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太湖流域粳稻两类群体种子活力性状有利等位变异的发掘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洋 郭媛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54-763,共10页
发掘粳稻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可为培育适于直播的高活力粳稻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太湖流域粳稻94个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和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群... 发掘粳稻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和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可为培育适于直播的高活力粳稻品种提供遗传信息和育种材料。以太湖流域粳稻94个品种构成的自然群体和粳稻品种秀水79与粳稻恢复系C堡衍生的247个重组自交家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斜板发芽法发芽,调查生长7d的幼苗根长、苗高和干重3个种子活力性状,采用Tassel软件中的GLM方法和Win QTL Cartographer2.5软件中的CIM方法进行种子活力性状的QTL分析,发掘有利等位变异和相应载体品种。结果表明:(1)在太湖流域粳稻自然群体中共检测到11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共发掘出42个控制种子活力性状的优异等位变异,其中控制根长的17个,控制苗高的13个,控制幼苗干重的12个。携带种子活力性状优异等位变异且效应值较大的载体材料有滇屯502选早、扬稻6号、开青、籼恢429和C堡等。(2)在RIL群体中共检测到9个与种子活力性状相关的QTL,其中2个控制根长,4个控制苗高,3个控制幼苗干重。除控制幼苗干重的qDW-2a的有利等位变异RM525-143bp来自秀水79以外,其余8个位点的有利等位变异均来自C堡。(3)两类群体均在第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根长关联的SSR标记位点,均在第2、第8和第11染色体上检测到与苗高关联的位点,均在第2染色体上检测到与幼苗干重关联的位点,且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优于和多于家系群体的等位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种子活力 有利等位变异 自然群体 家系群体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穗型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崔月峰 王健 +4 位作者 王桂艳 蒋昆炜 黄文佳 卢铁钢 孙国才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9期11-14,共4页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 以北粳1号和铁粳11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每公顷施用7.5、15.0 t生物炭对2种穗型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7.5 t/hm^(2)生物炭对北粳1号和铁粳11在成熟期时叶、茎、穗的含氮量和吸氮量无显著影响,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叶吸氮量和铁粳11的穗吸氮量提高,导致植株总吸氮量分别显著增加4.2%和6.8%。施用7.5 t/hm^(2)生物炭时北粳1号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生理利用率无明显改变,但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8.1%、18.0%和6.5%,而铁粳11只有氮素回收率显著增加9.6%;增施到15.0 t/hm^(2)时,北粳1号的氮素回收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9.0%、20.7%、31.1%和11.2%,铁粳11的氮素回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3.3%、20.1%和7.4%,氮素生理利用率没有显著变化。施用生物炭能提高粳稻的氮肥利用率,半直立穗型品种铁粳11要施用高于直立穗型品种北粳1号的生物炭量才能实现氮素吸收利用体系的全面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穗型 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3
作者 毛艇 李旭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2期2832-2834,共3页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 3份北方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品种经过航天诱变处理,得到表型存在差异的后代稳定品系各30个,共90份(产量与原品种差异低于3%),测定其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及淀粉RVA谱值,分析北方粳稻航天诱变后代稻米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及崩解值各品种均变化较大,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平均值相比原品种呈负向发展;而崩解值提高有利于改善稻米适口性;其他指标平均值变化较小。诱变后代中有3%个体各项米质指标均优于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Keng) 航天诱变 稻米品质 RVA特征谱
下载PDF
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金波 王宝祥 +10 位作者 刘晓丽 李健 杨波 方兆伟 卢百关 刘艳 迟铭 周振玲 陈庭木 秦德荣 徐大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6-942,共7页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 为阐明水稻穗部性状的遗传,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水稻直立穗品种3012与弯曲穗品种万特大粒杂交组合的P1、P2、F1和F2的穗角和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穗角和每穗颖花数性状的遗传均受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着粒密度性状的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穗型弯曲对直立、着粒密度密对疏和每穗颖花数多对少均为部分显性。穗角和着粒密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每穗颖花数以多基因遗传为主,穗角和每穗颖花数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等重要,而着粒密度以加性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穗角 着粒密度 每穗颖花数 遗传
下载PDF
优质长粒香型杂交粳稻长粳优582的选育及应用
5
作者 汤俭民 朱彩章 +11 位作者 沈希宏 龚伟华 曹庆云 毛惠民 付成俊 周启涛 戴兵成 高祥 李斌 王小文 沈升 汤耕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13期9-11,17,共4页
长粳优582是以长粳1A为母本,香型长粒粳恢复系香恢582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香型优质长粒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食味佳、丰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20年9月通过了湖... 长粳优582是以长粳1A为母本,香型长粒粳恢复系香恢582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香型优质长粒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食味佳、丰产性好、抗倒抗病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等特点,2020年9月通过了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总结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栽培和制种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粳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长粳优582 选育 栽培
下载PDF
襄州区粳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6
作者 郭光理 饶秋月 +3 位作者 房庆云 徐东 朱红英 张朋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z1期-,共2页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Kato)相对于籼稻(O.sativa subsp.indica Kato)来说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出米率高于籼稻10%左右,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高出籼稻15%~20%.粳稻在襄州区种植可以有效避免8月水稻扬花期的高温危害,充分利...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Kato)相对于籼稻(O.sativa subsp.indica Kato)来说具有产量高、品质优,出米率高于籼稻10%左右,国家对粳稻的最低收购价高出籼稻15%~20%.粳稻在襄州区种植可以有效避免8月水稻扬花期的高温危害,充分利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的温光资源,使水稻产量提高750 Kg/hm2左右.因此粳稻栽培优势明显,但在发展过程中很多问题还需研究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 Kato) 产业发展 现状 问题 襄州区
下载PDF
新疆粳稻苗期对PEG胁迫的反应和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袁杰 王奉斌 +3 位作者 贾春平 赵志强 张燕红 文孝荣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088-6096,共9页
为了探究新疆粳稻苗期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胁迫的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4个浓度梯度下的8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苗期9项形态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20%PEG浓度处... 为了探究新疆粳稻苗期对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PEG)胁迫的反应并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对4个浓度梯度下的8个新疆粳稻审定品种苗期9项形态和生化指标进行测定。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20%PEG浓度处理下各性状指标的相对值的变幅和变异系数最大,品种间苗期抗旱性存在较大差异,可以从这8个品种中筛选到苗期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据此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3种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各性状指标相对值间变异系数大小,相关性水平和4个主成分因子中特征值、贡献率和负荷量大小,将苗高、根长、苗鲜重、根鲜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和脯氨酸(proline, Pro)含量作为新疆粳稻苗期抗旱性鉴定的主要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各指标的隶属值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8个粳稻品种中隶属平均值最大的品种是‘新稻44号’,为0.70,说明苗期其抗旱性较强;最小的是‘新稻11号’,为0.29,说明其苗期抗旱性较弱。本研究筛选的新疆粳稻苗期抗旱性指标和对8个品种进行的抗旱性综合评价,可为抗旱品种选育和抗旱性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oryza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苗期 PEG胁迫 抗旱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