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里尔克的性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启示
1
作者 赵蕾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22,共14页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欲的道德观和反自然的唯灵论。她还与里尔克展开精神分析式谈话,帮他战胜创作危机,鼓励他进行性欲书写。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三首和《七首诗》(即《阳具颂》)等典型诗文中赞美性欲、生命力和此在的幸福,颇具代表性地践行了性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莎乐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尼采生命哲学 性欲书写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坐标中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文论研究
2
作者 赵淳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200,共10页
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它们分别给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在理论的历史性、意义的回溯性和批判的方向性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某种... 精神分析学从内在精神切入、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客观着手,它们分别给出了两个极其重要的认知架构、研究策略和问题意识。在文学艺术场域中,拉康一派在理论的历史性、意义的回溯性和批判的方向性三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某种跨越时空的理论对话。首先,拉康突破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共时性限制,使得精神分析学文论在理论上向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敞开了多种可能性;其次,通过意义回溯性理论,拉康为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的文化批判提供了必要的理论铺垫;再次,通过精神分析伦理学,拉康对象征秩序摆出了严峻的批判姿态,并由此与强调批判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站到了一条阵线之中。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价值指向,拉康无力在批判与颠覆之后,提出一个建构性蓝图。这一缺憾为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新语境下进一步介入精神分析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值得期盼的理论预期和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精神分析学文论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想象的能指:试论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
3
作者 金虎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3-109,共7页
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标志着他的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类似于梦境,观众观影像婴孩照镜子,也似做梦。观影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全知全能感、窥淫癖与恋物癖。电影意义的表达机制是隐喻和换喻。麦茨将电影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对导演或剧中人... 麦茨的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标志着他的第二符号学的诞生。电影类似于梦境,观众观影像婴孩照镜子,也似做梦。观影的乐趣主要来自于全知全能感、窥淫癖与恋物癖。电影意义的表达机制是隐喻和换喻。麦茨将电影精神分析学理论从对导演或剧中人的精神分析窠臼中跳出来,转而对观众的代入状态进行精神分析,这是他最大的理论贡献,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有许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茨 精神分析 电影 想象的能指
下载PDF
精神分析理论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偏差与应对
4
作者 王薇 《黑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27-29,86,共4页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 精神分析理论是深刻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帮助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的有效工具。大学生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或混乱的自我,严重影响着学习和生活。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我”的概念有不同的认识,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偏差的成因及应对的方法,旨在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自我意识 精神分析理论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阈下大卫·林奇的梦魇创作
5
作者 方刚 张颖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8期70-73,共4页
电影深藏着观众现实欲求之物,同时呈现出导演思想的投射。克里斯蒂安·麦茨以“想象的能指”的概念来指称电影,创立了第二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能指依靠视听幻觉在无意识层面呈现。作为好莱坞“梦魇制造者”,大卫·林奇的焦虑型... 电影深藏着观众现实欲求之物,同时呈现出导演思想的投射。克里斯蒂安·麦茨以“想象的能指”的概念来指称电影,创立了第二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能指依靠视听幻觉在无意识层面呈现。作为好莱坞“梦魇制造者”,大卫·林奇的焦虑型人格是无意识电影的灵感来源,其作品的人物刻画、故事整体走向具有强烈的心理色彩与个人特征。精神分析视阈下对大卫·林奇生活与执导电影作品作关联性分析,论述童年、创伤、梦境对其电影艺术创作的影响,旨在深层次理解林奇的创作动机和主题,探索其电影梦魇创作的奥秘,电影创作特征在精神分析统一性问题上给出了哲学意义“我是谁”的隐性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卫·林奇 精神分析 无意识
下载PDF
