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性别差异研究
1
作者 王树阳 《河北精神卫生》 1999年第2期93-94,共2页
对172例抑郁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抑郁症均高于男性,男性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年龄及病程高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精神病性抑郁症中的入睡困难、昼夜节律、食欲下降、性欲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 对172例抑郁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精神病性和非精神病性抑郁症均高于男性,男性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年龄及病程高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精神病性抑郁症中的入睡困难、昼夜节律、食欲下降、性欲下降、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注意狭窄及自杀倾向高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非精神病性抑郁症中的早醒及易激惹高于精神病性抑郁症,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示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症间存在着性别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抑郁症 精神病性抑郁症 别差异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曹红军 宋新勤 +4 位作者 张红梅 李德重 罗红霞 李莹 范凤兰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治疗,研究组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w、2w、4w、6w...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治疗,研究组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联合阿米替林治疗,观察6w。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w、2w、4w、6w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w末抑郁症状研究组显效率为78%,对照组为75%;精神病性症状研究组显效率为80%,对照组为83%,两组总体疗效相当(P>0.05)。汉密顿抑郁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两组治疗1w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治疗2w末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4w末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副反应量表评分研究组治疗1w、2w、4w、6w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静坐不能、嗜睡、心电图改变、震颤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两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但研究组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抑郁症 文拉法辛 阿米替林 利培酮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陈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25期146-148,共3页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10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效果。方法 10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文拉法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精神病评定量表(BRP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T-SI)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的9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AMD、BRPS、CGT-SI评分分别为(7.3±4.2)、(25.6±6.1)、(1.7±0.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9.6±4.5)、(28.2±4.9)、(2.3±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效果,显著高于单一采取文拉法辛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利培酮 精神病性抑郁症 治疗效果
下载PDF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守春 卢振胜 +1 位作者 李艳 韩崇明 《山东精神医学》 2002年第4期239-240,共2页
目的 研究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对48例精神病性抑郁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应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目的 研究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对48例精神病性抑郁症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应用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对照组应用阿米替林治疗,观察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米替林组。结论 利培酮合并阿米替林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起效快,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阿米替林 联合治疗 精神病性抑郁症 临床观察 副反应
下载PDF
米安色林合并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德香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5期371-374,共4页
目的研究米安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治疗,研究组联合米安色林,对照组联合阿米替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 目的研究米安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治疗,研究组联合米安色林,对照组联合阿米替林,观察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8周末抑郁症状:研究组显效率为77%,对照组为75%;精神病性症状:研究组显效率为80%,对照组为84%。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汉密顿抑郁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两组治疗第1周末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治疗第2周末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及第4周末简明精神病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显著下降(P均<0.05)。副反应量表评分:研究组治疗第1、2、4、8周末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静坐不能、嗜睡、心电图改变、震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0.05)。结论两种方法的总体临床疗效相当,但米安色林合并利培酮起效更快、安全性更高、依从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抑郁症 米安色林 阿米替林 利培酮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受体与重型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治疗(英文)
6
作者 惠昕 周彩红 王明伟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61-966,共6页
关键词 重型精神病性抑郁症 肾上腺皮质醇增多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糖皮质激素受体 拮抗剂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董广进 孙海平 高伟 《当代医学》 2019年第4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80例,将这8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精神病性抑郁...