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课堂空间的精神之维 被引量:6
1
作者 徐冰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4-109,共6页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阵地的课堂空间,既有客观、物质之维,也有主观、精神之维。知识与信息、思维与想象、情感和态度这三者同在共存,形成了一个基于物理性空间而存在的课堂空间的精神维度,又因其精神的性质具有了依存性、生成性、整体性... 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主阵地的课堂空间,既有客观、物质之维,也有主观、精神之维。知识与信息、思维与想象、情感和态度这三者同在共存,形成了一个基于物理性空间而存在的课堂空间的精神维度,又因其精神的性质具有了依存性、生成性、整体性和可感悟性的特征。学生个体精神生命价值的尊重、课堂教学生活境界的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是强调课堂空间精神之维的意义所在。重建师生关系,展开对话教学;注重内求与感悟,包容理性与直觉;树立教学理想,追求教育智慧等策略,不失为提升课堂空间精神品质的现实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教学 课堂空间 精神之维
下载PDF
四部区分与刘勰的大文论观
2
作者 贾奋然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刘勰在魏晋南朝四部区分和集部形成的语境下,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出发,建构以道、经为本原,以《离骚》为经文贯通的文学风标,以集部之文为主体,以史、子冠笔类之首的大文论批评视域。他论文四部并包,但始终立足于文章本位,一方面吸纳经... 刘勰在魏晋南朝四部区分和集部形成的语境下,从中国学术文化传统出发,建构以道、经为本原,以《离骚》为经文贯通的文学风标,以集部之文为主体,以史、子冠笔类之首的大文论批评视域。他论文四部并包,但始终立足于文章本位,一方面吸纳经史子的文艺精髓建构理想文章范式,另一方面则竭力在文章中贯注经史子的文化精神。四部之分固然意味着经史子集各有疆域,但它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源共生,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内生力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谱系。刘勰提出风骨、通变等批评范畴践行文化与文学融通的理念,力图在整体文化视域中重构文论话语的历史维度和精神价值,拯救南朝形式主义文学之弊。刘勰四部融通的大文论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批判精神,具有指向未来的超前性特质,为唐宋古文运动提供了有益借鉴,对于我们今天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章本位 四部融通 大文论视域 精神之维 现代启示
下载PDF
哲学之思:用思想观照思想
3
作者 左亚文 罗睿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6-108,共3页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 所谓哲学之思,就是超越感性的物象世界去透视一个只能用思想才能把握的思想的世界。哲学思维的一个本质特点就是对无限的和终极的思想之域进行研究和观照,让精神的理性之光射入这个"阴影的王国"。这就需要我们去开发和打通哲学之眼、掌握和提升反思之法、观照和把握思想之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之眼 思想之域 反思之法 精神之维
下载PDF
略论里尔克三首《佛》诗的象征意义
4
作者 聂华 虞龙发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86,共11页
奥地利神秘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1905年至1908年间先后创作了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本文认为诗中的"佛"既是诗人所创作的"艺术之物",又表现出诗人在巴黎期间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是诗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与精神维度... 奥地利神秘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在1905年至1908年间先后创作了三首以佛为题材的短诗。本文认为诗中的"佛"既是诗人所创作的"艺术之物",又表现出诗人在巴黎期间艺术创作思想的嬗变,是诗人艺术创作不断创新与精神维度不断升华的真实写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诗 艺术之物 精神之维 嬗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