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力中国》: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实录——纪录频道首批播映现实题材纪录片评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武新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9-111,共3页
从2012年3月5日起,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时代写真》栏目每晚推出现实题材纪录片《活力中国》,首批播映14部。这次面向市场的运营,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以首批播出的14部纪录作品为依托,分析其总体呈现的时代风貌,探寻其... 从2012年3月5日起,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时代写真》栏目每晚推出现实题材纪录片《活力中国》,首批播映14部。这次面向市场的运营,给纪录片创作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本文以首批播出的14部纪录作品为依托,分析其总体呈现的时代风貌,探寻其纪录风格的衍变,以期对当下纪录片创作做出有价值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频道 活力中国 精神实录
下载PDF
《红楼梦》与《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变奏 被引量:4
2
作者 梅新林 俞樟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5期101-106,共6页
《史记》与《红楼梦》分别为中国史学与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各自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彼此的内在相通之处又究竟何在?一直是史学界与红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抽绎出"实录精神"与"托... 《史记》与《红楼梦》分别为中国史学与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各自的独特魅力究竟何在?彼此的内在相通之处又究竟何在?一直是史学界与红学界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抽绎出"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两个工具性概念,并通过这两个层面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史记》与《红楼梦》的内在相通之处即在于都是"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组合,前者以"实录精神"为主而蕴含"托愤精神",后者以"托愤精神"为主而蕴含"实录精神";各自的独特魅力则在于都深刻地表现了历史与道德二律背反的文化悖论,具有为一般史书和小说所缺少的哲理意味与美感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与《史记》 实录精神 托愤精神 文化悖论
下载PDF
论杜诗的写实性与《史记》实录精神 被引量:3
3
作者 郝润华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17,共5页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示例。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不仅仅因为它善陈史事,... 司马迁撰写《史记》坚持"不隐恶""不虚美"的实录精神,不仅对后世史家著史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对后世诗人创作也有所启迪,比如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示例。杜诗之所以被誉为"诗史",不仅仅因为它善陈史事,还因为它能"书法不隐",直言批判唐代最高统治者,这固然与时代环境、杜甫忠君爱国之心以及对《诗经》现实主义风格的继承等有关,但更是杜甫在思想层面上自觉接受司马迁《史记》实录精神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史记》 实录精神 继承
下载PDF
司马迁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实录精神与处世之道 被引量:2
4
作者 周虹云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9期40-45,共6页
司马迁在《史记》中摒弃了世俗观念、个人情感,站在一个史学家的高度,对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作出客观公正的记述评价,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姿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秉笔直书,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正是他"史德&q... 司马迁在《史记》中摒弃了世俗观念、个人情感,站在一个史学家的高度,对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帝王作出客观公正的记述评价,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姿态,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秉笔直书,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正是他"史德"的集中体现。司马迁在《史记》大量人物传记篇章中,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用寓论断于叙事并将叙事故事化的手法,在对故事的记述以及对《史记》的创作构思中蕴含着其深刻的哲学思想,诸多的处世之道都是他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史德” 实录精神 处世之道
下载PDF
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看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宇鹏 史海嫣 贾玉洁 《科教文汇》 2016年第21期151-153,共3页
《史记》因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被称为"实录",其中的每一篇章都蕴含了作者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李广是太史公钟爱的人物之一,但即使是这样,太史公仍旧能够秉笔直书。他通过选取... 《史记》因其文直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被称为"实录",其中的每一篇章都蕴含了作者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在《史记》记载的众多人物中,李广是太史公钟爱的人物之一,但即使是这样,太史公仍旧能够秉笔直书。他通过选取李广一生中的典型事件,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客观、立体、丰满的李将军形象,并将个人情感与实录精神巧妙地融合,著成了《李将军列传》这一不朽的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李广 实录精神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实录精神与补史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程丽芳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虚构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是当今学界所取得的共识,也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作者和评论者由于受史官求实文化的影响,往往秉承史家的实录精神来创作小说,并且常常为小说的真实性辩护,... 虚构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这是当今学界所取得的共识,也是小说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主要特征。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作者和评论者由于受史官求实文化的影响,往往秉承史家的实录精神来创作小说,并且常常为小说的真实性辩护,存在着强烈的求实精神与补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志怪小说 实录精神 意识 求实精神 构成要素 小说作者 创作小说
