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庐山宗教文化精神共性分析及现代价值思考
1
作者 欧阳毛荣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3-16,118,共5页
文章从儒家思想对早期庐山文化的影响研究入手,试图探究晋后一千六百多年来,庐山以佛、道文化为主要代表的宗教文化共存共融的精神共性所在,并对庐山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予以一定维度的思考。
关键词 庐山 宗教文化 精神共性 现代价值 分析思考
下载PDF
论精神公共性危机及其重建 被引量:7
2
作者 晏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30,共10页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公共性的有无问题,存在的只是公共性的多少和实现方式问题。考察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有两个基本的路径:系统论的奠基;生成论的奠基。前者讨论的是公共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根据问题;后者研究... 由人的本质所决定,在人的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公共性的有无问题,存在的只是公共性的多少和实现方式问题。考察公共性的原始发生有两个基本的路径:系统论的奠基;生成论的奠基。前者讨论的是公共性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根据问题;后者研究的是公共性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环境与条件问题。在系统论奠基的视野内,公共性的需要奠基于人的片面性和非自足性之上;在生成论奠基的框架内,公共性表现为通过交换、交往,简言之通过合作所产生的"合作剩余"。"合作剩余"是公共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的丰富性、全面性和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造公共性和实现公共性的过程。实质上,公共性的生成论奠基乃是系统论奠基的历史展开形式,这种历史展开主要有机械和有机两种方式;而就公共性的表现形态看,有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精神形态三种形式,经济形态的公共性是基本的,政治形态的公共性是核心的,精神形态的公共性乃是终极的。无论何种形态,公共性的内容便是公共价值,而生成公共价值必须公开且充分运用公共理性。在市场社会,三种形态的公共性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在世界历史交往不断普遍化和深化的背景下,尽管经济的和政治的公共性存在着诸多问题,但精神形态之公共性的危机却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足性 共性 合作剩余 精神共性 普遍交换 现代性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性精神对贵州多民族文化的整合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芳恒 《安顺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6-100,共5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概念,包含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寓意深远。中华民族共性精神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关注的问题往往不同,文...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概念,包含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涵,寓意深远。中华民族共性精神是各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共同创造的,尽管不同民族、不同思想流派、不同思想家在不同历史阶段上关注的问题往往不同,文化旨趣和追求各异,但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交融、互补共进,在中华文化的大系统内又表现出许多共性的精神特征和中心理念。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等精神在贵州多民族文化和社会历史实践中曾发挥重要的整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性精神 贵州 多民族文化和社会整合
下载PDF
歌剧艺术的公共性精神探析
4
作者 刘芬芳 《歌剧》 2012年第5期76-77,共2页
艺术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宇宙万物认识,感觉与体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人类公共活动的诠释与升华。无论是歌剧艺术理论的积淀发展,抑或是歌剧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都是人类公共活动为主体的艺术体现。歌剧艺术... 艺术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与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宇宙万物认识,感觉与体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对人类公共活动的诠释与升华。无论是歌剧艺术理论的积淀发展,抑或是歌剧艺术形式的丰富多彩,都是人类公共活动为主体的艺术体现。歌剧艺术发展的公共性精神,直接影响到歌剧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剧艺术 共性精神及内涵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求共性精神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克西 《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62-66,共5页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 文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追求事物共性精神的特质。如儒家在价值观、人论等方面、道家在本体论、辩证法思维等方面都明显表现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对“合”、“同”、“通”等范畴的追求也是对共性精神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也反映出对共性精神的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共性精神 儒家 道家 价值观 本体论
下载PDF
艺术的"公共性"与公共艺术 被引量:7
