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性程度句式“最A不过”的生成机制与动因--兼谈同义程度糅合句式的类别与演变
1
作者 叶建军 《语文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极性程度句式“最A不过”大概始见于清代中叶,其生成机制是糅合,由极性程度肯定句式“最A”与否定句式“A不过”糅合生成。“最A不过”的生成动因是:言者主观上想从正面或肯定的一面与反面或否定的一面双重视角凸显A的极性程度“高上加... 极性程度句式“最A不过”大概始见于清代中叶,其生成机制是糅合,由极性程度肯定句式“最A”与否定句式“A不过”糅合生成。“最A不过”的生成动因是:言者主观上想从正面或肯定的一面与反面或否定的一面双重视角凸显A的极性程度“高上加高”,使听者对事件的认知更加全面、完整。肯定句式与否定句式发生糅合是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最A不过”等同义程度糅合句式是明末清初至晚清这段时期产生的,分为真极性程度糅合句式和准极性程度糅合句式两类。由于受到语言经济原则和清晰原则的制约,“最A不过”等同义程度糅合句式到了现代汉语已精简不少,只保留了几种真极性程度糅合句式,其中“最A不过”使用频率最高,且有若干变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A不过 极性程度句式 糅合 凸显 同义程度糅合句式
原文传递
句式糅合的界定、研究现状及句式糅合说的解释力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建军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52-57,83,共7页
汉语中存在较多的句式糅合现象。所谓句式糅合,是特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A与B,因某种语用目的主要通过删略重叠成分合并成一个新的句式C的过程或现象。汉语句式糅合现象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侧重理... 汉语中存在较多的句式糅合现象。所谓句式糅合,是特指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句式A与B,因某种语用目的主要通过删略重叠成分合并成一个新的句式C的过程或现象。汉语句式糅合现象长期以来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研究成果不多,尤其是侧重理论解释的更为罕见。但是近十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特别是近代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得到了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既有细致的事实描写,又有深入的理论解释,并证明了糅合是汉语某些奇特句式的生成机制。汉语句式糅合现象仍然有待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汉语句式糅合现象还存在哪些类别,句式糅合还有哪些动因等问题,仍有待探究。糅合是汉语某些奇特的句式的生成机制,句式糅合说具有极强的解释力。汉语学界应该重视句式糅合说的解释力,加强对汉语句式糅合现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糅合 研究现状 句式糅合 解释力
下载PDF
从相关句式看“拒不V_双”的来源 被引量:1
3
作者 叶建军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 "拒不V双"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句式,其与"拒而不V单""拒不V单(O单)""拒O单不V单(O单)"及"拒绝不V单""拒绝不V双"属于同源句式,它们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源流关系。"拒不V双"等句式在语义上均表示否定,它们均是由两个语义相近的否定句式糅合而成,糅合的动因是兼顾事件的客观性与行为的主观性。汉语句式糅合现象往往具有系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拒不V双” 句式糅合 同源句式 系统性
下载PDF
“果真”的词汇化及其语法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建军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23-27,共5页
"果真"先由一个句法结构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再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语气副词"果真"来源于糅合句式"(S)果真VP"中的语气副词"果"与"真"组合而成的跨层结构。"果真"... "果真"先由一个句法结构词汇化为语气副词,再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语气副词"果真"来源于糅合句式"(S)果真VP"中的语气副词"果"与"真"组合而成的跨层结构。"果真"词汇化为语气副词的动因是韵律规则、高频使用,机制是重新分析。语气副词"果真"不仅可以用于现实句,还可以用于虚拟句。在省略假设标记的虚拟句"(S)果真VP"中,语气副词"果真"吸收并逐渐固化了假设义,具有了假设连词的关联功能。"果真"由语气副词语法化为假设连词的动因是高频使用,机制是语境吸收。直至现代汉语,假设连词"果真"的语法化仍不彻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真” 糅合句式 词汇化 语法化
下载PDF
“X胜似Y”的来源、“胜似”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32
5
作者 叶建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5-249,共15页
