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秉 吴超 黄浪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9-126,共8页
[目的/意义]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出发开展系统安全行为模型研究,对明晰安全信息与安全行为之间的互为关系及促进系统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提升系统行为安全管理水平与促进系统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 [目的/意义]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出发开展系统安全行为模型研究,对明晰安全信息与安全行为之间的互为关系及促进系统行为安全管理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提升系统行为安全管理水平与促进系统安全管理实现"信息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方法/过程]根据信宿处理信息的一般步骤,构造安全信息处理的"3-3-1"通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事件链原理,构建系统安全行为模型。同时,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运用回溯性分析方法,提出系统安全行为失误分析及防控方法,并分析其完整的实施步骤。[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安全信息处理的"3-3-1"通用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系统之中的安全信宿处理安全信息的主体过程,其可阐明安全信息对系统之中的安全信宿的安全行为的影响机理;基于安全信息处理与事件链原理的系统安全行为模型可阐明个体人、组织人与系统3个层面的安全行为作用机理,并可根据它提出系统安全行为失误分析及防控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为安全(BBS) 安全信息 事件链 “3-3-1”模型 系统安全行为模型 安全行为失误
下载PDF
基于SI-SB系统安全模型的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充 张伟 +2 位作者 李泽亚 赵挺生 张耀庭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6,共10页
为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下的创新型安全生产管控模式,从安全信息学的角度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特点,提出安全生产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安全决策偏差和滞... 为探索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赋能下的创新型安全生产管控模式,从安全信息学的角度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的信息流动特点,提出安全生产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基于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分析安全管控过程中安全决策偏差和滞后的机制,提出安全管控系统性能改进的思路;结合安全生产组织管理体系特点和数字化技术优势,阐述数字化技术在信息感知传递、安全信息解释和安全行为引导等3个方面的赋能依据,以及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决策和多层级管控等3个方面的赋能途径,并提出具备智能决策、敏捷响应、弹性扩展和人机协同特点的安全生产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在紧急事件、短周期管控、长周期管控3类场景中,对应用智能管控模式前后的安全事件响应进行时效性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安全管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信息-安全行为(SI-SB)系统安全模型 多层级边缘智能管控 管控模式 安全生产 安全信息学
下载PDF
社会-技术系统下安全信息处理多级不对称模式及其优化
3
作者 张桂蓉 冯伟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22-127,178,共7页
[目的/意义]人的安全行为是社会-技术系统的主导,其实质是内在信息处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对社会-技术系统下安全信息处理的多级不对称模式及其优化进行研究将对提升公共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在对系统安全行为阐述的基... [目的/意义]人的安全行为是社会-技术系统的主导,其实质是内在信息处理的外在表现。因此,对社会-技术系统下安全信息处理的多级不对称模式及其优化进行研究将对提升公共安全性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在对系统安全行为阐述的基础上,将其与安全信息处理进行联系,从社会-技术系统视域出发构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信息处理多级不对称模型。最后,提出了安全信息处理能力这一概念,以安全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为着力点制定优化策略。[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安全信息处理过程存在7个信息不对称模式,以安全信息处理能力评估和优化为核心的动态优化系统的运行是规避安全信息处理差错的有效途径,从而为提高公共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安全 社会-技术系统 安全信息处理 系统安全行为 安全信息处理能力
下载PDF
Human Body Behavior as Response on Autonomous Maneuvers, Based on ATD and Human Model
4
作者 Marcin Mirostaw Dominik Jastrzebski 《Journal of Mechanics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2015年第9期497-502,共6页
In the near future, active safety systems will take more control over the vehicle driving, even up to introducing fully autonomous vehicles. Nowaday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active safety systems will aid avoiding co... In the near future, active safety systems will take more control over the vehicle driving, even up to introducing fully autonomous vehicles. Nowaday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active safety systems will aid avoiding collisions much more efficiently than human drivers. These systems can protect not only the passengers, but also other road users. To mitigate collision, certain maneuvers (e.g., sudden braking, lane change, etc.) need to be done in a reasonably quick time. However, this may lead to low-g energy pulses. The latter fact, may cause unexpected and, in some cases, unwanted occupant body motion resulting even in OOP (out of position) postures. New patterns of occupant reactions in such cases are, to some extent, confirmed experimentally [1-3].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limits of standard ATDs (anthropometric test devices) and chosen human models in well established maneuver scenarios. Obtain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Drawbacks identify new challenges for the near future simulation based safety engineering. One scenario with combined conditions of emergency braking during lane change has been used as an example of OOP posture after maneu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safety systems passive safety systems autonomous maneuvers human body behavio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