下载PDF
从《史记》中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蠡测其“实录”精神
7
作者 王胜奇 董宁 彭小猛 《老区建设》 2015年第6期28-29,共2页
《史记》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记载了历史的"实录"精神,其对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笔者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私家修史、"无征不信&qu... 《史记》是中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记载了历史的"实录"精神,其对帝王类的人物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笔者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分析这种"实录"精神对当前文学创作及社会发展的当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帝王类人物 实录精神
下载PDF
从《史记》的人物外貌描写管窥其“实录”精神
8
作者 王胜奇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81-84,共4页
《史记》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记载历史的"实录"精神。正因如此,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笔者在研读《史记》时,发现太史公除了原原本本记载历史事件外,其对历史人物... 《史记》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著作,开创了"不虚美、不隐恶"客观记载历史的"实录"精神。正因如此,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笔者在研读《史记》时,发现太史公除了原原本本记载历史事件外,其对历史人物的外貌描写也是秉承"实录"精神,对人物外貌进行客观直录。因此,文章尝试从其对先贤将相外貌的"直录"和对芸芸众生的凡人外貌的尚真的两个层面,来管窥其坚持的"实录"精神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各种人物 外貌描写 实录精神 价值
下载PDF
“数奇”笔法,“实录”精神——以《史记·李将军列传》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军峰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77-80,共4页
结合《史记·李将军列传》思想内容,探讨"数奇"笔法:一是选材典型,剪裁得当;二是对比手法,突出烘托;三是融入情感,寓论于史。在"数奇"笔法运用的同时,其难能可贵的是"实录"精神,可堪写作信史之典范。
关键词 《史记》 “数奇”笔法 实录精神
下载PDF
《史记》人物外貌描写“实录”精神的原因探析
10
作者 王胜奇 《老区建设》 2014年第22期7-8,共2页
《史记》对帝王国君、先贤将相和凡夫俗子的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文章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史公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这种"实录"精神对当... 《史记》对帝王国君、先贤将相和凡夫俗子的外貌描写坚持"实录"精神,文章试图分析太史公如此创作的主要原因在于太史公私家修史、"无征不信"和遭受"宫刑"而发愤著书,并尝试这种"实录"精神对当前文学创作及社会发展的当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实录精神 创作原因 当下意义
下载PDF
楮墨实录书史事 笔锋托愤抒胸臆——《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的二重组合
11
作者 张丽娜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12-14,54,共4页
文章以《史记》实录精神与托愤精神组合为突破口,阐述了实录精神、托愤精神的远源和在史文中的凸显,进一步挖掘二者之间相悖的二元性关系,从而揭示《史记》中所蕴含的这种文化悖论本身的深刻性、美感魅力以及难解的文化之谜。
关键词 史记 实录精神 托愤精神 二重组合 美感魅力
下载PDF
“实录”概念的两种倾向与《史记》实录精神的双重平衡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泓志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12期29-36,共8页
班固对“实录”概念的界定包含两种对立倾向,二者皆其来有自。《史记》的历史书写包含“其文直,其事核”的客观倾向与“不虚美,不隐恶”的主观倾向的平衡;作为“文直事核”的实录,《史记》包含历史细节与理性规律的平衡;作为“彰善贬恶... 班固对“实录”概念的界定包含两种对立倾向,二者皆其来有自。《史记》的历史书写包含“其文直,其事核”的客观倾向与“不虚美,不隐恶”的主观倾向的平衡;作为“文直事核”的实录,《史记》包含历史细节与理性规律的平衡;作为“彰善贬恶”的实录,《史记》包含理性规律与非理性精神的平衡。这共同构成了《史记》实录精神的双重平衡和留给后世的双重遗产,也是《史记》具有永恒魅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实录 实录精神
下载PDF
从《疑古》、《惑经》看刘知幾的实录精神
13
作者 赵海旺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9-51,61,共4页
刘知幾在《史通》的《疑古》、《惑经》两篇中,以"善恶必书,斯为实录"的原则对《尚书》、《春秋》进行了大胆批评,形成独断之学。分析这两篇内容,不难看出刘知幾的实录精神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体现了出强烈的通识意识。
关键词 《史通》 《疑古》 《惑经》 刘知幾 实录精神
下载PDF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及其实录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海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1期44-47,43,共5页
《史记》一书,被人们称为“实录”,获得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赞誉。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本文试就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作一些肤浅的分析,以窥其实录精神之一斑。
关键词 司马迁 实录精神 《史记》 历史人物 诸侯 陈涉 项羽 世家 人物评价 评价人
下载PDF
不以好恶掩真实——论《史记》的实录精神
15
作者 吴明明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09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 太史公司马迁编著的《史记》是我国封建时代史学和文学的优秀遗产。在《史记》中,司马迁表现出的"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一直受到国内外史学界和文学界的重视和推崇。司马迁在描述历史人物时,无论对自己喜好的人物,还是厌恶的人物,都坚持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并通过"互见法"这一创作技巧使人物性格更加完整、丰满。司马迁所坚持的实录精神,使《史记》成为中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实录精神 真实 好恶 历史人物 中国史学史 司马迁 封建时代
下载PDF
《吴晗传》与《史记》的实录精神
16
作者 方竟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3期11-13,共3页
《吴晗传》与《史记》的实录精神方竟成苏双碧、王宏志所著的《吴晗传》,是我国新时期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以翔实的史料、鲜明的爱憎客观地反映了著名明史专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从学生时代到他被迫害致死的历史,其中许多突出事... 《吴晗传》与《史记》的实录精神方竟成苏双碧、王宏志所著的《吴晗传》,是我国新时期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以翔实的史料、鲜明的爱憎客观地反映了著名明史专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从学生时代到他被迫害致死的历史,其中许多突出事件和入木三分的描写,具有深刻和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吴晗 实录精神 司马迁 中国知识分子 胡适 读书救国 传记文学 共产主义者 民主主义者
