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及其时空变异 被引量:16
1
作者 操信春 吴普特 +2 位作者 王玉宝 赵西宁 张宝庆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1,共6页
为了评价农业引水总量的生产效益,从全国459个主要灌区的实际灌溉水和粮食生产数据入手,计算、比较了1998,2005和2010年31个省区的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8—2010年中国灌溉水粮食生产率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探究.... 为了评价农业引水总量的生产效益,从全国459个主要灌区的实际灌溉水和粮食生产数据入手,计算、比较了1998,2005和2010年31个省区的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8—2010年中国灌溉水粮食生产率的时空变异规律进行探究.结果显示:各省区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呈增大趋势,代表年的中国均值为1.03 kg/m3,最大、最小值分别为河南的2.15kg/m3和海南的0.25 kg/m3,区域间差异较大;灌溉水粮食生产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聚集现象,聚集程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高值省区以黄淮海平原为核心集中分布,长江以南则密集了低值省区;江西、安徽及重庆灌溉水粮食生产率的变化幅度与其相邻省区不同步,造成了局部分异特征的变化.分析了中国灌溉水粮食生产率格局的形成及其随时间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水粮食生产率 时空分异 空间自相关 中国 灌区
下载PDF
粮食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被引量:24
2
作者 魏丹 闵锐 王雅鹏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0-145,共6页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 当今时代土地短缺,如何提高现有耕地的粮食生产效率已成为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在以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基于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来度量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变化的基础上,研究了政府对农业财政支出、人力资本、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变动等因素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及技术效率三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业财政支出、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粮食生产率的增长、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率提高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人力资本并不直接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而是通过影响技术效率进而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 粮食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人力资本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粮食生产率胁迫力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毛留喜 刘国彬 +1 位作者 王利文 程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98-103,共6页
安塞县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代表性 ,尤其在环境脆弱、人口密度、食物安全、土地利用等方面更具典型性。安塞县土地垦率高 ,坡耕地比例大 ,坡度陡竣 ,耕地对粮食生产限制多。受温度、降水和土地条件的制约 ,粮食生产的潜力难以实现... 安塞县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代表性 ,尤其在环境脆弱、人口密度、食物安全、土地利用等方面更具典型性。安塞县土地垦率高 ,坡耕地比例大 ,坡度陡竣 ,耕地对粮食生产限制多。受温度、降水和土地条件的制约 ,粮食生产的潜力难以实现。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率低而不稳。通过加大投入 ,虽然单产有一定的提高 ,但产量波动幅度也不断加大。不同人口控制方案下2 0 0 0~ 2 0 30年粮食生产率胁迫力计算结果表明 ,靠大幅度提高单产 ,实现少种自给 ,同时退耕还林 (草 ) ,这一似乎理想的途径并不现实。考虑到粮食生产的环境代价和国内外目前粮食市场的调剂能力 ,这一“理想”途径也不划算不可取。只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不应超过 2 .0胎 ) ,在此基础上确定适当的粮食自给水平 (不应超过 80 % ) ,保持粮食生产率胁迫力为负值或较短时间较小的正值 ,才能真正实现退耕还林 (草 )和改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地关系平衡模型 粮食生产率胁迫力
下载PDF
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朱希刚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7期2-9,共8页
1978年以来,尽管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通过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物质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新技术,粮食总产量已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1997年的4.94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的增加,来... 1978年以来,尽管粮食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通过有效的农田基本建设、增加物质投入、推广优良品种等新技术,粮食总产量已从1978年的3.05亿吨增加到了1997年的4.94亿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总产的增加,来源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单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粮食生产率 技术进步 粮食生产 农业发展
下载PDF
粮食生产率增长及来源:财政政策还是亩产技术 被引量:5
5
作者 柴盈 《广东商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69,共6页
应用生产效率理论中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6年~2010年全国31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数据,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率增长处于下降态势,剖析生产率的结构发现是由于技术进步率增长缓慢所致。通过回归分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变... 应用生产效率理论中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2006年~2010年全国31个省区的粮食生产数据,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率增长处于下降态势,剖析生产率的结构发现是由于技术进步率增长缓慢所致。通过回归分析生产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变量的面板数据发现,生产率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亩产技术的提高来拉动,而财政惠农政策因抑制了技术进步成为阻碍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干预政策今后应该侧重于亩产技术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率 DEA-M指数方法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率 亩产技术
下载PDF
中国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研究——基于耕地粮食生产率的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若梅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114,共5页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尺度和分省份的空间尺度实现可持续性的测度。研究发现:(1)以耕地粮食生产率测量的全国耕地生产可持续性呈现出递增趋势,但以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调整后的耕地生态可持续性明显低于生产可持续性;(2)耕地生产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明显,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的稳定性和递增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差异性的耕地保护政策会更有助于稳定和提升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粮食生产率 可比系数 生产可持续性 生态可持续性
下载PDF
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粮食生产率增长 被引量:8
7
作者 范丽霞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36,共6页
笔者采用1978年-2012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借鉴Global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模型SBM—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与... 笔者采用1978年-2012年国内省域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模型,借鉴Global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构造思路,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模型SBM—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核算与分解。实证表明,与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比,传统的Malmquist指数容易导致“技术倒退”,致使粮食TFP的估算“被动”提高;我国粮食TFP的空间非均衡性明显,西部地区粮食TFP增长水平最高,东部地区稍低一点,中部地区最低;我国粮食TFP呈上升趋势,且表现出“U”型波动变化特征;我国粮食TFP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前沿技术进步,技术效率改善对粮食TFP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 SBM模型 Global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下载PDF
