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学与后现代认识论札记 被引量:1
1
作者 叶舒宪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3期63-67,共5页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 ,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到德勒兹的他者命题 ,表明对全球化的“同”之负面效应的警觉。而“地方性知识”的命题则是挑战西方社... 人类学对异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 ,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到德勒兹的他者命题 ,表明对全球化的“同”之负面效应的警觉。而“地方性知识”的命题则是挑战西方社会科学一元构架 ,保留人类智慧多样性生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异思维 精神分解 游牧主义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课程研究与后现代认识论
2
作者 魏建培 《泰山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21-127,共7页
课程研究由求"同"的程序开发范式走向求"异"的多元理解范式,即由追求普适到追求多元话语的理解,这种由对"同"到对"异"课程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 课程研究由求"同"的程序开发范式走向求"异"的多元理解范式,即由追求普适到追求多元话语的理解,这种由对"同"到对"异"课程文化的关注给后现代社会科学带来重要影响,表现在文化认识论上由"党同伐异"向"求异存同"的转化。从德里达的"延异"概念到德勒兹的他者命题,表明对全球化的"同"之负面效应的警觉。而"体验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的命题,则是挑战西方社会科学一元构架,保留人类智慧多样性生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异思维 精神分解 游牧主义 体验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现代追求与传统情结——牟宗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3
作者 闵仕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40-45,共6页
牟宗三对中国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精神有着深刻独到的解析 ,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强大冲击 ,他继续执守儒家心性论的立场 ,通过对“心性本体”的重新诠释 ,试图以自己的方式保住这一本体 ,并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但他的“良知坎陷说”
关键词 综和尽理之精神 分解尽理之精神 理性运用表现 理性架构表现 良知坎陷说
下载PDF
中日文化视野中的“道”
4
作者 乔志航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4期88-93,共6页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文化上一脉相承。日本的相当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大多源自中国。然而在文化观念上却显示出两国的解释学差异。中国人最注重“道”而不轻言“道”。中国文化中的“道”更为沉重,更为超越,更为终极,是一个深层次的概念。而在日本文化中,音乐、书法乃至武术进击等都常以“道”名之,蕴涵着幽闲古雅的温柔之美,但缺乏一种撼动人心的气质和精神禀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精神 日本文化 《道德经》 终极价值 《淮南子》 综和的尽理之精神 君子之道 分解的尽理之精神 中日文化
下载PDF
牟宗三先生对哲学慧命的疏通与开发──牟先生铸造学术新词之意涵述解 被引量:6
5
作者 蔡仁厚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13,39,共11页
本文就牟先生半世纪来所铸造的学术新词,择要地加以述解,以证见牟先生对哲学慧命的疏通与开发。一、中国文化表现“综和的尽理”与“综和的尽气”之精神,西方文化表现“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科学民主属于“分解的尽理”(中国文化... 本文就牟先生半世纪来所铸造的学术新词,择要地加以述解,以证见牟先生对哲学慧命的疏通与开发。一、中国文化表现“综和的尽理”与“综和的尽气”之精神,西方文化表现“分解的尽理”之精神。而科学民主属于“分解的尽理”(中国文化必须补足之)。二、“理性的运用表现”是生活、是智慧、也是德性。“理性的架构表现”则可成就科学民主(中国必须学习之)。三、中国传统政治“有治道而无政道”:对治权之运用有轨道、有制度。但对政权之移转则欠缺客观之轨道与制度(故须学习且建立民主政治的体制)。四、“良知自我坎陷”一语,乃面对科学知识问题而提出。目的在讲文化,而不是在讲理学。五、理学分系,取决于各家所讲之“性理”有全义与偏义之别。全义之性理“即存有即活动”,偏义之性理“只存有而不活动”。六、正宗儒家走“逆觉体证”之路,属纵贯系统、自律道德。荀子、小程子、朱子走“认知摄取”之路,属横摄系统、他律道德。七、“心”可以开“二门”(两层存有论),一为“真如门”(本体界),一为“生灭门”(现象界)。中国哲学优于前者,西方哲学优于后者。今后当互融互摄,相资相益,以求中西会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的运用表现 牟宗三 理性的架构表现 科学民主 文化生命 综和的尽理之精神 主体自由 分解的尽理之精神 民主政治 只存有而不活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