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8
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素问·阴阳别论》中五脏脉悬绝日探析
1
作者
马贝
王锦峰
+2 位作者
宋思敏
王东军
王益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681-684,共4页
运用河图“生”“成”数的数理逻辑,结合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对《素问·阴阳别论》“持真脏脉”中“十八日”“九日”“十二日”“七日”“四日”五脏脉悬绝日的数字由来,进行深入考究,探析数字背后的数理逻辑,阐发...
运用河图“生”“成”数的数理逻辑,结合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对《素问·阴阳别论》“持真脏脉”中“十八日”“九日”“十二日”“七日”“四日”五脏脉悬绝日的数字由来,进行深入考究,探析数字背后的数理逻辑,阐发《黄帝内经》数理中所蕴含的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其背后蕴含的中医理论内涵,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问·阴阳别论
象数
真脏脉
悬绝日
运气学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关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关”的思考
被引量:
5
2
作者
况彦德
黄河
《河南中医》
2009年第5期437-438,共2页
无论从开/关之相互演变推论,还是从其经文之互参印证判断,或是从其确切涵义分析,结论都同时指向一处:即"开"字多为误传,正解乃"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应为《内经》之原文。
关键词
“开/关阖枢”理论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太阳
阳明
少阳
气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是“开”还是“关”——《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校勘二则
被引量:
1
3
作者
谢季祥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34,共2页
以历代医家校注为依据 ,对《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的二则经文进行辨析。认为“太阳为开”、“太阴为开”的“开”字应作“关”字。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校勘
太阳为开
太阴为开
太阳为关
太阴为关
中医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授课拾零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玉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8期15-16,共2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本文对其中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二气的固有正常作用,但阴阳主生长和杀藏万物时各有特点;"雨出地气,云出天气&q...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本文对其中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二气的固有正常作用,但阴阳主生长和杀藏万物时各有特点;"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之"出"作为"趋向"理解,由此说明阴阳交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讲的为伏邪温病,但"冬不藏精"参与了其中病理过程,春气生发和温热之气为重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阴阳
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教学体会
5
作者
陈玉龙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6期44-46,共3页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为了更好探讨此篇文献教学方法,本文从阴阳的推演、篇名的含义、三阴三阳理论及其在经络学说的应用等方面详细了讲述了作者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三阴三阳
教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利国
《周易研究》
1995年第1期72-77,34,共7页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象经络为理论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易经》
五行学说
阴阳
学说
阴阳
说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对立统一
心肾相交
阴升阳降
阴阳
五行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燥邪阴阳属性小议
被引量:
5
7
作者
张年顺
《吉林中医药》
1984年第6期35-36,共2页
“燥”为六淫之一,对其阴阳属性,历来有不同看法,主张属阴者有之,主张属阳者也有之。长期以“燥为阴邪”说被多数医家接受。但笔者认真思考“燥为阴邪”的论据,深感其理不足以服人,而燥为阳邪说则更合医理。现申述如次。
关键词
阴阳
属性
燥邪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
8
作者
赵辉贤
《周易研究》
1996年第4期86-93,共8页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少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阴阳平衡论,将阴阳...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少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阴阳平衡论,将阴阳解释为‘动态平衡’,意为阴阳是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平衡
十二辟卦
阴阳
学说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周易》
七日来复
自然法
《周礼》
《汉语大词典》
人体的组织结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
9
作者
柳少逸
蔡锡英
《周易研究》
1996年第2期75-82,共8页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柳少逸,蔡锡英“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法则”,是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等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哲学等各方面所起的...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柳少逸,蔡锡英“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法则”,是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等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哲学等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早已得到历史的认可。但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平衡
阴阳
变化
阴阳
消长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阴升阳降
阳升阴降
自然界
非平衡
平衡态
人体
阴阳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阴阳
10
作者
丁静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11期79-79,共1页
阴阳,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于特定事物。其学说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把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不仅广泛运...