低碳视角下陕西省粮食生产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尚丽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192-198,212,共8页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利用历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将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的碳排放作为“坏产出”指标纳入粮食生产率分析框架中,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2010—2019年考虑碳排放因素... 基于低碳经济视角,利用历年陕西省统计年鉴数据,将农业生产中6个主要方面(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的碳排放作为“坏产出”指标纳入粮食生产率分析框架中,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分析2010—2019年考虑碳排放因素下陕西省的粮食生产率,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低碳经济视角下粮食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考虑碳排放条件下,2010—2019年陕西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均呈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速度缓慢,而其粮食技术效率指数为0.995,技术效率无效。在此基础上,从低碳农业科技发展、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低碳农业科技推广创新体系构建、科研人员保障机制建立、农民低碳生产意识培养5个方面提出提升陕西省粮食低碳生产率的对策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率 陕西省 低碳农业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阐军 杨孝伟 《科技创业月刊》 2019年第12期29-31,共3页
农村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带动了生产要素升级和粮食生产率提升。立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分析粮食生产率研究现状,探讨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率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率改革和有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率 土地流转 影响方式
下载PDF
气候变化视角下我国粮食生产率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战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4-431,共8页
【目的】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并运用序列DEA方法测算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条件下的我国粮... 【目的】通过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为科学制定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00—2017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使用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并运用序列DEA方法测算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条件下的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实证检验气候变化、科技投入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气候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两种条件下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呈明显波动性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而技术效率起到阻碍作用。气候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影响,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其中年平均气温具有正向影响,而年降水总量则表现出负向影响;科技投入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建议】政府应调整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灾害性天气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气候变化 科技投入 序列DEA方法
下载PDF
东北三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余志刚 陈琛 崔钊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2005、2010、2015年耕地利用格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估算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区域和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础上,从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角度选取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其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4个时期均值分别为0.81、0.78、0.82和0.83,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布从最初的相对均匀到局部集聚;耕地转出率和耕地斑块破碎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耕地面积比例、耕地转入率和耕地斑块聚合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源于耕地面积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在流域的聚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源于耕地转入减少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嵌入式占用。研究表明,严格规划耕地利用格局、持续开展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聚合度,可在保证耕地有效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利用格局的集聚性和合理性,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耕地利用格局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分析 东北三省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
12
作者 田红宇 刘行 苏治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出框架下的投入产出体系,运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2012—2020年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0.98%,且其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提升所致。2)从时空特征看,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趋势明显,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3)在研究期内上游地区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最高,然后依次是中游地区、下游地区。3个区域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递增状态。因此,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以此来稳定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根据区域禀赋差异设计针对性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可持续粮食生产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兼论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雯晶 陈卫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5,共17页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用SBM-GML指数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出各省份粮食GTFP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别检验技术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影响粮食GTFP的中介效应,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GTFP年均值为1.0082,我国粮食GTFP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域间差异不断缩小。2)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营规模差异。3)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粮食GTFP,健康性人力资本、教育性人力资本以及迁移性人力资本均在新型城镇化促进粮食GTFP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建议逐步稳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培育,进而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差异及技术落差研究
14