古典精神分析的象征之争:基于结构视角的重述
6
作者 霍传松 居飞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5-200,共6页
象征问题在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早期精神分析内部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和对待象征问题的态度有关。而从结构的视角来看,象征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象征、象征物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利用象征结... 象征问题在古典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对历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早期精神分析内部的分裂一定程度上和对待象征问题的态度有关。而从结构的视角来看,象征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象征、象征物以及两者间的关系。利用象征结构的划分,可将古典精神分析在象征问题上的争论作出理论上的统合,并在理论统合的基础上去研究象征法背后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精神分析 象征 象征结构 临床方法论
下载PDF
精神分析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哲学考察
7
作者 黄秋萍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学为基础的规范性学说;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进一步探索了主体间交往的前提条件,即一种平等的承认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进行了规范性重建。霍耐特的承认学说仍未详尽探讨主体真切的规范性态度问题;匹兹堡学派代表人物布兰顿汲取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资源,试图通过一种基于“宽恕性回忆”的承认关系来实现其包含信任精神的规范性推论。布兰顿的规范性推论与话语实践扁平化了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历史性因素;精神分析学者齐泽克以拉康象征界的运行逻辑分析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无意识维度,从而贡献了规范性问题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并围绕规范性问题中的话语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态度、规范的历史性维度以及规范的“具体普遍性”等展开了批判性对话,最终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线索挖掘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规范性问题上的历史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精神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性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日本校园欺凌生成机制及启示
8
作者 晁亚群 李振海 张倩 《少年儿童研究》 2024年第5期97-104,127,共9页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且呈现出发生率高、成因复杂、立法治理效果不佳等诸多特征。精神分析理论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为日本的欺凌治理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欺凌行为的产生是主体为释放心理压力而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 日本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且呈现出发生率高、成因复杂、立法治理效果不佳等诸多特征。精神分析理论对其生成机制的研究为日本的欺凌治理带来新的工作思路。在精神分析视角下,欺凌行为的产生是主体为释放心理压力而使用投射性认同机制的结果,欺凌者对强烈愉悦感的需求发挥了促进欺凌再生产的作用,各类欺凌集团的形成则可借助基本假设概念得以解释。对日本校园欺凌生成机制的分析,给我国欺凌防治工作带来以下启发:应减轻学生精神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方式释放压力;提高师生的欺凌应对能力,拒绝弱者形象的投射;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弱化欺凌者的强者形象;提高学生共情能力,破解“基本假设”行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精神分析 生成机制 日本
下载PDF
庄周梦蝶解--以拉康精神分析的视角
9
作者 王天易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0期137-140,共4页
近来西方学界对《庄子》文本,特别是庄周梦蝶这一文本多有关注。庄周梦蝶这一文本中蕴藏有关主体和主体间性的思考。庄周梦蝶乃是一现实的裂口,是无意识藏身之处。梦中抓住了无意识主体的真相,利用物化的移情机制把他异性处理为自身意... 近来西方学界对《庄子》文本,特别是庄周梦蝶这一文本多有关注。庄周梦蝶这一文本中蕴藏有关主体和主体间性的思考。庄周梦蝶乃是一现实的裂口,是无意识藏身之处。梦中抓住了无意识主体的真相,利用物化的移情机制把他异性处理为自身意向性中的主观构建,从而否定了梦中的蝴蝶而确立了现实中庄周的身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周梦蝶 精神分析 母子共同体 他者
下载PDF
勒克莱齐奥《暴雨》中的创伤书写及精神分析解读
10
作者 杨新颖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暴雨》着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个体生存困境,通过反复使用关于大海和暴雨的意象,在日本海之上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自然空间。文章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从战争与和平、爱欲与痛苦、死亡与生命三个主题入手,对小说中的记忆复现与创伤... 《暴雨》着眼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个体生存困境,通过反复使用关于大海和暴雨的意象,在日本海之上为读者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自然空间。文章借助精神分析理论,从战争与和平、爱欲与痛苦、死亡与生命三个主题入手,对小说中的记忆复现与创伤书写展开深入探析。小说中,战地记者克约承担着道德罪行、情人去世的双重记忆创伤,他始终摇摆于爱欲与痛苦之间,感受着自己断断续续、不堪一击的生命能量。最后,借助俊娜这一具有神秘性、超越性的客体,他打破了诅咒一般的命运循环,实现了对自我的确认和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勒克莱齐奥 精神分析 创伤书写
下载PDF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到影视剧中的暴力美学
