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主义坐标中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文论研究
1
作者 赵淳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200,共10页
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它们分别给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在理论的历史性、意义的回溯性和批判的方向性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某种... 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它们分别给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在理论的历史性、意义的回溯性和批判的方向性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理论对话。首先,拉康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共时性限制,使得精神分析学文论在理论上向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敞开了多种可能性;其次,通过意义回溯性理论,拉康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文化批判提供了必要的理论铺垫;再次,通过精神分析伦理学,拉康对象征秩序摆出了严峻的批判姿态,并由此与强调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站到了一条阵线之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价值指向,拉康无力在批判与颠覆之后,提出一个建构性蓝图。这一缺憾为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新语境下进一步介入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期盼的理论预期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精神分析学文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里尔克的性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启示
2
作者 赵蕾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22,共14页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欲的道德观和反自然的唯灵论。她还与里尔克展开精神分析式谈话,帮他战胜创作危机,鼓励他进行性欲书写。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三首和《七首诗》(即《阳具颂》)等典型诗文中赞美性欲、生命力和此在的幸福,颇具代表性地践行了性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莎乐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尼采生命哲学 性欲书写
下载PDF
想象的能指:试论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3
作者 金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标志着他的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类似于梦境,观众观影像婴孩照镜子,也似做梦。观影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全知全能感、窥淫癖与恋物癖。电影意义的表达机制是隐喻和换喻。麦茨将电影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对导演或剧中人... 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标志着他的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类似于梦境,观众观影像婴孩照镜子,也似做梦。观影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全知全能感、窥淫癖与恋物癖。电影意义的表达机制是隐喻和换喻。麦茨将电影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对导演或剧中人的精神分析窠臼中跳出来,转而对观众的代入状态进行精神分析,这是他最大的理论贡献,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茨 精神分析 电影 想象的能指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偏差与应对
4
作者 王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29,86,共4页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偏差的成因及应对的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阈下大卫·林奇的梦魇创作
5
作者 方刚 张颖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8期70-73,共4页
电影深藏着观众现实欲求之物,同时呈现出导演思想的投射。克里斯蒂安·麦茨以“想象的能指”的概念来指称电影,创立了第二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能指依靠视听幻觉在无意识层面呈现。作为好莱坞“梦魇制造者”,大卫·林奇的焦虑型... 电影深藏着观众现实欲求之物,同时呈现出导演思想的投射。克里斯蒂安·麦茨以“想象的能指”的概念来指称电影,创立了第二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能指依靠视听幻觉在无意识层面呈现。作为好莱坞“梦魇制造者”,大卫·林奇的焦虑型人格是无意识电影的灵感来源,其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整体走向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与个人特征。精神分析视阈下对大卫·林奇生活与执导电影作品作关联性分析,论述童年、创伤、梦境对其电影艺术创作的影响,旨在深层次理解林奇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探索其电影梦魇创作的奥秘,电影创作特征在精神分析统一性问题上给出了哲学意义“我是谁”的隐性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林奇 精神分析 无意识
下载PDF
精神分析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哲学考察
6
作者 黄秋萍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学为基础的规范性学说;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进一步探索了主体间交往的前提条件,即一种平等的承认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进行了规范性重建。霍耐特的承认学说仍未详尽探讨主体真切的规范性态度问题;匹兹堡学派代表人物布兰顿汲取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资源,试图通过一种基于“宽恕性回忆”的承认关系来实现其包含信任精神的规范性推论。布兰顿的规范性推论与话语实践扁平化了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历史性因素;精神分析学者齐泽克以拉康象征界的运行逻辑分析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无意识维度,从而贡献了规范性问题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并围绕规范性问题中的话语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态度、规范的历史性维度以及规范的“具体普遍性”等展开了批判性对话,最终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线索挖掘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规范性问题上的历史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精神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性
