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进一步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系统论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秦松寿 冯平宇 张军果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5年第4期79-84,104,共7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转,需要有完善的经济体制做保证。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出,应用系统论的思想,着力从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该系统的健康运转,需要有完善的经济体制做保证。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体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就是要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优化。为此提出,应用系统论的思想,着力从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运行平台、运行结果等三方面的优化出发,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系 优化 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 系统论分析
下载PDF
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系统论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德林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4-58,共5页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 从系统的整体性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说,可知:"知行合一"是一个由目的、手段和根据构成的有机整体;知行的本来体段就是合一的,而语言的遮蔽、私欲阻碍和析心理为二的剧场假相,使得知行分离,这三者都背离了"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的要求;个体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在事亲事君、交友治民等具体实践中,通过致良知的努力,体认知行合一的真谛,为善去恶,成就个人的德性,这样才能实现安天下之民的目的。从系统的层次性审视阳明哲学可见,阳明虽然看到了个体的知和行、德性之知和闻见之知、心的社会性和个性、道德的自觉和自愿、为学和生活等两两之间,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受时代所限,其伦理学说系统仍然只有社会关系和伦理政治两个层次,缺少了物质生产这个根本层次,故其知行合一说的深度和说服力不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说 系统论分析 整体性 层次性
下载PDF
自明清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系统论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玉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6期67-68,共2页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生存与发展,并且系统优化的过程是系统要素与环境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落后于西方国家。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通过传教士、翻译家、留学生等引进西方... 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只有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才能生存与发展,并且系统优化的过程是系统要素与环境整合的过程。明末清初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已落后于西方国家。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主要通过传教士、翻译家、留学生等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外在环境的科技因素为主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同时,侧重于系统内部科技能力、体制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自主创新 系统论分析
下载PDF
企业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系统论分析
4
作者 李明玉 《集团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Z期284-285,共2页
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20世纪20年代,他在研究理论生物学时,用机体论生物学批判并取代了当时的机械论和活力论生物学,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 系统论的主要创始人是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V·Bertalan-feg)。20世纪20年代,他在研究理论生物学时,用机体论生物学批判并取代了当时的机械论和活力论生物学,提出了系统理论的思想。1945年他发表了《关于一般系统论》的论文,宣告了这一理论的诞生。贝塔朗菲把系统确定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联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作为一个具体的系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与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分析 环境关系 20世纪20年代 生物学家 企业 一般系统论 系统理论 奥地利
下载PDF
构建浙中城市群的系统论分析
5
作者 冯拾松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2期24-26,共3页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本文以系统论的整体突现原理、多元性原理和系统的最优化观点为视角,对构建浙中城市群的出... 组团式城市群是大中小城市"结构有序、功能互补、整体优化、共建共享"的镶嵌体系,体现出以城乡互动、区域一体为特征的高级演替形态.本文以系统论的整体突现原理、多元性原理和系统的最优化观点为视角,对构建浙中城市群的出发点、立足点和着力点进行了理论探讨,旨在对浙中城市群的构建乃至构建其他城市群中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理论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系统论分析
下载PDF
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系统论分析
6
作者 苏玉娟 牛芳 《系统辩证学学报》 2004年第1期93-96,共4页
我国科学史发展实质上是在科学史系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持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通过对我国科学史系统化发展特征、系统动力机制及未来走向的研究 ,从系统论角度对我国科学史有一个新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 科学史 史学研究 系统论分析 发展演化
下载PDF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发生机制的系统论分析
7