11
作者 李易阳 黄少华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0期167-172,共6页
一部优秀的暴力美学电影,要将暴力的美学和美学的暴力相结合,暴力元素和美学因子自然结合,不能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最易受攻击的脆弱的主体,他把人的心理世界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人的最... 一部优秀的暴力美学电影,要将暴力的美学和美学的暴力相结合,暴力元素和美学因子自然结合,不能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是最易受攻击的脆弱的主体,他把人的心理世界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面,本我是人的最原始的本能冲动,其中就包括暴力攻击的本能,它服从于“快乐原则”,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暴力美学就是给暴力行为以道德基础,通过暴力和美学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人类心理宣泄,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暴力美学 暴力 美学
下载PDF
文本解码 镜像分析 符号隐喻——网络悬疑剧《回响》的精神分析学解读
12
作者 魏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文章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从文本、作者与人物三个层面对2023年的网络悬疑新剧《回响》进行深层的无意识解读。第一部分主要沿用了拟人化的类推法,解码了文本在表层叙事之下的荒诞喻指。第二部分从暧昧性、羞耻感等角度镜像深剖了人... 文章以精神分析学为理论支撑,从文本、作者与人物三个层面对2023年的网络悬疑新剧《回响》进行深层的无意识解读。第一部分主要沿用了拟人化的类推法,解码了文本在表层叙事之下的荒诞喻指。第二部分从暧昧性、羞耻感等角度镜像深剖了人物及观众的心理模态,并对剧集未能大热作出精神分析层面的读解。第三部分从微观与宏观两个维度出发,探赜文本表征下的社会关怀。结论表明,心理悬疑作为近年来国产悬疑剧的最新叙事向度,为开拓国产悬疑剧本土化叙事提供了多元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响》 精神分析 国产悬疑 无意识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新解
13
作者 李慧杰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5-60,共6页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西方的精神分析视角来剖析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心理动因等,而重新从精神分析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还反映出了...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小说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高峰,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有些学者从西方的精神分析视角来剖析这部短篇小说集的创作心理动因等,而重新从精神分析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还反映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的两种“本能”,即“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其二,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其三,“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种不同的人格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精神分析 本能 集体无意识 人格结构
下载PDF
电影《深海》的精神分析学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伟烽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电影《深海》是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通过一个独特的梦境视角来讲述抑郁少女参宿在坠海后所发生的事情,最终得以“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探究深海世界的无意识象征意象,以荣格“原型”去解构影片中的人物,从而... 电影《深海》是2023年春节档上映的精神分析动画电影,通过一个独特的梦境视角来讲述抑郁少女参宿在坠海后所发生的事情,最终得以“救赎”的故事。本文通过精神分析探究深海世界的无意识象征意象,以荣格“原型”去解构影片中的人物,从而挖掘整个“梦境”所隐蔽起来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深海》 精神分析 无意识 原型
下载PDF
母亲与女性:从精神分析角度谈儒家温暖现象学
15
作者 汪沛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启发了儒家的温暖现象学,为儒家讨论亲亲之爱中的个体性提供了新思路,然则两者有根本差异。作为探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现象学,爱欲-生育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男女爱人的关系,而儒家温暖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父母与... 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启发了儒家的温暖现象学,为儒家讨论亲亲之爱中的个体性提供了新思路,然则两者有根本差异。作为探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现象学,爱欲-生育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男女爱人的关系,而儒家温暖现象学的原型关系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前者指向他异性与个体性,强调主体之间的绝对距离;后者有逾越主体间距离的可能,因此也有跌落到同一性的危险。要想脱离同一性的陷阱,儒家需要重新评估爱欲-生育现象学中女性爱人的角色。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母亲与女性有着根本差别。母亲指向同一性,而女性指向他异性,两者不能同时并存。儒家恰恰具有列维纳斯的爱欲-生育现象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也就是儒家认为个体性的产生和成熟需要漫长的时间。亲亲之爱中主体之间的距离就有随着时间和时机而变化的特征,因此儒家可以兼顾一个女人作为母亲和作为女性这两个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列维纳斯 儒家 母亲 女性
下载PDF
自由、共在与责任--法国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视域下的伦理主体
16
作者 卢毅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1,共8页
