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型初步鉴定 被引量:15
1
作者 余腾琼 叶昌荣 +5 位作者 徐福荣 梁斌 张金渝 王建军 毛孝强 戴陆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5-259,共5页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 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在 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 17个菌株分为 7个致病型 (Ⅰ~Ⅶ ) ,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 7个品种 (黄玉... 利用采自云南高原粳稻区病叶分离的 17份水稻白叶枯病菌株 ,在 30份水稻品种上接种进行致病型初步鉴定。研究表明可以将 17个菌株分为 7个致病型 (Ⅰ~Ⅶ ) ,其中Ⅴ型菌为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优势菌群。初步构建了一套包含 7个品种 (黄玉、毫糯扬、TN1、珍珠矮、IR2 6、南粳 33、金南风 )的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鉴别品种 ,明确了 7个致病型在这套鉴别品种上的反应型。早生爱国 3号 (Xa 3)、IR15 45 339(xa 5 )、IRBB2 1(Xa 2 1)、扎昌龙 (Xa 2 2 t,Xa 2 4t)对所接种菌均表现抗病 ,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区 白叶枯病菌 致病型 鉴定 粳稻
下载PDF
云南粳稻区水稻品种多样性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重权 何霞红 +4 位作者 王云月 杨静 周江鸿 李作森 朱有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6-350,共5页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 ,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云南省弥勒县粳稻种植区的水稻品种 (净栽合系 4 1、净栽黄壳糯、混栽合系 4 1和黄壳糯 )多样性田间 2 4 2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 利用稻瘟病菌的一段倒位重复序列Pot2设计的一对引物 ,采用rep PCR分子指纹技术对来自云南省弥勒县粳稻种植区的水稻品种 (净栽合系 4 1、净栽黄壳糯、混栽合系 4 1和黄壳糯 )多样性田间 2 4 2个稻瘟病单孢分离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显示所有供试菌株均扩增出 2~ 2 8条谱带 ,扩增片段大小为 4 0 0bp~ 2 3kb ,但 80 %左右的片段集中在 0 .4~ 6 .0kb。将供试菌株扩增谱带进行聚类分析 ,比较了混栽与净栽田间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 ,在粳稻种植区 ,水稻品种多样性种植有利于对稻瘟病菌的稳定性选择 ,在不同的遗传相似水平 ,菌株遗传宗群复杂度与栽培方式有一定的相关性。混栽田间病菌遗传宗群较净栽田间复杂。在 80 %的相似水平上 ,净栽糯稻田间的稻瘟病菌被划为 1 3个宗群 ,而混栽粳稻和黄壳糯田间由糯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被划为 2 0个宗群 ;净栽粳稻田间的稻瘟病菌可划为 9个宗群 ,而混栽粳稻和糯稻田间由粳稻品种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群体可划为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粳稻区 水稻 品种多样性 稻瘟病菌 群体遗传 遗传结构 单一栽培 混合栽培
下载PDF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反应初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余腾琼 梁斌 +4 位作者 叶昌荣 徐福荣 汤翠凤 毛孝强 戴陆园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48-1155,共8页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 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叶枯病菌 云南高原 主栽品种 致病型 粳稻区 抗性反应 鉴定 鉴别品种 水稻品种 互作关系 优势菌群 稻种资源 利用价值 菌株 特异性 感病 抗病
下载PDF
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7
4
作者 梁斌 王敬文 +3 位作者 明风 戴陆园 叶鸣明 沈大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3年第B12期38-42,共5页
用IS-PCR和rep-PCR法分析了17个采自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和7个其他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个适合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引物J3和ERIC对这2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用IS-PCR和rep-PCR法分析了17个采自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oryzaepv.O-ryzae)和7个其他地区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用2个适合中国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引物J3和ERIC对这24个菌系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反应,J3引物有14条条带,ERIC引物有13条条带,2个引物呈现18种谱型。用PHYLIPVersion3.6软件UPGMA聚类分析法分析白叶枯病菌系之间的遗传距离,可将24个病原菌分为4簇,3个来自菲律宾的白叶枯病菌与中国的菌系距离较远,云南高原粳稻区分离的菌系十分复杂,4个簇中都有,但主要集中在2个簇中,共有14个菌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粳稻区 白叶枯病菌 遗传多样性 水稻
下载PDF
中、晚粳稻区白背飞虱为害损失及其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夕林 张谷丰 +2 位作者 孙雪梅 丁宗泽 李飞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9-542,共4页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 为明确五(2)代白背飞虱对粳稻的为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 作者于1996~1997 年在中、晚粳水稻品种武育粳 3 号和 So15 上,通过接虫笼罩法结合小区、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虫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五(2)代白背飞虱的增殖规律、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⒚结果表明,中、晚粳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⒚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⒚五(2)代白背飞虱百丛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⒚因此,当五(2)代白背飞虱早发或中等以上发生时,必须用药防治⒚控制其危害,防治指标为 180~2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为害损失 防治 粳稻 粳稻 粳稻区
下载PDF