阴阳,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于特定事物。其学说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把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不仅广泛运用于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贯穿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祖国医学
治病
神明
特定
父母
变化
代表
学说
劳动人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研究
11
作者
王锦峰
谷建军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16-19,共4页
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M3:121医简(即天回医简),经整理小组研究,确定系属扁鹊医学。其中由54支简掇合而成的《脉书·上经》充分展示了扁鹊医学中的五脏通天与色脉诊内容。再将出土文献《天回医简》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进行对比研...
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M3:121医简(即天回医简),经整理小组研究,确定系属扁鹊医学。其中由54支简掇合而成的《脉书·上经》充分展示了扁鹊医学中的五脏通天与色脉诊内容。再将出土文献《天回医简》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素问》中诸多篇章是对《脉书·上经》的阐释。比如《素问·阴阳类论》通过三阳三阴对五脏通天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其次《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详查面色与脉搏,可通于神明。五脏通天,提示人体五脏与天气可以通过穴位互通,同时五脏之气在脉口也有所体现;色脉诊,可以通过面色与脉动的五行对应关系,来预判死生。而色脉诊内容的完整亦可有助《脉书·上经》残简内容的推演。所以天回汉墓医简的出土,有助于学者们对训诂的学术源流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上经》
《
素问·
阴阳
类论》
五脏通天
色脉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二阳之病发心脾”的机理及临床探讨
被引量:
3
12
作者
郑建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3年第10期615-616,共2页
关键词
《
素问·阴阳别论
》
《黄帝内经
素问
译释》
慢性胃炎
黄褐斑
临床应用
发病机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七情致病与银屑病的护理
被引量:
4
13
作者
王晓燕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907-908,共2页
关键词
七情致病
情志
发病
银屑病
护理
人体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人发
生理活动
刺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从系统论探讨“治病求本”的涵义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鹏
欧阳兵
《福建中医药》
2003年第1期46-47,共2页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以后,中医同道们日渐尊之,最终和"扶正祛邪"、"正...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以后,中医同道们日渐尊之,最终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理阴阳"等一起成为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法则,并被尊为首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论
“治病求本”
涵义
疾病
发生学规律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辨证论治与“治病必求于本”
15
作者
付亚龙
张士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6-397,共2页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际看,"本"当指疾病的本质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际看,"本"当指疾病的本质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疾病,属乎变,即生理活动之异常.有变必有象(表现为症状、体征等),有象必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因而,任何疾病都有"本"之所在.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有真假现象复杂者,有症见于彼而病在乎此者,有病在里而症现于表者,有内在微观病理改变而症状体征暂缺如者,因而,探求病本就显得极为重要.<景岳全书·求本论>云:"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药疗法
辨病论治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经》论喜相关内容分析
16
作者
景婷
刘建辉
《山西中医》
2006年第S1期2-4,共3页
喜,即喜悦、高兴。《内经》认为,喜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喜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证,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内经》针对喜病的病机特...
