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率振荡式反应釜传热因子和系统热容测量 被引量:2
1
作者 叶树亮 黄剑峰 +1 位作者 许启跃 杨遂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09-1416,共8页
针对夹套式反应釜传热因子UA和系统热容cpm测量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功率振荡式校正方法。测量过程中夹套油温固定,控制校正加热器输出振荡功率使样品温度产生反向对称的两周期升降,利用过程中多次等效测量平均值获取传热因子和系统热... 针对夹套式反应釜传热因子UA和系统热容cpm测量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功率振荡式校正方法。测量过程中夹套油温固定,控制校正加热器输出振荡功率使样品温度产生反向对称的两周期升降,利用过程中多次等效测量平均值获取传热因子和系统热容。以去离子水和二丙二醇为样品设计实验,验证该方法在不同温度、液位条件下的有效性,并与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功率振荡校正方法的测量精度与现有方法基本相当,但具有更高的测量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量热 传热 系统热容 反应工程 化学反应器
下载PDF
基于Simulink的多集总热容系统非稳态导热的模拟及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崔坚 伊亮 王侃宏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43-448,共6页
以Simulink为平台,对简单的多集总热容系统的非稳态导热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定量分析,并得出了满意的数值结果,符合相应条件下的理论定性分析结论,由于Simulink的模型化图形输入,使得模拟过程更形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多集总热容系统 非稳态导热 SIMULINK
下载PDF
负热容量系统的热平衡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晓荣 管靖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21,49,共3页
以黑洞为例,对《新概念物理教程.力学》和《新概念物理教程.热学》中提到的负热容量系统的不稳定性作一注释.
关键词 黑洞 热容系统 稳定热平衡
下载PDF
对流简谐环境温度边界条件下多集总热容系统导热微分方程组的复数倒算法
4
作者 黄晓齐 顾红艳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0年第2期74-80,共7页
论述多集总热容系统导热微分方程组的齐次性 。
关键词 多集总热容系统 导热微分方程组 复数倒算法
下载PDF
一种新型区域热/冷/水联供系统
5
作者 孙强 刘明生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5年第6期43-45,共3页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的区域联合供热、供冷及供水的能源供应系统——城市大热容水环系统,阐述了该系统高效直接地将建筑冷热量移位互补利用的思想,阐述了该系统分级水处理的思想,阐述了该系统将区域供热、供冷与供水三个管网的功能用一... 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的区域联合供热、供冷及供水的能源供应系统——城市大热容水环系统,阐述了该系统高效直接地将建筑冷热量移位互补利用的思想,阐述了该系统分级水处理的思想,阐述了该系统将区域供热、供冷与供水三个管网的功能用一个大管网代替的管网形式,阐述了该系统用户侧分质供水的理念,即提供用户直接饮用水、生活一般用水、生活热水和杂用水,同时也阐述了该系统各子系统的组成、设计实施方案以及系统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大热容水环系统 分质供水 可再生能源
下载PDF
用于高重复频率热容主振荡功率放大器激光系统的波前检测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邓泽微 马秀华 施翔春 《中国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55-1058,共4页
高重复频率热容主振荡功率放大器(MOPA)激光系统的工作过程一般只持续几秒至几十秒,在此过程中系统输出光束的波前畸变是动态变化的。采用环路径向剪切干涉(CRWSI)技术对高重复频率热容MOPA系统波前畸变的变化过程进行检测,并对系统的... 高重复频率热容主振荡功率放大器(MOPA)激光系统的工作过程一般只持续几秒至几十秒,在此过程中系统输出光束的波前畸变是动态变化的。采用环路径向剪切干涉(CRWSI)技术对高重复频率热容MOPA系统波前畸变的变化过程进行检测,并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搭建了一个简化的实验系统,采用平凹透镜来代替光放大器产生波前畸变,并由此对环路径向剪切干涉仪的测量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峰值误差为7.8%(0.02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波前检测 环路径向剪切干涉 波前重建 高重复频率热容主振荡功率放大器激光系统
原文传递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for volumetric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in a quasi-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of sea ice 被引量:1
7
作者 Wei Lv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16年第3期211-225,共15页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etermine physic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volumetric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ea ice in u quasi-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using field observations. The quasi-linear thermod...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determine physic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volumetric heat capacity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sea ice in u quasi-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using field observations. The quasi-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of sea ice with unknown physical parameters is described, and the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its solution is proved. Then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are taken as control variable, temperature devi- ations as objective function, and a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xistence of its optimal solution is discussed. To solve the identification model, a new algorithm containing genetic algorithm, Hooke- Jeeves algorithm and semi-implicit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 is constructed.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are calculated using the obser- vations measured at Nella Fjord around Zhongshan Station, Antarctic in CHINARE 2006. For comparability and consistency with other works, a new internationM standard named TEOS-10 is used. To examine the validity of the identified results, another sim- ulation for temperature profiles in different measurement period is operated.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better simulations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re possible with the identified parameters than EC1993. Therefore not only the identified parameters can be applied in sea ice modeling, but also this study can enrich and supplement observations of sea 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quasi-linear thermodynamic system volumetricheat capacity thermal conductivity sea ic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