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发展 王璐 +3 位作者 袁加贝 史靖宇 HEERAMUN-AUBEELUCK Anisha 赵旭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80-784,共5页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 目的:探索大学生人群中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发生率和临床特征。方法:第1阶段使用16条目前驱期问卷(PQ-16)对579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筛查,PQ-16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入第2阶段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最后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对符合诊断的PRS个体进行访谈,评估共病情况。结果:PRS的检出率约为3.5%。精神病风险症状特征表现为轻微阳性症状多于其他症状,其中最常见的是"异常思维内容"(65%)和"知觉异常/幻觉"(50%)。检出的PRS者目前或既往共病至少1种精神障碍的比例为63.2%,其中抑郁障碍(31.6%)和特定恐惧症(31.6%)最多见。结论:大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与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的共病现象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早期识别 临床特征 大学生
下载PDF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魏燕燕 何永光 +6 位作者 王继军 唐莺莹 张天宏 徐丽华 王俊杰 钱禛颍 唐云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clinical high risk of psychosis,CHR)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潜伏期以及认知功能的特征。方法采用Oddball范式,对36例CHR者(研究组)和35名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利用MATRICS成套...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clinical high risk of psychosis,CHR)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潜伏期以及认知功能的特征。方法采用Oddball范式,对36例CHR者(研究组)和35名正常对照(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测定,利用MATRICS成套认知测试评估两组被试认知功能,中文版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中精神疾病高危症状量表(scale of psychosis-risk symptoms,SOPS)评估CHR者临床症状。结果研究组信息处理速度、注意/警觉性、工作记忆、词语学习、视觉学习、推理和问题解决以及社会认知等7个领域认知功能得分均差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Fz、Cz、Pz导联P300波幅比对照组降低(P<0.05),Pz导联P300潜伏期延长(P<0.05)。研究组Cz点P300潜伏期与SOPS阳性症状得分呈正相关(r=0.544,P=0.001),P300波幅与信息处理速度(言语流畅性)得分呈正相关(r=0.339,P=0.043)。结论 CHR者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存在异常。P300与CHR精神病症状、认知缺陷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其在精神病风险监控中的作用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认知功能
下载PDF
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 被引量:16
3
作者 詹辰雨 史靖宇 +1 位作者 毛梓煜 赵旭东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14-618,共5页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两阶段评估方法对3160名本科生用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进行初筛,对阳性者(PQ-16≥9)进行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并识...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的压力知觉、应对方式特征及其与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两阶段评估方法对3160名本科生用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项版本(PQ-16)进行初筛,对阳性者(PQ-16≥9)进行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式访谈(SIPS)并识别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个体22例(PRS组)。从PQ-16<9分者中随机选取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22例(对照组)。使用压力知觉量表(CPS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测查PRS组和对照组的主观压力、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结果:PRS组CPSS总分[(34±8)vs.(22±8)]及失控感[(16±5)vs.(10±4)]、紧张感[(18±4)vs.(12±5)]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TCSQ的积极应对[(31±6)vs.(37±4)]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35±5)vs.(28±7)]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PRS组CPSS总分与TCSQ的消极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57,P<0.01),CPSS得分、TCSQ的消极应对得分与SDS得分呈正相关(r=0.86、0.66,P<0.01),CPSS、TCSQ得分与SIPS中精神病风险症状得分相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大学生存在高压力知觉并倾向于消极应对方式,压力知觉和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压力知觉 应对方式 大学生
下载PDF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与分裂样精神病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高华 陈文君 +4 位作者 李振 王继委 宋晓丽 郑永梅 吕锋 《精神医学杂志》 2014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与分裂样精神病(SFP)临床症状学结构的异同。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从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PRS患者71例及SFP患者39例,采用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与分裂样精神病(SFP)临床症状学结构的异同。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从病历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PRS患者71例及SFP患者39例,采用精神病高危症状量表(SOP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两组疾病症状严重性。结果两组患者起病形式存在显著性差异(χ2=9.24,P=0.010),PRS组以亚急性发病常见(76%),SFP组以急性为主(61%);相关分析显示,SOPS总分与BPRS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分及总分呈正相关(P<0.01);SFP组SOPS阳性症状因子评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PRS组,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因子评分均显著高于PRS组(P<0.05,P<0.01)。结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与分裂样精神病是同源类疾病的不同状态,分裂样精神病阳性症状严重于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分裂样精神病 对照研究
