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糠秕马拉色菌引起2例导管相关感染病例及文献复习
1
作者 王梦珍 于淑颖 +2 位作者 闫文娟 窦红涛 徐英春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报道2例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病例。方法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后,分别留取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培养,使用BACT/ALERT 3D系统进行外周血培养,检测(1,3)-β-D葡聚糖。采用VITEK II Compact和基质辅助激光... 目的报道2例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病例。方法2例接受全肠外营养住院患者出现发热后,分别留取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培养,使用BACT/ALERT 3D系统进行外周血培养,检测(1,3)-β-D葡聚糖。采用VITEK II Compact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进行菌种鉴定,并进行26S rDNA D1/D2和rDNA ITS双向测序。采用E-test法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测试药物包括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结果2名患者PICC培养7 d后血琼脂上有小菌落生长,用VITEK II和MALDI-TOF MS鉴定均为糠秕马拉色菌,经ITS和26S D1/D2测序分析证实。两名患者的外周血瓶培养30 d均为阴性,(1,3)-β-D葡聚糖小于150 pg/mL。两株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相同,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6μg/mL、>32μg/mL、0.38μg/mL、>32μg/mL和>32μg/mL。结论由马拉色菌引起的导管相关感染不易检出,当临床怀疑使用PICC患者感染马拉色菌时,建议延长培养时间或使用专用培养基。(1,3)-β-D葡聚糖对马拉色菌属所致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帮助不大。伊曲康唑可能是治疗糠秕马拉色菌所致感染的合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鉴定 MALDI-TOF MS 测序 (1 3)-β-D葡聚糖 体外药敏试验
下载PDF
蓝光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及对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穆艳蕾 杨蓉娅 +4 位作者 王文岭 樊昕 徐阳 王聪敏 张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269-2271,共3页
目的观察波长407~420nm蓝光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对面部皮肤皮脂溢出率及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方法对20例痤疮患者蓝光治疗前后行电子显微成像观察,评价靶疹的表皮层及真皮浅层变化;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进行皮脂溢出率测... 目的观察波长407~420nm蓝光对痤疮患者的疗效,对面部皮肤皮脂溢出率及糠秕马拉色菌的影响。方法对20例痤疮患者蓝光治疗前后行电子显微成像观察,评价靶疹的表皮层及真皮浅层变化;应用Looking 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进行皮脂溢出率测定;应用蓝光对培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照射,观察照光前后菌落的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20例痤疮患者蓝光治疗后靶疹明显消退,其表皮层及真皮浅层损伤减轻;皮脂溢出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在0.5ml细胞数为5×106/ml的糠秕马拉色菌菌液中,菌落数量、直径与光照时间成反比,蓝光光照时间大于3min30s时,平皿内无菌落生长。结论蓝光对痤疮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能修复深至真皮层的皮肤损伤,抑制皮脂分泌,对糠秕马拉色菌有杀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痤疮 蓝光 皮肤性质 皮脂溢出率 糠秕马拉色菌
下载PDF
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洁 唐春萍 +3 位作者 江涛 沈志滨 陈艳芬 黄奕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2-645,共4页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进一步明确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谱。方法用纸片法、试管内药基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2株标准株和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抑... 目的研究香鳞毛蕨Dryopteris Fragrans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抗真菌作用,进一步明确香鳞毛蕨有效部位的抗菌谱。方法用纸片法、试管内药基法、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2株标准株和4株临床分离菌株的抑菌圈及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结果不同质量浓度香鳞毛蕨有效部位贮备液对糠秕马拉色菌标准菌株和临床分离菌株抑菌圈的大小分别为6.7-19.6mm、6.8-17.1mm;试管内药基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对标准菌株MIC为10 mg生药/m L,对临床分离株MIC为5-10 mg生药/m L;微量液体稀释法测定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对标准菌株MIC为1.56-3.13 mg生药/m L,对临床分离株MIC为3.13 mg生药/m L。结论香鳞毛蕨有效部位对糠秕马拉色菌有抑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鳞毛蕨 糠秕马拉色菌 最低抑质量浓度 体外抑
下载PDF
土槿皮等5种中药及其不同组合抗糠秕马拉色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付蓉 李元文 +3 位作者 周志强 赵雅静 赵凤珠 宋利梅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10期1164-1167,共4页