喜,即喜悦、高兴。《内经》认为,喜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喜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证,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内经》针对喜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基本的治疗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经》
心包经
喜笑
五志
风痹
疟病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谈老年病
被引量:
2
17
作者
马晶山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55,共2页
关键词
老年病
体质
老年疾病
痰瘀同治
脏腑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补阴药与补气药中微量元素研究
18
作者
刘丽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4年第23期7-7,共1页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关键词
补阴药
补气药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神明
微量元素
研究
父母
变化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议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中医学的关系
19
作者
夏元洁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1期88-89,共2页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同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辩证施治为诊疗特点...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同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辩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
五行学说
祖国医学
人体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诊疗特点
脏腑
知常达变
肾阳虚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黄帝内经》揭疑三则
20
作者
李今庸
《吉林中医药》
1983年第3期44-46,共3页
《黄帝内经》一书中,疑难之处较多,这里特提出几点,写成“《黄帝内经》揭疑三则”一文,来和同志们研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
关键词
听宫穴
耳中
瞳子
头面部穴位
目珠
髓之府
五藏
张介宾
《黄帝内经》
《内经》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命门
内景(中医)
精明之府
筋之府
张志聪
五神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素问·阴阳别论》中五脏脉悬绝日探析
1
作者
马贝
王锦峰
宋思敏
王东军
王益民
机构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组织部
出处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681-684,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74148)。
文摘
运用河图“生”“成”数的数理逻辑,结合运气学说中的“太过”“不及”理论,对《素问·阴阳别论》“持真脏脉”中“十八日”“九日”“十二日”“七日”“四日”五脏脉悬绝日的数字由来,进行深入考究,探析数字背后的数理逻辑,阐发《黄帝内经》数理中所蕴含的天地阴阳消长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其背后蕴含的中医理论内涵,并将其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关键词
素问·阴阳别论
象数
真脏脉
悬绝日
运气学说
Keywords
Special Chapter of Yin and Yang in Plain Questions
image-numerology
the true internal organs pulse
hanging days
the doctrine of five evolutive phases and six climatic factors
分类号
R221.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关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关”的思考
被引量:
5
2
作者
况彦德
黄河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
出处
《河南中医》
2009年第5期437-438,共2页
文摘
无论从开/关之相互演变推论,还是从其经文之互参印证判断,或是从其确切涵义分析,结论都同时指向一处:即"开"字多为误传,正解乃"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应为《内经》之原文。
关键词
“开/关阖枢”理论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太阳
阳明
少阳
气机
Keywords
theory of doorclose, door-pass and pivot
Essential Questions-Discussion On Dissociation and Equilibrium of Yinyang
taiyang
yangming
Shaoyang
qi movement
分类号
R221.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是“开”还是“关”——《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校勘二则
被引量:
1
3
作者
谢季祥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34,共2页
基金
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JA0 0 0 62S)
文摘
以历代医家校注为依据 ,对《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的二则经文进行辨析。认为“太阳为开”、“太阴为开”的“开”字应作“关”字。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校勘
太阳为开
太阴为开
太阳为关
太阴为关
中医理论
Keywords
Plain Question
collation
open
close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授课拾零
被引量:
1
4
作者
陈玉龙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第8期15-16,共2页
基金
河南中医学院创新人才项目[No:2010XCXRC02]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自然基金项目[No:2010B360004]
文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中医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本文对其中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三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为阴阳二气的固有正常作用,但阴阳主生长和杀藏万物时各有特点;"雨出地气,云出天气"之"出"作为"趋向"理解,由此说明阴阳交感;"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讲的为伏邪温病,但"冬不藏精"参与了其中病理过程,春气生发和温热之气为重要诱因。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阴阳
教学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教学体会
5
作者
陈玉龙
机构
河南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药通报》
2012年第6期44-46,共3页
基金
河南中医学院创新人才项目(No:2010XCXRC02)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自然基金项目(No:2010B360004)
文摘
《素问·阴阳离合论》是阴阳学说的重要文献,为了更好探讨此篇文献教学方法,本文从阴阳的推演、篇名的含义、三阴三阳理论及其在经络学说的应用等方面详细了讲述了作者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三阴三阳
教学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被引量:
2
6
作者
陈利国
机构
山东中医学院
出处
《周易研究》
1995年第1期72-77,34,共7页
文摘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象经络为理论核...
关键词
《内经》
《易经》
五行学说
阴阳
学说
阴阳
说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对立统一
心肾相交
阴升阳降
阴阳
五行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燥邪阴阳属性小议
被引量:
5
7
作者
张年顺
机构
北京中医学院
出处
《吉林中医药》
1984年第6期35-36,共2页
文摘
“燥”为六淫之一,对其阴阳属性,历来有不同看法,主张属阴者有之,主张属阳者也有之。长期以“燥为阴邪”说被多数医家接受。但笔者认真思考“燥为阴邪”的论据,深感其理不足以服人,而燥为阳邪说则更合医理。现申述如次。
关键词
阴阳
属性
燥邪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
8
作者
赵辉贤
机构
浙江中医学院基础部
出处
《周易研究》
1996年第4期86-93,共8页
文摘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赵辉贤《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载柳少逸、蔡锡英《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以下简称“柳文”)一文,对“阴阳平衡论”进行了“驳斥”。柳文说:“阴阳平衡论,将阴阳解释为‘动态平衡’,意为阴阳是平衡...