下载PDF
古典精神分析的象征之争:基于结构视角的重述
7
作者 霍传松 居飞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0,共6页
象征问题在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早期精神分析内部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和对待象征问题的态度有关。而从结构的视角来看,象征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象征、象征物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利用象征结... 象征问题在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早期精神分析内部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和对待象征问题的态度有关。而从结构的视角来看,象征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象征、象征物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利用象征结构的划分,可将古典精神分析在象征问题上的争论作出理论上的统合,并在理论统合的基础上去研究象征法背后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精神分析 象征 象征结构 临床方法论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日本校园欺凌生成机制及启示
8
作者 晁亚群 李振海 张倩 《少年儿童研究》 2024年第5期97-104,127,共9页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且呈现出发生率高、成因复杂、立法治理效果不佳等诸多特征。精神分析理论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为日本的欺凌治理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欺凌行为的产生是主体为释放心理压力而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且呈现出发生率高、成因复杂、立法治理效果不佳等诸多特征。精神分析理论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为日本的欺凌治理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欺凌行为的产生是主体为释放心理压力而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的结果,欺凌者对强烈愉悦感的需求发挥了促进欺凌再生产的作用,各类欺凌集团的形成则可借助基本假设概念得以解释。对日本校园欺凌生成机制的分析,给我国欺凌防治工作带来以下启发:应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方式释放压力;提高师生的欺凌应对能力,拒绝弱者形象的投射;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弱化欺凌者的强者形象;提高学生共情能力,破解“基本假设”行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精神分析 生成机制 日本
下载PDF
精神分析、身份探究与人的解放:法农文化批评的三重面相
9
作者 张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法农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开创者。他围绕殖民压迫、民族独立和文化解放等核心问题建构了其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社会精神分析、文化身份研究和人的解放问题探究是这一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在社会精神分析中,他将对殖民压迫下的种族心理创... 法农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开创者。他围绕殖民压迫、民族独立和文化解放等核心问题建构了其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社会精神分析、文化身份研究和人的解放问题探究是这一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在社会精神分析中,他将对殖民压迫下的种族心理创伤的剖析转向对政治、历史、文化和语言支配的文化批判层次,将西方现代以来以个体发生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提升为一种社会学的精神分析,既夯实了文化批评的微观分析,也拓宽了精神分析的宏观视野。在文化身份研究中,他围绕文化身份焦虑、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重构三个关联性问题批判性地建构了其文化身份理论。在人的解放问题探究中,他围绕殖民压迫与文化压迫、文化生存与民族解放、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文化解放与人的解放四对关系问题建立起其解放理论,为文化批评植入全新的“解放”维度。法农的文化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关于殖民文化的“发声”、“洗眼”和“治病”,贯穿其文化批评实践之始终的则是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农 殖民文化 精神分析 文化身份 文化批评 批判精神
下载PDF
梦幻、欲望与凝视:精神分析美学视域下希区柯克电影研究
10
作者 华慧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2-146,共5页
在电影领域,希区柯克代表了一种电影技巧的精神,是悬疑和恐怖的代名词。他的经典电影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人格动力学”“梦的解析”“俄狄浦斯情结”“偷窥”等,展现人性最隐秘、最本质的情感。希区柯克运用电影镜头对弗洛... 在电影领域,希区柯克代表了一种电影技巧的精神,是悬疑和恐怖的代名词。他的经典电影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如“人格动力学”“梦的解析”“俄狄浦斯情结”“偷窥”等,展现人性最隐秘、最本质的情感。希区柯克运用电影镜头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深刻的艺术处理,一方面,它极大地促进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在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另一方面,在关于人性问题上将精神分析理论影像化,引起人们对于人性的探讨,拓宽了精神分析电影的审美维度,这些都是希区柯克电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希区柯克 精神分析美学 意识形态 镜像理论
下载PDF
弗洛伊德日记里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文译本
11