目的测定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及其不同组合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 目的测定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肉桂及其不同组合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观察其体外抑菌效果。方法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制订的M27-A方案中酵母菌微量稀释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含油的培养基作为药敏试验的液基,制备微量药敏板,对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依次为:5种中药混合液(槿柏洗剂):5.5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丁香:16 mg/m L,土槿皮+侧柏叶+苦参:8.5 mg/m L,丁香+肉桂:9 mg/m L,土槿皮:10 mg/m L。结论相比于各单味药及不同组合,槿柏洗剂全方MIC为最小,5种中药及其不同组合混合液均有抑制糠秕马拉色菌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槿柏洗剂 糠秕马拉色菌 体外药敏试验 头皮脂溢性皮炎
下载PDF
肾移植患者皮肤脓肿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1例报道 被引量:4
5
作者 赵红梅 冉玉平 +5 位作者 蒋献 曾蔚 熊琳 代亚林 杜小平 杨果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3-146,共4页
报道 1例从肾移植患者腹股沟脓肿中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 ,并通过实验研究其致病性。患者男性 ,33岁 ,因发热伴右侧腹股沟炎性结节 1周入院。3年前曾接受肾移植 ,术后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入院后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 ,结节破溃形成脓... 报道 1例从肾移植患者腹股沟脓肿中分离出糠秕马拉色菌 ,并通过实验研究其致病性。患者男性 ,33岁 ,因发热伴右侧腹股沟炎性结节 1周入院。3年前曾接受肾移植 ,术后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入院后多种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 ,结节破溃形成脓肿及深溃疡。脓液及坏死组织培养有酵母样菌落生长 ,菌落涂片镜下见卵形出芽孢子 ,转种后仅在含菜子油的培养基生长 ,各分离株均鉴定为糠秕马拉色菌。将菌悬液经尾静脉注入免疫抑制的小鼠3d后可引起内脏器官的微脓肿和炎性反应 ,病灶中可见出芽孢子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其细胞壁内侧有马拉色菌属特有的锯齿状结构。抗真菌治疗采用氟康唑内服和两性霉素 B外敷 ,分离株在治疗前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 B均敏感 ,抗真菌治疗后的分离株仅对两性霉素 B敏感。本例报道提示糠秕马拉色菌可引起深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脓肿 肾移植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蛋白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曾蔚 贾文祥 +4 位作者 冉玉平 邝玉 熊琳 张再蓉 马巨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 目的 检测不同来源糠秕马拉色菌菌株的蛋白酶活性并研究蛋白酶活性与其致病性的关系。方法 使用全脂牛奶平板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 3 3株临床分离株和 2 8株正常皮肤分离株蛋白酶活性 ,并选择蛋白酶活性不同的 3株菌以静脉内注射方式感染免疫抑制小鼠进行毒力实验 ,以小鼠死亡率和平均生存时间来评价菌株毒力。结果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t =5 .2 96,P <0 .0 1) ,动物试验表明蛋白酶活性愈高的菌株 ,相应死亡率愈高 ,小鼠平均生存时间愈短 ;蛋白酶活性与菌株致病性呈直接正相关 (r =0 .992 5 ,P <0 .0 1)。结论 糠秕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蛋白酶活性高于正常皮肤分离株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蛋白酶 致病性
下载PDF
面部痤疮皮损内糠秕马拉色菌检测及酮康唑治疗效果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蒙秉新 苏建英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3年第4期468-469,共2页
目的 了解痤疮皮损内糠秕马拉色菌 (MF)的感染情况和酮康唑治疗痤疮的效果。 方法  192例取皮损内容物接种于含油培养基 ,培养 48小时后观察菌落及KOH -Paker墨水染色的镜下形态。 478例寻常痤疮均予酮康唑2 0 0mg/d内服治疗 ,疗程 ... 目的 了解痤疮皮损内糠秕马拉色菌 (MF)的感染情况和酮康唑治疗痤疮的效果。 方法  192例取皮损内容物接种于含油培养基 ,培养 48小时后观察菌落及KOH -Paker墨水染色的镜下形态。 478例寻常痤疮均予酮康唑2 0 0mg/d内服治疗 ,疗程 2个月以上。 结果 检出MF共 12 7例 (66.15 % ) ,其中丘疹脓疱型最高 ,为 98例 (74.2 4% )。总痊愈率为 419/4 78(87.66% ) ,其中丘疹脓疱型痊愈率最高 ,为 3 62 /3 69例 (98.10 % )。 结论 ①糠秕马拉色菌在痤疮 ,尤其是丘疹脓疱型痤疮皮损中有较高的感染率。②由于同时具有抗MF和调节内分泌的双重作用 ,酮康唑治疗痤疮 ,尤其是丘疹疱型痤疮具有较满意的疗效。③酮康唑仍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 ,只要定期监测血清转氨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痤疮 糠秕马拉色菌 检测 酮康唑 药物治疗
下载PDF
脂溢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施仲香 于长平 +3 位作者 杜文莉 于美玲 张迪展 王广进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31-433,共3页