关键词
阴阳
平衡
十二辟卦
阴阳
学说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周易》
七日来复
自然法
《周礼》
《汉语大词典》
人体的组织结构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
9
作者
柳少逸
蔡锡英
机构
烟台扁鹊中医进修学院
出处
《周易研究》
1996年第2期75-82,共8页
文摘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柳少逸,蔡锡英“一阴一阳之谓道”,意味着“法则”,是方法论。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用以解释自然、社会等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说理工具,它在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哲学等各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早已得到历史的认可。但在...
关键词
阴阳
平衡
阴阳
变化
阴阳
消长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阴升阳降
阳升阴降
自然界
非平衡
平衡态
人体
阴阳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阴阳
10
作者
丁静
机构
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残联中医门诊部
出处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年第11期79-79,共1页
文摘
阴阳,是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而不局限于特定事物。其学说思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对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把宇宙间的万物万象分为阴和阳两大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不仅广泛运用于各个科学领域里,而且贯穿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关键词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祖国医学
治病
神明
特定
父母
变化
代表
学说
劳动人民
分类号
R221.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D261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研究
11
作者
王锦峰
谷建军
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四川中医》
2024年第10期16-19,共4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编号:22VJXG041)。
文摘
在成都天回汉墓出土的M3:121医简(即天回医简),经整理小组研究,确定系属扁鹊医学。其中由54支简掇合而成的《脉书·上经》充分展示了扁鹊医学中的五脏通天与色脉诊内容。再将出土文献《天回医简》与传世文献《黄帝内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素问》中诸多篇章是对《脉书·上经》的阐释。比如《素问·阴阳类论》通过三阳三阴对五脏通天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其次《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详查面色与脉搏,可通于神明。五脏通天,提示人体五脏与天气可以通过穴位互通,同时五脏之气在脉口也有所体现;色脉诊,可以通过面色与脉动的五行对应关系,来预判死生。而色脉诊内容的完整亦可有助《脉书·上经》残简内容的推演。所以天回汉墓医简的出土,有助于学者们对训诂的学术源流进行探索。
关键词
《天回医简》
《脉书·上经》
《
素问·
阴阳
类论》
五脏通天
色脉诊
Keywords
Tian Hui Yi Jian
Maishu Shangjing
Su Wen·On the Categories of Yin and Yang
The five viscera connect to the sky
Complexion pulse examination
分类号
R241.2 [医药卫生—中医诊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二阳之病发心脾”的机理及临床探讨
被引量:
3
12
作者
郑建功
机构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
出处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3年第10期615-616,共2页
关键词
《
素问·阴阳别论
》
《黄帝内经
素问
译释》
慢性胃炎
黄褐斑
临床应用
发病机理
分类号
R228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七情致病与银屑病的护理
被引量:
4
13
作者
王晓燕
机构
山西省人民医院
出处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907-908,共2页
关键词
七情致病
情志
发病
银屑病
护理
人体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人发
生理活动
刺激
分类号
R248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从系统论探讨“治病求本”的涵义
被引量:
1
14
作者
王鹏
欧阳兵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
出处
《福建中医药》
2003年第1期46-47,共2页
文摘
"治病求本"一词来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一文,其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自此以后,中医同道们日渐尊之,最终和"扶正祛邪"、"正治反治"、"调理阴阳"等一起成为中医学的基本治疗法则,并被尊为首则.
