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田红宇 刘行 苏治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 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确保粮食安全底线多重压力下,厘清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对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至关重要。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数据,对粮食生产环节的碳排放、面源污染和生态价值进行测算,构建非期望产出框架下的投入产出体系,运用超效率Slacks-Based Measure模型和全局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考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动态特征。研究发现:1)2012—2020年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0.98%,且其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提升所致。2)从时空特征看,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改善趋势明显,粮食综合技术效率变化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3)在研究期内上游地区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最高,然后依次是中游地区、下游地区。3个区域的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都处于递增状态。因此,在建设农业强国的征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并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以此来稳定提升长江经济带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根据区域禀赋差异设计针对性提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数据包络分析 可持续粮食生产
下载PDF
环境规制视角下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自强 叶伟娇 +1 位作者 梅冬 郑茨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62-1876,共15页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探寻提升我国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基础上,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实现粮食增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探寻提升我国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有效策略,本研究在考虑粮食种植生态价值基础上,运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GML)指数测算出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以农业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实证探究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农业基础设施各维度都能有效提高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但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其中,农业水利设施对其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2)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不同的是,分南北样本回归结果显示南方地区农业水利设施及其滞后项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不具有显著影响,且农业电力设施及滞后项对其具有抑制作用;分产区样本回归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交通设施及其滞后项不能显著影响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同时,非粮食主产区农业电力设施及滞后项对其也不具有显著影响。3)从调节作用检验结果看,环境规制在农田水利设施对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分组调节回归结果中相对于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区域,在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较低区域内,环境规制能够发挥更强的正向调节作用。据此,建议政府应超前规划布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系,制定并宣传科学、合理、弹性的环境法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农业基础设施 粮食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粮食种植生态价值
下载PDF
东北三省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余志刚 陈琛 崔钊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共14页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当前粮食需求扩大与粮食生产区域性不足矛盾突出,寻求更合理的耕地利用格局来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遥感监测数据,应用GIS软件提取东北三省2000、2005、2010、2015年耕地利用格局相关数据,同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估算了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东北三省区域和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在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和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的基础上,从耕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角度选取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其对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市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4个时期均值分别为0.81、0.78、0.82和0.83,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空间分布从最初的相对均匀到局部集聚;耕地转出率和耕地斑块破碎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耕地面积比例、耕地转入率和耕地斑块聚合度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东北三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主要源于耕地面积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在流域的聚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降低主要源于耕地转入减少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嵌入式占用。研究表明,严格规划耕地利用格局、持续开展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聚合度,可在保证耕地有效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利用格局的集聚性和合理性,促进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要素生产率 耕地利用格局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分析 东北三省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分权视角
4
作者 唐勇军 李晓哲 罗辉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9-138,共10页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中国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制度创新。本文以2011~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这一结果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而降低;(3)进一步分析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东部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更显著。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主要是通过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对于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企业转型、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要素生产率 财政分权 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异质性分析 中介机制 融资约束 企业转型
下载PDF
服务生态系统何以影响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5
作者 杨蕙馨 孙芹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72-85,196,共15页
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服务生态系统为企业开展价值共创活动搭建了资源基础,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深刻影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使用201... 数字经济时代提升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服务生态系统为企业开展价值共创活动搭建了资源基础,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深刻影响。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动态能力理论,使用2013—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服务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服务生态系统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第二,服务生态系统通过促进组织动态能力实现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第三,数字化能力能够强化服务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效应;第四,基于企业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行业性质以及市场环境不确定性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先进制造企业以及高不确定性市场环境中服务生态系统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研究结论为制造企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生态系统 动态能力 数字化能力 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兼论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被引量:1
6
作者 路雯晶 陈卫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9-545,共17页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 新型城镇化是影响农业特别是粮食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探究其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1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在运用SBM-GML指数模型和熵值法分别测算出各省份粮食GTFP和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的影响,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别检验技术创新在新型城镇化影响粮食GTFP的中介效应,以及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发挥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全国总体粮食GTFP年均值为1.0082,我国粮食GTFP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善,并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省域间差异不断缩小。2)新型城镇化对粮食GTFP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地区经营规模差异。3)新型城镇化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粮食GTFP,健康性人力资本、教育性人力资本以及迁移性人力资本均在新型城镇化促进粮食GTFP增长的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建议逐步稳健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技术创新效应,同时应注重农村人力资本培育,进而推动中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绿色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农村人力资本
下载PDF
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源泉: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与贡献 被引量:8
7