法国存在主义强调自由,并将其视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作为主体的伦理基础;精神分析看似否定自由,却在其心理决定论的外表下蕴含着对自由的深刻洞见与创新理解。法国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有其现实处境,而该处境的基本特征便是与他者共在;精... 法国存在主义强调自由,并将其视为人的本性以及人作为主体的伦理基础;精神分析看似否定自由,却在其心理决定论的外表下蕴含着对自由的深刻洞见与创新理解。法国存在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有其现实处境,而该处境的基本特征便是与他者共在;精神分析通过描绘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对象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共在对于主体的生存论意义。法国存在主义重视主体伴随自由与共在而来的对自身以及他者的责任;精神分析则通过深化对主体与他者的理解,赋予了责任新的伦理内涵。自由、共在与责任,构成了法国存在主义与精神分析视域下伦理思考的共同要素,并为构想一种新的伦理主体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存在主义 精神分析 伦理 主体
下载PDF
精神分析、身份探究与人的解放:法农文化批评的三重面相
17
作者 张秦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7,共9页
法农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开创者。他围绕殖民压迫、民族独立和文化解放等核心问题建构了其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社会精神分析、文化身份研究和人的解放问题探究是这一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在社会精神分析中,他将对殖民压迫下的种族心理创... 法农是文化批评的重要开创者。他围绕殖民压迫、民族独立和文化解放等核心问题建构了其文化批评的理论体系。社会精神分析、文化身份研究和人的解放问题探究是这一体系的三个重要维度。在社会精神分析中,他将对殖民压迫下的种族心理创伤的剖析转向对政治、历史、文化和语言支配的文化批判层次,将西方现代以来以个体发生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提升为一种社会学的精神分析,既夯实了文化批评的微观分析,也拓宽了精神分析的宏观视野。在文化身份研究中,他围绕文化身份焦虑、文化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重构三个关联性问题批判性地建构了其文化身份理论。在人的解放问题探究中,他围绕殖民压迫与文化压迫、文化生存与民族解放、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文化解放与人的解放四对关系问题建立起其解放理论,为文化批评植入全新的“解放”维度。法农的文化批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关于殖民文化的“发声”、“洗眼”和“治病”,贯穿其文化批评实践之始终的则是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农 殖民文化 精神分析 文化身份 文化批评 批判精神
下载PDF
精神分析视角下路易斯·布尔乔亚的纺织品艺术分析
18
作者 樊悦溪子 《纺织报告》 2024年第3期138-140,共3页
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作品大多用旧衣物制作,通过剪裁和组合的方式传达观念,往往会引发深层心理问题。其作品展现了她对情感和记忆的艺术化处理,即分割、拼凑等方法,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产生了情感波动。文章从人体、符号和精神... 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的作品大多用旧衣物制作,通过剪裁和组合的方式传达观念,往往会引发深层心理问题。其作品展现了她对情感和记忆的艺术化处理,即分割、拼凑等方法,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产生了情感波动。文章从人体、符号和精神分析三大方面对路易斯·布尔乔亚纺织品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纺织品艺术 雕塑 精神分析 身体表达 路易斯·布尔乔亚
下载PDF
在羞耻与渴望之间——后殖民精神分析视野下的《沉沦》
19
作者 陈义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郁达夫的《沉沦》是一部描绘民国初期中国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内心困境和文化冲突的经典作品。本文以弗朗茨·法农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了主人公面对多重文化背景时的心理压抑、自卑感和民族悲哀。从传统精神分析对《沉沦... 郁达夫的《沉沦》是一部描绘民国初期中国青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内心困境和文化冲突的经典作品。本文以弗朗茨·法农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框架,深入探讨了主人公面对多重文化背景时的心理压抑、自卑感和民族悲哀。从传统精神分析对《沉沦》解读的局限性入手,指出传统理论未能充分考虑到社会与政治背景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深刻影响。通过法农的后殖民精神分析理论,为《沉沦》的多重心理冲突和行为动机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解释框架,丰富了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沉沦》 法农 后殖民精神分析 心理压抑 身份认同危机
下载PDF
弗洛伊德日记里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文译本
20
作者 陈琦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本文用弗洛伊德1935年自己整理的作品年表和1934年日记中的材料,引出弗氏本人收到的“中文讲座”,即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觉敷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合订本。通过考察这部中文译作的具体出版时间和翻译经过,展现弗洛伊德的中国译... 本文用弗洛伊德1935年自己整理的作品年表和1934年日记中的材料,引出弗氏本人收到的“中文讲座”,即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高觉敷翻译的《精神分析引论》合订本。通过考察这部中文译作的具体出版时间和翻译经过,展现弗洛伊德的中国译者之间的互动与影响、弗氏理论在当时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概况以及中国在弗洛伊德理论全球翻译史中的参与。关于这个中文译本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到达了弗洛伊德手中,需要更多线索来解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高觉敷 章士钊 翻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