下载PDF
民本思想和实录精神——关于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征
17
作者 张少康 《齐鲁学刊》 1983年第2期67-72,共6页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近几年来有不少同志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但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则探讨得不多。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虽然在奴隶社会时期已经产生,然而在整个中世纪,并没有什么新的进... 关于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近几年来有不少同志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但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则探讨得不多。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虽然在奴隶社会时期已经产生,然而在整个中世纪,并没有什么新的进展,主要是发达和盛行于资本主义时期。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萌芽和产生也很早,它的发展和成熟则是在封建社会,因而和西欧相比,有很不同的社会背景,从而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之处。我国古代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受儒家思想和史学写作原则的影响很深,它反映出两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民本思想和实录精神。这里,我们拟就这两方面作一点分析,以进一步阐明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产生、形成、成熟的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我国古代 民本思想 实录精神 文艺思想 文学创作 古代文学理论 儒家思想 不同阶段 白居易
下载PDF
论司马迁传记文学的实录精神
18
作者 王克韶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91-96,共6页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鲁迅曾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录”精神是《史记》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班固...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一部杰出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鲁迅曾赞扬《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评价了它在史学和文学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实录”精神是《史记》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指出:“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这就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实录精神 传记文学 史记 人物传记 历史著作 高祖本纪 汉武帝 刘邦 项羽本纪
下载PDF
史传的实录精神与小说的求真原则
19
作者 范道济 《黄冈师专学报》 1998年第3期24-28,51,共6页
史家“实录”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在于关怀现实、写实求真。而小说既然“记正史之未备”,那么,史家“实录”原则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小说所应遵循的创作原则。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实录”理论对明清小说的积极影响:第一,促使小说关... 史家“实录”理论的精髓和真谛,在于关怀现实、写实求真。而小说既然“记正史之未备”,那么,史家“实录”原则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小说所应遵循的创作原则。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实录”理论对明清小说的积极影响:第一,促使小说关注社会、贴近现实,快捷及时地描摹驳杂多色的社会现实生活;第二,史家“不虚美,不隐恶”,“善恶必书,妍媸毕露”的实录精神,促使小说人物形象由单色调向多色调演进,由定型化、绝对化向动态化、复杂性发展,并最终创造出具有高度个性化的、具有复杂性格结构的艺术典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传 实录精神 小说真实性 人物性格 小说内容
全文增补中
“实录”与“宣汉”:汉代史学思潮的两种取向 被引量:1
20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共4页
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历代史家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推进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求真"与"致用"问题的思考,以期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 在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史上,历代史家对于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为了推进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求真"与"致用"问题的思考,以期揭示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发展的特点,我们邀请了六位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见解。许殿才认为,"求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根本要求,而"致用"则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主要动机,二者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汪高鑫认为,汉代史学"求真"与"致用"的思想倾向不尽相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与班固的"宣汉"意识,便是代表了汉代史学思潮的两种取向。李传印认为,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经世致用呈现出了重视人生价值、资政鉴戒和社会教化的特点,然而政治对史学的过分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曲笔泛滥。牛润珍认为,从唐初贞观君臣论政来看,史鉴在"求真"与"致用"之间,求真、史鉴、致用是一个有机的联系。罗炳良认为,宋元义理史学有讲究"求真"的一面,能够适当处理议论褒贬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注意把握"致用"与"求真"的相互制衡维度。周文玖认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兴起,学者们立场鲜明地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力反明末的空疏学风,在史学的"求真"与"致用"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以上刊出他们的具体论述,期望学界参与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精神 史学思潮 汉代 宣汉 主观意识 价值属性 史学发展 史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