关键词
系统论
“治病求本”
涵义
疾病
发生学规律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分类号
R221.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辨证论治与“治病必求于本”
15
作者
付亚龙
张士云
机构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
出处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96-397,共2页
文摘
"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前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际看,"本"当指疾病的本质而言."治病必求于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并针对其本质进行治疗.疾病,属乎变,即生理活动之异常.有变必有象(表现为症状、体征等),有象必存在着一定的本质,因而,任何疾病都有"本"之所在.但"本"有显而易见者,有幽而难明者,有真假现象复杂者,有症见于彼而病在乎此者,有病在里而症现于表者,有内在微观病理改变而症状体征暂缺如者,因而,探求病本就显得极为重要.<景岳全书·求本论>云:"直取其本,则所生诸病,无不随本皆退."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治病必求于本”
中医药疗法
辨病论治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分类号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经》论喜相关内容分析
16
作者
景婷
刘建辉
机构
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出处
《山西中医》
2006年第S1期2-4,共3页
文摘
喜,即喜悦、高兴。《内经》认为,喜在正常情况下为五志之一,是机体情志变化的正常反应,但在病理情况下,喜既可以作为病因导致疾病,又可为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病证,同时也是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症状;在治疗上,《内经》针对喜病的病机特点提出了基本的治疗法则。
关键词
《内经》
心包经
喜笑
五志
风痹
疟病
《黄帝内经》
灵枢经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谈老年病
被引量:
2
17
作者
马晶山
机构
长安大学医院
出处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55,共2页
关键词
老年病
体质
老年疾病
痰瘀同治
脏腑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补阴药与补气药中微量元素研究
18
作者
刘丽芳
机构
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出处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4年第23期7-7,共1页
文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关键词
补阴药
补气药
《
素问·
阴阳
应象大论》
神明
微量元素
研究
父母
变化
分类号
R259 [医药卫生—中西医结合]
R242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议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中医学的关系
19
作者
夏元洁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89年第1期88-89,共2页
文摘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家同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辩证施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唯物主义辩证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
五行学说
祖国医学
人体
《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诊疗特点
脏腑
知常达变
肾阳虚弱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黄帝内经》揭疑三则
20
作者
李今庸
出处
《吉林中医药》
1983年第3期44-46,共3页
文摘
《黄帝内经》一书中,疑难之处较多,这里特提出几点,写成“《黄帝内经》揭疑三则”一文,来和同志们研讨。《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说:'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
关键词
听宫穴
耳中
瞳子
头面部穴位
目珠
髓之府
五藏
张介宾
《黄帝内经》
《内经》
素问·
阴阳
离合论
命门
内景(中医)
精明之府
筋之府
张志聪
五神藏
分类号
R2 [医药卫生—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素问·阴阳别论》中五脏脉悬绝日探析
马贝
王锦峰
宋思敏
王东军
王益民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关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关”的思考
况彦德
黄河
《河南中医》
2009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是“开”还是“关”——《素问·阴阳离合论》篇校勘二则
谢季祥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授课拾零
陈玉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素问·阴阳离合论》的教学体会
陈玉龙
《中医药通报》
201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陈利国
《周易研究》
199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燥邪阴阳属性小议
张年顺
《吉林中医药》
198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8
亦谈阴阳平衡论──与柳少逸、蔡锡英二同志商榷
赵辉贤
《周易研究》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9
从天子卦阴阳变化规律谈阴阳平衡论
柳少逸
蔡锡英
《周易研究》
199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0
论阴阳
丁静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1
天回医简《脉书·上经》研究
王锦峰
谷建军
《四川中医》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2
“二阳之病发心脾”的机理及临床探讨
郑建功
《中国医药学报》
CSCD
2003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3
七情致病与银屑病的护理
王晓燕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04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4
试从系统论探讨“治病求本”的涵义
王鹏
欧阳兵
《福建中医药》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5
辨证论治与“治病必求于本”
付亚龙
张士云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6
《内经》论喜相关内容分析
景婷
刘建辉
《山西中医》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7
浅谈老年病
马晶山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8
补阴药与补气药中微量元素研究
刘丽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
浅议唯物主义辩证法与中医学的关系
夏元洁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8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
《黄帝内经》揭疑三则
李今庸
《吉林中医药》
198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