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相遇到融合:幼童精神生长的基本生活逻辑
1
作者 张更立 张海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与生长方式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不同的人因其禀赋潜能、成熟水平和经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都是独具个性特征的价值主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幼童特殊的身心特点,使其有着独特的精神生长逻辑和内在规律,使... “生活”是对人的存在与生长方式最为关切、最为明了的概括。不同的人因其禀赋潜能、成熟水平和经验背景等方面的不同,都是独具个性特征的价值主体,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幼童特殊的身心特点,使其有着独特的精神生长逻辑和内在规律,使其在与生活世界的意义关涉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过程。探析幼童精神生长的基本生活逻辑,澄明幼童精神生长的基本意蕴,有助于揭示幼童精神生长的秘密,并为理解儿童教育的本质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童 精神生长 生活逻辑
下载PDF
给学生一片精神生长与飞翔的天空
2
作者 王屹宇 《江苏教育》 2019年第58期14-14,共1页
2019年8月,铜陵一中准备给即将入学的每一位2019级新生赠送一本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既是学校欢迎新生的礼物,也是布置给他们的第一份阅读作业。阅读闪耀着人类人性和智慧之光的经典著作,有助于... 2019年8月,铜陵一中准备给即将入学的每一位2019级新生赠送一本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既是学校欢迎新生的礼物,也是布置给他们的第一份阅读作业。阅读闪耀着人类人性和智慧之光的经典著作,有助于学生精神的发育与生长。学校教育,应该给予学生一片精神生长与飞翔的天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德树人 阅读经典 精神生长
下载PDF
儿童审美:指向言语智慧生成和精神生长
3
作者 李洪祥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C)》 2014年第2期4-7,共4页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语文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审美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审美主体——儿童的情趣与灵魂不在场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审美,要通过感... 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是语文课程重要的价值目标.也是儿童精神成长的重要维度,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却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审美缺失的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审美主体——儿童的情趣与灵魂不在场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儿童审美,要通过感知与诵读,触摸作品的形象美;通过还原与阐释,体悟言语的形式美;通过自由与解放,激发言语的创造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审美 言语莲慧 精神生长
下载PDF
论井冈山精神对伟大革命精神的铸就
4
作者 郭跃文 廖胜华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13,共9页
本文从精神生长的逻辑视角出发,考察并揭示井冈山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精神得以孕育生长的实践看,井冈山精神建立在具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实践形态上,其背后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关键一步”,昭示着中国共... 本文从精神生长的逻辑视角出发,考察并揭示井冈山精神与伟大革命精神的内在逻辑关联。从精神得以孕育生长的实践看,井冈山精神建立在具有开创意义的革命实践形态上,其背后的井冈山道路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最关键一步”,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主动、精神主动上迈向新境界,标注了中国革命在精神上独立自主的新起点,为中国革命注入了创新变革的新基因。从主体的人格形塑看,基于井冈山精神的主体自我改造,对中国共产党革命人格的塑造具有关键意义,包括革命觉悟的锻造、革命意志的锤炼、革命作风的塑造等。从集体的精神认同看,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寻根意义的革命精神家园,井冈山精神承载着革命者的精神价值共识,成为涵养伟大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山精神 革命精神 精神谱系 精神生长
下载PDF
唤醒、生长与超越:雅斯贝尔斯的教育美学 被引量:1
5
作者 林焕翔 李冲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7期20-24,共5页
时代的精神危机与个人临界之境遇是雅斯贝尔斯教育美学思想的来源。他的教育美学是唤醒与转向、精神生长和生命超越三者的结合,其目的在于重估教育本质来重塑人类精神状况并烛引人跃向超越之境。人在接受本真的教育中,以"教育信仰&... 时代的精神危机与个人临界之境遇是雅斯贝尔斯教育美学思想的来源。他的教育美学是唤醒与转向、精神生长和生命超越三者的结合,其目的在于重估教育本质来重塑人类精神状况并烛引人跃向超越之境。人在接受本真的教育中,以"教育信仰"为依托,重新确立生命之意义并自觉担负起传承与创造历史文化的责任。这也是民族、文化、时代精神摆脱危机并再次复兴的开始与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美学 自我唤醒 精神生长 生命超越 复兴
下载PDF
一间教室的情感力量
6
作者 钱建国 《江苏教育》 2019年第47期41-42,共2页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教室必须是有温度、有情意的存在。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一直被当作学习的机器,那么,他对整个... 诺尔曼·丹森在《情感论》中指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情感的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人的主观情感,决定了教室必须是有温度、有情意的存在。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一直被当作学习的机器,那么,他对整个教育生活一定是厌恶的、反感的、抗拒的,我们就不得不怀疑他健康成长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教育 精神生长 情感体验