作者 柳新元 张晒 《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4年第4期18-21,共4页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意识形态(及其创新)问题”。所谓意识形态,是指国家用来指导自身行为的思想理论学说、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制度政策安排。中... 意识形态是“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这就是意识形态(及其创新)问题”。所谓意识形态,是指国家用来指导自身行为的思想理论学说、价值观念体系以及制度政策安排。中国改革开放是在意识形态创新的前提下予以成功启动的。意识形态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勺理论支持。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要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取得更大的成就,还必须要进行意识形态创新。职此之故,本文将运用系统论分析方法,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发生机制作出阐释,期冀从中总结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基本规律,为意识形态继续创新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 系统论分析 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价值观念体系 改革开放 哲学主题
下载PDF
资本流动全球化存续与发展的系统论分析
8
作者 周丽华 《管理观察》 2008年第11期198-199,共2页
系统论研究的结果表明,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宏观稳定、中观开放和微观竞争构成了系统存续与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本流动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流动全球化系统的存续与发展同样遵循系... 系统论研究的结果表明,任何一种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宏观稳定、中观开放和微观竞争构成了系统存续与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本流动全球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资本流动全球化系统的存续与发展同样遵循系统存续与发展的规律。资本流动全球化系统的稳定、开放及竞争和协同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化存续与发展的条件,我国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宏观稳定、中观开放和微观竞争与协同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存续与发展 系统论分析
下载PDF
德育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论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卢克功 《职业时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03S期38-38,共1页
一、德育生态系统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德育体系是由于德育体系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逻辑安排,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秩序结构,这种结构用德育系统来比喻和概括是极为生动... 一、德育生态系统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周边环境组成的功能整体。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德育体系是由于德育体系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的逻辑安排,具有鲜明的结构特征和秩序结构,这种结构用德育系统来比喻和概括是极为生动和贴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德育体系 系统论分析 结构特征 生态系统 系统概念 周边环境 生物群落
下载PDF
高校内部治理“中阻梗”问题的系统论分析
10
作者 刘群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35-39,共5页
高校内部治理"中阻梗"现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中阻梗"的成因是管理者个体与高校组织系统的矛盾综合交织而成:包括个体需求与高校组织系统要求的偏差、组织政治权力系统与合法权威系统的冲突、... 高校内部治理"中阻梗"现象与高校治理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中阻梗"的成因是管理者个体与高校组织系统的矛盾综合交织而成:包括个体需求与高校组织系统要求的偏差、组织政治权力系统与合法权威系统的冲突、组织模式与组织规则的功能障碍并行、系统内部反馈环断裂与系统优化的相悖。从系统论角度疏通"中阻梗"问题,需要矫正管理者观念,明确职权范围,破除官本位惯习,达到管理者的"自觉"状态;从高校结构层看:需公开聘任,扁平化管理,分类考核,制度建设常态化,结构有序;利用"双向沟通"和组织系统反馈达到高校管理的内部功能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内部治理 中阻梗问题 系统论分析
下载PDF
政治体系的系统论分析
11
作者 罗骞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5-13,共9页
现代系统论由于与行为主义分析法合流,在政治学研究中重在分析决策、选举等行为,重在研究政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因而很少分析政治系统的内部状况.本文试用系统论分析国家的内部构成状况,研究国家各机关和各个层次是怎样构... 现代系统论由于与行为主义分析法合流,在政治学研究中重在分析决策、选举等行为,重在研究政治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因而很少分析政治系统的内部状况.本文试用系统论分析国家的内部构成状况,研究国家各机关和各个层次是怎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力图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起政治国家内部结构的分析框架,并就政治学理论和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体系 系统论分析 横向结构 三权分立制 统一性原则
下载PDF
STPA方法在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安全性分析中的应用
12
作者 赵东风 王亚琪 +1 位作者 刘尚志 曹润楠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72-4580,共9页
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地辨识涉及多个交互部件和复杂控制策略的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系统的潜在风险。为了更加全面地辨识CAES系统的潜在风险,研究将系统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 传统评价方法无法全面地辨识涉及多个交互部件和复杂控制策略的压缩空气储能(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CAES)系统的潜在风险。为了更加全面地辨识CAES系统的潜在风险,研究将系统论过程分析(System-Theoretic Process Analysis,STPA)方法引入至先进绝热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并进行风险分析。首先,通过对多种构型的压缩空气储能系统进行效率分析并确定研究对象;其次,定义系统储热过程中系统级事故和危害,构建控制结构模型,并识别可能导致事故的控制动作;最后,从系统控制、组件失效、系统协调不足、人为操作失误等多个维度,分析32个潜在的系统级危险场景,并提出109项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此外,选取危害与可操作性研究(Hazard and Operability Study,HAZOP)方法对STPA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与可靠性验证,相比于HAZOP方法28.6%的识别率,STPA方法可有效识别61.5%的系统交互故障,在揭示储能系统复杂交互故障方面展现出了优越性。基于STPA的风险分析对于优化系统设计和提升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为类似新兴能源系统的风险识别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压缩空气储能 风险因素识别 系统分析 系统论过程分析
下载PDF
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系统论分析
13
作者 黄长云 《中国德育》 2006年第12期85-85,共1页