目的 : 探讨糠秕马拉色菌 (M .furfur)在脂溢性皮炎 (S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 以糠秕马拉色菌为抗原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分别对SD患者治疗前 (99例 )和治疗后 (35例 )及 6 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M .furfur特异性抗体IgG、... 目的 : 探讨糠秕马拉色菌 (M .furfur)在脂溢性皮炎 (S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 以糠秕马拉色菌为抗原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分别对SD患者治疗前 (99例 )和治疗后 (35例 )及 6 8例正常对照组进行M .furfur特异性抗体IgG、IgM、IgA检测。结果 :  (1) 99例SD患者抗M .furfur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2 )男性年龄在 18~ 35岁以及病程 >1年的SD患者血清抗M .furfurIgG抗体分别高于女性、其他年龄段以及病程 <1年的患者 (P均 <0 .0 5 ) ;(3) 35例患者疗后血清特异性抗体IgG、IgM、IgA水平较疗前无明显降低 (P >0 .0 5 ) ;(4)各组间IgM、IgA水平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 SD患者存在对M .furfur的体液免疫异常 ,这种异常以 18~ 35岁以及病程在 1年以上的男性患者尤为明显 ,M .furfur数量的减少不影响体液免疫 ,SD的发病可能与机体对M .furfur的免疫异常以及菌株的毒力和酯酶活性有关 ,推测局部抗真菌治疗配合适当的免疫调节剂可能对本病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溢性皮炎 血清 糠秕马拉色菌 抗体 检测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下载PDF
泛发性皮肤垢着病样糠秕马拉色菌感染1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玉梅 罗权 +1 位作者 黄振明 李平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49-750,共2页
患者男 ,2 3岁。面部灰褐色油腻性鳞屑斑、痂垢 5年 ,手背、躯干鳞屑性红斑 2年。取鳞屑直接镜检可见马拉色菌孢子 ,将鳞屑接种于糠秕马拉色菌培养基 ,3 7℃培养 2周 ,可见酵母样、扁平、微高出斜面的乳白色菌落生长 ,表面有细小突起。... 患者男 ,2 3岁。面部灰褐色油腻性鳞屑斑、痂垢 5年 ,手背、躯干鳞屑性红斑 2年。取鳞屑直接镜检可见马拉色菌孢子 ,将鳞屑接种于糠秕马拉色菌培养基 ,3 7℃培养 2周 ,可见酵母样、扁平、微高出斜面的乳白色菌落生长 ,表面有细小突起。皮损组织病理 :表皮角化过度 ,角化不全 ;毛囊角栓 ,棘层灶状海绵水肿 ,基底细胞部分液化变性 ,色素失禁 ;真皮浅层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噬色素细胞浸润 ,部分炎性细胞侵入表皮。PAS染色 :角质层见大量孢子。给予伊曲康唑 2 0 0mg口服 ,1次 /d ,连续 3周 ,皮损变薄 ,以后失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垢着病样糠秕马拉色菌感染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和酵母态细胞差异表达片段的筛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薇 冉玉平 +3 位作者 梁作辉 夏庆杰 闫乃红 张浩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78-781,共4页
目的获得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表达而酵母态细胞不表达的基因片段。方法体外诱导培养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菌丝态和酵母态细胞并提取二者总RNA;逆转录生成糠秕马拉色菌两相细胞cDNA,运用消减杂交技术获得菌丝态细胞差异表达的cDNA,并建... 目的获得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表达而酵母态细胞不表达的基因片段。方法体外诱导培养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菌丝态和酵母态细胞并提取二者总RNA;逆转录生成糠秕马拉色菌两相细胞cDNA,运用消减杂交技术获得菌丝态细胞差异表达的cDNA,并建立差异cDNA文库;对差异cDNA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分析。结果①改良菌丝诱导培养基培养糠秕马拉色菌第1d可见芽生菌丝生长,第2d可见较多菌丝,第6d菌丝更长更粗;②获得可满足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要求的RNA;③建立了菌丝态细胞差异表达的cDNA文库,并获得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表达而酵母态细胞不表达的基因片段。结论体外诱导糠秕马拉色菌菌丝生成,建立了糠秕马拉色菌菌丝态细胞的差异cDNA文库,并对部分克隆片段进行测序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消减杂交 CDNA 差异表达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对银屑病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依璐 杨晓红 曹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82-1284,共3页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 银屑病的发病与感染糠秕马拉色菌的相关性近年来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银屑病是一类由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糠秕马拉色菌对于银屑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但通过相关研究可以确定糠秕马拉色菌可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并使银屑病持续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糠秕马拉色菌 角质形成细胞 免疫反应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酵母态和菌丝态蛋白差异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耘 冉玉平 +3 位作者 仝爱平 勾蓝图 王伟 代亚玲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5期257-263,共7页
