~40 cm土壤机械组成影响不大。不同带宽对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表现为:随着玉米带宽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着红豆草带宽的减少先降低后增加,其中H_(4)为转折点;相对于H_(1),H_(3)、H_(4)和H_(5)带状间作均有增产作用,分别实现增产5%、16%和22%。相比H_(2),H_(3)和H_(4)带状间作红豆草干重增加32%和23%,而H_(5)红豆草干草量有所下降。总体看,H_(4)是实现最大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带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带状间作 红豆草 玉米 坡耕地 宁南山区
原文传递
绿洲农业不同种植方式防止土壤风蚀和保持土壤水分的比较 被引量:12
13
作者 苏培玺 赵爱芬 杜明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536-1540,共5页
20 0 1年~ 2 0 0 2年 ,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 ,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 .结果表明 ,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 ,减少了土壤风蚀 .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 20 0 1年~ 2 0 0 2年 ,在河西走廊中断黑河中游 ,研究了不同方式对春季就地起沙、风速梯度、水分保持等方面的效应 .结果表明 ,冬灌免耕、粮草间作和早春覆膜措施都不同程度地遏制了就地起沙 ,减少了土壤风蚀 .早春覆膜在减少土壤风蚀量的同时 ,提高了土壤蓄水量 ,比春耕裸露农田蓄水量增加了35 6 % .目前 ,春耕播种裸地是形成沙尘暴和浮尘的粉尘含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黑河中、上游农田耕地每年产生的粉尘输移量达 4 8× 10 6~ 6 0× 10 6t,高于同区域沙漠粉尘输移量 .河西走廊粉尘输移量 1hm2 农田相当于 1 5hm2 沙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农业 种植方式 粮草间作 土壤风蚀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浅析利用紫花苜蓿生饲养猪的经济效益 被引量:2
14
作者 顾永芬 左俊曦 《农技服务》 2007年第2期68-68,共1页
在玉米地里间作紫花苜蓿,既不影响玉米产量,又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紫花苜蓿生饲养猪,成本低效益好。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生饲养猪 效益 粮草间作
下载PDF
农林(草)复合种植阻控坡地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颖 杨宁 +5 位作者 李开宇 马凤江 冯良山 魏忠平 郭铭 肖继兵 《辽宁林业科技》 2022年第2期54-58,73,共6页
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林草复合系统属于农林复合系统的一大类。该文在明确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林草... 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林草复合系统属于农林复合系统的一大类。该文在明确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阻控坡地水土流失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出应把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做为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综合考量其各层次的耦合机制及防蚀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复合系统 粮草间作 水土流失 侵蚀阻控
下载PDF
黔西北喀斯特区坡耕地有机覆盖措施保墒效应 被引量:1
16
作者 黎庆贵 李瑞 +2 位作者 商崇菊 张吟 陈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4,共12页
基于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探讨喀斯特区坡耕地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提高区域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传统玉米单作(CK)为对照,针对秸秆覆盖(SM)、生物炭覆盖(BM)和粮草间作(GI)等有机覆盖,依据... 基于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探讨喀斯特区坡耕地有机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对提高区域自然降水利用效率、增加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以传统玉米单作(CK)为对照,针对秸秆覆盖(SM)、生物炭覆盖(BM)和粮草间作(GI)等有机覆盖,依据覆盖量不同分别设5个秸秆覆盖处理(SM1~SM5)、4个生物炭覆盖处理(BM1~BM4),同时依据间作植物的不同分别设玉米间作紫花苜蓿(AI)、菊苣(CI)和黑麦草(RI)3个粮草间作处理,共计13个处理,历时1个植物生长季,对坡耕地耕作层土壤水分动态进行野外定位观测,2018年全年共观测记录46次。结果表明:1)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耕作层土壤水分呈上升趋势,当秸秆覆盖量达SM5时,水分含量达最大值,显著高于CK及SM1~SM3(P<0.05),但较SM4无显著差异,即当秸秆覆盖量由5556 kg/hm^2(SM4)增加至6944 kg/hm^2(SM5)时,水分含量未再显著增加;2)随着生物炭覆盖量的增加,水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但与CK相比,各覆盖量处理均未显著提高水分含量(P>0.05);3)AI水分含量要高于CK、CI和RI,但并未达显著性水平(P>0.05);4)秸秆覆盖整体保墒效果要优于生物炭覆盖及粮草间作,但并未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6000 kg/hm^2左右的秸秆覆盖率可起到较好的保墒效果,可能是西南喀斯特区较为适宜的参考覆盖量。生物炭及粮草间作覆盖整体保墒效果不明显,但生物炭覆盖可能是物候关键期或者干旱期一种适宜的保墒覆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耕地 有机覆盖 秸秆 生物炭 粮草间作 保墒 喀斯特
下载PDF
养肉牛须具备六要素
17
作者 刘发钰 薛文佐 刘珍优 《农村百事通》 2010年第9期50-50,共1页
要搞好肉牛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必须综合考虑以下6个要素: 1.饲草来源。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靠长途运输、高价购草来饲养肉牛.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 要搞好肉牛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必须综合考虑以下6个要素: 1.饲草来源。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靠长途运输、高价购草来饲养肉牛.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行粮草间作或轮作解决青饲料供应问题.对肉牛的育肥将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养殖 饲草资源 养殖效益 长途运输 饲料供应 粮草间作 饲养 轮作
下载PDF
养牛莫忘六要素
18
作者 刘发钰 薛文佐 刘珍优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0年第1期45-46,共2页
要搞好肉牛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必须综合考虑以下6个要素。 1饲草来源 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靠长途运输、高价购草来饲养肉牛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行粮... 要搞好肉牛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必须综合考虑以下6个要素。 1饲草来源 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靠长途运输、高价购草来饲养肉牛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行粮草间作或轮作解决青饲料供应问题,对肉牛的育肥将更加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养殖 养牛 饲草资源 养殖效益 长途运输 饲料供应 粮草间作 饲养
下载PDF
投资肉牛生产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19
作者 刘东方 《乡村科技》 2012年第4期28-28,共1页
一、饲草来源饲草是养牛的物质基础。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否则,靠长途运输、高价购买来解决饲草问题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行粮草间作或轮作,来解决青饲料的... 一、饲草来源饲草是养牛的物质基础。饲养肉牛之前,一定要充分考察当地的饲草资源,就近解决饲草问题。否则,靠长途运输、高价购买来解决饲草问题将得不偿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若能拿出适当的耕地进行粮草间作或轮作,来解决青饲料的供应问题,将更为经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牛生产 饲草资源 投资 物质基础 长途运输 粮草间作 青饲料 养牛
下载PDF
吕成岐创玉米高产有术
20
作者 孙延生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1995年第7期2-2,共1页
双城市对面城乡利民村的吕成岐,从1990年以来,每年种植玉米60亩,由于采取了综合高产栽培措施,1991年玉米亩产夺得了1059.5公斤的好收成,1992~1993年玉米平均亩产稳定在1000公斤以上,
关键词 玉米 高产栽培措施 双城市 平均亩产 化肥利用率 粮草间作 深松 合理密植 积温 出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