“系统”一词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心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系统”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是由其内部诸层面、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较稳定的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 “系统”一词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心理科学和工程技术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系统”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是由其内部诸层面、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学生的心理结构是一个较稳定的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有自我调节和修复的能力,但如果外界刺激超出阈限,就很容易导致系统崩溃,导致行为问题。德育工作者如能了解学生在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疏导。从系统论角度分析,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成熟经过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分析 心理发展 学生 相对稳定 德育工作者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常用术语
原文传递
基于系统论层次分析法的高速铁路信号点灯系统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耀安 《高速铁路技术》 2020年第5期36-41,72,共7页
铁路信号机作为指示列车运行状态的重要联锁设备,其点灯系统的运行状态、产生故障时处理的效率对列车的运营十分重要。传统对信号机的分析停留在点灯电路的分析,无论是运营维护人员还是信号设计人员,均未在系统的角度上分析信号机,使得... 铁路信号机作为指示列车运行状态的重要联锁设备,其点灯系统的运行状态、产生故障时处理的效率对列车的运营十分重要。传统对信号机的分析停留在点灯电路的分析,无论是运营维护人员还是信号设计人员,均未在系统的角度上分析信号机,使得信号机在系统层面的不安全因素易被忽视。为在系统层面分析信号机点灯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论的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模型,对信号机点灯系统的构成性与整体性进行分析。并以高速铁路进站信号机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结果表明,系统层级的影响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文末利用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得到权值向量,根据权值向量分别对点灯系统运营维护与设计所应注重的因素进行了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机 点灯系统 系统论分析 层次分析 权值向量
下载PDF
农民政治参与的系统论分析
15
《公安研究》 2012年第6期94-94,共1页
高伟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农民政治参与系统是由农民个人素质、政治参与动机和政治参与渠道三大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只有实现内和谐与外适应,才能达到最优化... 高伟在《理论导刊》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农民政治参与系统是由农民个人素质、政治参与动机和政治参与渠道三大要素通过非线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它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只有实现内和谐与外适应,才能达到最优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政治参与 系统论分析 《理论导刊》 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参与动机 最优化目标 个人素质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出版学研究方法论引论
16
作者 耿相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112,共7页
出版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尤其是属于本学科的、具有独特性的研究方法目前还没有在学界形成共识,甚至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共识也没有形成。缺乏应用于出版学的普遍的哲学方法论、特殊的科学方法论、个别的具体方法论,已经成为出... 出版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方法,尤其是属于本学科的、具有独特性的研究方法目前还没有在学界形成共识,甚至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共识也没有形成。缺乏应用于出版学的普遍的哲学方法论、特殊的科学方法论、个别的具体方法论,已经成为出版学研究继续向深度、广度拓展的瓶颈。文章在对出版活动和出版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在定量分析方法论和定性分析方法论之外,三种能够适用于出版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定位分析方法论、系统论分析方法论和目的论分析方法论,从而为出版学研究方法论的构建提供引论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版学 方法论 定位分析 系统论分析 目的论分析
下载PDF
Primary Lymphoma of Respiratory System (A Report of 11 Cases)
17
作者 周立强 谭文勇 +4 位作者 鲁海珍 王金万 冯奉仪 储大同 孙燕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CAS 2005年第1期43-46,68,共5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he treatmentoutcomes of primary lymphoma of respiratory system (PLRS).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ing changes, pathologic subtypes, treatmen...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features and the treatmentoutcomes of primary lymphoma of respiratory system (PLRS). Method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imaging changes, pathologic subtypes, treatment and overall survival of 11 patients with PLRS were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1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LRS by histopathology, thetumor of 2 patients occurred in trachea and the other 9 in lung. Cough, dyspnea and fever were themost frequent symptoms. Mass or infiltrative changes could be found on the chest X-ray and/or CTscan. Two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s having Hodgkin's Lymphoma (HL) and 9 having non-Hodgkin'sLymphoma (NHL), including 7 patients with low degree NHL [5 of them (55.6%) were mucosa-associatedlymphoid tissue (MALT) lymphoma] and 2 with intermediate degree NHL. Of 10 patients undergoingexploratory thoracotomy and surgical treatment, 8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and 2 adjuvant ofradiotherapy. The remaining patient