目的通过双向电泳及串联质谱技术鉴定糠秕马拉色菌酵母态及菌丝态差异蛋白,在蛋白水平探讨两态转化机制及致病机理。方法分别诱导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酵母态和菌丝态菌体,利用玻璃珠研磨和超声波破碎细胞壁,三氯乙酸/丙酮沉淀获取总蛋白... 目的通过双向电泳及串联质谱技术鉴定糠秕马拉色菌酵母态及菌丝态差异蛋白,在蛋白水平探讨两态转化机制及致病机理。方法分别诱导糠秕马拉色菌标准株酵母态和菌丝态菌体,利用玻璃珠研磨和超声波破碎细胞壁,三氯乙酸/丙酮沉淀获取总蛋白。双向电泳分离蛋白,PDQuest软件比对找出差异蛋白点。电喷雾串联质谱对差异点进行肽段测序,用Mascot和NCBI的Blast软件经蛋白质数据库鉴定蛋白质。结果经双向电泳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酵母态、菌丝态蛋白各有800多个蛋白点、64个蛋白点表达量有3倍以上差异,其中11个为酵母态特有,9个菌丝态特有。在选取的40个差异点中,成功鉴定出22个点,共16个蛋白。经Mascot和Blast软件检索,有明确功能的蛋白中,肌动蛋白、丝切蛋白等9个蛋白在菌丝态上调,谷胱甘肽转移酶、细胞支架信号蛋白等5个蛋白下调。结论鉴定出16个蛋白分别与细胞代谢、运动、氧化应激等功能相关,为了解糠秕马拉色菌表型转换机制和致病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电泳 蛋白 糠秕马拉色菌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药敏试验新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东科 许宏涛 《中国真菌学杂志》 2012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糠秕马拉色菌药敏试验方法。方法在ATB F2半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脂质,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对ATCC14521和临床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了MIC测试。结果孵育时间为72 h时对照孔中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充分,吐...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糠秕马拉色菌药敏试验方法。方法在ATB F2半固体培养基中添加不同种类和含量的脂质,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对ATCC14521和临床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了MIC测试。结果孵育时间为72 h时对照孔中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充分,吐温40浓度为1%时糠秕马拉色菌生长充分,且对药敏结果的影响最小。脂质的种类和含量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结论用改良ATB Fungus 3药敏试验方法对糠秕马拉色菌进行抗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操作简便、结果易观察、试验结果重复性好。临床分离菌株与糠秕马拉色菌ATCC14521在ATB Fungus 3对照孔中的生长状况相同,结果易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脂质 药敏试验 ATB FUNGUS 3
下载PDF
花斑癣患者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IgG、IgM、IgA抗体的检测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群 吴勤学 靳培英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机体体液免疫在花斑癣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整菌(WMF)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68例花斑癣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WMF抗体。结果:正常人血清中存在高滴度... 目的:探讨机体体液免疫在花斑癣发病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以糠秕马拉色菌(M.furfur)整菌(WMF)为抗原,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68例花斑癣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血清中的抗WMF抗体。结果:正常人血清中存在高滴度的抗WMF抗体,花斑癣患者血清中抗WMFIgG抗体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男性患者血清中IgG抗体低于女性患者(P<0.01),病程1年以上者血清中特异的IgG抗体低于病程不到1年者(P<0.01)。结论:机体血清抗M.furfur抗体可能是人体内天然抗体,且特异的IgG抗体具有保护作用。支持花斑癣的发病与免疫缺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斑癣 糠秕马拉色菌 抗体 检测 ELISA IGG IGM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感染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邓国辉 杨国良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糠秕马拉色菌抗体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12月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6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可溶性抗原(Sag)、整菌抗原(Wag)Ig G、Ig A、... 目的探讨糠秕马拉色菌抗体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12月分别应用ELISA法测定68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及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抗糠秕马拉色菌可溶性抗原(Sag)、整菌抗原(Wag)Ig G、Ig A、Ig M水平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P物质(SP)水平。