下载PDF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患病率与临床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黄彩英 薛坤喜 +3 位作者 任衍镇 李庆伟 万静 杜宝国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06-1011,共6页
目的:调查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比例抽样的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版本(PQ-16),对中山市2157例中学生进行筛查;对筛查问卷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行一对一... 目的:调查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分层比例抽样的方法,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版本(PQ-16),对中山市2157例中学生进行筛查;对筛查问卷阳性以及随机选取的阴性对照进行一对一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建立PRS诊断。最后以符合PRS诊断的中学生为研究组,不符合PRS诊断的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功能,并探讨PRS的精神病理学特点。结果:中学生中诊断PRS有59例,患病率为2. 7%,其中轻微阳性症状综合征(APSS)最常见,有55例,患病率为2. 5%。PRS组比非PRS组存在更高比例的精神病阳性家族史(2. 5%vs. 11. 9%,P <0. 01)、学习成绩差(均P <0. 01)和同伴关系差(均P <0. 05)。中学生PRS中阳性症状最常见的是"知觉异常/幻觉"(59. 3%)、"猜疑/被害观念"(38. 9%)、"奇特的思维内容/妄想性观念"(30. 5%);阴性症状中较常见的是"学习功能受损"(30. 5%)和"社会孤立"(20. 3%);解体症状中较多见的是"集中注意力困难"(13. 6%);一般症状中较常见的是"心境烦躁不安"(25. 4%)和"睡眠障碍"(25. 4%)。结论: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在中学生人群中存在一定的比例,需要医疗、教育和家庭积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患病率 临床特征 中学生
下载PDF
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临床转归调查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彩英 李庆伟 +3 位作者 万静 薛坤喜 任衍镇 章杰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目的:调查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临床转归和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小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PQ-16)在中山市中学生中进行精神病筛查,对59例符合PRS诊断标准的阳性者使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 目的:调查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临床转归和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小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利用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PQ-16)在中山市中学生中进行精神病筛查,对59例符合PRS诊断标准的阳性者使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定式访谈(SIPS)评估基线和1年后的临床精神病理学特征,并分析PRS 1年的自然转归特征和临床精神病理特点。结果:45例完成1年后随访(76.3%),脱落14例。其中,11例转化为精神障碍,纳入转化组,转化率为24.4%;18例(40.0%)维持PRS诊断,纳入维持组;16例(35.6%)缓解,纳入缓解组。转化组比维持组和缓解组求助于精神心理机构更多、学校适应性更差、学习成绩更低和同伴关系更不良(P均<0.05)。转化组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SOPS)各因子分与总分均高于维持组和缓解组,功能整体评定量表(GAF)总分低于维持组和缓解组(P均<0.05)。结论:中学生PRS 1年后转化为精神障碍风险较高,精神障碍转化者的社会功能损害和风险症状均较严重,需要早期识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临床转化率 中学生
下载PDF
浅谈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和临床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晋娴 孙宁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15年第18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率。方法:采用前驱期问卷(16条目)筛查600名在校本科生,将筛查得到的阳性患者进行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访谈,对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进行诊断。随后对其进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共病情... 目的:探讨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率。方法:采用前驱期问卷(16条目)筛查600名在校本科生,将筛查得到的阳性患者进行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结构访谈,对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进行诊断。随后对其进行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对共病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大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检出率为4.3%,以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轻微阳性症状为大多数,其中最为常见的症状为异常思维(61.5%)、知觉异常(46.2%)。在检出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患者中,有66%至少共病1种精神障碍,其中以特定恐惧症(38.5%)和抑郁障碍(34.6%)最为多见。结论:大学生中存在的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个体大多为轻微阳性症状,特定恐惧症和抑郁障碍较为普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早期识别 临床特征
