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素质-压力模型视角下社会工作者的压力症状及其化解——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2019)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文豪 呼斯勒 《社会工作》 2022年第3期85-99,109,110,共17页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的数据,本文运用素质-压力模型阐述社会工作者压力症状出现的过程,并从模型中的易感性、应激源和症状阈值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导致压力的缘由。研究发现我国社... 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压力是如何产生的?基于“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的数据,本文运用素质-压力模型阐述社会工作者压力症状出现的过程,并从模型中的易感性、应激源和症状阈值三个维度深入分析导致压力的缘由。研究发现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压力症状整体得分平均值为1.952,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由易感性、应激源与阈值各个因子组成的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解释压力症状41.84%的变异量。研究表明,素质-压力模型对我国社会工作者的压力形成原因有较高的解释度,据此,可以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化解我国社会工作者现有压力的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压力模型 社会工作者 压力 内化问题
下载PDF
父母心理控制和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素质-压力”还是“差别易感性” 被引量:34
2
作者 高鑫 丁碧蕾 +1 位作者 冯姝慧 邢淑芬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8-37,共10页
本研究以226名学前儿童和其父母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采用父母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及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发现:在预测外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均显... 本研究以226名学前儿童和其父母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气质-家庭环境交互作用的视角,采用父母报告的方法收集数据,考察了父母心理控制及儿童消极情绪性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发现:在预测外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均显著,同时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显著性区域分析发现,高消极情绪性的学前儿童更易受高父亲心理控制的不利影响,也更易受低父亲心理控制的有利影响,该结果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在预测内化问题时,父亲和母亲心理控制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消极情绪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说明无论是对高消极情绪性还是低消极情绪性儿童,父母心理控制对其内化问题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控制 消极情绪性 问题行为 素质-压力 差别易感性
原文传递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理论模型及其检验方法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美萍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52-1858,共7页
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是当前有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三种代表性理论模型。素质-压力模型认为"近墨者黑"或"出淤泥而不染",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认为"近朱者赤",而不同易感性模... 素质-压力模型、不同易感性模型和优势敏感性模型是当前有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三种代表性理论模型。素质-压力模型认为"近墨者黑"或"出淤泥而不染",优势反应敏感性模型认为"近朱者赤",而不同易感性模型则兼收并蓄,认为某些个体近墨则黑,近朱则赤。检验上述模型的现实有效性是当前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概观而言,分组回归和分层回归是常用的传统检验方法,显著性区域分析法和新参数回归模型法则是新近兴起的。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三种模型的领域特殊性、种族差异等问题,检验这些模型的方法也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素质-压力模型 不同易感性模型 优势敏感性模型
下载PDF
“脆弱性”或“易感性”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理论探索
4
作者 刘盼婷 王琼 葛操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8-62,共5页
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与其个体本身、家庭环境以及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遗传因素在环境因素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有时会符合不同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素质-压力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在不同时... 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与其个体本身、家庭环境以及与家庭有关的各种因素息息相关。遗传因素在环境因素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中扮演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有时会符合不同的理论模型,主要包括素质-压力模型和差别易感性模型。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是导致结果不同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区分年龄阶段,区分特定气质,区分测量方法,进行更加系统的横向研究,问题行为发展的理论模型遵循一贯性原则还是发展性原则需要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展开纵向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质-压力模型 差别易感性模型 气质 问题行为
下载PDF
基因-脑-行为视角下的自伤行为产生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泉泉 熊昱可 刘霞 《心理发展与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95-503,共9页
自伤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自伤行为的探讨已深入到基因及神经系统层面,基因-脑-行为的综合视角为客观揭示自伤产生机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对自伤候... 自伤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自伤行为的探讨已深入到基因及神经系统层面,基因-脑-行为的综合视角为客观揭示自伤产生机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分子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最新成果,对自伤候选基因多态性及其可能的脑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并提出今后应在基因多态性的交互作用及其脑机制、积极环境下自伤行为研究、自伤青少年的追踪研究以及自伤行为的系统性探讨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自伤 素质-压力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