"X胜似Y"最早见于宋代,是由差比句式"X胜Y"与平比句式"X似Y"糅合而成的,用以表达递进。在韵律制约、语义范畴变化、用频较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糅合句式"X胜似Y"中的"胜似"最迟... "X胜似Y"最早见于宋代,是由差比句式"X胜Y"与平比句式"X似Y"糅合而成的,用以表达递进。在韵律制约、语义范畴变化、用频较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糅合句式"X胜似Y"中的"胜似"最迟在南宋末期已词汇化了。从元代汉语直至现代汉语,"胜似"基本上表示差比,极少表示平比,差比义逐渐规约化了。伴随着"胜似"的词汇化,平比动词"似"语法化为引出差比对象的介词。由于类化机制的作用,糅合句式"X胜如Y"中的"胜如"也发生了词汇化,"如"也发生了语法化。句式糅合不仅会致使某个结构发生词汇化,而且会引起此结构中某个词语发生语法化,使之产生新的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胜似Y” 句式糅合 递进 词汇化 语法化 类化
下载PDF
“非得X不Y”的形成、演变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4
6
作者 叶建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02-616,共15页
现代汉语中常见句式"非得X不Y"最早可能出现于清中叶,其生成机制是糅合,是由双重否定句式"非X不Y"与隐含结果"才Y"的肯定句式"得X"糅合而成的。"非得X不Y"的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 现代汉语中常见句式"非得X不Y"最早可能出现于清中叶,其生成机制是糅合,是由双重否定句式"非X不Y"与隐含结果"才Y"的肯定句式"得X"糅合而成的。"非得X不Y"的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非得X不Y"从晚清开始衍生出了"非得X"与"非得X才Y"两种变式。"非得X"由"非得X不Y"省缩而来,而"非得X才Y"由"非得X"扩展而成。韵律词"非得"最迟在清末已副词化。在晚清出现的与"非得X不Y"相关的近义句式"非要X不Y"的生成机制也是糅合,生成动因也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其在晚清也出现了省缩式"非要X"及扩展式"非要X才Y"。韵律词"非要"最迟在清末也已副词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得X不Y"句式糅合 主观性 省缩式 扩展式 "非要X不Y"
下载PDF
“何以故”的形成和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雯雯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5-18,38,共5页
“何以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表示对原因的疑问。“何以故”是由表示“为什么”的“何以”和“何故”删略共同成分糅合而成的,糅合的动因是突出说话者的疑问语气。“何以故”的用法在历史中有复杂化倾向。在现代汉语中,“何以故”的使用... “何以故”最早出现在东汉,表示对原因的疑问。“何以故”是由表示“为什么”的“何以”和“何故”删略共同成分糅合而成的,糅合的动因是突出说话者的疑问语气。“何以故”的用法在历史中有复杂化倾向。在现代汉语中,“何以故”的使用频率很低,未来有可能会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以故 何以 何故 句式糅合
下载PDF
反诘句式“S不VP呢吗”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建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3-658,766,共17页
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反话句式发生糅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始见于清代中叶,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话句式“S不VP吗”糅合而成的。“呢”与“吗”在线性顺序上紧邻是句式糅合的结果。“SVP... 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与反话句式发生糅合是一种常见的句式糅合模式。反诘句式“S不VP呢吗”始见于清代中叶,是由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SVP呢”与反话句式“S不VP吗”糅合而成的。“呢”与“吗”在线性顺序上紧邻是句式糅合的结果。“SVP呢”与“S不VP吗”发生糅合的动因是言者凸显交互主观性。反诂句式“S不VP呢”“S岂不VP呢”也始见于清代中叶,其生成机制及动因与“S不VP呢吗”相同。同义糅合句式“S不VP呢吗”“S不VP呢”“S岂不VP呢”在清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都不高。“S不VP呢吗”“S岂不VP呢”沿用到了现代汉语,使用频率仍然不高;而“S不VP呢”到了现代汉语则几近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诘句式 “S不VP呢吗” 句式糅合 交互主观性 同义糅合句式
原文传递
“莫VPNeg”类疑问句式的类别与来源 被引量:5
9
作者 叶建军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28,共7页
"莫VPNeg"类疑问句式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疑问句式,根据测度疑问副词的不同,可以分为"莫VPNeg""莫是VPNeg""莫不VPNeg""莫不是VPNeg""莫非VPNeg"等类别。从句式糅... "莫VPNeg"类疑问句式是近代汉语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疑问句式,根据测度疑问副词的不同,可以分为"莫VPNeg""莫是VPNeg""莫不VPNeg""莫不是VPNeg""莫非VPNeg"等类别。从句式糅合的语义相近原则、时代先后原则与成分/语义蕴含原则看,"莫VPNeg"类疑问句式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即由测度问句式"莫VP"类与正反问句式"VPNeg"糅合而成。如果发问者的大脑中先浮现正反问句式"VPNeg",后浮现、叠加测度问句式"莫VP"类,"莫VPNeg"类疑问句式的生成动因是体现发问者的主观倾向性;反之,则是弱化发问者的主观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句式 “莫VPNeg”类 句式糅合 主观倾向性
原文传递
近代汉语“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的语义、形成与演变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建军 《语文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41,共9页