下载PDF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在中学生中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邱思武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年第23期120-121,共2页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在中学生中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某校中学生5217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为阳性组(n=141)和阴性组(n=731),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在中学生中的患病率和临床特征。方法:随机抽取某校中学生5217例,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使用疾病影响程度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为阳性组(n=141)和阴性组(n=731),分析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早期识别结果、不同组别中学生社会功能和临床特征。结果:问卷调查分数在7分以上中学生共872例,经访谈后确定患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141例,非精神病风险综合征731例,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患病率为2.70%;阳性组和阴性组中学生在学习成绩、朋友关系、家族病史等社会功能比较中均存在明显差异,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特征中,中学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最为常见的就是幻觉,然后是猜疑、妄想、交流紊乱,学习注意力集中困难,多见心烦意乱、睡眠障碍和焦躁不安。结论:中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学生患有精神病风险综合征,需要家庭、教师、同学加强关注,帮助其走出困境,建立健康积极生活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中学生 患病率
下载PDF
大学一年级新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早期识别及症状特征
9
作者 张伟娟 吴洪军 +2 位作者 刘浔雄 陈海冰 徐丽萍 《现代医药卫生》 2022年第6期935-937,共3页
目的研究大学一年级(大一)新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早期识别及症状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1-12月九江学院大一新生1494例为筛查对象,以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版本(PQ-16)≥6分且通过PRS结构式访谈(SIPS)后被诊断为PRS的69例为PRS组,... 目的研究大学一年级(大一)新生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RS)的早期识别及症状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1-12月九江学院大一新生1494例为筛查对象,以精神病前驱期问卷16条目版本(PQ-16)≥6分且通过PRS结构式访谈(SIPS)后被诊断为PRS的69例为PRS组,PQ-16<6分通过SIPS未被诊断为PRS的70例为非PRS组。比较两组PRS早期识别情况、PRS的类型及PRS的症状特征。结果PRS组新生PRS早期检出率(4.71%)高于非PRS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S组中轻微阳性症状综合征(APSS)类型67例,占比97.10%;遗传风险及功能恶化综合征(GRDS)类型2例,占比2.90%,同时具有APSS和GRDS两种类型2例,占比2.90%。PRS组精神病风险症状量表总分及各条目评分均高于非P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一新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PRS个体,早期识别尤为重要,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医院的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病前驱期问卷 精神病类型 大学生 早期识别 症状特征
下载PDF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功能磁共振成像局部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飞 陆峥 +7 位作者 周卉 熊祥玉 李清伟 陈静 刘娜 杨程青 管晓波 赵靖平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21-226,共6页
目的 探索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在静息状态下早期的脑功能异常情况.方法 对17例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受试者(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组)及与其相匹配的16例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组)和18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静息态... 目的 探索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在静息状态下早期的脑功能异常情况.方法 对17例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受试者(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组)及与其相匹配的16例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组)和18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静息态fMRI检查,应用ReHo方法处理数据,3组间方差分析有差异的脑区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使用PANSS进行精神症状严重程度评定,并对有差异的脑区局部一致性(ReHo)值与精神症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组ReHo增高的脑区在左眶部额下回(ReHo值:0.96与0.77,P=0.000)、右海马(ReHo值:0.84与0.67,P=0.002),ReHo降低的脑区在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1.27与1.44,P=0.034)、右角回(ReHo值:1.44与1.69,P=0.002)、右额中回和额上回(ReHo值:1.14与1.39,P=0.002);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组ReHo增高的脑区在右海马(ReHo值:0.88与0.67,P=0.000)、左豆状核(ReHo值:1.02与0.80,P=0.000)、左三角部和岛盖部额下回(ReHo值:1.03与0.85,P=0.000),ReHo降低的脑区在左内侧额上回(ReHo值:1.08与1.44,P=0.000)、右颞上回(ReHo值:1.02与1.32,P=0.000)、右楔前叶(ReHo值:1.30与1.63,P=0.000)、右角回(ReHo值:1.37与1.69,P=0.000)、右额中回和额上回(ReHo值:1.05与1.39,P=0.000)、右额上回(ReHo值:0.94与1.27,P =0.000).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组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分均与右额中回和额上回呈负相关(r=-0.657,P<0.01;r=-0.535,P <0.05);首次发作精神分裂症组PANSS总分与右额上回呈负相关(r=-0.606,P<0.05),阴性症状分与右额上回、右楔前叶负相关(r=-0.541,P<0.05;r=-0.524,P<0.05),一般症状分与右颞上回、右额上回呈负相关(r=-0.534,P<0.05;r=-0.548,P<0.05).结论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存在脑功能ReHo的异常,并且异常区域比精神分裂症少.ReHo的异常改变有助于对精神分裂症早期的病理机制更好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原文传递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1
作者 吕海龙 国效峰 +2 位作者 连楠 沈屹东 赵靖平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年第1期47-50,共4页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Psychosis Risk Syndrome,PRS)的相关研究是当前精神医学研究热点之一。现对有关精神病风险综合征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 前驱期 认知功能
原文传递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的研究现状
12
作者 苏德振 徐晓津 +2 位作者 周新芳 赵靖平 房茂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49-152,共4页
