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平台Venny2.1得到二者共同的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8.0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Metascape在线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相关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应用Cytoscape3.8.0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白芍的13个化学成分、70个潜在作用靶点和740个NPSLE相关作用靶点,其中白芍与NPSLE共同作用靶点有31个;PPI网络显示处于核心地位的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83条与白芍治疗NPSLE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分别与代表性的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白芍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作用于NPSLE,为中医药治疗NPSLE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方法,探究白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筛选白芍生物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运用Genecards数据库收集NPSLE的疾病靶点;利用在线韦恩图绘制平台Venny2.1得到二者共同的靶点,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利用Cytoscape3.8.0进行可视化处理;通过Metascape在线软件对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lopa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究相关的生物过程与信号通路;应用Cytoscape3.8.0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核心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获得白芍的13个化学成分、70个潜在作用靶点和740个NPSLE相关作用靶点,其中白芍与NPSLE共同作用靶点有31个;PPI网络显示处于核心地位的靶点为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CASP3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得到83条与白芍治疗NPSLE相关通路,主要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凋亡、雌激素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主要活性成分能够分别与代表性的靶点结合并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白芍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与优势作用于NPSLE,为中医药治疗NPSLE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