作者 王雅秋 刘海滨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28,共8页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构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考察流域分区、资源分区和产区分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各分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明确三类分区技术差距提升目标。结果表明:黄河流...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构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考察流域分区、资源分区和产区分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各分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明确三类分区技术差距提升目标。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式变化趋势,技术进步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技术效率恶化抵消了一部分技术进步的提升效果。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两类前沿下的技术落差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且三类分区下的技术差距均有逐渐收敛趋势。综合来看,应发挥黄河流域下游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主产区城市的技术引领优势,带动和辐射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缩小技术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落差 黄河流域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5
作者 袁加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31-235,250,共6页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该经济带在2011—2020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该经济带在2011—2020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粮食绿色生产技术进步出现阻碍,技术进步效应也相应地降低。(2)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密度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下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和赔付率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密度对长江经济带及下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深度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作用——基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16
作者 肖青奕 侯娇 +2 位作者 柳溪 陆世东 张旭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255-260,共6页
基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根据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非期望的超效率-Malmquist生产指数(SBM-Malmquist)、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检验耕地轮作休耕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影响效应。... 基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根据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非期望的超效率-Malmquist生产指数(SBM-Malmquist)、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检验耕地轮作休耕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绿色生产以及促进粮食绿色生产的粮食绿色生产技术进步与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显著促进了粮食绿色生产,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绿色技术效率的持续改善以推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粮食绿色生产视角准确客观评估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政策绩效,对于当前试点地区调整或完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政策举措,推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政策蕴含,也为当前促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轮作休耕 粮食绿色生产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法
下载PDF
我国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分析
17
作者 龚波 胡颖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2期81-87,共7页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偏低,考虑碳排放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粮食G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技术进步,但粮食GTFP表现出“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的粮食GTFP贡献最大,技术效率仅对中部地区的粮食GTFP有所贡献;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GTFP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省份粮食GTFP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集聚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生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空间相关性 超效率EBM-GML模型 粮食安全 碳排放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下载PDF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率增长——基于HP滤波和序列DEA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9
18
作者 尹朝静 李谷成 葛静芳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65-675,共11页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率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借助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的基础上,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方法测度了中国... 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提高粮食生产率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在借助HP滤波法分离粮食生产气候产量的基础上,引入"技术不会遗忘"假定,运用序列DEA方法测度了中国粮食生产是否考虑气候因素两种情形下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指数。研究结果揭示:(1)气候产量围绕"0"值水平线,呈倒"U"型波动特征,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序列DEA分析表明是否考虑气候因素对于测算结果具有较大影响,考虑气候因素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更低,气候因素加重了技术效率恶化程度,但却推动了技术进步;(2)中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地区差异明显,与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明显更优,基本主导了粮食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同时引领了粮食生产技术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HP滤波 序列DEA 气候产量 中国
原文传递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焦晋鹏 宋晓洪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6-129,共4页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 文章基于2003-2011年间粮食主产区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粮食全要生产率的Malmquist指数,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粮食直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粮食直补金额的增长不仅抑制了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还抑制了农户对技术使用效率的提升,仅实现了促进粮食生产技术的进步;粮食直补不仅具有推动效率提升的激励效应,还有阻碍生产效率提高的挤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MQUIST指数 粮食直补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湖北省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卢新海 崔海莹 +1 位作者 柯善淦 匡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5-84,共10页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 研究目的:识别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和驱动机制,探索未来湖北省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熵值法、Super-EBM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趋于协调发展,但仍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未来有充足提升空间;(2)2000—2019年湖北省各县域耦合协调水平具有明显空间分化特征,主要呈现出中部>东部>西部的态势,但差距在不断缩小;(3)经济因素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自然因素在西部以负向影响为主,中部东部以正向影响为主,社会因素的影响作用发生了以负向影响为主到以正向影响为主的转变。研究结论:湖北省各县域耕地利用绿色转型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水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经济、自然、社会因素对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共同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绿色转型 粮食全要素生产率 耦合协调 驱动机制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