“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唐代便开始出现了,在近代汉语中的类别丰富多样,其语义与“X不如Y(A)”类差比句式一致,其中的程度副词“较”等是羡余的。从句式糅合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同义句式的共现来看,“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的生成机制是糅... “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唐代便开始出现了,在近代汉语中的类别丰富多样,其语义与“X不如Y(A)”类差比句式一致,其中的程度副词“较”等是羡余的。从句式糅合的三个基本原则及同义句式的共现来看,“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的生成机制是糅合,由“X不如Y(A)”类不及义差比句式与“Y较A”类胜过义差比句式糅合而成。“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的生成动因是,言者从X与Y两个不同的视角将反面与正面结合起来,以便更加清晰、完整地表达一个差比义事件,在结合过程中受到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X不如Y较A”类差比句式的演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清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兼表胜过义与建议义的简略式“不如Y较A”类;二是最迟在民国时期该类句式至少出现了两种变式,即“与其X,不如Y较A”类取舍复句与“如果X,不如Y较A”类假设复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汉语 “X不如Y较A”类 差比句式 句式糅合 经济原则
原文传递
“果不(其)然”的形成及其演变 被引量:15
11
作者 叶建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201,255,共10页
"果不其然"与"果不然"最早均出现于明末清初,均属于确认事实义句式。"果不(其)然"是由肯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果(其)然"与否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反诘句式"不其然乎"... "果不其然"与"果不然"最早均出现于明末清初,均属于确认事实义句式。"果不(其)然"是由肯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果(其)然"与否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反诘句式"不其然乎"类糅合而成的,糅合的动因是凸显交互主观性。"果不(其)然"逐渐丧失反诘语气,成为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其中的"不"成了一个羡余的否定成分。到了现代汉语,"果不然"有副词化倾向,不过其词汇化程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不(其)然”句式糅合 交互主观性 反诘语气 副词化
原文传递
“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机制与动因 被引量:9
12
作者 叶建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7-258,288,共12页
近代汉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所谓零被句"被NP_施VPNP_受"往往表示消极义。从句式糅合的基本原则、同义句式的比较、主语羡余句式"NP_受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三个视角可以看出,"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机制... 近代汉语中具有被动意义的所谓零被句"被NP_施VPNP_受"往往表示消极义。从句式糅合的基本原则、同义句式的比较、主语羡余句式"NP_受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三个视角可以看出,"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机制是糅合,即由被动句式"(NP_受)被NP_施VP"与主动句式"NP_施VPNP_受"糅合而成。如果言者大脑中先浮现"(NP_受)被NP_施VP",后叠加"NP_施VPNP_受",那么"被NP_施VPNP_受"的生成动因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反之,其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同时还有可能是保持话题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NP施VPNP受”句式糅合 完整性 主观性 同一性
原文传递
“除非X,不Y”与“除非X,才Y”的来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叶建军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50,126,127,共12页
"除非X,不Y"最初出现于唐代,由"除X,不Y"与"非X不Y"糅合而成,其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除非X,才Y"的前身是唐代出现的"除非X,方Y"。"除非X,方Y"是因言者想通过话... "除非X,不Y"最初出现于唐代,由"除X,不Y"与"非X不Y"糅合而成,其生成动因是凸显言者的主观性。"除非X,才Y"的前身是唐代出现的"除非X,方Y"。"除非X,方Y"是因言者想通过话题的转换从正面或肯定的一面来呈现隐含义而由"除非X,不Y"衍生出来的。"除非X,方Y"可能还有另一个来源。大概从元明时期开始,同义词"才"替换了"除非X,方Y"中的"方"等,从而产生了"除非X,才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非X 不Y” “除非X 才Y” 句式糅合 主观性 话题转换 同义替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