籼粳稻区重组近交系孕穗期耐冷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曾亚文 申时全 +1 位作者 程德兵 罗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4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以昆明小白谷和大理早籼杂交培育的孕穗期耐冷性重组近交系(RIL)为材料进行籼粳稻区水稻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稻区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和总粒数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2)籼粳稻区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冷凉粳稻... 以昆明小白谷和大理早籼杂交培育的孕穗期耐冷性重组近交系(RIL)为材料进行籼粳稻区水稻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1)籼粳稻区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和总粒数均呈数量性状的分布特征.(2)籼粳稻区一些性状间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冷凉粳稻区株高与结实率等性状密切关性;相反高温粳稻区穗颈长与穗部4个性状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3)遗传研究表明对低温和高温均敏感的穗颈长和结实率受主效基因控制,多数弱耐冷单株的耐热性相对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区 重组近交系 孕穗期 耐冷性 水稻
下载PDF
中粳稻区黑线姬鼠的发生动态及防治指标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夕林 张建明 +1 位作者 张谷丰 杭三保 《江苏农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51-54,共4页
1992~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早... 1992~1994年在中粳稻区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春秋季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百夹日捕获率(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生产水平下,防治指标(百夹日捕获率)为3%,水稻主害期控制指标为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发生动态 防治 水稻 粳稻区
下载PDF
中粳稻区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及防治指标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夕林 张治 +1 位作者 张建明 张谷丰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6期441-444,共4页
1992~1994年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的生... 1992~1994年研究了黑线姬鼠发生动态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4~5月、9~10月为繁殖高峰,5~6月和10~11月为数量高峰。水稻不同生育期害鼠密度(x)与产量损失率(y)呈显著正相关。早春为防治适期,在现有的生产水平条件下,防治指标为3~4%,主害期防治指标为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发生动态 防治指标 农田鼠害 粳稻区
下载PDF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配套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夕林 张谷丰 +2 位作者 孙雪梅 罗萝 丁晓丽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02年第4期26-28,34,共4页
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15日田间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预测式,提出了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研... 白背飞虱在中粳稻区具有成虫迁入早,迁入量大,增殖倍数高,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一代7月10~15日田间虫量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预测式,提出了发生程度预测指标,预报准确率达85%以上。研究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白背飞虱的增长速度不一样;同一生育期,低密度的增殖速度要大于高密度,但总虫量高密度处理显著高于低密度区。二代白背飞虱百穴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防治指标为180~190头。因此,当二代白背飞虱发生早或超过180头以上时,应采取“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须用药防治。同时还形成了与之配套的,而且行之有效的水稻中后期多种害虫总体防治控制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区 白背飞虱 灾变规律 配套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中粳稻区黑线姬鼠分布特点的研究初报
10
作者 张夕林 徐树高 +1 位作者 张治 王东华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6期472-473,共2页
中粳稻区黑线姬鼠分布特点的研究初报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邮编:226300)张夕林,徐树高,张治,王东华黑线姬鼠在中粳稻区分布很广,为本地农田害鼠优势种群,其数量占67.32%,危害三麦、大豆、花生、山芋、水稻等多种作... 中粳稻区黑线姬鼠分布特点的研究初报江苏省通州市植保站(邮编:226300)张夕林,徐树高,张治,王东华黑线姬鼠在中粳稻区分布很广,为本地农田害鼠优势种群,其数量占67.32%,危害三麦、大豆、花生、山芋、水稻等多种作物。为摸清我市稻区黑线姬鼠的分布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线姬鼠 农田害鼠 粳稻区 分布
下载PDF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特点及其测报技术
11
作者 张夕林 张谷丰 孙雪梅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44,68,共3页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种植水平的提高,本地白背飞虱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虫量显著上升,80年代以来,大发生的频率为55.56%,暴发期百穴虫量高达4000~5000头,对水稻危害严重。本地白背飞虱主要由南... 随着耕作制度的变化、水稻品种的更换、种植水平的提高,本地白背飞虱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加,虫量显著上升,80年代以来,大发生的频率为55.56%,暴发期百穴虫量高达4000~5000头,对水稻危害严重。本地白背飞虱主要由南方虫源地迁飞而来,每年在6月中下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粳稻区 测报技术
下载PDF
宁粳8号在安徽单季晚粳稻区引种试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文 徐红艳 +3 位作者 付尧 陈玉亭 赵洁 鲍改田 《中国种业》 2018年第9期68-69,共2页