数十年来,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的识别已经变成精神卫生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中有相当比例会发展成精神疾病。尽早有效的发现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并且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延... 数十年来,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的识别已经变成精神卫生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神病风险综合征人群中有相当比例会发展成精神疾病。尽早有效的发现精神病风险综合征并且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精神病性症状,延缓精神病病程进展,减少疾病致残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经影像学 遗传学
原文传递
精神病前驱期综合征的转化结局 被引量:9
13
作者 陈映梅 张天宏 +2 位作者 王继军 曹莉萍 唐莺莹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565-568,共4页
精神病发作前存在一段特殊的时期称为精神病前驱期,该阶段会出现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感知觉异常、猜疑、奇怪的想法、睡眠障碍、记忆力障碍、注意集中困难、焦虑抑郁等改变,这一组临床表现被概括为“精神病前驱期综合征(prodromal psyc... 精神病发作前存在一段特殊的时期称为精神病前驱期,该阶段会出现一些非特异的症状,如感知觉异常、猜疑、奇怪的想法、睡眠障碍、记忆力障碍、注意集中困难、焦虑抑郁等改变,这一组临床表现被概括为“精神病前驱期综合征(prodromal psychosis syndrome,PPS)”,也称“精神病高危综合征”(high risk psychosis syndrome)[1]。国外对PPS临床识别和随访的研究已超过二十年,这一概念的临床接受度也逐年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前驱期 转化率 转化结局 早期干预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对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房茂胜 刘岩 +8 位作者 周亚楠 叶萌 翟金国 缪楹 徐晓津 陈敏 刘桥 李毅 赵靖平 《精神医学杂志》 2016年第4期249-252,共4页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38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UHR组)和38例健康人(对照组)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病性症状,采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38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UHR组)和38例健康人(对照组)作为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评估精神病性症状,采用MATRICS公认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估认知功能,包括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修订版(HVLT-R)、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修订版(BVMT-R)、Stroop色词测验、持续操作测验(CPT)、连线测验(TMT)、精神分裂症简易认知评估测验(BACS-SCS)等,重点评估学习与记忆、注意能力/警觉性、信息处理速度等认知领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HR组在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中的HVLT-R2、Stroop色词测验中的词、色测验以及持续操作测验中的CPT3和CPT均分均差于对照组(P<0.05)。连线测验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简易视觉空间记忆测验中的BVMT-R2、BVMT-R3、持续操作测验中的CPT1、CPT3、CPT均分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符号编码测验与受教育年限呈正相关(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存在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的损害可能开始于青少年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病超高危人群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下载PDF
精神病临床高危相关术语和概念演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薄奇静 毛珍 +3 位作者 赵蕾 李薇娣 孙悦 王传跃 《中华精神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可完全爆发并终身致残,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改善预后。在疾病完全发作前通常存在早期迹象、症状和功能损害,称为前驱症状,或超高危/临床高危状态。在研究中,各国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定义此...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障碍,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可完全爆发并终身致残,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改善预后。在疾病完全发作前通常存在早期迹象、症状和功能损害,称为前驱症状,或超高危/临床高危状态。在研究中,各国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定义此类人群,诊断标准也有细微差异,不利于精神病早期风险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统一性。且随着研究进展,临床高危范畴正在逐渐扩展,其概念界定及标准是我们开启精神病早期干预的基础。为此,我们就不同术语的起源和概念演变进行综述,以期提高认识并统一规范使用相关术语,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病临床高危 精神病超高危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轻微精神病综合征
原文传递
ω-3脂肪酸在精神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齐景峰 国效峰 赵靖平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5年第1期126-129,共4页
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为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以及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是人体... ω-3脂肪酸(Omega-3 fatty acids)为一类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以及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是人体营养必需脂肪酸和神经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具有调节多种神经递质的传递过程,降低大脑氧化应激和神经元凋亡水平,以调节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病理生理过程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在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治疗中也起一定作用。现对ω-3脂肪酸在精神科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对指导药物治疗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脂肪酸 精神病风险综合征 精神分裂症 情感障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