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中央隆起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志浩 李越 +4 位作者 王建坡 马俊业 姚小刚 黄智斌 张园园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7-116,共20页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的上奥陶统,即巴楚露头剖面吐木休克组和良里塔格组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油田井下良里塔格组皆为灰岩相。作者对前人报道的牙形刺带作了修改,首次系统描述牙形刺动物群全貌,共计14属21种。在曾归入Pygodus serra带和P. anserinus带的吐木休克组底部和下部发现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故应改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吐木休克组中部因发现Baltoniodus alobatus和B.variabilis共生,应属B. alobatus带。在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和Baltoniodus alobatus带之间尚未发现可靠的B. variabilis,因此是否存在B. variabilis带尚存疑问。巴楚露头区上奥陶统的牙形刺序列由下而上应为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带, Baltoniodus variabilis带?,B. alobatus带和Belodina confluens带。塔中的良里塔格组则可识别出B. confluens带和Yaoxianognathus yaoxianensis带。将中央隆起区牙形刺动物群组合与其相邻的柯坪地块进行对比,说明晚奥陶世因两个地理区水深的差异导致牙形刺带完整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刺 生物 系统古生物学 上奥陶统 中央隆起区 塔里木板块
下载PDF
生物大灭绝研究三十年 被引量:70
2
作者 戎嘉余 黄冰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7-404,共28页
历次生物大灭绝除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外,各自更存在许多特点,重视和阐释产生各大灭绝的环境差异与不同板块、相区、剖面中不同门类、类群和属种应对大灭绝的适应差异,是深化理解大灭绝的重要内容.化石采集、系统分类和精时地层研究是探索... 历次生物大灭绝除具有若干共同特征外,各自更存在许多特点,重视和阐释产生各大灭绝的环境差异与不同板块、相区、剖面中不同门类、类群和属种应对大灭绝的适应差异,是深化理解大灭绝的重要内容.化石采集、系统分类和精时地层研究是探索生物大灭绝的根基和关键;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的变革这两方面来揭示大灭绝后的生物世界;从地球系统学的视角来探索大灭绝发生的复杂机制,重视多种外因(包括古气候,如古温度)的剧变对生命演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既可导致生物大灭绝,也可能有利于生物大辐射,笼统地说"由全球变暖或变冷引发大灭绝"是不合适的.就古温度而言,聚焦研究大灾变前的温度,温度剧变的幅度、历程和频率等四方面尤为重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探索同期环境背景和生物演变的综合途径.大灭绝带给物种的选择压力是通过其自身适应和应对策略体现的,所以,在探索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的同时,也要探讨生物门类之间和物种本身对环境剧变的适应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大灭绝 系统和演化古生物学 精时地层学 大灾变环境 温度剧变
原文传递
新疆塔里木柯坪地区上奥陶统凯迪阶串管海绵类化石及其滤食选择性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安琦 李启剑 +3 位作者 那琳 冯文谦 毛颖颜 李越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奥陶纪是串管海绵早期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记录了该类群的首次大规模辐射演化事件(属级分类单元达15个)。然而,现有大部分奥陶系串管海绵的报道来自澳大利亚东部和北美等地,在中国至今仅发现了两个属,与前述地区相比研究程度偏低。早期... 奥陶纪是串管海绵早期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记录了该类群的首次大规模辐射演化事件(属级分类单元达15个)。然而,现有大部分奥陶系串管海绵的报道来自澳大利亚东部和北美等地,在中国至今仅发现了两个属,与前述地区相比研究程度偏低。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对串管海绵进行系统分类描述,对其滤食策略知之甚少,因此制约了对此类海绵在奥陶纪底栖生态系统作用的相关探讨。本文系新疆塔里木柯坪地区奥陶纪串管海绵的首次系统古生物学报道,详细描述凯迪阶(上奥陶统)印干组中保存完好的阔室丛花海绵(Corymbospongia amplia)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并通过研究标本外壁微孔孔径的大小分布,探讨其滤食选择性。海绵外壁微孔孔径的分析表明: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可能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而多细胞浮游动物因个体尺寸大于海绵外壁微孔,不能被阔室丛花海绵捕获。本研究为奥陶纪串管海绵古生态学及其地球生物学意义的探讨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管海绵 高钙化海绵 印干组 塔里木板块 系统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鳃曳形目的早期祖先 被引量:6
4
作者 韩健 舒德干 +1 位作者 张志飞 刘建妮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6期1644-1652,共9页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 对澄江化石库中鳃曳虫科的最古老的直接祖先Xiaoheiqingella peculiaris以及Yunnanpriapulus halteroformis 进行深入研究, 认为二者很可能为同物异名, 其躯干之后存在一对而不是一个尾附肢, 肛前区发现可能的生殖管. 另外报道了一个极为稀有的化石鳃曳动物新属种Paratubiluchus bicaudatus gen. nov., sp. nov. (双尾拟管尾虫), 其特征为: 25列吻突, 明显的颈区, 无环纹的躯干以及一对尾附肢, 虫体各部分的比例与现生鳃曳动物的兜甲幼虫以及幼虫型鳃曳动物Palaeopriapulitidae科比较接近, 推测为Tubiluchidae科的直接祖先之一, 双肢型的尾附肢可能为Priapulidae科和Tubiluchidae科的共祖衍征. Paratubiluchus gen. nov. 很可能起源于具25列吻突的幼虫型鳃曳动物, 而且恰好处于兜甲幼虫型鳃曳动物与成虫型鳃曳动物的中间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寒武世 澄江化石库 鳃曳形目 小黑箐虫 拟管尾虫 系统古生物学 古生态学
原文传递
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丛花海绵(Corymbospongia)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启剑 那琳 +2 位作者 毛颖颜 于深洋 李越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0-529,共10页
串管海绵在中–晚奥陶世经历了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在北美、新南威尔士、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等地的上奥陶统地层中皆有报道,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华南奥陶系串管海绵首次系统古生物学的报道,详细描述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 串管海绵在中–晚奥陶世经历了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在北美、新南威尔士、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等地的上奥陶统地层中皆有报道,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华南奥陶系串管海绵首次系统古生物学的报道,详细描述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Corymbospongia(丛花海绵属)化石,并基于C.amplia Rigby,Karl,Blodgett&Baichtal,2005和C.mica Rigby&Potter,1986的标本展示该属化石外壁的微孔等特征性结构,这2个种具有跨板块的生物地理分布。综合串管海绵产出层的碳酸盐岩微相以及伴生钙藻和珊瑚化石等群落分子的指相参照,识别C.amplia和C.mica均具有明显的生态专属性:C.amplia为造礁生物,在小型微生物岩中出现;C.mica则代表适应于更浅水生境的平地群落代表。本研究将为从底栖生物群落角度开展扬子区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理重建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赣台地 串管海绵 高钙化海绵 生物 系统古生物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