作者 陈琦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本文用弗洛伊德1935年自己整理的作品年表和1934年日记中的材料,引出弗氏本人收到的“中文讲座”,即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觉敷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合订本。通过考察这部中文译作的具体出版时间和翻译经过,展现弗洛伊德的中国译... 本文用弗洛伊德1935年自己整理的作品年表和1934年日记中的材料,引出弗氏本人收到的“中文讲座”,即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觉敷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合订本。通过考察这部中文译作的具体出版时间和翻译经过,展现弗洛伊德的中国译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弗氏理论在当时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概况以及中国在弗洛伊德理论全球翻译史中的参与。关于这个中文译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到达了弗洛伊德手中,需要更多线索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高觉敷 章士钊 翻译
下载PDF
庄周梦蝶解--以拉康精神分析的视角
12
作者 王天易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近来西方学界对《庄子》文本,特别是庄周梦蝶这一文本多有关注。庄周梦蝶这一文本中蕴藏有关主体和主体间性的思考。庄周梦蝶乃是一现实的裂口,是无意识藏身之处。梦中抓住了无意识主体的真相,利用物化的移情机制把他异性处理为自身意... 近来西方学界对《庄子》文本,特别是庄周梦蝶这一文本多有关注。庄周梦蝶这一文本中蕴藏有关主体和主体间性的思考。庄周梦蝶乃是一现实的裂口,是无意识藏身之处。梦中抓住了无意识主体的真相,利用物化的移情机制把他异性处理为自身意向性中的主观构建,从而否定了梦中的蝴蝶而确立了现实中庄周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周梦蝶 精神分析 母子共同体 他者
下载PDF
勒克莱齐奥《暴雨》中的创伤书写及精神分析解读
13
作者 杨新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暴雨》着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个体生存困境,通过反复使用关于大海和暴雨的意象,在日本海之上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自然空间。文章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从战争与和平、爱欲与痛苦、死亡与生命三个主题入手,对小说中的记忆复现与创伤... 《暴雨》着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个体生存困境,通过反复使用关于大海和暴雨的意象,在日本海之上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自然空间。文章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从战争与和平、爱欲与痛苦、死亡与生命三个主题入手,对小说中的记忆复现与创伤书写展开深入探析。小说中,战地记者克约承担着道德罪行、情人去世的双重记忆创伤,他始终摇摆于爱欲与痛苦之间,感受着自己断断续续、不堪一击的生命能量。最后,借助俊娜这一具有神秘性、超越性的客体,他打破了诅咒一般的命运循环,实现了对自我的确认和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勒克莱齐奥 精神分析 创伤书写
下载PDF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到影视剧中的暴力美学
14
作者 李易阳 黄少华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0期167-172,共6页
一部优秀的暴力美学电影,要将暴力的美学和美学的暴力相结合,暴力元素和美学因子自然结合,不能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最易受攻击的脆弱的主体,他把人的心理世界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人的最... 一部优秀的暴力美学电影,要将暴力的美学和美学的暴力相结合,暴力元素和美学因子自然结合,不能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最易受攻击的脆弱的主体,他把人的心理世界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就包括暴力攻击的本能,它服从于“快乐原则”,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暴力美学就是给暴力行为以道德基础,通过暴力和美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心理宣泄,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暴力美学 暴力 美学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新解
15
作者 李慧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西方的精神分析视角来剖析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心理动因等,而重新从精神分析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还反映出了...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西方的精神分析视角来剖析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心理动因等,而重新从精神分析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还反映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的两种“本能”,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其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其三,“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不同的人格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精神分析 本能 集体无意识 人格结构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域下《涉过愤怒的海》的内核透视
16
作者 赵碧莹 《艺术科技》 2024年第8期131-133,共3页
目的:导演曹保平延续一贯的“灼心”风格,将老晃的同名小说搬上大银幕。影片《涉过愤怒的海》以一个突发事件为圆心向外辐射两个离异家庭,复仇行动中所体现出的一系列生存现实、伦理压力及道德拷问,直接指涉众多的社会问题,透露出所要... 目的:导演曹保平延续一贯的“灼心”风格,将老晃的同名小说搬上大银幕。影片《涉过愤怒的海》以一个突发事件为圆心向外辐射两个离异家庭,复仇行动中所体现出的一系列生存现实、伦理压力及道德拷问,直接指涉众多的社会问题,透露出所要传达的精神内核。方法:文章基于影像文本,借助精神分析电影批评理论对该片的情感逻辑与精神内核进行剖析,透过精神分析的视角,运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雅克·拉康等人的理论,挖掘并反思现代化进程中代际关系异化的深层动因,探讨人性幽暗面的表达边界。结果:传统家庭血缘关系的淡化和异化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原生家庭所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引发亲子关系与青少年成长的深刻反思。文章归纳出影片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有关于现代社会传统家庭中生产资料和精神诉求的矛盾冲突、复杂人性下的对抗与救赎、青少年成长中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记忆与伦理缺位、关注下一代爱的教育的思考。结论:导演将个体自渡的哲思嵌入追凶复仇的行动逻辑和影像视效奇观,通过探讨原生家庭缺位背后的心理创伤与情感缺失,以及由此产生的现实关注和人性悖论,传达出一种对现代家庭结构性变化的人性追问、现实关注与文化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过愤怒的海》 精神分析 内核 心理创伤 代际关系 伦理缺位
