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想“父亲”的追寻——对比张爱玲《茉莉香片》与远野遥《破局》中精神父亲的建构
1
作者 冉一茗 《世界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30-37,共8页
张爱玲《茉莉香片》中刻画的聂传庆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其对精神父亲的追寻,与在此基础上对于理想自我的建构,以及最终理想父亲的形象破灭后呈现的雄性反击与自我否定。在远野遥《破局》中,男主人公阳介也有着类似的情形,但二者在父亲... 张爱玲《茉莉香片》中刻画的聂传庆这一人物形象,展现了其对精神父亲的追寻,与在此基础上对于理想自我的建构,以及最终理想父亲的形象破灭后呈现的雄性反击与自我否定。在远野遥《破局》中,男主人公阳介也有着类似的情形,但二者在父亲的“缺席”与理想自我的构建上又有所不同,选择这两篇文本,运用文本细读与比较文学的方法,以《茉莉香片》为主,与《破局》进行对比分析,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借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父性文化的研究,探寻其笔下人物对于精神父亲的追寻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茉莉香片》 远野遥 《破局》 精神父亲 理想父亲 精神分析
下载PDF
寻找我们的精神父亲——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塑造 被引量:7
2
作者 陈莲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6-38,共3页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精神父亲、完善自我的过程,"父亲"缺失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坏和精神秩序的垮塌。寻找精神父亲、瓦解父亲权威("弑父")、重构精神父亲是人类建构社会秩序和精神秩序的不懈努力。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精神父亲、完善自我的过程,"父亲"缺失就意味着社会秩序的崩坏和精神秩序的垮塌。寻找精神父亲、瓦解父亲权威("弑父")、重构精神父亲是人类建构社会秩序和精神秩序的不懈努力。中外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塑造的精神父亲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理想父亲能够代表一切美德和威严;(2)现实父亲,包括威力强大而暴虐的父亲,或代表一切邪恶力量的父亲,或平凡而坚韧的父亲;(3)他者父亲,指的是一位被虚构的父亲、一位长者或一种物化的象征符号。后现代时期精神父亲形象的不完善反映了目前我们的文化焦虑和非理性特征以及继续寻找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父亲 理想父亲 现实父亲 他者父亲 形象
下载PDF
寻找精神父亲之路——林道静恋爱心理探析
3
作者 许珍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89-91,共3页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的生活为线索,通过表现她对共产党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从小说女主人公的性别角度出发,通过审视其在恋爱过程中倾心的各种男性人物形象,来探讨《... 《青春之歌》是一部典型的革命爱情小说。作品以主人公林道静的生活为线索,通过表现她对共产党事业的执着追求,来揭示中国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关系。从小说女主人公的性别角度出发,通过审视其在恋爱过程中倾心的各种男性人物形象,来探讨《青春之歌》中一个普遍的精神心理现象———恋父情结问题,能够进一步挖掘出林道静恋爱心理的实质就是不断寻找其精神父亲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之歌》 林道静 恋父情结 精神父亲
下载PDF
透过《疯狂原始人》看中美动画电影中的父亲精神 被引量:1
4
作者 赫灵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39,共2页
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塑造了一个保守、固执、蛮横,但又充满强烈责任感的父亲(瓜哥)形象,通过以瓜哥和盖为人物对立点上的爱与被爱、坚守与改变的深刻寓意,诠释了传递正能量的父亲精神。作为家庭秩序的权威与准则,代表爱、威严、智慧... 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塑造了一个保守、固执、蛮横,但又充满强烈责任感的父亲(瓜哥)形象,通过以瓜哥和盖为人物对立点上的爱与被爱、坚守与改变的深刻寓意,诠释了传递正能量的父亲精神。作为家庭秩序的权威与准则,代表爱、威严、智慧、美德、能力与责任的父亲精神,在众多的美国动画电影中得以彰显,但中国动画电影中父亲精神则较为缺失,也从另一侧面看到中国动画存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狂原始人》 中美动画电影 父亲精神
下载PDF
母亲阳具的精神心理分析
5
作者 董建林 《中国性科学》 2005年第11期3-7,23,共6页
20世纪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男人与女人的差别及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后女权主义者过度关注男女在生理的差异,甚至将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归结为性器官差别。中国文化由于其特殊性,其母性化的本质长期被遮掩,母亲阳具成了中... 20世纪随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男人与女人的差别及关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后女权主义者过度关注男女在生理的差异,甚至将男人与女人的差异仅仅归结为性器官差别。中国文化由于其特殊性,其母性化的本质长期被遮掩,母亲阳具成了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色现象。借助于精神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才有可能对这种现象作本质解剖:精神父亲的缺失才是母亲崇拜的信仰根源。准确认识儒家文化女性化的本质,对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心理的现代性建设,是一个跨世纪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亲阳具 精神分析 精神父亲 心理母亲
