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之父”在成长主题电视剧中的身份呈现
1
作者 张晓飞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27-29,共3页
一部成长主题电视剧必须成功塑造"成长者"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的刻画来阐释主体的生成,揭示成长主题的丰富内蕴。与之相对应,也必须塑造指导成长的"引领者"形象。剧中,"成长者"与"引领者"形成... 一部成长主题电视剧必须成功塑造"成长者"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的刻画来阐释主体的生成,揭示成长主题的丰富内蕴。与之相对应,也必须塑造指导成长的"引领者"形象。剧中,"成长者"与"引领者"形成一组对立统一的人物关系。本文探讨"精神之父"这一"引领者"形象的三种存在形式:直接出场的在场者;间接出场的在场者;不在场的精神在场者。这实际上也是成长主题电视剧中"精神之父"身份的艺术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者 精神之父 角色出场 “替身”出场 精神在场
下载PDF
试论课堂教学学生“生命在场”的要义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周波 徐学福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83-86,共4页
学生"生命在场"是"物质生命在场"、"精神生命在场"和"发展性生命在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生命在场"。"生命在场"具有完整性、主体自觉性... 学生"生命在场"是"物质生命在场"、"精神生命在场"和"发展性生命在场"的统一体,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学生的"生命在场"。"生命在场"具有完整性、主体自觉性、体验性、生成性、独特性等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生命在场 精神生命在场 发展性生命在场 基本特征 课堂教学
下载PDF
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的理论视界与实践效度探索
3
作者 陈兰芝 《思想政治课研究》 2019年第6期103-108,共6页
课程思政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涵养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思想理念、知识体系与时代同构的重要介质。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借助上海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和"抗日战争在上海(1931-1945)"通识课程教学体系载体,以抗日战... 课程思政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情操涵养的价值导向功能,是思想理念、知识体系与时代同构的重要介质。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旨在借助上海抗战历史文化资源和"抗日战争在上海(1931-1945)"通识课程教学体系载体,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场域空间为依托,以抗战精神和中国梦为思想主线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价值观、国家观和民族观,以建构问题链形式提高"对话课堂"的有效性,以数据思维精准量化媒介学习,使得上海抗战的历史记忆呈现"物化在场"与"精神在场"兼具的双重样态,从而促进上海抗战史课程思政教育与时代同构,增强当代大学生与时代同行的实践效力,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关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抗战 课程思政 理论视界 精神在场 实践效力
下载PDF
在场精神的流变及其当下意义--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在场” 被引量:2
4
作者 周闻道 《东吴学术》 CSSCI 2018年第3期15-19,共5页
担当意识历来是文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以载道",到近代西方的介入(concern)观,都从文学、哲学,甚至逻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阐释,并涌现了不少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作品。但传统的文学担当意识有诸多局... 担当意识历来是文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从中国传统文学中的"文以载道",到近代西方的介入(concern)观,都从文学、哲学,甚至逻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阐释,并涌现了不少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作品。但传统的文学担当意识有诸多局限:韩愈、周敦颐等的"文以载道"中的"道",主要是儒家之道,核心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百姓疾苦有较大距离,且缺乏明确的主体意识和发现性;萨特、弗赖等的文学介入观,是不纯的、前后矛盾的、混沌的,与政党政治纠结在一起。在场主义以"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发现性、自由性"为核心,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文学的担当问题。从"文以在场"到"文以载道",是文学担当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文以在场 在场精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