6
作者 张苏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103,共3页
艺术的"公共性"是指艺术作品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性。而公共艺术是指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 艺术的"公共性"是指艺术作品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性。而公共艺术是指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以"公共性"为其核心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公共艺术、公共精神
下载PDF
重构大变动时代的物人关系与社群认同——谈社区博物馆与新型城镇化及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兵武 《中国博物馆》 2014年第2期57-63,共7页
博物馆这一机构缘起于留住消失的过去及人类的记忆之需,但作为公益性机构,服务社会才是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满足精英雅玩与科研,到面向公众的历史、科学、艺术普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社区博物馆是立... 博物馆这一机构缘起于留住消失的过去及人类的记忆之需,但作为公益性机构,服务社会才是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满足精英雅玩与科研,到面向公众的历史、科学、艺术普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于社区,为了社区,以社区内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为主要资源,在社区居民主导下开展遗产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对内对外开展社教服务与交流的文化机构或工具,是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是博物馆功能与社区需求的成功对接,是博物馆文化基因或种子在社区土壤上的落地和生成。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应该成为社群居民留住记忆、认知历史与环境、面向现实与未来建构社群认同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培力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博物馆 共性精神文化空间 祠堂文化 新型城镇化 文化建设
下载PDF
中国知识分子在后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空间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亭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79,共3页
在现代性话语下,国家权力系统和精英知识分子之间构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文化空间。在这种双向的文化空间中,知识分子尽管完成了对国家、权力、政治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和重建,但也在无形中依附了国家权力系统,二者形成了同... 在现代性话语下,国家权力系统和精英知识分子之间构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文化空间。在这种双向的文化空间中,知识分子尽管完成了对国家、权力、政治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和重建,但也在无形中依附了国家权力系统,二者形成了同构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现代性”建设的同时,开始了对后现代话语的承传,在“边缘”这一充分的对话立足点上,试图确认中国知识分子构建知识分子真正的身份,开辟民主的文化空间,建立独立的思想品格、文化自主性和精神公共性,在合理性和合法性等层面上构建知识分子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民主 文化自主性 精神共性 合理性 合法性
下载PDF
中心与边缘:后现代知识分子的话题?——现代性、后现代性与知识分子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建强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4期92-94,共3页
现代性话语下国家权力系统和精英知识分子构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思想空间。在这种双向性中 ,知识分子尽管完成了对国家、权力、政治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和重建 ,但也在无形中依附了国家权力系统 ,构成了二者的同构关系。八... 现代性话语下国家权力系统和精英知识分子构成了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思想空间。在这种双向性中 ,知识分子尽管完成了对国家、权力、政治等意识形态话语的批判和重建 ,但也在无形中依附了国家权力系统 ,构成了二者的同构关系。八十年代末 ,中国知识分子在进行“文化的现代性”建设的同时 ,开始了对后现代话语的承传 ,在“边缘”这一充分的对话立足点上 ,为中国知识分子确认真正的身份 ,开辟民主的文化空间 ,建立独立的思想品格、文化自主性和精神公共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后现代性 知识分子 文化民主 文化自主性 精神共性 合理性 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 中国 文学
下载PDF
弗兰克论俄罗斯世界观的特征
10
作者 周来顺 《理论界》 2006年第6期168-169,共2页
弗兰克作为20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运动的复兴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寻求新的宗教精神来克服虚无主义和偶像崇拜对苦难俄罗斯的戕害,从而完成民族的拯救与复兴。他认为对俄罗斯世界观的直觉本质的理解,是真正洞悉俄罗斯哲学的唯一途径,同时新... 弗兰克作为20世纪俄罗斯宗教哲学运动的复兴者之一,他希望通过寻求新的宗教精神来克服虚无主义和偶像崇拜对苦难俄罗斯的戕害,从而完成民族的拯救与复兴。他认为对俄罗斯世界观的直觉本质的理解,是真正洞悉俄罗斯哲学的唯一途径,同时新的宗教精神的建立也应是以对俄罗斯独特世界观的认知为基础的。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俄罗斯世界观所独有的生命经验、本体主义、精神共性、实践意向和宗教性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观 生命经验 本体主义 精神共性 实践意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