下载PDF
《背影》中父亲形象之我见
6
作者 喻见 《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2期33-35,共3页
本文从随着自己父亲身份的成立增长了与父母,特别是父亲呈现的复杂局面切入,讲述了心理学上成熟的男性在成熟的孩子——父亲这一重要转型期发生的心理、知觉的变化来对《背影》中父亲形象作出解读,以期获得阅读新意。
关键词 中国人的父亲是生理、精神双体合一的 “皇父” 用情抟造的心象雕塑
下载PDF
华裔男性刻板印象的解构与英雄本色的重构
7
作者 汪凡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70-74,共5页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qu... 华裔美国男性作家笔下的华裔男儿们,对现实中被"阉割"或被"白化"的血缘父亲深感失望和厌恶,他们力图颠覆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强加于华裔男子的刻板印象,在为主流湮灭的华裔历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寻觅理想中的"精神父亲"——高大而阳刚的华裔英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建构华裔父系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华裔男性形象,重建华裔美国人的光辉历史。唯有重建一个能够代表中华文化传统和华人男子真正特质的华人英雄形象,才能完全取代美国种族主义者别有用心的荒谬而虚假的华人刻板印象,让华人乃至美国人重新认识华人及其文化,以此增强华裔族群的凝聚力,有效抵御美国的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而"儿子"们理想的父亲应该刚柔并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雅与正义,也具有英勇与阳刚之气,在中西文化的土壤中,在精神上引领着"儿子"们不断前进和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 刻板印象 血缘父亲 精神父亲
下载PDF
性别政治的历史追踪 被引量:2
8
作者 林雯娟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7期107-110,共4页
母系制到父权制的历史性演变带来了人类按照男性的结构和功能来建构认识世界的范式以及不平等性别的制度。性别制度衍生出种种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至今还弥漫在现代社会。本文追溯性别歧视的历史起源,解析性别制度的文化背景,探讨权力对... 母系制到父权制的历史性演变带来了人类按照男性的结构和功能来建构认识世界的范式以及不平等性别的制度。性别制度衍生出种种性别问题和性别现象至今还弥漫在现代社会。本文追溯性别歧视的历史起源,解析性别制度的文化背景,探讨权力对性别的制衡和编排,进而论及男性社会中的女性参政以丰富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制度 父权 精神父亲
下载PDF
父亲精神(节选)
9
作者 陈传万 《小作家选刊(小学生版)》 2009年第1期50-50,共1页
一大早,我就收到一条短信。短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出世时父爱是祈祷,长大时父爱是操劳。犯错时父爱是唠叨,失败时父爱是忠告。饿了父爱是灶,病了父爱是药。冷了父爱是袄,倦了父爱是巢。愿父亲们快乐!
关键词 阅读 小学 父亲精神 节选
原文传递
寻寻觅觅 渴求“父亲”——评索尔·贝娄作品《只争朝夕》中的汤米·威尔哈姆
10
作者 王惠瑜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2X期47-48,共2页
《只争朝夕》是索尔·贝娄中篇小说中的代表,作品中贯穿着主人公汤米·威尔哈姆对"父亲"的寻找。本文结合犹太文化,从寻求血缘父亲、精神父亲、信仰父亲三方面分析汤米对父亲渴求的轨迹和深层内涵。
关键词 《只争朝夕》 血缘父亲 精神父亲 信仰父亲
原文传递
《勿失良辰》中父亲在威尔姆成长中的作用探究
11
作者 周莉 《明日风尚》 2019年第16期174-174,185,共2页
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讲述了威尔姆获得顿悟,走向成熟的故事,是典型的成长小说。而在威尔姆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威尔姆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的生父艾德勒医生及精神父亲塔莫金医生分别扮演了'对手&#... 索尔·贝娄的《勿失良辰》讲述了威尔姆获得顿悟,走向成熟的故事,是典型的成长小说。而在威尔姆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对威尔姆成长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的生父艾德勒医生及精神父亲塔莫金医生分别扮演了'对手'及'精神导师'的角色,共同促成了威尔姆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父 精神父亲 《勿失良辰》
原文传递
从“感光时代”到“小时代”——论90年代以来青春电影的精神走向 被引量:6
12
作者 丁莉丽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3-136,共4页
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感光时代》为代表的青春电影与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当下青春电影。90年代的青春电影直面当时的文化变迁,体现了这一代导演对于国家、时代、文化充满关怀的忧患意识;当下青春电影则是屌丝心态的产... 本文从三个方面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感光时代》为代表的青春电影与以《小时代》为代表的当下青春电影。90年代的青春电影直面当时的文化变迁,体现了这一代导演对于国家、时代、文化充满关怀的忧患意识;当下青春电影则是屌丝心态的产物,仰视财富、以庸俗成功学为人生导航;90年代的青春电影致力于寻找"精神"父亲,重铸信仰,当下青春电影中的主人公则是"无父的一代",体现出"反哺"的张狂;90年代青春电影反思"残酷青春",当下青春片则因为缺乏反思意识而流于对"怀旧青春"的空洞凭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英意识 屌丝心态 精神父亲 残酷青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