下载PDF
拉康精神分析视角下海达·高布乐的心理性格解读
17
作者 赵星赫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4年第23期68-72,共5页
《海达·高布乐》由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这部剧被奉为现实主义巨作。笔者在细读该作后,发现海达·高布乐在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海达·高布乐进行心理性格分析,以期启迪读者。
关键词 《海达·高布乐》 易卜生 拉康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文本解码 镜像分析 符号隐喻——网络悬疑剧《回响》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18
作者 魏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文章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从文本、作者与人物三个层面对2023年的网络悬疑新剧《回响》进行深层的无意识解读。第一部分主要沿用了拟人化的类推法,解码了文本在表层叙事之下的荒诞喻指。第二部分从暧昧性、羞耻感等角度镜像深剖了人... 文章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从文本、作者与人物三个层面对2023年的网络悬疑新剧《回响》进行深层的无意识解读。第一部分主要沿用了拟人化的类推法,解码了文本在表层叙事之下的荒诞喻指。第二部分从暧昧性、羞耻感等角度镜像深剖了人物及观众的心理模态,并对剧集未能大热作出精神分析层面的读解。第三部分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出发,探赜文本表征下的社会关怀。结论表明,心理悬疑作为近年来国产悬疑剧的最新叙事向度,为开拓国产悬疑剧本土化叙事提供了多元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响》 精神分析 国产悬疑 无意识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分离性焦虑障碍与个体辅导——以电影《深海》为例
19
作者 潘汪哲昊 张蓉榕 +1 位作者 刘坤 韩笑晴 《教育进展》 2024年第3期344-351,共8页
本文基于精神分析视角,深入剖析“参宿的深海之梦”,揭示其内心的冲突和情感困扰如何映射在“参宿”的梦境中,以及探索梦境中有关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相关线索。本文进一步运用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特别是分离、个体化理论和客体对象关系理论... 本文基于精神分析视角,深入剖析“参宿的深海之梦”,揭示其内心的冲突和情感困扰如何映射在“参宿”的梦境中,以及探索梦境中有关分离性焦虑障碍的相关线索。本文进一步运用精神分析相关理论,特别是分离、个体化理论和客体对象关系理论,解释了“参宿”所经历的分离性焦虑障碍及其产生原因,从而发现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的心理问题的根源。依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旨在提出针对以“参宿”为例的类似儿童的个体辅导计划,帮助类似儿童克服分离性焦虑障碍,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深海》 精神分析 分离性焦虑障碍 个体辅导
下载PDF
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与当代青年自我的构建
20
作者 苏畅 《心理学进展》 2024年第8期237-242,共6页
“自我”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实际上其含义非常复杂。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和拉康的自我观。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到自我防御机制,再到镜像自我,反映了精... “自我”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实际上其含义非常复杂。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是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和拉康的自我观。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到自我防御机制,再到镜像自我,反映了精神分析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今青年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社会竞争的压力,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自我,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提供了深入理解自我的方式,有助于青年人构建强大的自我,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Ego” seems to be a simple concept, but in fact, its meaning is very complex.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ego has gone through a lo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s are Freud’s ego psychology and Lacan’s view of the ego. From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Id-Ego-Superego” to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and then to the mirror ego, it reflects the deepening process of psychoanalysis’s understanding of the ego. In the face of diverse values and the pressures of social competition, how to construct oneself and become a person of worth has become a profound question for today’s youth. Psychoanalysis provides a profound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self, aiding young people in constructing a strong ego and maintaining psychological balance and heal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自我 当代青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