为鉴定宁粳8号在安徽沿江江南单季晚粳稻区的丰产性、适应性和抗病性,为引种提供科学依据,在该生态区域开展多点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宁粳8号产量、抗病性、抗倒性均优于对照品种,适宜该生态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宁粳8号 安徽 单季晚粳稻区 引种
下载PDF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控制技术
13
作者 张夕林 张建明 +2 位作者 张谷丰 孙雪梅 丁晓丽 《上海农业科技》 2002年第3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粳稻区 白背飞虱 灾变规律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中粳稻区白背飞虱灾变规律及其控制技术研究
14
作者 张夕林 孙雪梅 +2 位作者 张谷丰 罗萝 丁晓丽 《植物医生》 2001年第3期2-4,共3页
关键词 粳稻区 白背飞虱 灾变规律 发生程度预测模型 防治指标 防治策略 控制技术
下载PDF
东北粳稻区秸秆还田下无驱动搅浆的综合效果分析
15
作者 董文军 孟英 +5 位作者 张俊 唐傲 刘凯 张喜娟 刘猷红 来永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年第5期8-13,共6页
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 秸秆还田是东北地区水稻秸秆综合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对盐碱地改良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秸秆粉碎均匀抛撒以及合理整地的基础上,搅浆环节对于防止水稻秸秆漂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水稻生产中秸秆还田条件下搅浆平地机具的合理选择,本文在秸秆还田和秋整地的基础上,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了有动力搅浆和无驱动搅浆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的土面下降高度和秸秆漂浮量分别显著降低37.9%和33.7%,秧苗的新生白根数显著增加16.2%,>2000μm和250~2000μm土壤大团聚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显著提高了17.7%和75.0%,土壤微团聚体(53~250μm)的比例显著提高了50.6%,而土壤粘粉粒(<53μm)的比例显著降低了17.0%。与有动力搅浆相比,无驱动搅浆可使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2.1%~7.8%,但差异均不显著,降低土壤穿透阻力,但可提高0~30 cm土层的砂粒所占比例。有动力搅浆与无驱动搅浆的水稻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所述,无驱动搅浆可以有效抑制搅浆后的秸秆漂浮,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且不影响水稻产量,是秸秆还田下稻田搅浆方式的理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粳稻区 秸秆还田 无驱动搅浆 土壤物理性质 产量 盐碱土改良
下载PDF
高海拔粳稻区650kg/667m^2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杨洪 罗正东 +4 位作者 和立宣 和忠 卫泽华 和绍租 李冬生 《中国稻米》 2011年第1期54-56,共3页
通过百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对云南省丽江市高海拔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方案进行单项技术分解,组装配套形成了"壮秧、扩行、浅插、调肥、控水"为核心的"十字"栽培方针,从而形成了适于云南省同类高... 通过百亩连片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对云南省丽江市高海拔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方案进行单项技术分解,组装配套形成了"壮秧、扩行、浅插、调肥、控水"为核心的"十字"栽培方针,从而形成了适于云南省同类高海拔粳稻区应用的单产达650 kg/667 m2以上的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应用该技术体系可大面积增产1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高海拔粳稻区 650kg/667m2
下载PDF
云南高海拔粳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及品种选育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宋天庆 赵慧珠 《中国稻米》 2013年第3期33-34,38,共3页
在分析云南高海拔稻区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回顾总结了"十一五"以来凤系高海拔粳稻品种选育成绩,并探讨了高海拔粳稻新品种的主要选育技术。
关键词 高海拔粳稻区 品种选育 云南
下载PDF
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密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正东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7期65-66,共2页
根据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原理,进一步寻求我县高海拔粳稻区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最佳移栽密度,为我县全面推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粳稻区 精量栽培 移栽密度
下载PDF
中晚粳稻区水稻穗颈瘟关键防控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小飞 张夕林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第5期106-108,共3页
经2014-2015年水稻穗颈瘟高效药剂筛选、防治适期及防治方法等试验研究,集成了行之有效的水稻穗颈瘟配套防控技术,具体技术措施为:推广种植抗稻瘟病或耐病的水稻品种;掌握穗颈瘟防治的最佳适期及用量,即在水稻破口抽穗5%~10%时突击用药,... 经2014-2015年水稻穗颈瘟高效药剂筛选、防治适期及防治方法等试验研究,集成了行之有效的水稻穗颈瘟配套防控技术,具体技术措施为:推广种植抗稻瘟病或耐病的水稻品种;掌握穗颈瘟防治的最佳适期及用量,即在水稻破口抽穗5%~10%时突击用药,每667m^2经济有效的用药量分别为吡唑醚菌酯70mL、肟菌·已唑醇20g、嘧菌酯90g、20%三环唑WP 100~120g、20%井·烯·三环唑WP 150g,隔5~7d再用药1次;提倡低容量喷雾,宜推广弥雾机或低水量细喷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穗颈瘟 暴发流行特点 防治技术 中晚粳稻区
下载PDF
沿江中晚粳稻区稻田杂草发生新特点及其综合配套防控对策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夕林 《中国农药》 2018年第4期20-23,共4页
稻田杂草同水稻争肥、争光、争空间,是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及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杂草发生在沿江地区中晚粳稻区逐年加重,稻田草相也发生了明显变体,同时,... 稻田杂草同水稻争肥、争光、争空间,是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及秸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稻田杂草发生在沿江地区中晚粳稻区逐年加重,稻田草相也发生了明显变体,同时,加上有部分农户对稻田杂草防除过分依赖茎叶处理剂,导致稻田杂草茎叶处理用药超量、次数急增,导致杂草对除草剂抗性上升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杂草 杂草发生 沿江地 粳稻区 防控对策 综合配套 茎叶处理剂 秸杆还田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