应用Pearson单因素分析糠秕马拉色菌抗原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结果寻常性银屑病进展组、寻常性银屑缓解组、对照组Wag Ig G水平分别为0.563±0.122、0.412±0.121、0.312±0.112,水平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性银屑进展组、寻常性银屑缓解组抗Sag Ig M水平分别为0.098±0.012、0.096±0.010(P>0.05),均高于对照组抗Sag Ig M水平(0.145±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寻常性银屑进展组IL-8(256.36±48.25)、TNF-α(18.22±3.25)及SP(312.85±32.56),寻常性银屑缓解组IL-8(128.96±32.52)、TNF-α(7.98±2.45)及SP(285.69±30.48)及对照组IL-8、TNF-α及SP均依次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糠秕马拉色菌抗体与寻常性银屑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性分析,抗Wag Ig G水平与IL-8(r=0.325)、TNF-α(r=0.318)、SP(r=0.332)均呈正相关(P<0.05);抗Sag Ig M水平与血清IL-8(r=0.345)、TNF-α(r=0.326)、SP(r=0.337)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可能与寻常性银屑病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糠秕马拉色菌感染后引起体液免疫异常,促使机体炎性因子释放,使得炎性因子在皮损部位大量浓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寻常性 糠秕马拉色菌 体液免疫 血清炎性因子
下载PDF
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敏感性检测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严洲平 张红 +3 位作者 翟军青 颜晓波 丁月芳 章强强 《福建中医药》 2010年第3期50-51,共2页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杀菌效果,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制定的M27A2方案(CLSI M27 A2)的方法对中药复方黄聚凝胶进行体外抗糠秕马拉色菌敏感性检测。结果高浓度中药复方黄... 目的评价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对糠秕马拉色菌的杀菌效果,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制定的M27A2方案(CLSI M27 A2)的方法对中药复方黄聚凝胶进行体外抗糠秕马拉色菌敏感性检测。结果高浓度中药复方黄聚凝胶抗糠秕马拉色菌作用强(MIC0.78%),低浓度的作用中等(MIC3.13%),2组均优于对照组(MIC>25%)。结论中药复方黄聚凝胶可以用于防治糠秕马拉色菌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黄聚凝胶 实验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的系统感染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薇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7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糠秕马拉色菌系存在于皮肤表面的嗜脂性酵母。随着胃肠外高营养冶疗的广泛应用及人们对糠秕马拉色菌认识的加深,发现该菌可引起系统感染。从1981年至1995年已报告80余例。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特殊培养、活检可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较佳。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系统感染 皮肤真
下载PDF
改良ATB Fungus 3法检测糠秕马拉色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东科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497-499,共3页
目的用改良ATB Fungus 3法测定糠秕马拉色菌的药物敏感性,以了解临床患者呼吸道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在ATB F2半固体培养基中添加0.5%吐温40和0.5%吐温60,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对47株临床分... 目的用改良ATB Fungus 3法测定糠秕马拉色菌的药物敏感性,以了解临床患者呼吸道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方法在ATB F2半固体培养基中添加0.5%吐温40和0.5%吐温60,用ATB Fungus 3药敏板条对47株临床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进行MIC检测。结果氟康唑MIC50为>128μg/mL,MICRange为≤1.0~>128μg/mL;5-氟胞嘧啶MIC50为>16μg/mL,MICRange为>16μg/mL;沃尔康唑MIC50为8.0μg/mL,MICRange为≤0.06~>8.0μg/mL;两性霉素B MIC50为4.0μg/mL,MICRange为≤0.5~16μg/mL;伊曲康唑MIC50为1.0μg/mL,MICRange为≤0.125~4.0μg/mL。呼吸道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高于健康人皮肤分离的糠秕马拉色菌及标准菌株ATCC14521。结论改良ATB Fungus 3法操作简便,结果重复性好且易观察。糠秕马拉色菌MIC值的升高可能与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ATB FUNGUS 3法 抗真药物 最低抑浓度
下载PDF
糠秕马拉色菌相关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群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9年第3期154-158,共5页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茁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 糠秕马拉色菌为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亦为条件致病菌)之一,与之相关的皮肤疾病有:花斑癣、糠秕马拉色茁毛囊炎(原糠秕孢子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等。对糠秕马拉色菌和与之相关的主要皮肤病的免疫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秕马拉色菌 皮肤病 免疫学
下载PDF
婴儿脂溢性湿疹糠秕马拉色菌带菌率调查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敏 冉琴 《皮肤病与性病》 2006年第3期3-4,共2页
经检查87例脂溢性湿疹的皮损,在54例的皮损上的鳞屑中发现有糠秕马拉色菌孢子,总带菌率62%。
关键词 婴儿 脂溢性湿疹 糠秕马拉色菌 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