was subjected to combined chemotherapy. Both of HL patientssurvived more than 5 years without clinical disease. The median survival of MALT lymphoma and othertype of NHL was 39 months and 34 month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Both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and imaging changes are non-specific. The diagnosis was made through exploratory thoracotomy (10cases) and fiber-optical bronchoscopy (1 case). MALT lymphoma is the most frequent pathologicsubtype. Majority of patients a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by surgical resection. The prognosis isaccep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MPHOMA non-Hodgkin's/pathology non-hodgkin's/drug therapy hodgkin'slymphoma respiratory system
下载PDF
Laparoscopic VS open hepatectomy for hepatolithiasis: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42
18
作者 Hui Li Jun Zheng +6 位作者 Jian-Ye Cai Shi-Hui Li Jun-Bin Zhang Xiao-Ming Wang Gui-Hua Chen Yang Yang Gen-Shu W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43期7791-7806,共16页
AIM 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o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VS conventional liver resection for treating hepatolithiasis.METHOD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n 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and Cochrane... AIM To perform a meta-analysis on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VS conventional liver resection for treating hepatolithiasis.METHOD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on 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 and Cochrane Library,and undertook a meta-analysi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V S conventional open liver resection for local hepatolithiasis in the left or right lobe. Intra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time,estimated blood loss,blood transfusion rate,postoperative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length of hospital sta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initial residual stone,final residual stone and stone recurrence) we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RESULTS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search retrieved 16 publications with a total of 1329 cases. Meta-analysis of these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for hepatolithiasis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ess intraoperative estimated blood loss [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 61.56,95% confidence interval(CI): 14.91-108.20,P = 0.01],lower blood transfusion rate [odds ratio(OR): 0.41,95%CI: 0.22-0.79,P = 0.008],shorter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WMD: 0.98,95%CI: 0.47-1.48,P = 0.01),lower tota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OR: 0.52,95%CI: 0.39-0.70,P < 0.0001) and shorter stay in hospital(WMD: 3.32,95%CI: 2.32-4.32,P < 0.00001). In addition,our result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operative time(WMD: 21.49,95%CI: 0.27-43.24,P = 0.05),residual stones(OR: 0.79,95%CI: 0.50-1.25,P = 0.31) and stone recurrence(OR: 0.34,95%CI: 0.11-1.08,P = 0.07). Furthermore,with subgroups analysis,our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for hepatolithiasis in the left lateral lobe and left side could achieve satisfactory therapeutic effects. CONCLUSION The laparoscopic approach is safe and effective,with less intraoperative estimated blood loss,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reduc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d shorter 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ime than with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PATOLITHIASIS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Conventional liver res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下载PDF
Succes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in palliating patients with no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被引量:46
19