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间收治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80例,将这8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给予利培酮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文拉法辛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抑郁症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0%(观察组)、92.50%(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应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对患者而言十分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利培酮 精神病性抑郁症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SD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林文 薛秋美 陈美蓉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应用于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SDS评分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4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应用于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SDS评分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4例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单一的利培酮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抑郁(SDS)评分及不良反应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抑郁症状、精神病情症状上的治疗有效率为86.5%、89.2%,对照组患者在抑郁症状、精神病情症状上的治疗有效率为83.8%、86.5%,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SDS评分(15.9±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SDS评分(28.6±5.7)分;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结论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与单一的利培酮治疗均能在精神病性抑郁症中取得显著疗效,但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的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少,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利培酮 精神病性抑郁症 SDS评分
下载PDF
氟西汀联合奋乃静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 被引量:1
9
作者 徐松泉 王东波 +5 位作者 朱培俊 何旭东 赖根祥 叶翠薇 张静 王静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81-584,共4页
目的 :研究氟西汀联合奋乃静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 (P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氟西汀联合奋乃静组 (简称氟西汀组 ) 2 9例 ,予以氟西汀 2 0mg ,po ,qd ;阿米替林联合奋乃静组 (简称阿米替林组 ) 2 8例 ,予以阿米替林 75mg ,po ,bid。 ... 目的 :研究氟西汀联合奋乃静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 (PD)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氟西汀联合奋乃静组 (简称氟西汀组 ) 2 9例 ,予以氟西汀 2 0mg ,po ,qd ;阿米替林联合奋乃静组 (简称阿米替林组 ) 2 8例 ,予以阿米替林 75mg ,po ,bid。 2组均联合奋乃静 8mg ,po ,bid。 6wk为一个疗程。结果 :对抑郁症状的治疗 ,氟西汀组显效率为 76 % ,阿米替林组为 75 % ;对精神病性症状 ,2组显效率分别为 80 % ,82 %。 2组疗效经Ridit分析P >0 .0 5。而在HAMD“焦虑 /躯体化”因子分下降方面 ,氟西汀组更为显著。氟西汀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口干(2 8% ) ,便秘 (2 1% ) ,视力模糊 (14 % ) ,恶心呕吐(10 % ) ,兴奋或激越 (10 % )等。结论 :氟西汀联合奋乃静治疗PD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较少 ,具有更高的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西汀 奋乃静 精神病性抑郁症 阿米替林 联合治疗
下载PDF
氟伏沙明治疗13例精神病性抑郁症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潘丽红 姚琳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76-277,共2页
有文献报告,超过20%的抑郁症患者符合精神病性抑郁症(Psychoticdepression,PD)的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更严重,往往对安慰剂反应率低,病程长,复发率高。另有研究显示,抗抑郁剂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PD有效... 有文献报告,超过20%的抑郁症患者符合精神病性抑郁症(Psychoticdepression,PD)的诊断标准,其临床表现更严重,往往对安慰剂反应率低,病程长,复发率高。另有研究显示,抗抑郁剂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或无抽搐电休克治疗PD有效。由于使用抗精神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医生或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避免联用抗精神药物治疗,但目前常用的选择性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不尽相同,日本有学者发现氟伏沙明和舍曲林在治疗PD时作用相反,怀疑是SSRIs类药物对内质网sigma-1受体蛋白的作用不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性抑郁症 氟伏沙明 汉密顿抑郁量表 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
下载PDF
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处理
11
作者 潘丽红 姚琳 严育忠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11-212,共2页
对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和处理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 精神病性抑郁症 精神病 抑郁
下载PDF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合并舒必利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兰花 冯春霞 +2 位作者 王艳 杨秀梅 黄世勋 《中国民康医学》 2003年第9期533-535,共3页
目的 :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合并舒必利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共 16 1例病人 ,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80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38例 ,年龄 (37± 12 )岁 ,病程 (15± 5 )月 ... 目的 :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合并舒必利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共 16 1例病人 ,按入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 80例 ,男性 4 2例 ,女性 38例 ,年龄 (37± 12 )岁 ,病程 (15± 5 )月 ;对照组 81例 ,男性 4 3例 ,女性 38例 ,年龄 (36± 13)岁 ,病程 (14± 5 )月。入组病人均经过 3~ 7天的药物清洗期 ,然后服用舒必利系统治疗 ,始量 10 0mg ,Bid ,一周内加到 6 0 0mg/日 ,以后根据病情及不良反应调整剂量 ,最大量 10 0 0mg/日。治疗组和对照组舒必利用量分别为 (4 6 7± 12 6 )mg/日和 (4 73± 132 )mg/日 ,两组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在服用舒必利的同时 ,治疗组给予 5 %GS 2 5 0mL ,内加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2 0mL ,iv ,gtt,qd ;对照组 :给予 5 %GS 2 5 0mL ,iv ,gtt,qd。疗程 3周。用HAMD、PANSS量表、CGI和TESS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对抑郁症状的疗效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分别为 76 %和 5 4 % ,经Ridit分析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用药后 1周即见效 ,以后随时间延长 ,疗效也越好。对精神病性症状两组病人均有明显好转 ,但疗效相当 ,总有效率分别为 6 4 %和 5 9% ,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 舒必利 精神病性抑郁症 精神病 三环类抗抑郁 TCAS
下载PDF
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在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13
作者 白腊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88-0191,共4页
临床上在实际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接诊的68例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治疗中采用西酞普兰药物,观察组患者采... 临床上在实际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12月至2023年11月接诊的68例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治疗中采用西酞普兰药物,观察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药物。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焦虑以及抑郁情绪状态评分均相对更低,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整体更高。结论 在实际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药物不仅能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状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酞普兰 舒必利 精神病症状抑郁症 治疗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在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14
作者 董振文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2-0075,共4页