下载PDF
把学校还给师生——我的办学主张与实践
7
作者 叶映峰 《教育视界》 2022年第4期44-49,共6页
校长要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目标,思考如何实现把学校还给师生的办学追求。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校长要带领师生一起提炼学校精神,办一所"我们的"学校;要推进教学改革,让"我和你"在课堂上共生共长;要关注师生的精... 校长要以师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目标,思考如何实现把学校还给师生的办学追求。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校长要带领师生一起提炼学校精神,办一所"我们的"学校;要推进教学改革,让"我和你"在课堂上共生共长;要关注师生的精神生长,让学校成为师生精神拔节的生命场和永远眷恋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立校 教学改革 精神生长
下载PDF
实施群文阅读,助推素养升级
8
作者 张明明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第28期66-67,73,共3页
单篇教学终觉浅,学生在单一逼仄的素材中,无论从获取资源的方式,还是最终的成果等方面来说,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教师需要提供类群化的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在整篇、整组文章的支撑下,通过整合、辨析、归类等思维方式,切实提升语言能力。... 单篇教学终觉浅,学生在单一逼仄的素材中,无论从获取资源的方式,还是最终的成果等方面来说,都会受到较大的限制。教师需要提供类群化的资源,积极鼓励学生在整篇、整组文章的支撑下,通过整合、辨析、归类等思维方式,切实提升语言能力。本文提出要建构“人文”类群,在体悟感知中获取精神生长;建构“要素”之群,在延展进阶中聚焦能力生长;建构“写法”之群,在类比辨析中促进表达生长;建构“作者”之群,在统整聚合中引领素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文阅读 精神生长 辨析对比 统整聚合
下载PDF
“孔子的故事”及其他——论李长之对孔子形象书写的演变
9
作者 刘进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99,共16页
孔子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回避的言说对象,重估孔子思想、重写孔子形象,成为文人学者表达各自文化立场及政治见解的重要手段。1940年代李长之凭借德国思想文化资源与哲学专门训练的缜密思维,汲取文化有机性与本土性观念,受到时代... 孔子是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回避的言说对象,重估孔子思想、重写孔子形象,成为文人学者表达各自文化立场及政治见解的重要手段。1940年代李长之凭借德国思想文化资源与哲学专门训练的缜密思维,汲取文化有机性与本土性观念,受到时代精神的感召与熏陶,从精神生长史的角度呈现了丰富多面的孔子,塑造了孔子“可爱的堂吉诃德”与“完美的艺术品”、融古典与浪漫于一体的形象。到了1950年代李长之的孔子观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传记《孔子的故事》通过阶级论的叙述视角,重塑了一个落寞感伤、郁郁不得志的矛盾人物孔子,在客观的叙事中微妙地投射了作者的情感。从李长之对孔子形象的书写,也可窥见一代知识者面对政治文化转型时的思想历程及文化隐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生长 孔子形象 李长之
原文传递
数学实验数据的偏差成因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芮金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 2021年第1期39-42,共4页
实验数据是指学生在数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得到的相关数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我实证意识薄弱、实验素材不完备、教师自身理解力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数据虚假、异常数据发生及特殊数据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 实验数据是指学生在数学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记录得到的相关数据。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自我实证意识薄弱、实验素材不完备、教师自身理解力的缺失等原因导致数据虚假、异常数据发生及特殊数据流失等问题时有发生。教师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来优化数学实验数据的处理,促进学生对实验活动深度理解:借助不同数据比对,触发实验问题生成;透视正确数据意义,促成实验规律发现;重视异常数据剖析,培育实验科学态度;解析特殊数据价值,培养实验反思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数据 触发问题 发现规律 培育态度 生长精神
下载PDF
教育的终极价值与教师的良知 被引量:38
11
作者 金生鈜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共6页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道德主体,必须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为己任。教育的终极价值是帮助和促进人的精神的完满发展,促进心灵的丰盈和健全。教育的终极价值超越于教育的工具价值。如果工具价值僭越终极价值,就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必须具有教育良知,具有对教育终极目的的理解,具有对于好的教育的深刻认识与信念,不断追求教育的终极价值的实现。教育良知使得教师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形成对教育行动的清醒和敏感的反思,使教育工作与教育的终极价值相符合。有良知的教师是文明社会的促进者,是文化崇高精神的保护者,是优秀人性的培育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的良知 教育的终极价值 教育的工具化 精神的健全生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