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兵团之变》之十 守望精神绿洲 被引量:1
1
作者 姚晓敏 《兵团建设》 2004年第12期4-8,共5页
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在"屯垦戍边五十年"专栏刊发了系列文章《兵团之变》,至此已划上句号。这句号划得是否圆满,评价的权利在于读者。 这组系列文章共有10篇,《"铸剑为犁"时代》《如金岁月》《走过冬天》《再创... 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本刊在"屯垦戍边五十年"专栏刊发了系列文章《兵团之变》,至此已划上句号。这句号划得是否圆满,评价的权利在于读者。 这组系列文章共有10篇,《"铸剑为犁"时代》《如金岁月》《走过冬天》《再创辉煌》《跨世纪的挑战》是总述篇,基本上将兵团各时期的重大事件收录其中,并掺入一些作者个人的观点。这5篇是《兵团之变》的总线。从《非常时期的爱情》开始,兵团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些个性事件受到作者的关注,作者也试图在史料的厚重感和文章的可读性上注入一些新的内客。《一座城市的变迁》讲述了一座年轻军垦城市的历史,《潮起潮落》中记述了"支边青年"们难以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三句口号与三个时期》试图揭示兵团决策层观念上的变化,《守望精神绿洲》则希望探寻兵团人文化戍边的轨迹。 由于史料收集的局限和事件的相互交错,挂一漏万和重复在所难免;《兵团之变》原定还有数篇个性事件的写作计划,但由于时间关系,由于期刊篇幅所限,未能如愿;所有篇目均试图从新闻的角度挖掘"旧闻",参考书目甚杂,大到鸿篇巨制,小至一条报刊消息,本刊记者均未放过任何有用的线索,但也因此可能造成专家学者的诘问:出处何在?新闻实际上在事件变成铅字时已成为"旧闻",这种遗憾在所难免。如果日后有补救的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守望精神绿洲 文学创作 生产兵团 闻捷
原文传递
精神绿洲的构建——《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心灵世界的探讨
2
作者 李碧艳 《才智》 2014年第24期266-266,共1页
《所罗门之歌》是第一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生动而又凝重地展示了非裔美国黑人扭曲的心灵世界,揭示了造成黑人精神荒原的原因并且指出了美国黑人从精神荒原走向精神绿洲的途径。本文结... 《所罗门之歌》是第一位非裔美国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家生动而又凝重地展示了非裔美国黑人扭曲的心灵世界,揭示了造成黑人精神荒原的原因并且指出了美国黑人从精神荒原走向精神绿洲的途径。本文结合小说文本和相关美国社会学理论主要分析该部小说中黑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世界 精神荒原 精神绿洲 黑人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原文传递
关注生存状态的精神之域——读宋生贵散文随笔作品集《诗意梦寻》
3
作者 郭鹏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29-131,共3页
《诗意梦寻》中的56篇散文,其笔触所及是广泛与丰富的,既有感性的叙写,又有理性的阐发;既有对身边小事的体认,又有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有对当下世象的分析与批判。但这种种情况都基于一个指向,那就是对人类生存命... 《诗意梦寻》中的56篇散文,其笔触所及是广泛与丰富的,既有感性的叙写,又有理性的阐发;既有对身边小事的体认,又有对人类生存的思考;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有对当下世象的分析与批判。但这种种情况都基于一个指向,那就是对人类生存命题中的诗意追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生贵 《诗意梦寻》 诗性智慧 精神绿洲
下载PDF
艺术活动的审美价值
4
作者 宋生贵 《中国美学研究》 2007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艺术活动是为了使精神回到人本身,恢复人本来的美而存在的。艺术是人性的结晶,艺术精神展现出的是有别于动物与奴性的人的特立品格,而伟大的艺术品保留下来的是人的尊严。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绿洲,其最基本的特质与意义即在于激活、... 艺术活动是为了使精神回到人本身,恢复人本来的美而存在的。艺术是人性的结晶,艺术精神展现出的是有别于动物与奴性的人的特立品格,而伟大的艺术品保留下来的是人的尊严。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精神绿洲,其最基本的特质与意义即在于激活、导引人们超越既存现实,并进而使人的生存与生命空间得到扩展——人的精神世界由有限到无限扩展、延伸,以及由此而产生人的生存的本质意义、创造精神等。艺术活动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指向,是拒绝屈从,高扬主体精神。在艺术活动中,应为主体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创造空间,以最大的开放性为主体生命力的发挥提供无限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艺术乃至艺术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拒绝屈从、抗争屈从,从而追寻主体精神张扬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活动 审美价值 生命空间 精神绿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