分析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与舒必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资料90例,以治疗方式均分2组,45例/组,对照组行舒必利给药治疗,观察组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给药治疗,比较... 分析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与舒必利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纳入我院2019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资料90例,以治疗方式均分2组,45例/组,对照组行舒必利给药治疗,观察组联合艾司西酞普兰给药治疗,比较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患者抑郁量表(HAMD)、自尊量表(SES)、对应方式量表(SCS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的第二周、第四周及第八周,观察组上述指标数据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针对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舒必利给药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对于改善患者抑郁状态、提高其自尊水平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够提高患者应对能力,患者服药过程中不会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在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症状抑郁症 艾司西酞普兰 舒必利 疾病治疗有效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健康教育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中的作用研究
15
作者 董舒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162-0165,共4页
研究健康教育、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开展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干预作用。方法 357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就诊于2023年1月至12月,奇偶数分入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分析。结果 病情、疾... 研究健康教育、个性化心理护理联合开展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干预作用。方法 357例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就诊于2023年1月至12月,奇偶数分入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基础护理;健康教育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效果分析。结果 病情、疾病症状、精神状态、心境状态及遵医行为统计,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健康教育联合个性化心理护理的开展,可对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病情、病症反应改善做到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化心理护理 联合干预 抑郁症精神病症状 护理作用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变化及临床症状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杨梅 盛利 +1 位作者 田丹 许可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研究感觉运动门控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中的对比及临床症状。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8(A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53例(B组),健康检查的正常人50例(C组)。采用PPI及适应性评价患者感觉运动... 目的研究感觉运动门控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中的对比及临床症状。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8(A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53例(B组),健康检查的正常人50例(C组)。采用PPI及适应性评价患者感觉运动门控功能,统计患者惊跳反射及习惯化情况,并行汉密尔顿量表和阳性和阴性量表分评价。结果 A、B组患者的习惯化程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同时B组患者的惊跳反射指标要显著低于A组,且C组显著高于A组(P<0.05)。A、B两组患者的阳性、阴性以及一般病理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量表总分高于B组(P<0.05)。结论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损害情况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稍微严重,二者适应性反应比较一致,临床可通过阳性和阴性量表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精神病性抑郁症 感觉运动门控
原文传递
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叶萌 房茂胜 靳士立 《山东精神医学》 2004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 6 0例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氟西汀组及氟西汀合用利培酮组 ,于疗前 ,疗后 1、2、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及...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 6 0例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氟西汀组及氟西汀合用利培酮组 ,于疗前 ,疗后 1、2、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不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 合用小剂量利培酮组疗效显著 ,两组间痊愈率、1周末HAMD评分及疗程结束时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ES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合用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抑郁症可提高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精神病症状抑郁症 氟西汀 不良反应 精神病药物
下载PDF
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孟祥雨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20年第1期91-92,共2页
目前,临床上针对精神病性抑郁症采用单纯抗抑郁药、单纯抗精神病药或二者联合治疗皆有之,而国际指南则主张首选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其次为电休克治疗。本文旨在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 目前,临床上针对精神病性抑郁症采用单纯抗抑郁药、单纯抗精神病药或二者联合治疗皆有之,而国际指南则主张首选抗抑郁药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其次为电休克治疗。本文旨在探讨文拉法辛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病性抑郁症的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拉法辛 电休克治疗 国际指南 精神病性抑郁症 精神病 抑郁 利培酮治疗 疗效观察
原文传递
电针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 被引量:4
19
作者 施炳元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1期3241-3241,共1页
关键词 电针治疗 精神病症状的抑郁症 疗效观察
下载PDF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杜洋 季益富 +5 位作者 王安珍 伍晓艳 关建军 严凡凡 吴惠玲 孙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及与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160例,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各80例,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CTQ-SF)和亲...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及与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160例,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各80例,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CTQ-SF)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评估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CTQ-SF各维度得分及ECR的2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均P<0.05)。安全型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性因素(OR=2.25),而不安全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危险因素(OR=14.84),其中恐惧型依恋的风险最大(OR=8.79)。结论:童年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可能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性症状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精神病症状 童年期虐待 依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