作者 高鸣 魏佳朔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7,共13页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要充分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强化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这是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遵循,是我国实现粮食产量增长的历史经验,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上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期间(2009-2020年),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类粮食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出整体增长的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五成;但相比之下,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较慢、贡献较低;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明显,特别是非粮食主产区、小规模种粮农户全要素生产率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有待提升。未来,要遵循新发展理念,通过改善耕地质量与细碎化程度、加速粮食种业前沿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等路径,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在推动粮食产能提升中的源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能提升 粮食 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下载PDF
生态脆弱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甘肃省10年500个农户的跟踪调查
8
作者 黄书苑 马丁丑 +1 位作者 傅一敏 杨建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164,共12页
【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从林业投入资源配置、生产经营规模调整等方面探讨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路径,为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叠加的同类高山集体林区加快转变林业... 【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研究欠发达生态脆弱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从林业投入资源配置、生产经营规模调整等方面探讨提高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路径,为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叠加的同类高山集体林区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制定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方法】基于甘肃省2009—2018年500个农户跟踪调查数据,以资金、土地和劳动为投入要素,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产出要素构建DEA-Malmquist模型,从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林地特征、区位特征、林业政策和林业服务6个维度选取13个变量构建面板Tobit模型,测算甘肃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从整体变动上看,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原因在于各分量未形成合力,具体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受技术进步驱动,而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促进作用有限。2)从时间特征上看,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不稳定状态(2010—2018年呈上下交替波动特征),未能实现林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3)从区域特征上看,因各地区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异明显。分区域来看,陇东地区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不足,陇南地区增长有限,陇中地区增长较快;分县域来看,陇南地区各县域差异较大,陇中地区次之,陇东地区最小。4)从影响因素上看,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受年龄、担任干部、外出务工人数、林业收入与总收入占比、林道满足需要、地理区位、采伐指标申请难易、获得林业补贴、参与森林保险、林权抵押贷款难易以及参与林业合作社影响。【结论】1)重视林业理论基础研究并不断应用转化林业科技成果,依靠科技进步保障林业持续发展;2)强化林业培训措施,提高林业技术效率,注重林业技术效应,转变林业发展方式;3)加大林业融资供给,引导林地规范流转,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林业规模效率,实现林业规模经济;4)持续改进技术进步,逐步提升技术效率,充分挖掘规模潜力,使生产率各分量形成合力,合理有效配置林业生产要素;5)各地林业发展应全面考虑自身林业资源禀赋特殊性、生态安全必要性和艰巨性,提供精准扶持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加强区域交流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地区 林业 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分区差异及技术落差研究
9
作者 王雅秋 刘海滨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1-128,共8页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构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考察流域分区、资源分区和产区分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各分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明确三类分区技术差距提升目标。结果表明:黄河流... 以黄河流域7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粮食关联关系构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指标体系,考察流域分区、资源分区和产区分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解各分区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明确三类分区技术差距提升目标。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式变化趋势,技术进步发挥了主要推动作用,技术效率恶化抵消了一部分技术进步的提升效果。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下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均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两类前沿下的技术落差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非资源型>资源型,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且三类分区下的技术差距均有逐渐收敛趋势。综合来看,应发挥黄河流域下游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主产区城市的技术引领优势,带动和辐射黄河流域其他地区缩小技术落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落差 黄河流域 粮食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水-土-能-碳关联下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分析
10
作者 王浩坤 陈红 +1 位作者 秦帅 刘卓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2024年第5期649-657,共9页
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考虑“水-土-能-碳”关联,使用全局共同前沿下三阶段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2000-2021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 提升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动力。考虑“水-土-能-碳”关联,使用全局共同前沿下三阶段超效率EBM-GML模型,测度2000-2021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动态演进、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和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现实情况下粮食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1.007,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整体得到提高,东北地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明显高于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后发现,外部因素较大程度影响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整体存在着34.98%的潜力未得到释放,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分别存在43.14%、24.01%和39.96%的提升潜力;粮食主产区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存在收敛,三大地区收敛性存在差异,其中东北地区各项收敛程度最大。各地结合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改进方向和潜力进行调整的同时,通过降低各地区间的外部环境差异是实现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生产率 粮食主产区 外部环境因素 空间收敛
下载PDF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区域差异研究
11
作者 秦安琪 刘颖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103-109,共7页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供应稳定的重要基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EBM模型—GML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2001—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 粮食主产区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农产品供应稳定的重要基地,测算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绿色发展有重要意义。论文采用EBM模型—GML指数法测算了我国粮食主产区2001—2020年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及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样本期内粮食主产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M”形波动,整体增长幅度偏低,主要依赖于农业绿色技术进步的“单轮驱动”,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及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基于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大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完善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绿色要素生产率 粮食主产区 EBM模型—GML指数 区域差异
下载PDF
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2
作者 袁加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5期231-235,250,共6页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该经济带在2011—2020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 基于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对该经济带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证分析农业保险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整体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小于1,说明该经济带在2011—2020年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粮食绿色生产技术进步出现阻碍,技术进步效应也相应地降低。(2)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密度对长江经济带整体和下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深度和赔付率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密度对长江经济带及下游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上游和中游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农业保险赔付支出深度对长江经济带及各区域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粮食绿色要素生产率 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模型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优化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秋艳 刘浩冬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8,共16页