作者 Harsha Moole Harsha Tathireddy +7 位作者 Sirish Dharmapuri Vishnu Moole Raghuveer Boddireddy Pratyusha Yedama Sowmya Dharmapuri Achuta Uppu Naveen Bondalapati Abhiram Duvvur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7年第7期1278-1288,共11页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in no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METHODSIncluded studies compared outcomes with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biliary ... To perfor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clinical outcomes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in no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METHODSIncluded studies compared outcomes with photodynamic therapy and biliary stenting (PDT group) vs biliary stenting only (BS group) in palliation of no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 Articles were searched in MEDLINE, PubMed, and EMBASE. Pooled propor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fixed and random effects model. Heterogeneity among studies was assessed using the I<sup>2</sup> statistic.RESULTSTen studies (n = 402) that met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included in this analysis. The P for χ<sup>2</sup> heterogeneity for all the pooled accuracy estimates was > 0.10. Pooled odds ratio for successful biliary drainage (decrease in bilirubin level > 50% within 7days after stenting) in PDT vs BS group was 4.39 (95%CI: 2.35-8.19). Survival period in PDT and BS groups were 413.04 d (95%CI: 349.54-476.54) and 183.41 (95%CI: 136.81-230.02) respectively. The change in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s after intervention in PDT and BS groups were +6.99 (95%CI: 4.15-9.82) and -3.93 (95%CI: -8.63-0.77) respectively. Odds ratio for post-intervention cholangitis in PDT vs BS group was 0.57 (95%CI: 0.35-0.94). In PDT group, 10.51% (95%CI: 6.94-14.72) had photosensitivity reactions that were self-limiting. Subgroup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except the incidence of cholangitis was comparable in both groups.CONCLUSIONIn palliation of u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 PDT seems to b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BS alone. PDT should be used as an adjunct to biliary stenting in th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dynamic therapy Biliary stenting Unresectable cholangiocarcinoma OUTCOME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下载PDF
A method for simulating sediment incipient motion varying with time and space in an ocean model(FVCOM):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被引量:2
20
作者 ZHU Zichen WANG Yongzhi +3 位作者 BIAN Shuhua HU Zejian LIU Jianqiang LIU Lejun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1216-1235,共20页
We modified the sediment incipient motion in a numerical model and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this modification using a study case of the coastal area around Weihai, China. The modified and unmodified versions of the mod... We modified the sediment incipient motion in a numerical model and evaluated the impact of this modification using a study case of the coastal area around Weihai, China. The modified and unmodified versions of the model were validated by comparing simulated and observed data of currents, waves, and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SSC) measured from July 25^(th) to July 26^(th), 2006. A fitted Shields diagram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sediment model so that the critical erosional shear stress could vary with time. Thus, the simulated SSC patterns were improved to more closely reflect the observed values, so that the relative error of the variation range decreased by up to 34.5% and the relative error of simulated temporally averaged SSC decreased by up to 36%. In the modified model, the critical shear stress values of the simulated silt with a diameter of 0.035 mm and mud with a diameter of 0.004 mm varied from 0.05 to 0.13 N/m^2, and from 0.05 to 0.14 N/m^2, respectively, instead of remaining constant in the unmodified model. Besides, a method of applying spatially varying fractions of the mixed grain size sediment improved the simulated SSC distribution to fit better to the remote sensing map and reproduced the zonal area with high SSC between Heini Bay and the erosion groove in the modified model. The Relative Mean Absolute Error was reduced by between 6% and 79%, depending on the regional attributes when we used the modified method to simulate incipient sediment motion. But the modification achieved the higher accuracy in this study at a cost of computation speed decreasing by 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iment model incipient motion suspended load critical shear stress for erosion fraction of mixed grain size sedimen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