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测算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门槛模型研究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GML模型测算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空间门槛模型研究绿色信贷、产业结构优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空间传染”特性,其提升主要源于绿色技术进步,而非技术效率变化;绿色信贷有助于提高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其中,高级化和生态化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前者会抑制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后者促进了其增长;门槛效应检验表明,产业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到一定程度后,绿色信贷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将显著增强,而对于不同维度,这一作用效果只存在高级化和合理化的门槛特征;空间门槛模型显示,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提高会减小绿色信贷对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信贷 高级化 合理化 生态 绿色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生态锦标赛”有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来自文明城市评选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家庭 袁春来 刘子杰 《管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32,共17页
“文明城市”评选是“生态锦标赛”的重要形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DF-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方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文明城市... “文明城市”评选是“生态锦标赛”的重要形式,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DDF-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析方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借助“文明城市”评选这一准自然实验,通过渐进双重差分模型探究“文明城市”评选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文明城市”评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可靠。城市规模越大,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教育资源越丰富,“文明城市”评选的驱动效应就越明显。相较于资源型城市,“文明城市”评选的驱动效应对非资源型城市更加明显。创新效应、结构效应与倒逼效应是“文明城市”评选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锦标赛 文明城市 绿色要素生产率 渐进双重差分模型
下载PDF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对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加友 李鲜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1-100,共10页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效果的评估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uper-SBM和GML指数测算出我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2010~2020的绿色全要素...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效果的评估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uper-SBM和GML指数测算出我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2010~2020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重差分法及其扩展的空间形式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考察其政策效果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动态时间窗、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渠道分析表明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绿色信贷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生态基础较差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为评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效果提供了分析视角、总结了有效经验,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绿色要素生产率 溢出效应 双重差分 空间双重差分
下载PDF
粮食安全视角下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大勇 朱洋洋 +1 位作者 熊豪 沈慧翠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26,共8页
提高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是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长江流域612户水稻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 提高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是贯彻落实“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长江流域612户水稻家庭农场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实证研究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农地细碎化程度等环境因素对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影响;水稻家庭农场的耕种面积和规模报酬呈现倒U型关系,且适度经营规模区间为8.0~9.3 hm^(2);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的主要原因是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基于此,本研究主要从规范农地流转市场、完善家庭农场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家庭农场主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有效提升水稻家庭农场全要素生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 水稻家庭农场 要素生产率 三阶段DEA模型
下载PDF
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 被引量:3
17
作者 伍骏骞 张宇 张星民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4-434,共11页
基于2004—2018年中国2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粮食生产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在更换矩阵和被解释变量后,结论依... 基于2004—2018年中国24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粮食生产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在更换矩阵和被解释变量后,结论依然稳健;粮食生产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强。基于此,建议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应加强不同地区间粮食产业链的合作与联系;针对发展粮食产业而造成的劳动力转移加速和资本投入的增加,政府应提供专项资金以平衡发展粮食产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地制宜发展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业,促进全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 绿色要素生产率 直接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下载PDF
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时空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恒 方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为研究中国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TOPSIS模型、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 为研究中国资源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通过构建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TOPSIS模型、DEA-Malmquist指数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及西藏)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了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水平呈“双极分布”的空间格局,整体安全水平逐年提升,粮食子系统安全水平最高,水资源子系统安全水平最低;2005—2019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态势,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与全要素生产率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差异显著,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趋势,空间格局由南至北呈现出“高—低—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时间维度上耦合协调呈现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进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 要素生产率 水平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以黄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福霞 杨早宁 董战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7-193,200,共8页
以兼具粮食主产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密集区双重特征的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约6500家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数据匹配到县域层面,定量评估2003—2013年该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对当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的影响,并从生... 以兼具粮食主产区与自然资源开发密集区双重特征的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约6500家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企业数据匹配到县域层面,定量评估2003—2013年该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对当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ATFP)的影响,并从生态环境破坏视角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控制了基础设施条件、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劳动力转移量等因素后,样本期内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密集开发使得当地ATFP平均损失约为10.06%,该效应在流域的不同地段呈现出一定的异质性,中下游的损失更为严重,损失度达13.31%。从作用机制来看,上述损失中近1/4源自当地矿产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重视工业污染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型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资源开发 农业要素生产率 生态环境破坏 中介效应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技术异质下中国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保留 兰梓睿 +2 位作者 尹皓 晁祥瑞 孙天弘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5-207,共13页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 实现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增长,不仅能够有效推进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该研究从强可持续和共同前沿理论的角度入手,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虑区域技术异质性的特征,采用基于共同前沿的三阶段SBM模型来测度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于未改进前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从分地区效率均值来看,呈现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特征。②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差异性特征。③考虑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差异因素,东部地区和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明显,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果则一般。④城市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离不开相邻地区的协作和交流,进而形成以邻为伴和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因此,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重视提高要素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技术差距;同时,也要深化和统筹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从政策制定层面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增长,从而形成地区间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要素生产率 共同前沿理论 强可持续理论 三阶段SBM模型 空间杜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